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验方医案 500崩漏曾治患者姜,女,成。崩漏下血两个多月。某医始见其腹部冷痛,予胶艾四物汤而崩血反剧,继见其口苦口干,舌苔黄,而认为系血热妄行,予清热泻火之剂而腹痛如绞,且崩血不减;不得已,易医治之。医云:脾不统血,予归脾汤治之,不效,又以升阳举经汤加棕炭治之,仍不效。求治于余。审视其证,面色皓白无华,神疲乏力,食纳几废,经血淡而兼有血块,腹部冷痛,口苦尿黄,肢厥苔黄,脉沉细而涩。证脉合参,诊为寒热夹杂,虚实并见,脾不统血之证。因思李翰卿先生曾云:虚实、寒热夹杂证的处理最难,难的是如何处理寒、热、虚、实的比例关系和如何分辨它们的多少。他说:衡量寒热多少的方法,一般可采用症状、舌象、脉象对比
2、法,即脉象为热者为热多寒少,脉象寒多者为寒多热少,脉象虚多者为虚多,脉象实者多为实多。余宗其意,予黄土汤加味。处方:伏龙肝 30 克( 另煎),阿胶 10 克 (烊化),黄芩 9 克,生地 9 克,白术 9 克,附子 9 克,甘草 6 克,炒灵脂 6 克。药进 2 剂,果然崩血大减,继服 8 剂,崩血停止,食纳大增,腹痛消失。患者李,女,成。突然经血大下,血块甚多,某医始以独参汤治之不效,继以收敛固涩之法治之,仍无功。乃易另一医治之,医云:血热兼有瘀血所致,急予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法治之,3 剂后,诸证不减。不得已,至某院妇科诊治,查血色素 5 克,输血 500 毫升,并配用其他西药三天仍不效。
3、邀治于余。审其脉证,面色皓白无华,气短息微,腹胀腹痛,苔黄干,大便秘结,数日未行,脉沉滑数。因思其证,面色皓白,气短息微,可谓之虚,虚者当补,然前医屡用补益而不效。腹胀腹痛,舌苔黄干,大便秘结,可谓之实,实者当泻,然前医曾以寒凉而无功,余久久不能决断,偶忆李翰卿先生曾云:虚实夹杂难断其比例者,当求之于脉。思之,本病脉见沉滑而数,沉滑而数之脉为实为热,故此证乃实热所致。实热者,为什么清热凉血而不效?乃但清热凉血而未通腑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实热炽盛者,多见吐、衄、下血、崩漏,故必通腑始可有效。处方:生地 9 克,丹皮 9 克,黄芩 9 克,香附 9 克,木香 6 克,大黄 4 克。服药 1
4、剂,经血即止。乳少曾治患者张,女,成。产后一月来乳汁分泌尚能够乳儿吃用,近几天来,突然乳少,小儿哭啼不已,求某医以生乳之剂治之,乳汁更少。审其脉沉,询其证见胸满心烦,再询其病因,云:生气以后突然如此。证脉相参,云:肝郁气滞所致耳。与逍遥散加青皮治之,3 剂后,乳汁分泌如常。产后身痛曾治患者刘,女,24 岁。产后 2 个月来,头痛身痛,关节疼痛。某医以祛风散寒除湿之剂治之,疼痛更甚,伸屈各个关节时均感疼痛难忍,疲乏无力,自汗盗汗。审其证见,除上述者外,并见五心烦热,面色皓白,舌苔薄白,舌质淡,脉虚大滑数。证脉相参,云:气血俱虚,湿热不化耳。治宜益气养血,燥湿清热,芪脉三妙汤加减。处方:黄芪15
5、克,当归 10 克,党参 10 克,麦冬 10 克,五味子 10 克,石斛 10 克,苍术 10 克,黄柏 10 克,木瓜 10 克,怀牛膝 9 克。处方完毕,某医云:何不加防风、羌活、秦艽?答曰:仲景云:亡血家,不可发汗。产后血虚感受外邪,当补正以祛邪,不可再用风药、燥药以伤其血,否则血虚更甚,疼痛必增。药后 4 剂,疼痛果减,继服 30 剂疼痛消失。郅,女,35 岁。3 年前产后出现身痛畏风。医予祛风解表药治之,汗出后身痛即减,汗止后身痛又作。前后服药 800 余剂,身痛畏风反而日渐加剧。审视其证,除上证外,见其酷暑之季犹闭门窗,并以蚊帐、布团盖于上,掀其蚊帐、布团、棉被视之,汗臭扑鼻,问
