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22:15:00 | 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兴致很浓,究其原因,跟营造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 一、上课伊始,我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 ,谁知孩子们会唱以前的儿童歌曲,他们和我一起唱起来,歌声停止我对他们会唱表现出吃惊,我说:“你们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吗?”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我把作者、及这首歌是影片祖国花朵中的插曲简单介绍了一下。接着出示课题,孩子们读的很有感觉,我说,我们之前以歌词作课文的,他们立即高高举起了小手,是快乐的节日 、 歌唱二小放牛郎顺便巩固了旧知,并让零散的知识成系统。 二、为了让他们能真正体会文中的少先队员课余
2、时间荡舟北海、尽情玩耍地愉悦心情,引导他们我们自己在紧张学习之余集体游玩瘦西湖的心情。我接着说,课文中的孩子们是在哪里游玩呢?我出示挂图和刻中的第一自然段,让他们从中找答案,有同学说是瘦西湖,立即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白塔的传说、为什么是绿树红墙,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发挥,课外书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起来,有收获感,并感到多看课外书的重要等,这一部分着重让他们感受美丽如画的北海风光以及孩子们的喜悦 三、教学第二部分时,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阳光下的少先队员内心的喜悦:“迎”、 “洒”、 “望”“悄悄地” 四、最后让学生找这首诗的特点,其中学生发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出现
3、了三次,我和孩子们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要这样写,并知道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反思 22:18:00 | 在生活中学习词语,是这一课重点教给学生的内容,我引导学生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个道理。如何加深巩固?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片断,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骄阳似火”等成语,他们进一步明白学习词语不仅可以通过查字典,还可以通过生活感悟词语大意,明白生活即语文。 22:18:00 | 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现象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引导孩子初步认识运用生活所见学习词语意思的方法后,就乘热打铁请学生联系生活,从人、动物、植物等方面仿照爸爸说
4、的句式,说一说还能怎样解释“骄阳似火”?通过看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烈日当空,你看,连路上的行人都满头大汗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还有学生说:“烈日当空,连知了都在叫个不停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这样一来,让学生在运用联系中进一步感受到“无字词典”的魅力所在。最后,补充一些根据情景想词语的练习。课件出示四组词语图片: 第一组: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第二组: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第三组:摩拳擦掌 生龙活虎 身强力壮 钢筋铁骨 第四组:舐犊之爱 乌鸟私情 天伦之乐 其乐无穷 让孩子用今天学过的查无字词典的方法来解释
5、这些词语,选一个试试看。 这样,从词语展开教学,设计了展开想象,联系生活、观察插图等训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运用查“无字词典”。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山行和枫桥夜泊 22:26:00 |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
6、“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 、知诗人,解诗题。 (2) 、抓字眼,明诗意。 (3 ) 、想意境,悟诗情。 (4 ) 、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
7、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 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 深浅的深 。“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 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
8、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 。“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 白云生处 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 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 “有的说:“应该用生活 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 “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
9、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 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
10、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 。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 ,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thread-146225-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22:28:00 |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
11、的课文,作者是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 1.亲历实践。当学生 “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
12、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学中,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写出了大树的美和叶子的美,大树因叶子而茁壮、葱翠,叶子因大树而美丽。但由物及人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我们每个人都象叶子,那生活的大树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了一个整体,那什么将我们结为了一个整体?班级、学校、国家、地球、社会各种答案由学生口中说出。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古至今无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大禹、刘胡兰、爱迪生他们就是一片片美丽的叶子。那么我们该为班级、学校、社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着手,说出了为班级打扫、好好的学习、不随地吐痰、不打架、积极为班
13、级做事等答案,教师这时顺势而导总结文章:是啊,这样就能成为一片美的叶子,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由此,我想: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thread-146226-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22:30:00 |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存疑”中延伸? 我还采用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
14、?以“读”为载体, 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因为学生离农村生活比较遥远,对农作物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阅读过程中未能体会出其中的“欢快”的感情。课后通过查询,我发现“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后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很是有效的。我感觉到:应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
15、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 不过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引导学生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学生这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thread-146227-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后反思 00:04:00 |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
16、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00:04:00 | 西湖 的教后反思 西湖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文章虽然很美, 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此,第一课
