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锂硫电池综述摘要:本文主要综述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硫碳复合材料、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正极材料、新结构体系的正极材料。关键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硫碳复合材料;导电聚合物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发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绿色环保和低成本的二次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与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等传统二次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放电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绿色环保等显著优点,因而迅速占据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工具、小型电动车等领域的大部分市场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已扩展至电动
2、汽车、智能电网、3G 通信、航空航天、国防等多个领域,成为了 21 世纪最具应用前景的储能器件之一。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体系中,正极材料一直是制约电池发展的瓶颈传统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磷酸盐等正极材料如 LiCoO2, LiNiO2 和 LiFePO4 等,由于其理论储锂容量的限制已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寻找和开发新型高比能量、安全、廉价的正极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单质硫为正极的锂硫二次电池 1,其中硫正极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mAh / g)和能量密度(2600Wh / kg) ,且单质硫具有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下一代高能密度锂二次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3、一、锂硫电池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利用单质硫作为正极材料最早是由 Herbet 和 Ulam 在 1962 年提出通用汽车公司曾提出以硫为正极活性材料的热电池 2,并将该电池用于他们早期的电动车计划。1976 年 Whitingham 等人以层状 TiS2 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成功开发出了 Li-TiS2 二次电池,并进行了中试实验研究,但由于锂“枝晶” 等安全性问题而最终未能实现商品化随后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也有研究人员尝试开发有机体系的锂硫电池。1980 年,Armand 等人首次提出了摇椅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ies)的构想:即用低嵌锂电势的化合物代替
4、金属锂作为负极,高嵌锂电势的化合物做正极1987 年,Auborn 等人成功装配出了 MoO2 (WO2) / LiPF6-PC/LiCoO2 型的锂浓差电池这时广大锂电研究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对锂硫电池的研究陷入了低谷1990 年,Sony 公司正式向市场推出了结构为(焦炭)/LiPF 6-PC-DEC/LiCoO2 的第一代商品化锂离子二次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日趋完善随着其在军用设备、移动电源、电动工具、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再一次受到了锂电研究工作则的广泛
5、关注2009 年,加拿大 Nazar 小组成功将有序介孔碳 CMK-3 与硫复合制备了高性能的锂硫电池硫复合正极材料,再次掀起研究锂硫电池的研究热潮。目 前 , 国 际 上 Sion power、 polypus、 Moltech、 英 国 oxis及 韩 国 三 星 等 公 司 正 在 抓 紧 研 制 锂 硫 电 池 产 品3 日本 的 目 标 是 在 2020年 使 锂 硫 电 池 的 能 量 密 度 达 到 500Wh/kg 美 国 则 希 望 走 得 更 快 一 些 , Sion power公 司 计 划 将 锂 硫 实 验 电 池 应 用 在 无 人 飞 机 上 , 白 天 依 靠
6、太 阳 能 充 电 , 晚 上 放 电 , 实 现 了 无 人 机 连 续 飞 行14d的 记 录 该 电 池 比能 量 达 到 350380Wh / kg, 活 性 物 质 硫 的 利 用 率 达 到 75%。 2016年 , 美 国 预 期 将 锂 硫 电 池 的 能 量 密 度 提 高 达 到600Wh/kg, 并 实 现 1000次 充 放 电 循 环 。 在 国 内 , 防 化 研 究 院 、 清 华 大 学 、 南 开 大 学 、 国 防 科 技 大 学 、 北 京 理 工大 学 等 科 研 院 所 也 正 在 进 行 锂 硫 电 池 的 研 究 。 处 于 领 先 地 位 的 是
7、 防 化 研 究 院 , 他们 在 2007-2011年 已 经 研 制 出 了容 量 为 3AH, 能 量 密 度 为 320wh/kg, 100%DOD充 放 电 循 环 100次 后 容 量 保 持 率 接 近 60%的 锂 硫 软 包 装 电 池 4。二 、 硫 复 合 正 极 材 料 的 研 究 现 状为 了 改 善 锂 硫 电 池 的 循 环 稳 定 性 , 提 高 活 性 物 质 硫 的 利 用 率 , 近 年 来 的 研 究 重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硫 正 极 复 合材 料 方 面 , 主 要 为 选 用 各 种 高 导 电 且 多 孔 性 的 材 料 为 基 底 , 将
