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456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序言1一、民间宗教概述1(一)民间宗教的概念1(二)民间宗教派别2(三)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的关系3二、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的特征4(一)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组织特点41、民间宗教群众基础中下层民众,影响广大42、内部组织特征宗法等级53、民间宗教组织起义的工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6(二)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观念特点71、男尊女卑观念较为淡薄72、徘徊于传统宗法模式内的伦理信念9(三)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101、救世论(救劫避难)102、多

2、神信仰12总结13参考文献1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是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礼教伦理等历史条件与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还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异常活跃,并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这一时期的民间宗教教派众多,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在组织、观念、信仰等诸多方面有共同的特征。【关键词】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组织特征;观念特征;信仰特征。II【ABSTRACT】THEANCIENTCHINESEFOLKRELIGIONISTRADITIONALSOCIALPOLITICALSYSTEM,

3、CULTURALIDEAS,MORALCODESETHICSHISTORICALCONDITIONSANDGRASSROOTSPEOPLELIVINGCONDITIONS,THERESULTOFINTERACTIONOFTHETHINKINGMODE,MINGANDQINGDYNASTIESWEREALSOINFLUENCEDBYFOLKRELIGIONSOCIAL,ECONOMICANDPOLITICALINFLUENCEOFEACHRESPECTSUCHAS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FOLKRELIGION,ANDTHEVERYACTIVEINTHISPER

4、IODTOTHEDEVELOPMENTOFTHEHISTORYOFTHEPEAKTHISPERIODOFNUMEROUS,THEIRRESPECTIVEFOLKRELIGIONSHAVETHEIROWNCHARACTERISTICS,BUTINORGANIZATION,IDEAS,BELIEFS,ANDOTHERASPECTSHAVECOMMONCHARACTERISTICS【KEYWORDS】MINGANDQINGDYNASTIESFOLKRELIGIONORGANIZINGCONCEPTFEATURESBELIEFS1序言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除了人们常说的处于正统地位的道教、佛教之外,还有

5、一种被主流意识形态视为“异端邪说”,却为广大中下层民众所信奉的民间宗教。由于其流布广泛,对社会体制有巨大的冲击,产生了深远影响。民间宗教自出现之时起,就有其自己特征。探讨民间宗教的特点,有助于人们确认民间宗教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的地位,理解民间宗教的本质。这对认识当前社会的民间宗教现象也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民间宗教异常活跃。这是因为,明清时期是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诸多与传统的社会发展相异质的因素,如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初政府组织的带有强迫性的大规模移民、明清人口生产自然过剩所造成的向外自发移民、明清君主专

6、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清朝文字狱造成人们心理上的障碍等等。这些异质因素导致人们社会心理的普遍不适,精神上没有依靠,大部分中下层民众陷于苦难之中,这就为民间宗教拯救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沃壤。“宗教是对无限的东西的意识,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意识”,“是人之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1所以,明清时期,民间宗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教派。这一时期民间宗教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一时期民间宗教特征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民间宗教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民间底层民众文化。由于民间宗教基本上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决定了它有别于正统宗教组织、信仰、观念上的一些特点。但是,又由于民间宗教与

7、正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它在某些特征上与民间宗教相联系。民间宗教的特征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民间宗教概述(一)民间宗教的概念中华民族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但是儒家传统并不能涵盖整个思想领域,中国还有领域广阔的宗教文化。尤其在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成熟,道教也逐渐形成体系,渗透到了整个社会。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们为了能使自己的政权巩固,或者为了给他们穷奢极欲的现世生1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32活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有力“护法”,便产生了统称为统治者或贵族的宗教,也就是所谓的正统宗教。1中国传统的