6、其食欲,云:一日约吃两碗面条,且口淡乏味,问其盖棉被、穿棉衣热否?答云:怕风至甚,然夜间时感烦热。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细。证脉相参,云:气血阴阳不足耳,宜十四味建中汤。处方:黄芪 15 克,肉桂 10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熟地 10 克,白芍 10 克,党参 10 克,白术 10克,茯苓 10 克,甘草 10 克,半夏 10 克,大云 15 克,附子 10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个。药进 10 剂,诸证俱减,继进 40 剂愈。发热1963 年在旅途中,偶遇一小儿,1 岁左右,高热抽搐,戴眼反折,众旅客均感措手。家长求余施术救治之,余赤手空空,不敢就前,旅客亦求之,不得已,
7、勉强采用指针法治疗之。先用拇指点风门、大椎两穴,继而以拇食指提拿颈项部肌肉、缺盆至风门问肌肉各十几次,不久,患儿大哭而汗出全身,热退,病解而愈。朱,男,5 个月。高热不退一昼夜,体温 401,时见神昏谵语。医予输液、青霉素、链霉素等治之不效。察其舌苔微黄,脉滑数,大便两日不行,手心较手背为热。诊为表热里实,予升降散加减。蝉蜕6 克,僵蚕 6 克,片姜黄 6 克,大黄 3 克,薄荷 4 克。服药 3 个小时后,热微减,体温 389qC;4 小时后,微汗出,体温 381,神志转清;5 小时后,大便泄下 1 次,体温恢复正常,次日病解而愈。腹泻曾治一小儿,1 周岁。患腹泻,一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先请
8、某院儿科以西药治之,两个多月,不效。继请中医儿科医生治之,仍不效。审思其证,前医之与燥湿止痢,健脾消食,固涩止泻,温中健脾,温补脾肾等法,久久不效者,乃因小儿稚阴稚阳,温则生火,寒则阳伤之故耳。又思神阙之穴与脾。肾之气相通也,何不与外治之法救之。取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置放于脐中以温脾肾之阳,伤湿止痛膏外贴以散其寒次日大便转为三行。三日后大便正常,食欲恢复而愈。顿咳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肺为咳”,因此咳嗽一病常常以宣肺化痰,降气止咳之剂治之而愈。但是久久不愈者,常常及于其他脏腑,形成所谓五脏六腑咳。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
9、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说:“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顿咳,又称百日咳,百日嗽,鹭鹚咳。是小儿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中药止咳化痰之剂与鸡苦胆制剂常有效果
10、,但反复应用亦有不效者。例如:韩,男,1 岁。咳嗽两个多月,曾在某院住院两次,前后 60 多天不效。细审其证,咳嗽阵作,咳而有音,面部浮肿,腹满而胀,食纳甚差,有时咳甚痰食俱出,大便干燥。证脉合参,此正三焦咳也。乃拟疏通三焦,调理肺胃治之。处方:紫苏 6 克,半夏 6 克,陈皮 6 克,黄芩 6 克,薄荷 6 克,杏仁 6 克,紫菀 6 克,大黄 3 克,丝瓜络 9 克,百部 12 克。服药 2 剂后,咳嗽大减,6 剂霍然而愈。后该院托儿所小儿 4 人,患百日咳久治不愈,仍以上法治之而愈。始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意义关键在于非独肺也。痴呆曾治一小儿,3 周岁,男。自生下以后就发现其痴呆,3