17、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在读通课文上花去了很多时间。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了文中词句所描绘的西湖的美。首先出示了课文插图,介绍图中景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西湖怎么样。学生都说西湖很美。于是,我出示了文中总写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带学生随作者在西湖边远眺,欣赏了连绵起伏的山峦、平静的湖面及海鸥。教学第三自段,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圈出表示景点的词,然后看着挂图美美的读。第 4 自然段,我则让学生边听老师范读,边闭眼想象那景象。然后让学生说说
18、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学得入情入境,与作者感同身受。 /thread-146239-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22:30:00 |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存疑”中延伸? 我还采用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 ?以“读”为载体, 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
19、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因为学生离农村生活比较遥远,对农作物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阅读过程中未能体会出其中的“欢快”的感情。课后通过查询,我发现“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后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很是有效的。我感觉到:应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 不过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引导学生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学生这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thread-146227-1-1.html苏教版小学三
20、年级语文上册拉萨的天空教后反思 00:06:00 |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西藏应该说是离我们孩子比较遥远的,孩子都会感到陌生,因此,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对西藏,对拉萨有个初步的印象后再让学生学习课文,减小学习的难度。 在课上,我以西藏美丽的图片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拉萨天空“蓝”的特点,配以精美的图画,让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拉萨天空的特点。学生在反复吟读,
21、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了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但在课上,我也发现了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语言比较贫乏,语言组织能力差,发言声音不够响亮。在学完全课后,让学生再次说说对拉萨天空的感受,学生还是局限在“ 美” 与“蓝” 上,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thread-146240-1-1.html苏教版小
22、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蒲公英教后反思 00:07:00 |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以优美的语言叙述了一个道理,不要被事物美丽的表面所迷惑,同时也讲述了一个自然常识,像蒲公英这类植物在泥土里才能茁壮成长。 童话故事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学起来也最容易,只要把故事读透,故事内容便都能明确!只要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点播引导,学生们基本能明白其中的小哲理,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想想、说说、读读来感悟这个哲理。 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在通过各种形式朗读太阳公公嘱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想说说:蒲公英种子们,现在你们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想到哪儿去安家了?为什么?学生们
23、结合太阳公公的嘱咐,有条有理地说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想,学生们在说的同时也已经初步明白了文中所要表达的蕴意。 在指导朗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小蒲公英种子们,看到这两位小伙伴一颗向沙漠飞去了,而另一颗向湖泊飞去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留住?你会怎样劝告他们呢?在劝告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前面太阳公公所说的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最后,针对课文所写的结局,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积极的思维和互动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
24、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00:07:00 | 蒲公英教学反思( 转)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八篇课文。本文借助蒲公英这一不起眼的植物,用拟人化手法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结局写了听从和不听从太阳公公话的蒲公英种子的不同命运,由此告诫人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我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一、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复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情境,播放有关蒲公英种子去旅行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美。这时,我借机让学生带着
25、这种心情去读这段中的句子,他们自然读的非常愉快、非常流畅和富于感情。 接下来,通过阅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了解到有两颗小种子没有和大家一起去泥土里生长,而是做了其他的选择。于是,我让他们在找到种子的选择后,联系图片,分别说说小种子为什么会飞向沙漠和湖泊,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个“小家伙”。三年级的孩子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只要读懂了,他们很愿意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他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各种想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乐于与人交流。 二、通过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通过对字词的挖掘来理解课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语言
26、表达能力不够,很难用准确的语句说出他们对词语的理解。而新课标中也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要让繁琐的词语解释阻碍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受。如何让两者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读,教师的点拨仍是无处不在。 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自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再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不同要求的读,读出层次,读出理解。在学生读后,理解仍不够到位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举其中一例: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得是太阳公公对“小降落伞”的嘱咐,这点学生很容易发现。但要他们通过对这一自然段的朗读,体会太阳公公嘱咐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就有一
27、定的难度了。为此,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嘱咐”的含义,让他们知道每天上学前或者出去游玩前,父母说的“上课要认真听讲、出去玩要注意安全”等话都是嘱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一当太阳公公,读一读这些嘱咐,体会“老人家”的语重心长。第三自然段分两层写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嘱咐的态度和行为。第一层写“小降落伞”群体的态度,指导学生抓住“大声答到”“放心吧”“一定”等词语,体会他们的意见一致、态度坚决。抓住两个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第二层写两颗小种子不同的看法和行为。指导学生抓住“黑黑的泥巴”“金光闪闪”“ 波光粼粼的湖面”“宝贝”“ 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