8、主流宗教不外乎佛道两支,在中国历史上便常看到,忽而佛教独尊,道教失势;忽而道教又承渥宠,佛教则大受摧残;忽而僧道之流位列上卿,忽而毁佛灭道。不过,总的来说道教不及佛教强势。但是,无论是儒学,还是所谓的正统宗教,它们都无法涵盖中国的整个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是底层社会,是下层民众,他们虽然被压在金字塔的底层数千年,终生贫困,而且得不到文化的布施,在帝王将相、神仙佛祖俯视的茫茫人寰中,默默地劳动着、构筑着、奉献着,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幻想和理想,有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当我们放眼相望,就会发现,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中,各种复杂的信奉和崇拜掺杂不清,如祖先崇拜、偶像崇拜、万物有灵崇拜,所以

9、就有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民间宗教。对所谓的民间宗教这一概念,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争议。马西沙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中,对其下了定义“所谓民间宗教,是指流行于社会中下层、从未经当局认可的多种宗教的统称。”这类宗教经常遭到封建政权的取缔和镇压,被斥为“邪教”、“匪类”、“异端”。由于这类宗教大都秘密流传,因此,有的学者则称之为秘密宗教、民间秘密宗教、民间秘密宗教结社。但是此类宗教并非在任何时代都遭受镇压和取缔,有些甚至曾有相当的公开性,所以,不能用秘密宗教来加以概括。所以,民间宗教这一概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民间宗教史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就某些方面来说,它可能粗糙、低级,甚至怪异、

10、荒诞,缺少正统神学的威严、沉郁,也缺少上层文化特有的气质。但是,它构成了千千万万底层民众的真诚信仰,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以及下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二)民间宗教派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成的民间宗教,是东汉末年出现的民间道教。主要有张角在华北创立的太平道,以及张陵在巴蜀创立的五斗米道。南北朝至北宋时期民间佛教异端和摩尼教。南北朝时期佛教所描绘的飘渺的理想幻境,与现实的深重苦难恰成尖锐对照,使弥勒救世思想在社会下层广为流布,是为弥勒教之滥觞。后几经统治者迫害仍流传不辍。乃至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宗教对弥勒的信仰,仍持续不衰。唐代,摩尼教从波斯传入中国,先后在长安、荆州、洪州、越州、扬州、太

11、原府和河南府设1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3寺传教,至唐武宗大举灭佛时,摩尼教也同时遭到镇压。此后,摩尼教不得不转入地下,流入民间,演化为民间宗教。南宋至明代中叶兴起的白莲教。白莲教是佛教逐步世俗化了的产物,白莲教的出现适应了佛教大发展的要求。但是,它却走过了头,成为一种潮流的先导,而破坏了固有的格局,从而被视为异端。白莲教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流中不停的演变,经过元末战火的洗礼,它厄运重重,特别是经过明朝中叶以后的民间宗教运动的冲击,它与运动中的诸多教派合而为一。明代中叶至清末,是民间宗教最活跃的历史时期,民间宗教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新兴民间宗教再度兴盛起来,数

12、以百计的教派宗门蜂起林立,构成封建社会后期下层社会民众运动的中心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的主要民间教派多达上百种,如“白莲教、在理教、天理教、清水教、三阳教、先天教、无为教、大乘教、清净门教、弘阳教、红阳教、一炷香教、如意教、圣贤教、义和门教、八卦教、添柱脚、红胡教、达摩教、佛门教、明灵教、青莲教、黄阳教、收圆教、顺天教、罗祖教、罗教、龙门教、白山教、天门教、儒门教、圆顿教、黄天教、一碗水教、红灯教、红莲教、红教、摸摸教、未来真教、斋教、青阳教、清茶门教、混元教、荣华会、如意道教、八路教、老佛教、灯花教、老理教”等等1。这些教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互相排斥又互相融合,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局面