11、周岁后,走路仍然不稳,说话迟涩,嘱其叫爸爸、妈妈时,仍然不能说出,让其走路,因走路不稳而走二十步后即摔倒在地,吃饭时常常不知饥饱。询其家族中有无此类疾病,其母云:小孩的两个舅舅,两个舅爷均是此病,其舅爷已 50 多岁,不能料理生活,舅舅二三十岁也不会料理生活。又说:恐怕此儿也成为傻子,不得不求治。审视其证,除痴呆、语迟,走路不稳外,并见舌苔薄白,脉弦细。综合脉证,因思此证发于先天,其病在肾,又思语迟,神明昏乱,其病在心。乃拟补心肾,化痰涎,地黄饮子加减。处方:生地 12 克,山萸肉 4 克,石斛 3 克,麦冬 4 克,五味子 3 克,菖蒲 3 克,远志 3 克,茯苓 3 克,大云 5 克,附子
12、 1 克,肉桂 1 克,巴戟天 4 克,薄荷 1 克。服药 40 剂后,走路较前有力,有时跑步亦不栽跟头,说话也较前多而灵活,问其为什么母亲没有来,他说:有病了。继服 40 剂,已能自由的跑步,并能说很多话。现为了继续提高疗效,仍在服药治疗中。第四节眼耳鼻喉科牙衄牙衄,亦称齿衄,因手足阳明经俱入齿中,所以医者多从阳叫火热立论,然若久久不愈者,又以此法治之多无效果。例如:患者赵,男,6l 岁。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数年。近 5 个多月来,牙龈又见反复出血,早晨特别严重,经常满口是血。某院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数十剂仍无效。审视其证,除齿衄外,并见时时心烦心悸,胸满胸痛,腰酸腰痛,
13、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结代。再审其所用中药,大都为清胃泻火,滋阴降火之剂,然始终微效未见。因思脉证,腰酸腰痛者,肾虚也;脉沉细结代者,阳虚寒滞之脉也;心悸心烦时作者,肾水上泛之证也。前医所用清泻胃火,滋阴泻火之法不效者,乃仅治其火,而未温其阳也,法宜补肾温阳,引火归原。十味地黄汤加减:生地 15 克,山药 9 克,五味子 9 克,肉苁蓉 9 克,茯苓 9 克,泽泻 9克,丹皮 9 克,附子 9 克,肉桂 9 克,元参 12 克,麦冬 12 克,怀牛膝12 克。某医视此方后,云:齿衄诸书皆曰火,火者当熄,然老师反以附、桂以助火势,火气怎降?答曰:龙雷之火者非温阳其火不熄,正如离照当空雷火自除
14、耳。该医初疑信参半。后服药 8 剂,衄血停止。该医又云:余始知龙雷之火当如何治之也。张,女,成。牙龈流血,时轻时重十几年。先请某院口腔科、内科等以西药治之,不效,后又请某院中医以清胃泻火,滋阴降火之剂治之仍无效。审视其证,齿龈上有少量血,按压时有少量血液渗出,吃饭,刷牙均使出血加重,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沉细尺大而弦。深思良久,云:尺脉者,属肾;弦脉者,主寒;阳虚火浮,非温阳不能熄,为拟温肾降火,增液汤加骨碎补。处方:元参 15 克,麦冬 15 克,生地15 克,骨碎补 15 克。服药 10 剂,齿衄果然停止,但停药一个月后,齿衄又出现,但较从前轻微得多,为巩固效果,继服 30 剂愈。暴骨与牙
15、宣王冰说:“肾主于骨,齿为骨余,肾气既衰,精无所养,故令发堕,齿复干枯。”沈金鳌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齿又为手足阳明经所过,上齿隶坤土,足阳明胃脉贯络也下齿属手阳明大肠脉络也。”所以“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动摇,或疏豁,或突而不实必肾气之不足是当以专补肾气为主。”牙龈萎缩,牙齿浮动者,称为“暴骨”,“搜牙”。牙龈萎缩,牙根宣露,经常渗出血液或脓汁者,称为牙宣或龈宣。其发病原因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及风火、湿热为多见。例如:耿,男,15 岁。牙齿动摇,隐隐作痛 5 年。某院诊为牙周炎。曾用中药清胃散和西药长期治疗不效。审其除两个臼齿外,全部牙齿均松动,牙龈萎