8、硫 分 散 和 固 定 到 该 基 底 上 , 形 成 高 性 能 的 硫 正 极复 合 材 料 目 前 , 硫 正 极 复 合 材 料 主 要 包 括 硫碳复合材料 5、硫 -导 电 聚 合 物 复 合 正 极 材 料 6、 新 结 构 体 系 的 正 极材 料 7等 与 硫 复 合 的 基 底 材 料 应 具 备 以 下 个 方 面 的 特 性 : ( ) 良 好 的 导 电 性 ; ( ) 拥 有 尺 寸 合 适 且 丰富 的 孔 道 结 构 和 一 定 的 机 械 强 度 , 可 使 活 性 物 质 硫 在 基 质 材 料 上 高 度 分 散 内 部 孔 道 网 络 即 能 保 证 离
9、 子 和 电 子的 传 输 , 又 能 在 放 电 过 程 中 缓 解 体 积 膨 胀 和 收 缩 应 力 造 成 结 构 坍 塌 孔 尺 寸 要 适 中 , 从 而限 制 多 硫 离 子 的 溶 出 ;( ) 对 活 性 物 质 具 有 良 好 的 固 定 化 作 用 基 底 材 料 表 面 可 以 含 有 一 定 的 官 能 团 (如 氧 化 石 墨 烯 , 含 氮 介 孔 碳 ) ,其 可 以 通 过 物 理 吸 附 或 化 学 相 互 作 用 , 更 好 地限 制 多 硫 离 子 的 溶 出 , 避 免 产 生 “穿 梭 效 应 ”8, 从 而 对 活 性 物 质 硫 起到 很 好 的
10、 固 定 作 用 , 使 硫 基 复 合 材 料 表 现 出 更 好 的 循 环 稳 定 性 。2.1、硫碳复合材料在 锂 硫 电 池 正 极 材 料 的 研 究 中 , 利 用 各 种 碳 材 料 来 提 高 正 极 材 料 的 导 电 性 和 改 善 电 池 循 环 性 能 的 研 究 最多 但 由 于 硫 极 易 熔 化 和 升 华 ( 熔 点 115.2 , 沸 点 444.6 ) , 使 得 传 统 的 碳 包 覆 方 法 , 如 气 相 沉 积 、 高 温 热 处理 法 等 9, 并 不 适 用 于 制 备 硫 碳 复 合 正 极 材 料 目 前 , 用 于 制 备 硫 碳 复 合
11、 材 料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两 种 : 一 是 利用 液 态 硫 在 155 时 黏 度 最 低 的 特 点 , 经 简 单 的 加 热 方 法 使 液 态 硫 在155 扩 散 到 多 孔 碳 材 料 的 孔 道 或 网 络 空 隙 中10; 二 是 利 用 化 学 沉 积 法 制 备 纳 微 米 尺 寸 的 硫 , 使 其分 散 于 碳 材 料 的 孔 道 或 网 络 空 隙 中 碳 材 料 纳 米 孔 道 强 烈的 毛 细 管 作 用 力 可 以 实 现 活 性 物 质 硫 以 及 多 硫 化 物 的 固 定 11 目 前 , 使 用 的 碳 材 料 包 括 介 孔 碳 、 介 孔
12、 碳 球 、 空 心 碳球 、 碳 纳 米 管 、 碳 纤 维 和 石 墨 烯 13等 从 形 态 上 划 分 , 可 以 分 为 介 孔 类 、 空 心 类 、 层 状 类 、 纳 米 管 类 等 碳 材 料142.1.1、硫介孔类碳复合材料Wang等 早 在 2002年 就 设 计 并 制 备 了 一 种 大 孔 活 性 炭 硫 复 合 材 料15 硫 的 首 次 放 电 比 容 量 为 800mAh / g, 但 是第 二 次 循 环 时 衰 减 至 440mAh / g, 容 量 衰 减 明 显 2007年 防 化 研 究 院 相 关 研 究 人 员 提 出 了 以 大 介 孔 碳 为
13、 载 体 将 硫填 充 其 中 , 制 备 寄 生 型 复 合 材 料 (LMC / S)的 思 路 此 后 , 国 内 外 先 后 出 现 了 多 篇 关 于 中 孔 碳 (MPC) 与 硫 的 复 合 材料 的 报 道 2009年 , 加 拿 大 Nazar小 组 成 功 地 将 有 序 介 孔 碳 CMK-3作 为 载 硫 基 体 材 料 16 该 介 孔 碳 具 有 规 则 结 构 , 其中 的 规 则 碳 棒 直 径 约 为 6.5nm, 碳 棒 间 隙 宽 度 约 为 3nm, 碳 棒 之 间 同 时 又 有 碳 纳 米 棒 相 联 , 可 以 保 持CMK-3结 构 的稳 定 正
14、 时 由 于 CMK-3规 则 的 孔 道 结 构 , 硫 在 热 处 理 过 程 中 很 容 易 渗 入 到CMK-3的 孔 道 内 , 所 以 制 备 的 硫 碳 复合 材 料 硫 的 负 载 率 高 达 70%( 质 量 分 数 ) 为 了 进 一 步 提 高 复 合 材 料 的 电 化 学 性 能 , 他 们 还 在S/ CMK-3复 合 材 料 的表 面 包 覆 了 一 层 聚 乙 二 醇 ( PEG) 结 果 表 明 , 电 池 的 首 次 放 电 容 量 和 循 环 稳 定 性 都 有 明 显 提 高 ( 如 图2b) 图1 结构示意图()和电池循环性能曲线()2.2、硫导电聚合
15、物复合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化学可逆性,可用作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导电聚合物骨架既可以提高单质硫的导电性,抑制多硫离子的迁移扩散,又可以增加电极材料的稳定性目前用于硫正极复合材料的导电聚合物主要有聚吡咯(PPy),聚苯胺(PANI),聚噻吩(PTH)和聚(,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 / PSS)等 17研究者一般用种方法制备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一种是先合成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导电高分子,如管状、网状、树枝状和介孔球等,然后将硫分散在其孔道或网络空隙中;另一种是用导电高分子包裹硫纳米颗粒,这种方法必须使硫达到足够小的尺度才能实现包覆效果,通常硫纳米颗粒通过化学沉积
16、法合成利用第一种合成方法制备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目前研究的热门第二种方法是近2年开始尝试的方法Wang等以乙炔黑为核,在其上接枝PANI导电网络,再通过简单的化学沉积法负载硫,形成CPANI-S 纳米粒子再以多个团聚的C-PAN-S纳米粒子为核,包覆PANI,最终形成多核壳结构的CPANISPANI复合材料 18(如图10)该材料最大的优势是载硫量较大(87%,质量分数),且正极极片上硫负载量可高达6mg/cm2在0.2C倍率下,电池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为835mAh / gZhou等使用第二种方法制备硫导电聚合物,设计了一种中空蛋黄蛋壳形(yolk-shell)图2 C