13、。中国民间宗教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及近代,它和秘密结社一起,对人们思想意识、社会生活,乃至政治制度都起过特殊作用。(三)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的关系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虽然存在着质的不同,但差异更多地表现在政治范畴,而不是宗教本身。就宗教本身来说,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民间宗教是正统宗教的起源,正统宗教是在民间宗教的基础上锻铸而成。世界上著名的宗教在初始无一不在社会底层流传,属于民间教派。由于逐渐适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在不断地抗争与发展中,以自己的实力走向正统地位甚至统治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道教。五斗米道、太平道无疑都是民间道教。但是,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

14、,民间道教主流沿着封建化的轨道不断改造、发展而系统化。统治阶级及知识界逐渐对其崇奉,史料记载,曹操曾多次向甘始、左慈等道士学习服饵养生及容成御妇人术;孙权则和江东著名道士介象、姚光、葛玄等人均有交往,经常召他们人宫,并给与优厚待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武百官纷纷与道士结交,学习服食、辟谷、房中等养生术。从此,道教成为了正统宗教,跻身于封建1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4统治思想的行列。而道教的发展之路,正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走过的共同发展之路。而后起的一些民间宗教又往往是正统宗教的衍生或异端。北魏时法庆所创的大乘教和南朝粱武帝时傅翕所刨

15、的弥勒教是佛教衍生出的异端。此外,白莲教的早期形态是佛教白莲宗,它是源于净土宗和天台宗相结合的一个民间教派。白莲教是佛教逐步世俗化了的产物,由于白莲宗教义浅显、修行简便,颇符合下层民众的心理需要而得以传播,它的出现适应了佛教大发展的要求。“但它却走过了头,成为一种潮流的先导,而破坏了固有的格局,超出了正统佛教所能忍受的范畴,从而被视为异端”。1明代民间宗教大部分或脱胎于佛教,或孕生于道教,同时也都吸收了儒学的内容。二、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宗教的特征(一)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组织特点1、民间宗教群众基础中下层民众,影响广大明清时期,正统宗教佛、道信仰逐渐僵化、衰落,与民众生活生活的距离拉大,在信仰理论上

16、和生活实践上都拿不出新的东西,满足不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而民间宗教以最贴近下层百姓生活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满足中下层民众对宗教信仰的需求,甚至部分的满足了他们的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所以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发展超过任何一个朝代。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成员主要是中下层群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水手、小商人、城市贫民、流民等。他们大部分是因为生活贫困、孤立无靠、灾难深重而加入民间宗教,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救济。在明朝末年和清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忍受着沉重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过着贫困无依的生活,同时还时常遭受各种疾病、天灾的侵袭。他们迫切要求改变贫困的现状,但在

17、封建专制社会中,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解救自己的路,所以只好祈求于神灵的庇护,希望依靠神灵的平庇佑和权威来摆脱现实的苦难。如明朝末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烈、尖锐化,在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下,白莲教在各地逐渐转向在处于社会下层的农民、手工业者、兵士、流民、小商人中传教收徒,发展力量,形成了许多的支派。“清末,由于南漕改折或海运,使直隶、山东一带的纤夫游民数十万,无可仰食”。21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62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685但在明代,也有一部分人把弥勒教、白莲教等作为敛钱致富和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而加以利用。此外

18、,清朝时期的皇室、汉军、官僚、富裕农民中、地主士绅也有一些人加入民间教派,并参加反清的武装起义。这些人虽不构成民间宗教的群众基础,但他们的加入,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整个封建统治已进入了土崩瓦解的阶段。2、内部组织特征宗法等级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存在,这也给民间宗教的内部组织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等级的烙印。而民间宗教的群众基础是下层民众,他们的思维特征是传统观念与封建思想。这种以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为主体的集结,使得“民间宗教成为一个既想挣脱枷锁,又无法超越封建制度的悲剧性的产儿,它的体内依然流动着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的血液”1。所以,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的社会组织是以

