九年级语文晨读系列(第34期).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276255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晨读系列(第34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晨读系列(第34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晨读系列(第34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九年级语文晨读系列(第 34 期)1四、 【美文诵读】走出去(黑马白浪)走出屋子,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走出大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容纳我们的天地毕竟很是狭小,不走出去,无疑是在悄悄筑起了束缚自己的围墙。走出平静的日子,才能澎湃起激情;走出习惯了的生活,才能捕捉到鲜活的生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安稳的时空所麻痹,不走出去,无疑是亲手给自己的手脚勒上了一个套子。走出令人陶醉的花园,才明白凄凉的地方更需要播撒绿意;走出欣喜万分的成功,才知道更多的陌生原来是令人心动的诱惑。我们不免被满足所说服而变得懒惰,不走出去,那我们其实是在用曾经来之不易的资本为自己打造了一具只会享受的温柔之床。走出漫漫长夜,

2、才能拥抱灿烂的阳光;走出险恶的沼泽,才能快步迎接远方的呼唤。我们有时被磨难和困惑板着面孔阻挡,不走出去,那我们的日子会更苦并且毫无亮色。既然江河东去,时光流逝,我们的脚步就不能停下,也不能原地打转。所谓走出去,就是告别满意,摒弃满足,向不可知的方向追寻,向不好攀的高度挺进。所谓走出去,就是摆脱已成教条的模式,就是冲破已在萎缩的领地。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小屋,但我们的目光应该穿透陈腐的隔膜而有见识;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家乡,但我们的心胸应该如头顶的蓝天跨越山河阻隔而有境界;或许我们走不出这片土地的种种局限,但我们的头脑应该自觉地挑战僵化的侵蚀而保持最大限度的超越。脚步走不出去,放飞了年轻的梦想也

3、美丽;走不出一道风景,跌倒爬起也有不俗的收获;没有走出撼人的传奇,走出感人的小故事也会隽永。走出去,不让感情沉睡,不让思想灰暗,不让心灵死寂。生命在行走中才有高度。只是,不要等到没有立足之地时才想着往出走,毫无准备的乱撞其实还是没有走出鲁莽冲动的自戕。也不要等到走不动之时才想走,丧失了所有的实力其实也就丧失了所有的良机。如果我们身陷戈壁,走出去,应该寻找绿洲;如果我们身处绿洲,走出去,应该见见大海;如果我们身落大海,走出去,应该到达彼岸;当然,上了彼岸就成了此岸。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走着并且走出去。 (摘自 2001 年演讲与口才第 11 期)五、 【诗人多难】之刘禹锡与白居易韩愈出生五年之后,

4、刘禹锡和白居易问世,他们都诞生于公元 772 年。有意思的是,他们皆为名门之后。汉景帝刘启是刘禹锡的远祖,秦将军白起则是白居易的远祖。他们都很得意于自己的血统,并以名门之后为荣。由于有良好的教育,又聪明,又刻苦,他们的进士应试都还顺利。刘禹锡22 岁登科,白居易 29 岁榜上有名。 多年之后,这两个诗人才知道自己所处的世界风云诡谲,根本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把握。 刘禹锡大约 30 岁左右担任监察御史,身在政治中心,是难免会陷入权力之争的。当时的形势是,唐德宗又老迈又昏庸,宦官不但专权,而且横行宫市,于是在太子李诵的周围就渐渐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核心的改革集团。 王叔文是李诵的侍读,很有自己的

5、主张,并能以他的观点影响李诵。重要的是,他把唐政府一批年轻有为之人团结起来了。王叔文器重刘禹锡;甚至称其是宰相的材料。王叔文的赏识激发着刘禹锡的热情,他当然便成了这个改革集团的骨干。 公元 805 年,李诵即位,为唐顺宗,不过他身患中风,很难处理军国大事,从而为王叔文专权提供了机会。王叔文及其同志在唐顺宗的支持之下取消了宫市,并采取措施,阻止割据势力的扩大。这些都显示了一种新的气象,不过他们也互相吹捧,甚至还排斥异己,遂引起了文武大臣的警惕。 九年级语文晨读系列(第 34 期)2以俱文珍为头子的宦官集团,早就对改革集团恨之入骨了,遂联合文武大臣,以共同打击改革集团。他们的办法是,立李纯为太子,

