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中建史部分)1金厢斗底槽:宋代殿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2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的随葬器物,同时还只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3石窟: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建筑形式。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中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见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4骑楼建筑: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它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故称骑
2、楼建筑。5通进深:进深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的总和叫做通进深。6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成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7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8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9出际:木构名词,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叫 “出际 ”(也叫屋废) ,其长度以屋椽数而定。宋代规定:两椽屋出 2 尺到 2 尺 5 寸,四椽屋出 3 尺到 3 尺 5 寸,又在槫背上置生头木,使屋面在
3、纵轴方向上也略呈曲面升起。10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此类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富商,地主,官绅纷纷涌入租借寻求庇护,外国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围合是建筑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求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木厚木做门扇,故得名。11喇嘛塔:又称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塔,分布于西藏,内蒙一带。其在结构特点上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只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现存元代北京白塔寺白塔,北海公园永安寺白塔。分为基座,塔身,塔脖子,塔刹几个部分。12画舫斋:清代行宫
4、建筑,在北海东岸,称水殿。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庭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两室。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的园中之园。13内宅门:14巧于因借: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其成功在于巧妙顺应地形地貌,恰当利用原有景物,借,既是借景。15欲扬先抑:在进入园林中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来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16.借景: 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 ,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园林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不尽
5、尽之”的一种手法。17轿厅:旧时官绅宅院中停放轿子的厅屋。在第二进,也有与门厅布置在一起的,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轿的地方。18.塔院寺: 采用寺院结合白塔布局形制的寺庙叫做塔院寺,有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和甘肃金塔县塔院寺。19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20 “溜金斗栱”: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栱发展而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盛行于明清两代不用天花的殿宇内。21方上:古代陵墓中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
6、封土。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22照壁: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一般来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通常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23.“中国固有形式”:中国近代的一个建筑思潮:中国固有的没有被改造内在形式的,譬如四合院,20 年代为政府所提倡,在大型国家建筑中采用;同时,对西洋化进行反思。代表作品:中山陵祭堂 1926 年 吕颜直。24当心间:我国木构架建筑两面正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面阔,总和称为通面阔,建筑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
7、25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26一颗印:云南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外砖内土,称金包银。房屋梁架主要是穿斗式。27墨菲:美国建筑师,在设计中国式建筑方面影响最大。在美国以设计殖民地建筑著称。主持设计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还有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校园等,后来担任民国政府建筑顾问,并主持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28 “经涂九轨”: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29四阿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
8、或称五脊殿。30土楼:客家人的住宅,处于移民的缘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形制:1.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须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2.无论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31 “九经九纬”:古代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32垂花门:四合院中的第二道门,垂花门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33基泰工程司: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以杨廷宝为建筑设计主要负责人。初设于天津。杨
9、廷宝在基泰时期的作品,南京中央医院、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都灌注了对新建筑民族特色的探索,尝试运用大屋顶和点缀传统装饰等不同的处理手法,设计中善于掌握整体环境的协调,作品表现出洗练凝重的格调。34举架:又称举折,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35封火山墙:封火山墙是一种屋顶与山墙的组合形式,多见于江南,其山墙高于屋顶,呈阶梯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火灾蔓延,故得名。36收山: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是屋顶不过与
10、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37.推山: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侧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 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不一致。38首都计划: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首都计划把城市划分为 6 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对南京的街道系统做了通盘的规划,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把住宅区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住宅区和旧住宅区。对于城市建筑形式也有专章规定,在“中国本位”思想分配下,极力提倡“中国固有之形式” ,特别强调“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
11、39舍宅为寺:南北朝时期,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 “以前厅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40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41侧脚:把建筑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麻烦,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42升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渐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
12、与檐口相对应。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43 “前朝后寝”:所谓“前朝” ,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 “后寝” ,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44里坊制: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士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45安济桥: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 28 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 37 米。46卷棚:又称为轩,是室内天花的一种,使用的位置常在于