17、PANISPANI 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示意图()和C-PANI-S PANI复合材料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和)纳米硫聚苯胺(S-PANI)正极材料 19球形纳米硫( 350nm)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作分散剂,在酸性水溶液中化学沉积合成在球表面包覆一层PANI后,得到核壳形(core-shell)S-PANI复合材料,经180 处理得到了yolk-shell 结构的S-PANI复合材料 20 。 PANI大的空间为硫的膨胀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该复合材料结构稳定,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容易坍塌,因此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良好在0.2C倍率下,电池200次循环比容量保持765mAh / g0.5C倍率下,200次循环比容
18、量保持628mAh / g图3蛋黄蛋壳形S-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示意图()和核壳形S-PANI复合材料扫描电镜()与蛋黄蛋壳形S-PANI复合材料透射电镜()2.3、新结构体系的正极材料- S/TIO 2 核壳结构复合正极材料由斯坦福大学崔毅副教授带头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用蛋黄- 壳结构的硫二氧化钛(S- TiO2)正极材料设计出了一种新型锂硫电池 21,0.5C 放电时,初始比容量为1 030 mAh/g,经过1 000 多次循环后,库仑效率为98.4%。此电池经1 000 次循环后,每周期的容量衰减只有0.033%,这是到目前为止长寿命锂硫电池的最
19、佳性能。蛋黄- 壳结构的优势是在锂化过程中,其内部空隙部分可以承受硫的过度膨胀,从而保护壳的结构完整性,并最大程度降低多硫化物的溶解,使电池具有高的容量保持率。研发人员说:“据我们所知,这是锂硫电池第一次具有如此高的性能。”图4硫二氧化钛蛋黄- 壳纳米结构的合成和特性表征图图5 硫二氧化钛蛋黄- 壳纳米结构的电化学性能三、结束语尽管锂硫电池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工作期待完善,如电化学反应过程机理、电极界面反应、反应中间体的性质、速率控制步骤等,同时在正极复合材料、电极制备方法、电解液的匹配性、负极保护、适宜粘结剂等方面尚需进行综合研究只有解决了活性物质硫的负载量、
20、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安全性、温度适应性,锂硫电池才能作为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真正进军二次电池市场。参考文献1胡宗倩,谢凯. 锂硫电池硫正极材料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材料导报,2011,17:46-50.2杨学兵,王传新,张行. 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电池工业,2010,05:317-320. 3Xiaohui Zhao, Jae-Kwang Kim, Hyo-Jun Ahn, Kwon-Koo Cho, Jou-Hyeon Ahn, A ternary sulfur/polyaniline/carbon composite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21、sulfur batteriesJ, Electrochimica Acta, Volume 109, 30 October 2013, Pages 145-152.4Dongmei Han, Bin Zhang, Min Xiao, Peikang Shen, Shuanjin Wang, Guohua Chen, Yuezhong Meng, Polysulfide rubber-based sulfur-rich composites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high energ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 International
22、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Available online 3 May 2014.5Yu-Sheng Su, Arumugam Manthiram, A facile in situ sulfur deposition route to obtain carbon-wrapped sulfur composite cathode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 Electrochimica Acta, Volume 77, 30 August 2012, Pages 272-278. 6王超.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
23、012. 7Wook Ahn, Kwang-Bum Kim, Kyu-Nam Jung, Kyoung-Hee Shin, Chang-Soo Jin,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sulfur-multi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 as a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ume 202, 15 March 2012, Pages 394-399. 8Shi-chao
24、 Zhang, Lan Zhang, Wei-kun Wang, Wen-juan Xue, A Novel cathode material based on polyaniline used for lithium/sulfur secondary batteryJ, Synthetic Metals, Volume 160, Issues 1718, September 2010, Pages 2041-2044.9Lin Zhu, Wancheng Zhu, Xin-Bing Cheng, Jia-Qi Huang, Hong-Jie Peng, Shu-Hui Yang, Qiang