16、缩微黑,舌苔黄白,脉滑稍数。证脉相参,诊为肾阴亏损,风火相煽之证。乃拟滋肾泻火佐以散风法。牢牙散加减:龙胆草 9 克、羌活 1.5 克、升麻 1.5 克、地骨皮 30 克、元参 30 克。药进 10 剂痛止而齿坚,继进一月虽吃饼干亦无害。高,男,45 岁。下门齿、犬齿及两个臼齿动摇,隐隐作痛8 年多。某医院诊为慢性牙周炎。中西药久治不效。审其齿龈萎缩,齿浮动摇,不敢舌舐,也不敢吃硬、粘食物,舌苔白,脉沉弦尺大。证脉合参,诊为。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乃拟增液汤加味以滋阴降火。生地30 克,麦冬 30 克,元参 30 克,肉桂 6 克。药进 6 剂牙齿稍坚,舌舐时已不动摇,继进 10 剂虽吃饼干亦不
17、动摇,但牙龈不见明显恢复,乃继进 30 剂以善后。3 个月后,患者来告云已愈。某医问:两例症状全同,何用药不同耳?答曰:脉象不同,脏腑有别也。故前以泻火、后以补肾治之。口疮曾治患者张,男,30 岁。口疮数月,前医先以西药冶之不效,后以中药牛黄解毒丸、清胃散、外用冰硼散不效。审其口腔粘膜、舌尖有溃疡 6 处,大者如豆大,小者如高粱大,疼痛,大便正常,小便黄赤。综合脉证,诊为心胃火盛,冶宜导赤散加元参。处方:生地 12 克,木通 10 克,竹叶 10 觅,甘草 10 克,元参 15 克。药进 2 剂,溃疡消失,继进 2 剂而愈。某医云:余读中医喉科学讲义 云:其治或以凉膈散,或以导赤散,然用之久久
18、不愈者何也?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口疮、口糜,若大便秘结,或大便黄臭呈不消化状,或有粘液者,治宜通下;大便正常,小便黄赤者,宜利小便,使其火从小便而解;但下之不可太过,利之不可不及。又说:口疮、口糜,必须察其大小便,若胃脘有压痛,大便秘结或不秘结者,宜下。心火尿赤者,宜利小便。总之,或从心火以泻小肠,或从胃热以通腑。此证大便正常,亦无胃脘压痛,故应从泻心火论治,然其口腔粘膜有多处口疮,此胃中虚火所致也。故以导赤散中加元参以泻心胃之火。程,男,26 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两年,吃葱蒜则加重,吃冷食则腹痛。前医遍用西药及清胃散和芩、连、银、翘等不但无效,反见脘腹冷痛,腰困乏力。细察其证,除以上诸证外
19、,并见舌苔薄白,脉沉细尺大稍弦。综合脉证,诊为肾气不足,虚火上炎,治宜十味地黄汤。处方:熟地 15 克,山药 9 克,五味子 9 克,茯苓 9 克,泽泻 9 克,丹皮 9 克,附子 9 克,肉桂 9 克,元参 15 克,麦冬 12 克,白芍 12 克。服药 4 剂后,口疮大减,8 剂后,口疮消失,因其腰痛仍在,加怀牛膝1O 克,继服 8 剂而愈。某医云:为什么用十味地黄汤?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急性者,多实,但一两剂不愈者不可不注意虚;慢性久久不愈者多虚,但尤多兼实火;若火证为主者,不可仅注意火,因其多兼寒邪,故临证时必须审慎考虑。虚实夹杂者,以寒积不化,郁而化火,上热下寒者为多,此证往往具有
20、胃脘、脐腹隐痛,压之则疼痛加剧,或吃肉、油腻以后加重,大便兼有粘液或不消化状的食物残渣,治宜理中大黄汤或理中承气合方,但攻下之时只可缓攻,不可大泻下,否则胃、腹疼痛加剧而口疮不除。脾肺俱虚,虚火上炎者,往往具有疲乏无力,胃脘痞满,脉象虚大或右大于左,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元参、知母、黄柏;若寒热夹杂者,亦有脾肾之别,脾胃者,证见胃脘痞满,嘈杂或冷痛,两脉弦,治宜黄连汤加减;肾者,证见腰困腰冷,脉沉细尺大而弦,治宜十味地黄汤加减。本证腰困乏力,脉沉细尺大稍弦,为肾虚火炎,寒热并见之疾,故以十味地黄汤加减治之。茧唇曾治患者杨,女,29 岁。一年多来上唇肿胀紫暗僵硬微痒。某院诊为唇癌?丹毒?因患者拒绝病理