19、世袭传教为主要特征的,具有浓厚的等级制色彩。各教派内部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以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因而成为很多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民间宗教的领导核心,也就是是各民间教派的最高阶层。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袭制。如东大乘教及其分支清茶门教等,采用父死子继的世袭形式掌握教权,派遣子孙到各地主持教务。各派创始人通过这种组织形式,统领各地所属徒众。八卦教也是由一些有影响的世代传教家族构成教门的领导阶级,它的领导人刘儒汉开创了八卦教内通过血缘关系承袭教权各卦领袖亦纷纷效仿,如离卦教第一代卦长郜云龙逝世后,其子郜晋中、其孙郜从化相继充任教首。另外一种是拟制血缘关系,也就是师

20、傅和徒弟的关系,这种师徒关系是民间宗教群体赖以形成并维系的基础。各派创始人在创教之初,常常自称某某佛或神的化身,他们既是各派的精神领袖,又是各派的最高领导,其称谓往往伴有“祖”、“爷”、“皇”等字。接着,他们将自己的亲传弟子分宗定派,有的划为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枝,有的则只分枝,有的则以八卦分教。各教派组织的第二层教阶,就是被各教派领导人分派定宗的亲传弟子。这些亲传弟子被分宗定派后,就按照自己所属的宗、派、杆、枝分别去招收信徒,发展组织。“他们的称谓各不相同,如东大乘教称传头,无为教称老官,天理教称卦主,有的则称当家如天地门”2。这些“传头”、“老官”等,代表了教主的旨意,是不同地方的领导人。并且

21、代代有传人。他们负责进行传教、收徒、收交徒众的香金、举办宗教活动,以及听从教主的1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史本卷提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776命令,组织农民起义等。比如,东大乘教各地的“传头”,每年定期向教主王森输钱,称为“朝贡”。各民间宗教的第三层教阶,是上述的“传头”、“老官”、“卦主”、“当家”等派遣或就地委任管理教务的徒弟,他们是各级组织的基层领导。他们的职责与上述相同。第三层教阶之下的,就是一般的教徒。“男的称大众,女的称二众或者二道,彼此之间互称道亲,或互称师傅”。13、民间宗教组织起义的工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民间宗

22、教作为帝制时代人民群众自保的一种组织形式,经常成为反抗专制剥削和政治腐败、发泄不满、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是,民间宗教的教义本身不一定都天然地具有反政府的性质,但是当政府对民间宗教采取打压、禁止政策的时候,或者当社会政治极度黑暗、民不聊生的时候,民间宗教又往往以社会反对派的立场出现,成为人民群众组织起义反抗的武器。而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起义异常活跃。中国以民间宗教形式组织的起义,多不胜数。元代末年就有多起以白莲教、弥勒教、明教、香教的名义组织的农民起义,并会合成了红巾军,横扫了元朝的统治势力,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扫清了障碍。天崩地裂、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造就了一个新帝国,而朱元璋在无数为之奋斗的民众尸骨未

23、寒之时,便发布了禁止民间教派活动的明令。但是,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它贯穿了明代整个历史,遍布大江南北。它们主要活动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陕西诸省。如洪武十二年(1379),彭普贵在成都嘉定州梅县率众起义,转战攻陷十四州县,虽然很快被镇压,但声势浩大,威震一时;洪武十九年1386年,新淦彭玉琳,“自号弥勒佛祖师,烧香聚众,作白莲会,谋为乱”;2洪武二十年(1387年),宜春教民李某“妄称弥勒佛,发九十九等纸号,因聚众谋作乱叹”。3在朱元璋、朱棣统治的半个多世纪中,大大小小的宗教,揭竿起义,涉及了大半个中国。明代中叶以后,不仅皇帝昏庸无道

24、,政治黑暗,而且天灾频仍,经济残破,民不聊生,民众纷纷加人民间宗教以求生存,进而揭竿起义,希图变天,这是民间宗教得以大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明代民间宗教常成为民变旗帜的直接原因。明中叶以后,白莲教以流民为基本群众,组织起事。天启年间,联合景州于弘志、曹州张世佩等,发动起义,但很快被镇压。1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772明太祖实录卷17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26953明太祖实录卷18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27437明朝末年,罗教与白莲教混合的教派大成教再次揭竿起义,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清代前期,民