25、 Zhang, Cathode material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 Carbon, Volume 75, August 2014, Pages 161-168.10杨晓娇. 不同形态的碳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3.Xin-Bing Cheng, Jia-Qi Huang, Qiang Zhang, Hong-Jie Peng, Meng-Qiang Zhao, Fei Wei,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ulf
26、ur composite cathodes with high sulfur content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 Nano Energy, Volume 4, March 2014, Pages 65-72. 11陈漾,张霞,李亚娟,刘又年. 锂硫电池新型硫/碳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 J. 电源技术,2013,12:2243-2246.12Mengyao Gao, Xing Xiong, Weikun Wang, Shengrong Zhao, Chengming Li, Hao Zhang, Zhongbao Yu, Yaqin Huang, Discha
27、rgecharge process of the porous sulfur/carbon nanocomposite cath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ume 248, 15 February 2014, Pages 1149-1155. 13Bing Ding, Laifa Shen, Guiyin Xu, Ping Nie, Xiaogang Zhang, Encapsulating sulfur into mesoporous TiO2 host as a h
28、igh performance cathode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yJ, Electrochimica Acta, Volume 107, 30 September 2013, Pages 78-84.14Kyoung Hwan Kim, Young-Si Jun, Jeffrey A. Gerbec, Kimberly A. See, Galen D. Stucky, Hee-Tae Jung, Sulfur infiltrated mesoporous graphenesilica composite as a polysulfide retaining ca
29、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 Carbon, Volume 69, April 2014, Pages 543-551. 15Xiao Liang, Yu Liu, Zhaoyin Wen, Lezhi Huang, Xiuyan Wang, Hao Zhang, A nano-structured and highly ordered polypyrrole-sulfur cathode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ume 196, Issue
30、16, 15 August 2011, Pages 6951-6955, 16Kyoung Hwan Kim, Young-Si Jun, Jeffrey A. Gerbec, Kimberly A. See, Galen D. Stucky, Hee-Tae Jung, Sulfur infiltrated mesoporous graphenesilica composite as a polysulfide retaining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Carbon, Volume 69, April 2014, Page
31、s 543-551, 17Long-Yan Li, Yan-Xiao Chen, Ben-He Zhong,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a simple and low-cost sulfur/porous carbon composite cath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sulfur battery,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Volume 62, July 2014, Pages 26-31, 18G.C. Li
32、, J.J. Hu, G.R. Li, S.H. Ye, X.P. Gao, Sulfur/activated-conductive carbon black composite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y,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ume 240, 15 October 2013, Pages 598-605,19Weizhai Bao, Zhian Zhang, Wei Chen, Chengkun Zhou, Yanqing Lai, Jie Li, Facile synthesis
33、of graphene oxide mesoporous carbon hybrid nanocomposites for lithium sulfur battery, Electrochimica Acta, Volume 127, 1 May 2014, Pages 342-348,20Guoqiang Ma, Zhaoyin Wen, Jun Jin, Yan Lu, Kun Rui, Xiangwei Wu, Meifen Wu, Jingchao Zhang,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lithium sulfur battery with polypyrrole warped mesoporous carbon/sulfur composit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ume 254, 15 May 2014, Pages 353-359, 21刘兰兰.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出 S-TiO_2 正极材料长寿命锂硫电池 J. 电源技术,2013,04:53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