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 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 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 (LAD) ,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
2、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 ,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
3、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10,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 ,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 Selinker 于 1972 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 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这种话语,按照 Ferguson(
4、1971 )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 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 “我把杯子碰” ,语言能力的不足。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
5、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6,文化适应模式: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学者 Schumann 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17,可理解输入: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中输入假说, “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 i+1 来表示。i 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 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18,语言迁移: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正迁移和负迁移;差异=困难。需要两个条件:“跨语言环境” 、
6、语际识别。19,内在大纲:Corder 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之一,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吃饭在饭馆。20,关键期: “关键期假说”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 Penfield。Lenneberg(1967)发展了该观点,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 2 岁开始至青春期(约十二三左右)到来之前。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支持关键期假说而且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 Johnson and Newport(1989)的实验21,克拉申: 70 年代克拉申提出语言监控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大理论创建。1、 习得与学习的假说:
7、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 L2 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 2、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3、 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 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5、 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是由 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Krashen 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
8、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2,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其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23,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 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 1967 年,Corder 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一文。区别了“失误” (mistakes)和“偏误” (errors ) ;偶发 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 也可能是认知方面或者语篇方面
9、的。 但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Richards(1971 )将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发展偏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Schachter and CelceMurcia (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语内偏误” 5.偏误分析有哪些贡献和不足?偏误分析的意义: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第二,偏误分析为 70 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第三,偏
10、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局限:其局限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
11、习得过程的全貌。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6.偏误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对偏误进行归类的方法有三种:表层特征分析分类、表层策略分析分类、Corder 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偏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 前系统偏误。 *昨天晚上没有他看电视。(2) 系统偏误。 *他翻译课文对。*他作句子很对。(3) 后系统偏误。*他翻译句子翻译很好。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产生偏误的来源的分类,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偏误分类。Richards(1971 )将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Schachter and CelceMurc
12、ia (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 语内偏误” 7.偏误分析包括哪些步骤?五个步骤:资料收集、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9.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对比分析的衰落导致偏误分析的兴起,偏误分析的衰落导致中介语理论的产生10.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有何联系和区别?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也没达到中介语理论的水平。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来看待。11.中介语理
13、论的提出分别有几位学者?谁被誉为“中介语之父”?中介语理论三位先驱:Selinker(中介语之父) 、Corder 和 Nemser。12.中介语的定义是什么?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13.什么是僵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僵化(fossilization) ,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 Selinker 于 1972 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
14、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1)生物论:年龄Lenneberg 的关键期假说Lamendella 的敏感期和“次系统”假说(2)语言心理机制论Chomsky( 1986)认为母语习得是受到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作用,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原则重新设置参数的过程。(3)认知模式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三个阶段:(1) 陈述性阶段,(2) 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4)文化适应模式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心理的影响。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
15、接受程度,也就是社会观念与心理观念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学习一种语言是否成功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14.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外界环境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心灵主义学习理论则从人的大脑本身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有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起来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20 世纪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启发和影响。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行为主义语
16、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步形成的。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发出动作-获得结果- 得到强化。15.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 (LAD) ,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16.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
17、哪些方面?1、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2、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17.母语迁移有哪几种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第一阶段:50-60 年代末,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Lado 差异等于难度。第二阶段:60 年代末-70 年代末,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有限。Dulay 和 Burt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第三阶段: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重新认识。 Gass 母语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18.第一语言习得顺序能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早期阶段共同点:经历了沉默期、使用程式期、简化句法结构、简化语
18、义。但是也存在明显差异。赞成者:以语言习得机制的普遍性作为理论依据,两者都受其相同的心理过程支配;反对者强调 L1 与 L2 学习者在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差异。19.语言监控模式包括哪几个假说?1、 习得与学习的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 L2 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 2、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 :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3、 监控
19、假说(monitor hypothesis):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 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5、 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是由 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
20、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0.什么是无接口观点?Krashen 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Seliger( 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 a 与 an 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
21、关。也就是说, “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21.根据监控的程度,可以分哪几种类型?1监控过多者: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2监控不足者: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3监控合理者: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22.输入假说包含哪几个要素?四个要素:1输入数量: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2输入质量:必须是可理解的,即 i+1。3输入方式:自然环境输入4输入条件 :焦虑低的条件23.情感过滤假说涉及的情感因素有哪些? 与二语习得相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1动机 2自信 3焦虑 语言学习的好坏差别主要产生于心理方面。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相反,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习得效果就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