25、间宗教的活动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一时期,改朝换代的政治目标较之消灾祈福的宗教目标更为强烈。许多民间宗教组织了多次重要的反清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威武悲壮的诗篇。顺治十八年,江苏漂阳的大乘教起义,但很快被镇压。乾嘉以来几乎每年都有若干次大的武装起事。乾隆万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在山东寿张、堂邑两县同时爆发了以王伦为首的清水教起义。这是清前期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起义虽然只坚持了短短的一个月,但对清廷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乾隆五十一年,直隶大名道差役段文经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以营救刘洪为名发动反清起义,成为当时震动一时的案件。嘉庆十八年(1813年),京畿地区

26、青阳教首领屈四由于不满清朝的腐朽统治,率领部分教徒参加了由天理教领导的攻打紫禁城的起义。嘉庆元年,荆州地区白莲教在教首张正漠、聂人杰领导下起义,开始了大规模的川楚陕白莲教武装反清斗争。这实际上已成了农民和其它下层群众利用民间宗教现成的组织与力量,进行反抗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历时九年,遍及五省。清政府为镇压起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进程。这次起义,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清帝国由强盛转向衰落的重要标志。清朝末年,民间宗教继续成为民众反清起义的旗帜,但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反清发展到反洋反帝,具有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新内容。此外,民间宗教与清末席卷全国的大

27、规模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捻军、辛亥革命运动相配合。(二)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观念特点1、男尊女卑观念较为淡薄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女性观,集中表现为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和束缚女性的礼教观。特别是到明、清时代,因为理学的张扬而使女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深受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桎梏。与此相反,民间宗教却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关怀与同情。在集中反映民间宗教教义思想的许多宝卷中,都通过生动亲切的语言,表达对女性婚姻家庭诸问题的关怀与拯救女性于苦难的胸襟。如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中就提到“或是男,或是女,本来不二。都仗着,无生母,一气先天。”1说的是无论男女都一样,都是无生老母的儿女,男性和女性先天就是1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

28、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158平等的。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中“吩咐合会男和女,不必你们分彼此。”1则指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既然都是天生老母的皇胎儿女,所以同教之间,不必存有男女之间的芥蒂和隔阂。这体现了,民间宗教所提倡的朦胧的、模糊的、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上述所提到的无生老母,是明清时代民间宗教所创造出来的女神,是世界上诸多神祗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主宰着世界。她是造物主,她是人类的祖先,创造了宇宙与人类,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中曾提到“古佛出现安天地,无生老母立先天”。龙华经中说道“无生母,产阴阳,婴儿姹女,起乳名,叫伏羲、女娲真身。”她还是救世主,拯救沉沦于苦海中

29、的皇胎儿女,派释迦佛或弥勒佛或天真古佛等下凡或自己亲自下凡救度众生。“无生老母,度化众生,到安养极乐园,同归家乡,不入地狱。”2明清的民间宗教几乎都以无生老母作为最高神祗,“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成为民间宗教的“八字真言”。她是人类历史上拥有众多教徒的大的宗教教派中唯一的一位女上帝。此外,明清的民间宗教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女神,如观音、王母娘娘、梨山老母、七仙姑等。民间宗教对女性的关怀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女神崇拜,反映与代表了下层女性的心声与愿望,因此得到了她们的热诚拥护。明清时代民间宗教世界中出现的为数不少的女教主、女教首、女教徒,都源于此。如,北京的西大乘教,是明朝正统年间吕菩萨所创立的。吕菩

