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结构与功能.ppt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9772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X 页数:62 大小:10.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施伟民,上海慈光皮肤健康基金会,皮肤的结构 与功能,皮肤概论,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连的一种器官,主要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组成,具有防御外来有害因子对人体的侵袭,保障体内脏器正常功能的作用,一般特性:重量:体重16%面积:1.5m2成,0.21m2新厚度:0.5-4mm,平均1mm表面:皮沟、皮嵴、皮野毛发:有毛皮肤,无毛皮肤颜色:种族、年龄、性别、部位、营养,表皮,皮下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大、小汗腺、皮脂腺、毛囊、甲等附属器,真皮,Organization of Skin,Skin,外胚层,上皮结构,如表皮、毛囊、皮脂腺、大、小汗腺和指趾甲,来源于,神

2、经外胚层,中胚层,真皮、皮下组织、淋巴管、血管、Langerhans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等,Organization of Skin,黑色素细胞、神经和特殊感受器,表皮(Epidermis),表皮,角朊细胞,非角朊细胞,黑素细胞,郎罕氏细胞,麦克尔细胞,stratum basale,最下层:一层分裂现象:张力细丝 黑素颗粒桥粒,半桥粒发生层基底细胞的分裂周期约为1319天 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42天 颗粒层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又约需14天 正常表皮更新时间约为2856天,Stratum Basale,Dermo-epidermal junction,棘层,Stratum S

3、pinosum,410层细胞组成棘细胞细胞间桥棘细胞有许多角蛋白丝,常成束分布,称张力原纤维角质小体(Odland小体): 多个卵圆形、直径约200300mm、有膜包被的颗粒; 颗粒内呈现明暗相间的平行板层结构,故又称板层颗粒颗粒; 内容物主要为糖脂和固醇。,Stratum Spinosum,Desmosomes,Kelatin Filaments,颗粒层,24层较扁平的梭形细胞嗜碱性强的透明角质颗粒呈致密均质状,沉积于成束的张力细丝间 颗粒层细胞内有较多的角质小体,它们常和细胞膜融合,将 内容物排出到细胞间隙内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构成阻止物质 透过表皮的主要屏障。,stratum granul

4、osum,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较厚的表皮23层扁平细胞无核,细胞器已经消失,胞质嗜酸性 胞质中有较多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粘合在一起, 透明层是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stratum lucidum,Stratum granulosum,Stratum Lucidum,Keratohyaline Granules,角质层,51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角质细胞组成充满密集平行的角蛋白张力细丝浸埋在无定形物质中细胞膜增厚而坚固,表面折皱不平,细胞相互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角质小体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靠近透明层的角质层细胞间尚可见桥粒,而角质层表层细胞的桥粒消失,容易脱落形成皮屑,stratu

5、m corneum,反映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过程, 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 桥粒可以分离并重新形成,使细胞有规律地到达角质 层而脱落 基底膜:厚约0.51m,由表皮细胞和真皮结缔组织 细胞分泌形成,具有连接、渗透和屏障作用,Stratum Corneum,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melanocyte,乳晕、腋窝、生殖器及会阴部等处较多 借助树枝状突与大约3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接触 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 长圆形的黑素体,内含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 黑色素,当黑素体充满色素后成为黑素颗粒 黑素颗粒迁移到细胞突起末端,输送到邻近的细胞内 黑素细胞合

6、成色素的速度不同,黑素颗粒的大小和含 量的差别,不同种族和个体不同皮肤颜色的差异 黑色素能吸收和散射紫外线,保护表皮深层细胞不受 辐射损伤,Melanocytes,Melanocytes,非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源于骨髓和脾的免疫活性细胞,占表皮细胞的35%,分 散于表皮棘细胞之间及毛囊上皮内,亦见于口腔、扁桃体、 咽部、食管、阴道、直肠的粘膜以及真皮、淋巴结、胸腺等 光镜下氯化金染色能显示其树枝状突起,较好的方法是Ia抗 原染色、ATP酶染色及CDla染色 电镜下特征是胞质内存在剖面呈杆状或网球拍状的特殊颗粒 伯贝克颗粒(Birbeck granule)