21、切片检查未确诊?先反复应用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无效。审其上唇紫暗肿硬,舌苔白,脉沉细。综合脉证,诊为脾胃湿热为本,风邪为标:治以清胃泻火,除湿散风:升麻 9克,防风 9 克,白芷 9 克黄芩 9 克,生姜 9 克,藿香 9 克,枳壳 9 克,半夏 6 克,石斛 9 克,甘草 6 克,黄柏 9 克。2 剂后,肿胀紫暗好转;10 剂后,消退七八,但大便此时数日不行,加大黄 45 克,10 剂而愈。病愈之后,一实习学生问:为什么前医用清胃散、甘露饮、玉女煎等久治不效,而你却用泻黄散取效呢?为什么同是泻脾胃火热之剂,一方取效若神,一方却寸效无见呢?答曰:东垣制升阳散火汤之治火在于解郁火,钱乙制泻黄散亦
22、在于解郁火,郁火非散不解。清胃散之泻火在于一个泻,玉女煎、甘露饮之泻火在于一个养阴泻火。当泻之火,若予疏散,必使火邪炎炎而更炽,然若郁火徒用泻降,必使火邪更郁,而病难除。此方所以取效就在于散以解郁,而火邪得除耳。又治患者王,女,15 岁。1 岁时因地震在外露宿而发现上唇目中胀。医诊日光性皮炎?唇炎?治疗一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后又去大同、北京等地医院住院治疗,前后住院 10 个多月,不但无效,反见日渐加重。14 年来前后住院 10 次,服中药达干剂,西药不计其数,一直不效,特别是近一年来更加严重,上唇肿胀,麻木,微有痒痛。审其证,除口唇肿胀外,并见有少许鳞屑状物,间有少量黄色脓痂,鼻头及其周围少
23、许丘疹,鼻头色红,舌苔白,脉弦缓。余始以清胃散、甘露饮加减治之,七日不效。思其证脉弦缓,此乃脾湿郁火之象。拟泻黄散:防风10 克,甘草 6 克,栀子 10 克,藿香 10 克,白芷 10 克。服药 4 剂,痒痛略减,但肿胀不减;审其舌苔白润,脉濡缓,濡缓之脉者,湿热蕴结之象,又思湿热日久阴液必伤,故改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赤小豆 60克,防风 5 克,当归 10 克,石斛 9 克,元参 9 克,大黄 1 克。服药 6剂,肿胀大减,麻木、痒痛消失七八,继服 12 剂,诸证消失,愈。某医问:赤小豆当归散仲景本用于近血和狐惑,你用于唇病者为何呢?曰:仲景用其治先血后便和狐惑目赤如鸠眼者,在于其能除湿热
24、,而此病亦因湿热所致耳。耳疳慢性中耳炎、胆脂瘤,西医耳鼻喉科大都主张手术,然亦有反复治疗而数次复发者。此证之治,因其脓色黄,且时见热象,故多以清热之剂治之,然此病久久不愈,多致肾阳亏损,故用药多无显效。曾治患者李,男,14 岁。从 l 岁开始即有左耳流脓史,近一年来流脓不止,听力下降。一个月前突然寒战高热,剧烈头痛,不久即见左耳流出黄色脓汁,继而寒战高热消失,头痛顿消,但脓汁却日渐增多。最近赴某院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左耳后稍上方有 5 毫米 x4 毫米孔口,一直通向外耳道鼓膜前后上方,内口 2 毫米3 毫米,管道内有脓性分泌物。乳突照片:左侧慢性中耳炎、胆脂瘤。先用西药治疗不效,后予泻火之剂中药
25、亦不效。邀治于予。思其病久肾阴亏损,改予滋阴降火之剂。滋阴降火汤加减:知母 10 克,黄柏 10 克,当归 10 克,赤芍 10 克,熟地 10克,元参 10 克,花粉 15 克,旱莲草 15 克。连服 15 剂效果不著。再审脉象虚而兼缓,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思之,舌、脉均为阴阳俱虚之象,但见脓汁即定其为火,恐不合拍。法当补肾益阳。处方:肉苁蓉 15 克,菟丝子 18 克,枸杞子 12 克,煅龙骨 30 克,煅牡蛎 30 克,石菖蒲 6 克,怀牛膝 12 克,白芍 15 克,白蒺藜 3 克,熟地 30 克,五味子 9 克,沙苑子 9 克。服药 3 剂果然诸证明显好转,脓汁减少,继服 20 剂而