28、语,领会两颗小种子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和自以为是的心态。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和他一起思想,一起说话,一起行动,从而实现语像同构,语情同构,语义同构,学生朗读兴致浓,学的也较深入。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再一次读读太阳公公的话,联系文中小种子的不同结果,借助多媒体演示的图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这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读课文,而是边读边思考文章的深刻寓意。从而了解太阳公公其实是告诉小种子不要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应该脚踏实地的做人。这样,学生既充分的读了课文,又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一步步理解了蕴含在语句中的深层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29、展开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朗读,更好的理解了课文,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thread-146241-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三袋麦子教后反思 00:09:00 | 由三袋麦子想到的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过年的时候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而土地爷爷也对他们的不同举措做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 面对土地爷爷送来的一口袋麦子:小猪把麦子
30、全吃光了,土地爷爷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忍不住”、 “哈哈大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最后只剩下半袋麦子,土地爷爷对此“点点头”,认为小牛“节俭”;而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获得了丰收,土地爷爷忍不住“抚摸”小猴,对小猴的聪明、能干给予了赞美。当我们学完课文,我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 “我喜欢土地爷爷,因为他没有批评小猪和小牛。 ”虽然该生答非所问,但内心对土地爷爷重“赏”的态度,充满了喜爱。的确土地爷爷在拜访中看到了三个小动物之间不同的差异性,但他宽容的承认贪吃的“小猪”憨厚可爱;死脑筋的“小牛”勤俭;做事聪明,但欠科学的“小猴”
31、能干。他允许、欣赏、享受小动物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他这种教育的态度,赢得了动物的欢迎,也赢得了学生的心。这就是赏识教育。 课后细细品味课上那为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给我这样一种启示: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态度。小猪就像课堂中那些不够聪明,做事无脑,平时勤奋不足,懒惰有余的后进生;小牛就是那些平时学习踏实,老实本分,聪明不足,勤奋有余的中等生;小猴就是那些天资聪慧,思维活跃,聪明有余,(或踏实不足)的优等生。平时的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
32、;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总而言之,若我是土地爷爷肯定是只见“瑕”,不见“玉”的。而毫无疑问的是,我这样的老师并不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他们更喜欢像土地爷爷这样的老师,因为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小动物) ,都给予了不同的赏识。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做法:曾为了学生聪明,老说学生笨;为了学生快,老说学生慢;为了学生仔细,老说学生粗心总是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让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让学生在“我不行”、 “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当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三袋麦子后,我发现对待学生的不应该是抱怨,更多
33、应是赏识。赏识应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因为它是一股神奇的力量,能照耀每个孩子的心灵。 /thread-146242-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哪吒闹海教后反思 07:34:00 | 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其中人物语言丰富,角色形象生动 太阳公公见多识广,是个慈祥的长者;小蒲公英们听话乖巧,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少年;种子甲是个追求金钱的叛逆者;种子乙是个追求快乐的叛逆者。文章又有植物的动态特征、行动特征,便于学生体会情感,进行语言积累,加深内化。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上课时,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小蒲公英种子,你想去哪儿
34、?”的时候异彩纷呈,有说去长城的,有说去见黄河的,有说去草原的,也有说去森林的。我把学生这段彰显个性的回答编入剧本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 我没有照搬教参上的价值取向,而是撷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适度地改变课文,把原先贪慕虚荣的种子甲改编成一位充满理想、投身沙漠绿化事业的勇敢先锋,肯定了它的冒险、奉献精神。种子以生命来尝试、演绎,是值得人尊敬、赞美的。但我也不是一味吹捧它的盲目冲动,在剧本末尾,我安排了一个新角色:蒲公英妈妈。通过她的话让即将远行的又一批种子明白:有探索精神是好的,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要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但不提倡盲从
35、;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通过表演、体验,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把握文本的脉动,学到知识和道理。 07:34:00 | 有人说:听一堂好课就像品尝一枚美味的橄榄,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在唇齿间回味,越嚼才越有味道。而在我看来,一堂不算成功的语文课,就如同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折射出每一个细小的暇疵。倘若勇敢面对,仔细对照,及时反思、改进,同样会让你的课堂更加精彩。今天,我执教了哪吒闹海第二课时,课后反思,感觉真不是滋味。这堂课的确是一次比较失败的实践。虽然课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观摩了常熟培
36、训会上丁老师的录象课,可是实际教学情况还是不够理想。 一、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 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的追求来源于学生求知欲的不断激起,不断满足,反复成功的体验过程。 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又过上太平日子的事。教学重点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斗邪恶的精神,能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哪吒闹海的故事。 然而,我过分迷信于教学参考书,对文本没有深入地研读,导致课堂整体把握不够科学。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画出有关哪吒闹海的句子,看看哪吒闹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当学生提到“
37、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这一句时,我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动词,希望能让学生通过这些动词体会到哪吒的勇敢机灵。可实际上,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发觉这样的教学根本不够科学。从“跳进,取下,一摆,掀起”这些词语又怎么能看得出哪吒的勇敢呢?充其量只能显示乾坤圈的法力无边罢了,不能因为教学参考书这么说,不去仔细琢磨一番,就这么认为了。哪吒是个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远非凡人可比,它的勇敢应归结为神勇。 一、教学语言过于罗嗦,引导点拨不够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中的教师的身份与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搞“一言堂
38、”,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说,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罗嗦。相反,学生却说得不多,读得不够入境