13、檐柱,与前后金柱间。结构由质轩梁、轩檩和轩椽组成。47样式雷:清代宫廷,在样式房公职时间最长的当推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 。48面朝后市:前朝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49四面厅:四面设落地窗,利于四面观景。50华盖事务所:三十年代初期主要活跃在沪宁一带,是中国近代实力很强的设计事务所。51以材为祖:所谓以材为祖就是木结构中的许多尺寸“ 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这些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52工字殿:就是在平面图上看,两座大殿,平行布局中间加一条中廊,称为“工”字型,所以把这样的殿称之为工字殿,也是前殿与后殿由中廊连接,使其成为一
14、体,扩大体量,显示宏伟的气魄。53步架: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廊步。54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线由折线组成) ,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 “杀”有砍削之意。55明堂:古代帝王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6三朝五
15、门:三朝: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五门:皋、库、雉、应、路。57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58天空楼阁: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59庙谥石碑:今通称明楼碑或圣号碑,即明代帝陵中方城上的明楼中置一石碑、仅刻所葬皇帝死后谥号,并无其他碑文。60神厨神庖:即坛庙陵墓等祭祀时用作宰牲及准备祭品的场所。61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6
16、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63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64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如“五檩”即宋之四架椽。65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66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跳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二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五跳称为九踩斗栱。牌坊斗栱可多至十一踩。67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68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17、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69门屋:指宫殿、庙宇、邸宅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70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71斗子蜀柱: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位置上。72五土五谷:五土,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73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74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
18、音,行事凶吉,都以其所定之法为据。75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76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77勾阑:即木质、石质的栏杆。78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79石几筵:明清帝王陵墓内明楼前所列石刻香炉一、花瓶二、烛台二共五件,立于石台之上,称为石五供,象征对死者祭奠崇敬之情。80冬瓜梁:断面为圆形的梁和额枋两端圆浑,如冬瓜状者,多见于赣皖一带。81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
19、构层为平坐。82正贴、边贴:“贴”是指一榀木架,含柱、枋、梁等构件,是 营造法原及江南一带术语。正贴为明间屋架,边贴为山面屋架。83平梁:宋氏建筑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84平棋:唐宋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85平闇:唐宋间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作华丽的彩画。86瓜楞柱: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瓜楞状,近人呼之为瓜楞柱。一般用八根小圆木拼于中间圆木上,成八楞形。87羊马城:城墙与城壕之间所筑的小墙,高 5 尺,厚 6 尺,上立雉堞,去城墙约 6 丈,是城墙的外围防卫措施。88讹角斗:即方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89华栱:宋代斗栱上外挑之栱。90托脚:宋
20、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91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 ,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92抄: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 ,或“出一卷头 ”。93两厦:即两坡的悬山顶,宋时称“两下” 、 “不厦两头造 ”。94灵寝门:明代帝陵明楼之下有陵寝门,是陵区寝宫之门;或谓区划陵殿与方城明楼间的内红门,即灵寝门。95卤簿:以大盾为前导之兵器旗杖队伍,始于秦汉。96刹: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为刹。原为佛祖墓顶之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97
21、衬方头:宋式斗栱最上一层出跳之木,在耍头之上,用以拉固撩檐枋及平棋枋。清式称为撑头木,上承桁椀。98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99乳栿: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100驼峰:梁上垫木,用之承托上面的梁头,其状如驼峰。101驻跸处:古制天子出入警跸清道,禁人通行,故其留止之地称为驻跸处。102栌斗: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103神主:木制牌位,上书死者或神祗名号,供于庙堂内。104耍头:斗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称为耍头木。清式称蚂蚱头。105柱头枋:檐柱或内柱中心线上,用于联结各朵斗栱的枋料,称为柱头枋,清式称正心枋。在里跳或外
22、跳栱上的联系枋料则称为罗汉枋。106转轮藏:庋藏佛教经书于八角形经柜中,柜中心有轴,上支于梁架,下承于地面,推之可转动。107顺栿串:宋代建筑中沿横断面方向之串枋,与梁栿方向上下相合,故称。108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109鸱尾: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下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逐有鱼尾形脊饰。110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111廊院:用廊子联成的院落。112廊屋:主屋前两侧通长的东西两庑带有前廊。113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下,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建筑。114绰幕
23、枋: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的枋料。因大檐额仅搁置于柱头上,故需用绰幕枋把檐柱联结起来,以增加其稳定性。绰幕枋向内止于心间的铺作下,出头作成蝉肚形。115堞:城墙上向外一侧所设墙垛。战时可抵挡敌人矢石攻击,从空隙中则可向敌人射箭发炮。城墙向内一侧则设矮墙,防止人马下坠。116插栱:插入柱中之半栱,一般位于檐柱上,用以承托出檐。117戟门:天子宫殿、太庙、诸州府官署、文庙、武庙大门内均可列棨戟,以示威仪,但戟数多寡有差。凡列戟之门均可称为戟门。118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时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栱所在的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119厦两头: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
24、殿阁称“九脊殿” ,非殿阁称厦两头造。120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121阑额:联络檐柱(或副阶柱) ,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清代称为额枋。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内额,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122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123阙:宫殿、陵墓、宫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
25、门扇,故称阙。124櫍:木柱之下用扁圆形横纹木料作垫块,以阻隔地面水分上升,称之为“櫍” 。最早之櫍见于五代华林寺大殿。125叠瓦脊:宋代屋脊用瓦层层压叠而成,顶部覆一筒瓦,与元代以后用分段烧制的空心通脊不同。建筑物高大,脊也相应提高,用的脊瓦层数也多。此法不仅重量大,且不稳定,故明清官式建筑已废止不用。126殿身:宋代建筑中重檐建筑的概念是由殿身外面包一圈外廊。殿身是相对于副阶而言,指上檐所盖的那一部分空间。假如殿身 7 间,加副阶周匝,古代文献记录有时称此殿为 9间,有时称 7 间,应注意鉴别。127错银兆域图:在铜板上镀银法画的陵区平面图。128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12
26、9槏柱:窗旁的柱,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属小木作,不承重。130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 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 4 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131撩檐枋:宋代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 1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132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或将进深甚浅的屋宇做成宏构巨制的局部。止于用匾额楹联来点景,则更可收到发人遐想、浮思联翩的效果,从而加深景域的意境,如“月到风来” 、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亭名以及“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的楹联等。133穿插枋:明清建筑在檐柱与老檐柱之间,用枋料加以串联,提高了木构架的稳定性。又在内柱之间用枋料加以联结,则称之为随梁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