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276839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姓名:靳亚亚专业:国际政治学号:0913224015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中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像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代表了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中文关键词: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太极、处事态度、

2、太极内涵正文:太极源于易 。作为“六经之首” , “大道之源” ,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 “道生一,一生二、生三” 。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 “道” 。我们从“曰道” 、 “曰大” 、 “曰远” 、 “曰返”来看,道似乎是在说明世界是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而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章)。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转化的圆圈。太极图是一个阴阳

3、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圆圈,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 易经.系辞上传中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并指出“生生之谓易。 ”就是说易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衍生变化,于是得出一个生衍过程到八封推演,实质是一幅宇宙发生图太极图。 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期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

4、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狭义的太极文化:严格地讲,只有以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而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真正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还可以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可以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我国,儒释道三大主流教派在思想、文化、理论上相互渗透、融合,因而太极拳

5、的理论基础不仅限于道家思想,而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着传统文化光辉明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

6、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太极拳既是祖国绚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它又是凝聚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光耀夺目的明珠。犹如昆仑山上的一棵灵芝,它既是壮丽山河的一个点缀,又是巍巍大山所养育的一株

7、仙草。它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因此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行所无事而应敌制胜,莫测端倪,不可思议。由于其行拳若行云流水,飘举欲仙,松静自然,犹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故老弱妇孺均可练习。苟得其术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不滋李洪志之流邪教之流弊,不走火入魔,又无歪理邪说以视听,有利社会风俗,有利安定团结,确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最佳选择之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

8、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我国,儒释道三大主流教派在思想、文化、理论上相互渗透、融合,因而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不仅限于道家思想,而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太极拳有科学的、完整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拳架套路及刀、枪、棍、剑、扎杆等器械套路;有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有克敌制胜的技击、实战功能。且各派太极拳都有著作行世,代不乏人。比如, 易是传统哲学的根, 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 。以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 。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 ,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个招式之中,使每一个

10、招式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武术的哲学依据如今,太极拳的魅力已深入人心,喜欢她的人也越来越多。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很重视物体的对称平衡之美、圆弧螺旋之美、中正安舒之美,乃至气势之美、神韵之美。被列为国宝之一的中国书画,就很讲究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浓淡得当,讲究气势、意境、神韵。这些在太极拳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甚至是完全一致,如出一辙。太极拳在每招每式每个动作之中,都要求对称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柔相济,阴阳合德;要求所有动作非圆即弧,非顺即逆,螺旋缠丝,裆走下弧,即使倒换重心,也不允许简单地把重心平移或上抬过去;要求身法中正,沉稳安舒,“像坐在小板凳上那样

11、稳稳当当” ;要求拳架外形美与内在神韵美有机结合,不仅每个动作的造型都能给人美感,而且尤其要有潇洒而凝重、轻灵而沉稳、舒展而紧凑、圆活而端庄,有理有节。有情有景,赏心悦目,意趣盎然等美感。正所谓是“文至极则武,武至极则文” ,文武之道,同根同理。可以说。太极拳从拳理到拳法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美学。曾有人质询我:“你说太极拳外形美、神韵美,广场公园那些太极拳怎么都是手脚硬梆梆,弯腰曲背的屁股撅老高,美个啥?”假如不重视拳架的美感,势必出乎规矩,亦必影响“三个到位” ,这又怎能保证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当然,太极拳套路中的一个个拳式招法,都是前辈宗师们经实战检验提炼出来的,弄懂了每个式子每个动作的

12、技击含义,就能使拳架动作更合规矩。而合规矩的拳架也必能给人以美感。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要全面提高拳学修养,就不能重视了一个方面而否定了另一个方面。另外,在我看来,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神奇的部分之一,既是一种健身强体的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它可高贵气质、修炼身心、,可提高人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增强信心、使人得到勇气。因此,无论是哪种拳法,都有它们的作用,无论是强身健体,鉴赏或是防身,都很有效果。因此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拳术,将其加以练习得到自己最初的目的,那武术也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功效。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广袤与厚重,才有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要不断提高太极拳的拳学功夫,必须认真地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求源,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丰厚的营养。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一个涵养传统文化的过程。综上所述,太极拳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富有深层文化内涵、具有明显健身效果,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优秀传统健身养生和防身运动。参考文献: 卧虎藏龙 、 太极拳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