39、。正如有的老师所提建议,有些过程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既然课堂上我是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做文章,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哪吒勇敢机灵,不畏强暴的精神,指导感情朗读。而且,这些段落的结构又很类似,那么,在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圈画出关键词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之后,倘若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其余三个自然段,就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只要相应点拨,引导学生在原有层面上获得发展即可。 二、复述指导要有层次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留了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复述训练。但从课堂情况看,这个环节的要求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只是匆匆走过场
40、,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背诵课文而已。我想:如果要达成训练的目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板书加强指导。首先,教师明确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生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可以借助一定的表情、动作、语气,展开适当的想象,交代清楚哪吒闹海的原因和结果,具体形象地描绘哪吒三闹东海的精彩场面。其次,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练习复述。指名交流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还要根据学情随时调控课堂气氛,相机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能借助电教媒体,配上相应的动画片,效果会更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
41、时常照照“镜子”,针对那些已知的“色斑,采取有力的措施,追求长效、高效的教学活动。力求运用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从整体出发,以内容为纽带,教学全程指向文章的中心,形成严密的结构,注意思维的逐步深化,开展扎扎实实、情趣生动的读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thread-146247-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次教学反思 07:35:00 |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
42、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 结合朗读,渗透方法。学生刚升入三年级,不会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内容,在教学时,我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恰当的引领。让学生读读这个故事,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学生在一次次概括的同时,我相机渗透概括课文内容时一定要讲清前因后果,语言要简练、明白。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读表现布鲁斯英勇抗战的句子时,鼓励学生边谈体会边抓住重点词语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方法。 2、 抓住重点,自读自悟。布鲁斯是从蜘蛛结网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的,那么蜘蛛是怎么结网的?我重点抓住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
43、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用“找一找、划一划、写一写”的方式学习,找找相关的词语,边读边体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3、 发挥想象,鼓励表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怎样去创设情景让他尽情散发?每篇课文都会有一些地方让学生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的,本课中最后一小节写王子“四处奔走,召集被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 ”就是文中的一个空白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布鲁斯发表动员演说的环节,鼓励学生为布鲁斯发表演说。为了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蜘蛛对布鲁斯的影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布鲁斯
44、看到蜘蛛艰辛结网的一幕,他会想些什么?转化角色,再现当时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能力,体验、感受的真实生活。 当然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指导朗读第三段时,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体会有些零散;学生发挥想象表达上还不够详细,我没有适当地引导孩子们要拓展开想;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做出反应这方面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自己所期望时,不能恰当地引导;教态还要再自然大方点;语言的力度还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总之,目前迫切要做的就是在课堂的调控方面下功夫,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打开艺术这扇大门,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但我希望经过
45、不懈的努力,那将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会越来越近!/thread-146248-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次教学反思 07:35:00 |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 结合朗读,渗透方法。学生刚升入三年级,不会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内容,在教学时,我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恰当的引领。让学生读读这个故事,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学生在一次次概括的同时,我相机渗
46、透概括课文内容时一定要讲清前因后果,语言要简练、明白。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读表现布鲁斯英勇抗战的句子时,鼓励学生边谈体会边抓住重点词语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方法。 2、 抓住重点,自读自悟。布鲁斯是从蜘蛛结网的现象中得到启示的,那么蜘蛛是怎么结网的?我重点抓住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用“找一找、划一划、写一写”的方式学习,找找相关的词语,边读边体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3、 发挥想象,鼓励表达。学生的想象力
47、是丰富的,怎样去创设情景让他尽情散发?每篇课文都会有一些地方让学生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的,本课中最后一小节写王子“四处奔走,召集被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 ”就是文中的一个空白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布鲁斯发表动员演说的环节,鼓励学生为布鲁斯发表演说。为了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蜘蛛对布鲁斯的影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布鲁斯看到蜘蛛艰辛结网的一幕,他会想些什么?转化角色,再现当时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能力,体验、感受的真实生活。 当然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指导朗读第三段时,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体会有些零散;学生发挥想象表达上还不够详细,我没有适当地引导孩子们要拓展开想;在认真
48、听学生回答,及时做出反应这方面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自己所期望时,不能恰当地引导;教态还要再自然大方点;语言的力度还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总之,目前迫切要做的就是在课堂的调控方面下功夫,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打开艺术这扇大门,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但我希望经过不懈的努力,那将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会越来越近! /thread-146248-1-1.html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07:36:00 |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 4 自然段,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 在讲解重点的 24 自然段时,没有很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时,对“万般无奈”讲解的很透彻,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住越王勾践当时的心情,但是对吴王夫差的骄傲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