7、,其核呈扭曲状,胞质比较 清亮而无角蛋白丝 有多种表面标志,IgG、IgE 和C3b等的受体及Ia(HLA-DR)、 CD4、CD45、S-100等抗原,唯一能与CDla(OKT6)单抗结合 的细胞,具吞噬、吞饮、抗原呈递及同种异基因刺激作用 在接触性变态反应中呈递半抗原;分泌IL-1;参与同种异体 皮肤移植反应;良性肿瘤朗格汉斯细胞增多;恶性肿瘤减少,Langerhans Cell,非角质形成细胞,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有短指状突起的细胞,分散于基底细胞之间,多见于掌跖、 指趾、口腔、生殖器等皮肤或粘膜,亦可见于毛囊上皮 电镜下,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有桥粒,细胞核不规则,胞浆 内

8、有较多膜包的直径约50100nm的颗粒,颗粒的作用还不 清楚 细胞的基底部与脱去髓鞘的神经轴索末梢接触,后者的末梢 扩大成半月板状,并与梅克尔细胞下的基底面融合,形成梅 克尔细胞-轴索复合体 一般认为是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推测梅克尔细胞是一种感 觉细胞,能感受触刺感觉,位于表皮下面,由结缔组织组成,与表皮牢固相连,与皮下组织接连,没有清楚的界限,一般厚约12mm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两层含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细胞,真皮(Dermis),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与真皮无明显界限,其下方与肌膜等组织相连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其厚薄因身体不同部位及营养状况而

9、异此层内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表皮衍生而来,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及指(趾)甲等,皮肤附属器,毛发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分为长毛、短毛及毳毛 长毛如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等;短毛如眉毛、睫毛、鼻毛及外耳道的短 毛;毳毛 细软、色淡、无髓,见于面、颈、躯干及四肢;指 (趾)末节伸侧、 跖、乳头、唇红、龟头及阴蒂等处无毛 毛发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为毛干;在毛囊内的部分称毛根 ; 毛根下端略膨大为毛球;毛球底面凹入容纳毛乳头,毛乳头由 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及毛细血管组成,为毛球提供营养。毛球 下层靠近毛乳头处的细胞称为

10、毛基质(matrix),是毛发及毛囊 的生长区,相当于表皮的基底层,并有黑素细胞,发与毛囊,appendages,Hair,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 (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头、面 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故称皮脂溢出部位 皮脂腺常开口于毛囊上部,位于立毛肌和毛囊的夹角之间,故立 毛肌收缩可促进皮脂的排泄 乳晕、口腔粘膜、唇红部、小阴唇、包皮内侧等处的皮脂腺单独 开口于皮肤 皮脂腺由一个或几个囊状的腺泡和一个共同的导管构成组织包裹, 腺泡无腺腔,外层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周围有基膜和结缔组织 腺细胞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胞质内脂滴逐渐增多,最终破裂而释放出皮脂,由 导管排出,故皮脂腺为全浆腺

11、皮脂腺导管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皮脂腺,Normal sebaceous glands,小汗腺又称外泌汗腺,有分泌汗液和调节体温作用 除唇红区、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小汗腺遍布 全身,约160万400万个,以足跖 (600/cm2)、腋、额较多, 背部 (64/cm2)较少 每个小汗腺可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 分泌部存在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由单层分泌细胞排列成管状,盘绕如球 形,管腔直径约20m。其外有不连续的一层梭形肌上皮细胞 ,最外为基底 膜。小汗腺分泌细胞有两种, 亮细胞稍大,基底部较宽,顶部较窄,占腺 腔面积较少,胞质中较多的糖原颗粒,为分泌汗液的主要细胞。汗液含较多 的钠离子