26、愈。耳聋链霉素中毒之耳聋临床所见甚多,要求中药治疗者不少,然治之多见无效,遍求古籍未见论及者,搜查今医之报道亦未见明确论及者。不得已,复求古训之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在脏为肾,在窍为耳”,金匮真言论云:“人通于心,开窍于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微涩为耳呜”,张景岳云:“耳聋证总由气闭不通耳。”再思前医所用之方和个人所用之药,大多补。肾平肝,泻火散风之剂。细审所见之证均无肾虚肝火之证。乃悟:此证大多因秽浊之气蒙蔽耳窍耳,乃拟鳖甲、龙骨滋阴镇肝,远志、菖蒲开窍一方试之,果然效如桴鼓。例如:梁 x,女,18 岁。一年前因病注射链霉素、青霉素后,发现耳聋。急诊入某院治疗。住院治疗 2 个
27、多月无效,不得已,又转入某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 5 个月,除西药外,并配针灸、中药等法,仍然无明显效果。邀余诊视。审其证,除完全耳聋外,并见轻度头晕耳鸣,舌苔薄白,脉弦而缓。查其方药,多为滋阴降火,滋阴平肝,补肾之品。证脉合参乃云:脏气厥逆之证耳。拟枕中丹:鳖甲 30 克,龙骨15 克,远志 15 克,菖蒲 30 克。服药 4 剂竞耳聋微闻, 16 剂耳聋痊愈,耳鸣大减,30 剂诸证消失而愈。自此之后,多用此方取效。梅尼埃病之眩晕近人报道取效者甚多,梅尼埃病之耳聋报道者则甚少。余临证多年甚感棘手。曾治一例邮电职工,男49 岁,梅尼埃病 4年,曾反复住院治疗,眩晕虽可暂时减轻,但耳呜耳聋却日渐加重
28、,近一个月来眩晕又作,恶心呕吐,景物及自身颠倒,不敢睁眼,耳聋耳鸣,虽大声说话亦难听清,舌苔白,脉缓。综其脉证,诊为风痰上扰,蒙蔽清窍。为拟平肝疏风,化痰泻火。眩晕方加减:然又考虑风痰阻于窍隧者非全蝎、郁金不能开,乃拟:石决明 15 克,菊花 10 克,天麻 10 克,钩藤 15 克,薄荷 4 克,防风 4 克,半夏 10 克,陈皮 10 克,茯苓 10 克,甘草 6 克,生白术 8 克,黄芩 10 克,酒军 3 克,玉竹 5 克,郁金 10 克,全蝎 4 克。服药 1 剂眩晕耳鸣即减,服药 6 剂耳聋微闻,耳鸣、眩晕大减,继服 6 剂诸证消失。其后,因其痊愈甚速,急回单位告知其他有病职工来治
29、,经治疗,亦不久痊愈。邮电局职工,尤其是长途电话工人,常患-一一种耳聋耳鸣证,数十年来求治者甚多,而见效者甚少。及查色脉,大多虚弦而滑,面色较白,长期失眠,或时见烦躁易怒。思之,乃心气之不足,痰火内阻者,予十味温胆汤治之多效。曾治患者耿,女,38 岁。长途电话工人。近 5年来听力日渐下降,近半年来几乎听不见电话传来的声音而不能坚持工作,失眠心烦、口干口苦,烦躁。审其面色较白,舌苔薄白,脉虚弦滑。为拟十味温胆汤加减:黄芪 15 克,当归 10 克,麦冬 10 克,党参 10 克,五味子 10 克,竹茹 10 克,枳实 10 克,半夏 10 克,陈皮 10 克,茯苓10 克,甘草 6 克,菖蒲 1
30、0 克,远志 10 克。服药 6 剂,耳鸣耳聋好转,继服 30 剂诸证消失而愈。卡他性中耳炎之耳聋,其病多猝然而发。猝起者,多因外邪所致,因此疏散风邪尤为医者所重视。然徒散其风,不予补正,则虚火上扰而难速治。正如朱丹溪所说:“耳者,宗脉之所附,宗脉虚而风邪乘之,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内必作痒,或兼头痛。”曾治患者伍,女,30 岁。两个多月来两耳发堵,听力减退。某院诊为卡他性中耳炎。住院 20 多天,予西药及中药通窍耳聋丸治之不效。审其脉证,除耳聋外,并见从两耳窍中流水,下肢沉重。证脉合参,诊为湿邪蒙蔽,耳窍闭塞。为拟祛湿散风清热。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 4 克,独活 4 克,川芎 15 克,