6、随之借口唐顺宗有病而劝其退位。仅仅运作了 4 个月,事情便成了,于是李纯就当了皇帝,为唐宪宗。 唐宪宗为巩固权力,立即判决王叔文极刑,并狠狠打击所有追随王叔文的人。刘禹锡是改革集团的骨干,难免要受到惩罚。不过还好,唐宪宗没有下令处死他,只是贬谪他为朗州司马。实际上柳宗元也是改革集团的骨干,唐宪宗也处理了柳宗元。10 年之后,唐政府把刘禹锡从郎州调回长安。鉴于刘禹锡的能力,他是有可能到尚书省去工作的。不过他显然还有情绪,他对一些文武大臣显然还有强烈的反感。有一天,刘禹锡乘兴游了玄都观,那里的桃花给了他灵感,遂写作了一首关于桃花的诗,并借机讽刺了他所厌恶的新贵和趋炎附势之徒。诗曰: 紫陌红尘拂面来

7、,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吟咏这首诗,我现在似乎还能感到刘禹锡的锋芒,甚至还能看见他轻蔑的目光和嘴唇。 这首诗使唐政府一些官员极其气愤,遂决计排斥刘禹锡。 他们指责刘禹锡以诗讽刺的行为,是一个品质的问题。如此一闹,他到尚书省去工作的可能便没有了,反而还要离开长安,还要到播州,播州显然是远于郎州的。大臣裴度是善良之人,他以刘禹锡母亲 80 高龄为由,请求让刘禹锡到连州去。唐宪宗哼哼哈哈,难以驳回,便勉强同意了。 连州之后是夔州,是和州,刘禹锡到处迁徙,一晃就是 14 年。当唐政府怨恨消失,刘禹锡可以调回长安的时候,诗人已经 57 岁,夕阳西下,近乎黄昏了。 公元 815

8、 年 6 月的一天,宰相武元衡走出住宅,骑马到唐政府去上班。街上很安静,长安还沉浸于微茫的晨曦之中。他思考着要做的事情,并计划着工作的程序。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当他骑马走到靖安坊的时候,突然从角落射出几枝冷箭打散他的卫队,随之过来一伙人劫持了他,并打死他,取其颅骨而去。 之所以谋杀武元衡是有其背景的,这便是武元衡坚决主张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以维护唐帝国的统一。但他的主张却引起了一些节度使的仇恨,而且他们要以打死武元衡的办法来反对削弱其权力。发生在黎明的恐怖事件震惊了唐政府,也使长安居民失去了安全感。但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凶手,司法机构却似乎有一点迟疑。当时白居易担任左赞善大夫,做教育太子的工作,他觉得

9、必须尽快惩罚凶手,否则社会将难以稳定。于是他就上书唐宪宗,希望唐政府缉拿凶手。 依我看,白居易的意见是正确的,属于一种积极的力量。他上书唐宪宗,也是在尽一个大臣的责任,符合唐帝国的利益。实际上白居易一向就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关注生活,抨击时弊,是白居易的一大特色,而且这一点早就反映在他的写作之中了。 然而这次呼吁缉拿凶手,却使他卷入了一场政治之争。唐政府的宦官派与官僚派似乎都反对白居易,尤其是官僚派,他们指控白居易关于缉拿凶手的建议,完全超越了一个赞善大夫的职务范围。他们还指控白居易违背了做人的道理,根据是,白居易的母亲是观花堕井而死的,可白居易却还以花以井为题写诗,显然是不知

10、道为亲者讳,为长者讳,也不懂得什么是孝。他们质疑,这样的人难道能够承当教育太子的责任吗?于是他们就向唐宪宗施加压力,要求处理白居易。 唐宪宗过去还是很喜欢自居易的讽喻诗的,觉得他是一个正直的人,遂把白居易从周至县尉提拔为翰林学士。不过白居易总是干预政治,他也就烦了。唐政府一班大臣责备白居易有错误,唐宪宗认为并非没有道理,遂贬谪白居易到江州去做司马。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 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赴江州的船上所作。当时,他在船上连续写作了五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感情。这首诗显然是在为自己辩护,他认为,时间终究会证明他没有错,贬谪他是冤枉的。 公元 815 年,白居易 44 岁,已人到中年了,况且他素来神经衰弱,身体也很单薄。左迁一事,强烈触动了他的灵魂:他反省人生,意志逐渐变得消沉,之后他尽管翻身,官至刑部尚书,但他显九年级语文晨读系列(第 34 期)3然已经没有多少政治热情了,甚至厌恶和畏惧官场。他之所以不退休,主要是从生活考虑。在晚年,他一直为唐政府的权力之争感到紧张。他似乎对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困难,他很想离开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