12、、氯离子、水及少量糖原。暗细胞略小,其顶部稍宽而占腺腔的大 部面积,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嗜碱性,可分泌涎粘蛋白,回吸收钠、氯等 电解质,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肌上皮细胞对汗腺分泌部起支持作用 对排汗作用甚微。 导管部也称汗管,由两层小立方形细胞组成,其基底膜不明显,无肌上皮细 胞,管腔直径约l5m。汗管于最深部和分泌部盘绕在一起,直上真皮,自 表皮突下端进入表皮,在表皮中呈螺旋状上升,开口于皮肤表面。表皮内的 汗管细胞的角化过程比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早,在颗粒层水平处即已完全角 化,小汗腺,Merocrine,大汗腺,是较大的管状腺,其分泌部分布在皮下脂肪层中, 腺腔直径约为小汗腺腺腔的10倍

13、 顶泌汗腺的分泌部由一层立方或柱状分泌细胞组成,其外有 肌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其导管部分的组织结构与小汗腺的相 似,通常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 皮 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门及外阴等处,外耳道的 耵聍腺、眼睑的moll腺和乳腺属变异的顶泌汗腺 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于青春期分泌旺盛。 分泌方式属顶浆分泌,但也可能有顶浆分泌、局浆分泌和全 浆分泌三种方式 新鲜分泌物为无臭的乳状液,被某些细菌分解,产生有臭味 物质(短链脂肪酸及氨),顶泌汗腺,apocrine,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外露部分称为甲板,伸入近端皮肤中的部分称为甲根 覆盖甲板周围的皮肤称为甲襞,甲板之

14、下的皮肤称为甲床, 甲根之下和周围的上皮称为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 甲板近端可见新月状淡色区,称为甲半月,这是甲母质细胞层较厚所致 指甲生长速度约每日0.1mm,趾甲生长速度为指甲的1/21/3 疾病、营养状况、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的改变可使当时所产生的指 (趾)甲发生凹沟或不平,甲,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和神经,皮肤的血管主要有三个丛: 深部的较大血管丛:其动、静脉较粗,并行排列在皮下组 织的深部 真皮下血管丛:位于真皮下部,动、静脉分支供给腺体、 毛囊、神经和肌等的血液 乳头下血管丛:位于真皮乳头下层,由此分出毛细血管袢的 上行小动脉支供给真皮乳头的血流,然后折成毛细血管袢的 下行静脉汇合成小静

15、脉,形成乳头下血管丛,并借着纵行的 交通支与真皮及皮下组织深部的动、静脉汇合 在指 (趾)、耳廓、鼻尖等处真皮内有较多的动、静脉吻合,称为血管球。当外界温度有明显变化时,在神经支配下,球体可以扩张或收缩,以改变由动脉通过球体直接回向静脉或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流,从而调节体温。,皮肤的血管,皮肤的淋巴管在常规染色切片中不易辩认 毛细淋巴管的盲端起源于真皮乳头的结缔组织间隙,其壁由 一层内皮细胞及稀疏的网状纤维构成 在乳头下层及真皮深部分别汇合成浅、深淋巴网,经过皮下 组织通向淋也结 较大的深部淋巴管有瓣膜 由于毛细淋巴管内压力低于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间隙,且 通透性较大,故皮肤中的组织液、游走细胞、

16、病理产物、细 菌、肿瘤细胞等均易进入淋巴管而到达淋巴结,并在淋巴结 内被吞噬消灭或引起免疫反应,甚至进一步扩散。,皮肤的淋巴管,皮肤的平滑肌: 立毛肌、阴囊肉膜、乳晕的平滑肌和血管壁中的平滑肌 面部表情肌和颈部颈阔肌属横纹肌,皮肤的肌肉,皮肤的感觉神经: 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可分为三类: 末端变细的游离神经末梢,主要分布到表皮下及毛囊周围 末端膨大的游离神经末梢,如与表皮梅克尔细胞接触的神 经盘和偶见于手掌真皮中的Ruffini小体 有囊包裹的神经末梢,如常见于手 (足)部掌(跖)侧真皮 乳头的Meissner小体和可见于掌跖等受压部位、乳头和生 殖器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的Vater -Paci