31、甘草 2 克,防风 15 克,蔓荆子 1 克,防己 6 克,藁本15 克。服药 3 剂,证减七八,继服 5 剂,诸证消失而愈。患者云:余曾自用此方治之不效,老师用之却其效如神何也?答曰:湿邪者,重浊粘滞难化之邪,其在上者当发散之,但散之必用辛温之风药,过之则但祛风而不胜湿,即仲景所谓但风气祛,湿气在之象,所以前用量大而无效,吾用小量而取效。暴发性耳聋,与卡他性中耳炎之病机近似,故散其少阴、肝胆之邪尤为诸法之首要。如患者郭,男,50 岁。半年前 (春节期间)突然发现耳呜,听力下降。急至重庆、成都等地医院住院治疗,诊为暴发性耳聋。前后住院 5 个多月,耳呜不但加重,而且两耳已基本全部失去听觉。不得
32、已,又至太原某院住院治疗。住院 2 个月后,听力已完全丧失,耳鸣如击鼓,烦躁。不得已,又出院求治。审其两耳听力完全丧失,虽近在 10 厘米之内大声讲话也听不见一点声音,舌苔白,脉浮紧。综合脉证,诊为风寒闭郁于少阴、少阳之经耳。为拟疏风散寒,平肝泻火:夏枯草 15 克,蝉衣 10 克,细辛 3 克,龙胆草 10 克,全虫 6 克,防风 10克,酒军 4 克,川芎 10 克,当归 10 克,羌活 10 克。服药 3 剂,耳呜大减;继服 4 剂,耳呜消失七八,耳聋微闻,一般讲话已听清 80左右,继服 6 剂,耳聋消失而愈。患者云:前用西药不效,后用中药平肝泻火之剂亦无效,而你却 1 剂效, 10 剂
33、愈,其故何也?答曰:外邪闭郁者,非散之不除,此用泻火不除之故也。又曰:实如师言,前医每每以泻火而病剧。青风障症曾治患者何,女,17 岁。突然两眼疼痛,头痛恶心,视力下降,瞳孔散大 20 多天,某院诊为急性青光眼。先用西约其证不减,审其证,除上述诸证外,并见舌苔薄白,脉弦。证脉合参,诊为肝火内郁,风邪外袭,为拟平肝泻火散风:草决明 15 克,龙胆草 10 克,黄芩 10 克,夏枯草 15 克,菊花 10 克,防风 6 克,车前子 10 克(布包),柴胡 6 克,薄荷 6 克。蝉衣 9 克。服药 4 剂,头痛、眼痛消失,继服 20 剂愈。患者问:前用羚羊角等无效,你用此方有效者何也?答曰:羚羊角乃
34、眼科圣药,然羚羊角、石决明等均偏平降,而散之力不足,此病猝然而起,肝火内郁,风邪外袭所致也,但泻其火,不散其风则郁火反增,故散风始效也。正如张石顽所说:“瞳视散大者,风热所为也,火邪散,挟风益炽,神光怯弱不能支,亦随而散漫,犹风起而水波也。”因此散风之法不可缺也。眼珠疼痛曾治患者刘,女,42 岁。产后不久,连续写材料 1 个多月后,发现眼珠疼痛,不能看任何东西,经某院反复检查无阳性发现,前后住院 5 次,共计约两年多,但未见效果。3 个月前因急性胃炎用阿托品等治疗后,突然失明,休息十几天后,视力才逐渐恢复,但眼珠却整天疼痛不止,眼眶、两太阳穴亦沉重疼痛不敢睁眼,烦躁易怒,朝轻暮重。近几月来,月
35、经又淋漓不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思之,病起于产后,又加久视伤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此眼之疼痛者,血失所养耳。拟养血益肝明目:当归 12 克,山药 15 克,生地 30 克,白芍 15 克,女贞子 30 克,柴胡 6 克,决明子 15 克,珍珠母 30 克,车前子(布包)9 克。服药 4 剂,眼痛果减,但头痛、眼眶疼痛同前;加枸杞子 12 克、白术 9 克,继服 10 剂,眼痛、头痛消失七八,并能看一般东西,但不能长时间的读书,继服 20 剂诸证消失而愈。青盲曾治患者高,女,5 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经治已经痊愈。但两眼完全失明。某院诊断为皮质盲。先用西药治疗 2 个月无效,继予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治疗 1 个月仍不效。审其两眼外无异常,舌质红少苔,脉虚稍数。予补精填髓,明目:龟甲、鳖甲、首乌、生地、白芍、覆盆子、五味子、牡蛎等加减 1 个月,视力稍复,继服 1 个月而愈复视明傅仁宇认为本病的原因是“胆肾真一之精不足”和“火壅于络”,制补肝散治“肝风内障,不痛不痒,眼见花发黄白黑赤,或一物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