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群体发病事件分析报告一、 考虑可能是什么疾病?应该继续采取哪些措施来诊断该病?根据发病症状和群体发病情况,可能为食物中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或旋毛虫病,这些疾病有相似症状,难以分辨。但根据兰坪县疾控中心提取了病人的饮用水和血液、尿液到大理医学院化验,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环保部门对饮用水源进行重金属化验,也没有发现明显问题。所有排除食物中毒、伤寒和钩端螺旋体病,高度疑似为旋毛虫感染。若要继续诊断为旋毛虫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临床诊断(1)流行病学史:病人常有吃生肉或半生肉的病史,在暴发性流行时同批病人往往能追溯到会餐史。如有吃剩的余肉,应取材压片镜检。(2)临床表现:典型病例有发热、眼睑水
2、肿、肌肉疼痛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合流行病学史可以临床拟诊。2.辅助诊断(1)病原学检查:患者如有吃剩的残余肉类,可取小块肌肉压片镜检,查找旋毛虫幼虫或囊包,以资佐证。从病人肌肉组织中查出旋毛虫幼虫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一般于发病后 10d 以上从腓肠肌、肱二头肌或三角肌摘取米粒大小的肌肉压片镜检,查到旋毛虫幼虫或梭形囊包即可确诊,检出率为 50% 左右。(2)免疫学检查:以 ELISA 的应用最广泛,已被用于人体及猪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环蚴沉淀实验(CPT)、乳胶凝集实验(LAT)等。二、对于患者,应该如何治疗?阿苯达唑为目前国内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此药不仅有驱除肠内早期脱囊
3、幼虫和成虫以及抑制雌虫产幼虫的作用,而且还能杀死移行期幼虫和肌肉中幼虫,其疗效明显优于甲苯达唑与噻苯达唑。35d 内恢复正常,浮肿消退,肌痛明显减轻并逐渐消失,具有明显的退热、镇痛及抗炎作用。三 、引起该病的病原特征?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本事件哪些线索对你有帮助?病原特征:形态:成虫微小,细线状,乳白色,头端较尾端稍细。雄虫大小为(1.41.6)mm0.04mm,生殖器官为单管形,虫体尾端有两个叶状交配附器。雌虫大小约为(3 4)mm 0.06mm,尾部直而钝圆,生殖器官亦为单管形,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位于虫体后部,子宫后段充满虫卵,近阴门处已有发育成熟的幼虫,成熟幼虫自阴门排
4、出。成熟幼虫具有感染性,长约 1mm,卷曲于横纹肌内的梭形囊包中。囊包大小为(0.250.5 )mm(0.210.42)mm,其长轴与横纹肌纤维平行排列。一个囊包内通常含有 12 条幼虫,有时可多达 67 条。生活史: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含幼虫的囊包则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对新宿主具有感染性,二者均不需要在外界发育,但必须转换宿主才能继续下一代生活史。人或动物食入了含有活的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类后,囊包在消化液作用下,数小时内幼虫在十二指肠自囊包内逸出,侵入小肠粘膜,经过 24h 的发育后又返回肠腔,经 4 次蜕皮在 48h 内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后,雄
5、虫大多死亡由肠道排出。雌虫受精后虫体继续长大并深入肠粘膜,有的还可寄生于腹腔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处。在感染后大约 34d,子宫内虫卵发育为幼虫并逐渐移至阴门,第 5 天开始产出幼虫。产幼虫期可持续 416 周,少数可持续到死亡。在此期间,每条雌虫可产幼虫 10002000 条,最多可达 10000 条,雌虫寿命一般为 1 个月,也可达 34 个月,雌虫死亡之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绝大多数新生幼虫产于肠粘膜内,侵入局部的淋巴管和小静脉,随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右心,经肺循环回到左心,然后再随体循环到达身体各部,但只有到达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幼虫穿破微血管进入肌细胞内逐渐长大。感染后 1 个月内幼虫
6、周围形成囊包。成熟囊包对宿主具有感染性,被新宿主吞食后,则又可重复其生活史。约经半年囊包两端开始出现钙化,幼虫则逐渐丧失感染能力并随之死亡,最后整个囊包钙化。但亦有人报告幼虫在钙化的囊包内可继续存活数年,甚至长达 30 年。致病机理: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可分为连续的 3 个时期:1. 侵入期(约 1 周):由于脱囊幼虫和成虫侵入肠粘膜,尤其是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加之虫体的排泄物、分泌物及产出的大量幼虫的刺激,引起十二指肠和空肠广泛炎症,局部充血、水肿、灶性出血,甚至出现表浅溃疡,但病变一般比较轻微。2. 幼虫移行期( 23 周): 雌虫产出的新生幼虫从肠粘膜侵入血循环中移行,并穿破各脏器的毛细血管
7、,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及过敏反应。幼虫侵入肌肉时,导致全身性血管炎和肌炎。幼虫侵入其他脏器时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伤,亦可引起心肌炎、肺炎、脑炎等。重度感染者,幼虫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压增高,大脑皮层下可见肉芽肿样结节,脑脊液中偶可查到幼虫。幼虫移行损害肺毛细血管时可导致灶性出血或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甚至胸腔积液。幼虫最后定居于横纹肌,被侵犯的肌肉以膈肌、咀嚼肌、舌肌、肋间肌、肱二头肌和腓肠肌等为多见,可能是因为这些肌肉活动频繁,血液供应丰富,侵入的幼虫数量较多以及肌糖原含量较低,有利于囊包的形成。3. 成囊期( 416 周): 随着虫龄的
8、增长,虫体卷曲,幼虫定居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梭形,形成一梭形肌腔包围虫体。伴随囊包的形成,急性炎症逐渐消退,囊内幼虫最终钙化,患者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维持数月。线索帮助:本次事件中,发病的症状和疾控中心的检查结果对我有帮助,水源检测、血检、尿检都没有问题,排除了伤寒和钩端螺旋体病,又是群体性发病,所以不会是一般的肠道疾病,可能和食物有关。考虑为寄生虫感染,加之患者有蚁行感,综合考虑为旋毛虫病,所以应该对患者的食物和肌肉进行检验。四、应该如何防治这种疾病?1. 加强健康教育 进行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教育居民不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及其他动物肉类和制成品( 如腊肠),提倡生、
9、熟食品刀砧分开,防止生肉屑污染餐具。2. 加强肉类检疫 认真贯彻肉品卫生检查制度,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准未经检疫的猪肉上市和销售,感染旋毛虫的猪肉要坚决销毁,这是预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3. 改善养猪方法 猪不要任意放养,应当圈养,管好粪便,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饲料应加热处理,以防猪吃到含有旋毛虫的肉屑。4. 消灭保虫宿主 结合卫生运动,消灭本病保虫宿主鼠类、野犬及其他野生动物等以减少传染源。五、此次事件对你有什么启示?1、群众对于健康知识了解不多,疾控中心应该在有生吃肉类、吃腌肉、香肠、腊肠或酸肉的地区进行寄生虫知识普及,劝导他们改变饮食习惯。2、医护人员应该熟悉寄生虫的流行地区和临床症状,并迅速作出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3、对寄生虫病多发地区,应该建立完善的救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