17、ni小体以及见于龟 头、包皮、阴蒂、小明唇、肛周、唇红部等处真皮乳头层 内的Krause小体 皮肤的运动神经 面神经支配面部横纹肌,交感神经的肾上腺 素能纤维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和顶泌汗腺、小汗腺的 肌上皮细胞。小汗腺分泌细胞受交感神经的胆碱能纤维支配,皮肤的神经,Meissner,Vater-Pacini,皮肤的功能,Physiologic Function of Skin,防护作用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感觉作用体温调节作用代谢作用皮肤免疫系统,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机械性损伤的防护,表皮的角质层真皮各种纤维弹性、抗拉性、抗拉力皮下脂肪垫的作用,物理性损害的防护,干燥皮肤电阻较大,潮湿皮

18、肤电阻小角层吸收短波紫外光;棘层和基底层吸收长波紫外光;黑素 细胞吸收紫外光最强,化学性刺激的防护,角层的厚度与化学屏障能力呈正比,抗弱碱和弱碱能力损伤、浸渍、糜烂、溃疡降低屏障能力,皮肤的防护作用,防止体液过度丢失,皮肤的防护作用,微生物的防御作用,角层和角质形成细胞的致密结构限制微生物侵入;代谢脱 落可清除一些微生物;干燥弱酸环境不利微生物生长游离脂肪酸不利微生物生长不饱和脂肪酸抑制真菌生长,致密角质层、多层皮肤结构、脂质膜防止体液损失不显性出汗:240-280/24小时,角层丧失经皮水分渗出增加 10倍,皮肤的吸收作用,透过角质层细胞;角质层细胞间隙和毛囊;皮脂腺或汗管全表皮丧失,物质完

19、全可通过真皮,吸收更充全,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1) 阴囊前额大腿内侧上臂屈侧 前臂掌跖,粘膜吸收更强 2) 婴儿成人 3) 皮肤损伤、糜烂和溃疡增加经皮吸收,外用药注意中毒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 1) 皮肤浸渍时可增加吸收,封包比单纯搽药的吸收系数高100倍 2) 该方法可以提高疗效,也增加中毒的可能物质的理化性质 皮肤吸收很少的水分和微量的气体,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 电解质吸收很少;脂溶性物质经毛囊和皮脂腺吸收;油脂类物 质吸收也较好;汞、铅、砷等的化合物与脂肪酸结合变成脂溶 性;皮肤渗透剂;表皮活性剂,3条途径:,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皮肤的感觉作用,皮肤内具有的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单一感觉:可产生

20、触觉、压觉、冷觉、热觉复合感觉: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非意识反应:条件反射等,目前对瘙痒的认识仍不清楚,似乎无专门感觉神经末梢来感觉瘙痒有认为痒是痛的阈下刺激,中枢的影响,化学介质的作用感觉与刺激的时间可不相符,未去除刺激时感觉已消退称为适应,去除后感觉仍持续一段时间则为后感觉,内源性化学介质(炎症、变态反应)、外界(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刺激、局部皮肤粘膜病变(皮肤病)、代谢异常(糖尿病、黄疸)、精神因素(瘙痒症)等多种因素可致皮肤瘙痒这一特殊感觉,皮肤的分泌与排泄,节后无髓交感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腺体明细胞分泌 类似血浆的超滤液,导管通过

21、对Na+的重吸收使之变成低渗性 汗液。汗液呈酸性(pH4.55.5),大量出汗时达7.0左右,无 色透明,水分占9999.5%,其他为氯化钠、氯化钾、乳酸 和尿素,与肾脏排泄物部分相似不显性出汗:室温下少数小汗腺或外分泌腺呈分泌活动状态, 无出汗感;显性出汗:环境温度升高,小汗腺分泌增多,有 明显出汗感精神性出汗:大脑皮质活动、如恐慌、兴奋等引起掌、趾、 额、颈等部位出汗;味觉性出汗: 进食辛辣、热烫食物引起 口周、鼻、面、颈、背等处出汗可部分代替肾脏功能;与皮脂形成乳状脂膜保护皮肤;偏酸 性可抑制某些细菌生长;有效地散热降温维持体温恒定,部 分药物(灰黄霉素,酮康唑)通过汗液分泌发挥局部抗真

