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知识点.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316542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 走向“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秦统一后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开始将该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版图皇帝制度 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 (皇帝独尊) ;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 ;皇位终身且世袭 (皇位世袭)郡县制郡、县、道、乡、里(行政) 、亭(治安、公文传递) 。特点: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史实:(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

2、卿制。(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评价:(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2)当时消极作用: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3)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分封制内容、作用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通过分封制,

3、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4、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促进文化交流,扩大统治疆域,使周的统治延续数百年。5、局限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内容、作用定义;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度;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实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 和 “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

4、建等级政治结构。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形成周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完善的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央(1)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3)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百官听命皇帝,专制主义中央

5、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地方汉武帝设刺史,后发展为州;元朝设置(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腹里(中央直辖) 、宣政院辖地(西藏 吐蕃 佛教 国师 帝师)行省的行政、经济、军事等各项权力的行使都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选官制度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隋唐科举制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6、,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清朝设置军机处:(1)起因:雍正帝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3)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速:办事效率高 密:保密性强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 (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因循守旧、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3)普通民众几乎没

7、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 (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条约 主要内容 危害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两白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

8、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

9、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01 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列强控制

10、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史实和精神3. 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1945)九一八事变:1931 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局部侵华) ,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为建立伪“满洲国”转移视线,1933 年蚕食华北,逐步扩大侵华范围, 1935 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七七事变: 1937 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1937 年八一三事变,妄图 3 个月灭亡中国侵华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攻陷南京,制

11、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抗日救亡运动 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组成抗日联军932 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抵抗1933 东北军安德馨营和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1933 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1935 年北平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1936 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形成背景:1935 年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七七事变后日本妄图灭亡中国(主要原因)1935 年 12 月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

12、形成标志: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主要体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党外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敌人发展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历史作用: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代表战役:防御阶段的淞沪、太原、徐州会战(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国军)台儿庄战役)、相持阶段的枣宜会战正面战场历史地位: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会战,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主力,粉碎了日军速决战计划、

13、在相持阶段虽消极抗战,但牵制了日军很大兵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敌后战场代表战役:1940 年百团大战;特点: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制定)开展游击战争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历史地位: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今后影响: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世界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作出重大贡献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太平天国运动经过:兴起1851 洪秀全金田起义;1853 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转折1856

14、天京变乱;失败1864 天京陷落。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平分产品)天朝田亩制度评价: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愿望。空想性: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平均分配一切社会财富是一种空想。资政新篇(洪仁轩)内容:政治中央集权,广开言路反对结党营私;经济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社会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而未

15、能真正推行2.辛亥革命经过:1905 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领导武装起义;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前往镇压,武汉地区兵力空虚;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当年是辛亥年所以叫辛亥革命)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清帝退位,清王朝结束;1912 年 3 月 10 日下午 3 时,袁世凯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1912 年 3 月 11 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_1928(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 统治 1928 张学良东北易帜)临时约

16、法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的各项自由和政治权利;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辛亥革命历史意义(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政治: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人民获权(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对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3.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 年 5 月 4 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至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外交的失败;经过;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

17、校的三千多名学生游行罢课,提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取消二十一条” 、 “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 五四运动初步胜利:6 月 3 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大力声援北京学生; 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 3个“卖国贼”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7 年 7 月上海) ;会议内容;(1)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确定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3)意义: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4)中共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新民

18、主主义革命(1)1924-1927 年 国民革命原因条件: 中共方面:吸收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的教训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同意党内合作的方式经过: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26 年:北伐战争胜利进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2)1927-1937 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八七会议在我

19、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年表:1927 年 8 月 1 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1927 年 8 月 7 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 年毛泽东领导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1928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率

20、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建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党代表、朱德同志为军长、陈毅同志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同志为参谋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1930 年-1934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1934 年 10 月-1936 年 10 月 红军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战略转移)土地革命:从井冈山开始 P57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1935 年 5 月遵义会议:结束左倾,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确立“毛核心”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

21、自身重大问题,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3)1946-1949 年 人民解放战争 1946 年 6 月 26 日,蒋介石集中 25 个旅的兵力,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犯,全面内战爆发。1947 年: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1948 年 9 月-1949 年初: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伟大意义:(1)人民得翻身,民族终独立(2)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创造崛起前提(3)改变世界格局,鼓舞被压民族, 壮大和平力量,壮大社会主义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22、祖国的统一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会 ,内容:64-65 页;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年月日改名为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此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经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 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人

23、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年召开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a 确定国家性质 b 根本政治制度 c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作用: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党领导的多

24、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 1949 年 初步确立 标志是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会召开(2) 1954 年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3) 1956 年 进入新阶段,标志: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确立经过;1947 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 年 共同纲领规定1954 年 宪法正式确认,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55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 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 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实施作用;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民

25、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1)成立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2)人大和政协停止正常活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其他了解:红卫兵、造反派等对干部、群众抄家批斗关押,宪法规定的公民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被任意剥夺。党内民主制度被领袖个人专断取代。等)(3)文革开始时间是 1966 年 5 月 16 日,中共中央的 5.16 通知发表的日子;结束时间为 1976 年 10 月 6 日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26、 月;内容: 1.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政治上:果断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 3.组织上: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意义: 1.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3.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4.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1)1980 年 邓小平党和国

27、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体现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 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 年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4)当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国两制”概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澳回归:(1)回归条件:根本: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熟港澳人民期盼回归群众基础和

28、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有利国际环境等(2)回归经过;1982 年 邓小平与撒切尔北京会谈,以一国两制方案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1984 年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 年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 年 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 年 香港回归1999 年 澳门回归(3)回归意义:标志着 洗刷中国领土被占的百年国耻,开创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标志着 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两步标志着 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范例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进展条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党和政府采

29、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2)进展表现:1979 年停止炮击金门;1987 年台湾开放同大陆探亲;1992 年海峡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1994 年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5 年江泽民讲话,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纲领性文件;2008 年三通实现(3)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 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国家外交纲领性政策,它是 1953 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会见与中国存在着领土纠纷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正式向国际社会提出的。具体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30、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日内瓦会议 1954 年中国参加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提出背景: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存在的矛盾和分歧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含义: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历史)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现实)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将来)2. 外交关系的突破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

31、国大会通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对新中国的支持;美国孤立新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原因:改善两国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是共同要求美国方面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中国方面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经过:1971 年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交往大门1971 年 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 2 月 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 年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发表,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

32、系正常化意义: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带动了众多尤其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如中日邦交正常化) ,我国迎来新的建交高潮,为 1978 年以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缓和和变化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中日建交 经过: 1 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中日联合声明1972 年,日本与台湾“断交”1973 年初,中日互派大使,签协定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推动了两国关系的

33、发展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在世界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积极全面地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如海地维和、亚丁湾护航)2000 年首倡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1996 年,中国、俄罗斯等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001 年,中、俄、等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2001 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 APEC 会议)会议主题:2001 年 11 月,在卡塔

34、尔 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1.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1)特点: 地理位置:地中海中部,欧亚非三洲要冲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等地形地貌:山多平地少,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港湾气 候: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自然地理环境 (2)影响:粮食生产受到限制,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便于开展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和其他经济文化交往从而有助于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陆上联系交通不便,不利于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城邦林立城邦制度主要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是传承关系。2. 卓尔不群的雅典梭伦改革经济:解负令;鼓励工商业发展政治;按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按部落选出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