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诗词格律.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233437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1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力诗词格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王力诗词格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王力诗词格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王力诗词格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王力诗词格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王力诗词格律(简体版)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 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 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 母,有韵母。例如“ 公”字拚成 gng,其中 g 是声母, 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 dng,“同”

2、tng,“隆” lng,“宗” zn g,“聪”cng 等,它们的韵母都是 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 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 ti), 花木成蹊手自栽( z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 l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 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 拚起来是 ro,它的韵母是 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 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 a、

3、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 i, u、,如 ia, ua, uai,iao, ian, uan, an, iang, uang, ie , e, iong, ueng 等,这种 i, u ,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m), 村庄儿女各当家( ji)。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gu)。 “麻”、“家”、“瓜”的韵母是 a、 ia、 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 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

4、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 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 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 如: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xi), 白云深处有人家( ji)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hu)。 xi和 ji, hu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 si( 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 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q)。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 q和 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

5、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 n音(这 个音正是接近 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 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 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 ,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 ,当我们读古人的诗 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 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

6、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 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 、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 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 1)平 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

7、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 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 ,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 为上声的 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 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 ,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

8、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 字一般 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 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 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 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

9、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 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 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 去声的了,“

10、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 )。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 ”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 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 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

11、错着,那就能使声 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 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 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 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 来说,

12、“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 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 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 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 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 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 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 调。这就

13、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 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 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 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 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 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 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 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 、阳平)纔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

14、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 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 注意,凡韵尾是 -n 或 -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 ai, ei, ao, ou 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 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 了。 第 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 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 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 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 ”都 是动词相对,“美”、“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