22、菌 作用,小汗腺的分泌与排泄,感情冲动、肾上腺素能类药物能刺激顶泌汗腺的分泌 晨起分泌较夜间高 顶泌汁腺液中含水、脂肪酸、中性脂肪、胆固醇 有些人的顶泌汗腺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质,呈黄、绿、红或黑 色,使局部皮肤或衣服染色称为色汗症,皮肤的分泌与排泄,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全浆分泌:即皮脂腺细胞破裂、胞内物全部排入管腔 内分泌系统的直接调控:雄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可使皮脂腺增 生肥大、分泌增加,人种、年龄、性别、营养、气候及皮 肤部位对分泌也有影响 13顺维A酸等亦可抑制皮脂分泌,治疗痤疮等 皮脂含甘油脂、蜡脂、角鲨烯、胆固醇脂、胆固醇和游离脂 肪酸,毛囊痤疮丙酸杆菌和马拉色菌等的酯霉分解甘油三酯 成

23、游离脂肪酸,可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皮肤的体温调节,感受器(热敏和冷敏):向体温调节中枢提供环境温度的信息效应器:物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使机体温度保持衡定,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与扩张、寒战、出汗,改变皮肤中的血流量及热量的扩散皮肤面积很大,成人达1.5m2,有利于吸收和散发热量皮肤血管的分布也有利于体温的调节,皮肤血流量占全身血流量的85(约450mlmin),体表热量的扩散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热辐射、汗液蒸发、皮肤周围空气对流和热传导进行大量小汗腺的汗液蒸发带走较多热量,每蒸发1g水可带定2436J (585cal)热量,热应激时,大量出汗达34Lh

24、(平时的10倍),在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温时,出汗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寒冷环境则减少出汗和皮下脂肪组织起隔热作用,热应激或血管完全扩张的情况下,皮肤血流量增加10倍冷应激时,交感神经功能加强,血管收缩、皮肤血流暂时中断收缩与完全扩张,流量相差4010n倍动脉丛与静脉从之间以动静脉吻合相连,热应急时,动静脉吻合开通,皮肤血流最增加而散热随之增多,皮肤的体温调节,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皮肤的代谢作用,人类皮肤可呈红、黄、棕及黑色,黑素小体的数目、 大小、形状、分部和降解方式的不同决定种族及部位 的肤色差异黑素: 真黑素,黑褐色,溶于水,5,6二羟吲哚经氧化、聚合而成 褐黑素

25、,黄红色,溶于碱性溶液,半胱氨酰S多巴经中间反 应而成,含有氮、硫,皮肤的代谢作用,黑素代谢,酪氨酸,酪氨酸酶,多巴,多巴醌,酪氨酸酶,白色多巴色素,多巴色素,5.6二羟吲哚,吲哚5.6醌,酪氨酸色素,蛋白质,黑色素蛋白颗粒,肾上腺素,半胱氨酰S多巴,皮肤免疫系统,1986 Bos 皮肤免疫系统,1970 Fichtelium 皮肤是“初级淋巴组织” 前体淋过细胞通过皮肤分化成熟 为免疫活性淋巴细胞,1978 Streilein 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 皮肤内的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 胞、朗格汉斯细胞、血管内皮细 胞皮肤免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1993 Nickoloff 真皮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26、 细胞成分 分子成分,角质形成细胞 淋巴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内皮细胞 肥大细胞 真皮成纤维细胞,皮肤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神经肽,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皮肤组织内有角质形成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肥 大细胞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组成网 络系统皮肤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 成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对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保持 Thl细胞与Th2细胞的平衡,使 机体对外界异物产生适度的免 疫反应也对内部突变细胞进行免疫监 视,防止癌肿发生,达到免疫 的自稳性,神经肽: 1) 皮肤神经末梢受外界有害刺激后释放感觉神经肽,在损 伤局部产生风团和红斑反应 2) 包括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神经激酶A 3) CGRP使中性粒细胞聚集;SP有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 胞作用,并粘附于内皮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皮肤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皮肤组织内有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肥 大细胞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组成网络系统皮肤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成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对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保持Thl细胞与Th2细胞的平衡,使 机体对外界异物产生适度的免疫反应也对内部突变细胞进行免疫监视,防止癌肿发生,达到免疫 的自稳性,延时符,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