30、萨真名为吕妞,传说她是吕祖的化身,“本系男身,假称女身”,但是她是历史上的真人,确确实实是一位女性。明代谈迁的枣林杂俎中的吕氏沮驾就讲述了吕妞的故事。此外,在普度新声救苦卷中有所叙述。嘉靖时的尼姑张归圆,在民间宗教中享有声望。她在万历年间完成了一套新的五部六册经卷,卷名是销释大乘宝卷、销释圆通宝卷、销释显性宝卷、销释圆觉宝卷和销释收圆行觉宝卷(二册)。明末的龙门教,也是由女性米奶奶所创,嫁于刘姓。龙门教刘氏妇女,世代传教,且领导参加了推翻明王朝统治的起义。此外,在民间宗教创教和聚众的过程中,有些不是女性创立的,也往往有女性在其中协助其丈夫、儿子或者教友,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当民间宗教与农民起义

31、相结合的时候,出现了不少出众的女领袖。永乐年间自称佛母的唐赛儿以及嘉庆年间川楚白莲教大起义的领导人王聪儿,都是十分杰出的,她们受到了数以万计的教徒和部下的信任。她们骁勇善战,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统治当局。在川楚白莲教大起义中,还有许许多多勇敢善战的女首领,如王刘氏、周滕氏、杨贾氏等。此外,如天理教的首领的妻子张氏,在其丈夫去世后,主持天理教,指挥战斗,最后1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152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879牺牲。河南白莲教的一位女教首,人称一枝花,“一枝花,十七八,能敌千万马”1。可见,她是一

32、位骁勇善战的女将领,她组织了一支以女性为中心的宗教起义队伍。这使得封建社会中柔弱的女性,给人以一种英姿飒爽的形象,在这些女教首的心理,其实隐藏着一种超越男性的意图,这是年百年来女性受男性压迫所产生的反抗情绪。虽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超越男性,但是这毕竟是是妇女争取独立平等的思想火花,所以值得关注。民间宗教中一般的女性教众,为数更多,不管是平日传教还是当起义爆发是,她们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十分活跃的力量。各个教派中,弘阳教的女教徒最多。嘉庆年间,镇压弘阳教时,发现其教徒全部为女性。民间宗教女性众多,这是中国封建伦理中的男尊女卑观念所造成的。广大的劳动妇女被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却又找不到出路,所以

33、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庇护,在宗教中寻求精神解脱和慰藉。“民间宗教中,有男有女,男女一起活动、聚会。所以,男尊女卑、男女大防等观念,相对比较淡薄。而且还体现了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一些女首领在她们丈夫死后,继承了丈夫的事业和地位”2。这些都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中女性价值的张扬,这不仅与传统礼教之下的妇女保守懦弱屈从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冲击了作为封建专制政治统治基础的伦理纲常。因此,必然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度忧虑与恐慌,将女性加入民间宗教视为洪水猛兽,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禁止与血腥剿杀手段。特别是进入清中叶以后,随着女性加入民间宗教的数量剧增,从朝廷到地方官绅都加大了惩治民间宗

34、教女性教徒的力度。2、徘徊于传统宗法模式内的伦理信念民间宗教虽然常常被当做异端,而且许多民间宗教观念是对寻常世界观的颠倒,但是尽管如此,民间宗教还是生长于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土壤,深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所以,“虽然民间宗教所展示的下层民众道德观与传统道德规范尚有区别,甚至是相对立的,但是,它在表现下层民众的伦理信念方面,始终是在传统的宗法伦理模式内徘徊,所不同的是,它的表白质朴直观、通俗易懂,并不像封建礼教那样深邃、完整而成体系。”3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宝卷大部分都是紧密的向宋明理学靠拢,如罗教宝卷明宗孝义达本宝卷,仅就其名“明宗孝义”而言,

35、就突出了“孝义”二字,而以孝为本是中国传统伦1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232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273濮文起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的几个特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39410理的首要道德原则,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夫孝,德之本也。”其次,忠君报国的观念,所谓“事君不忠,非孝也”。在民间宗教宝卷中,着意地趋奉儒家的伦理道德,认为心者有二,即道心与人心。不过,“与渗透浓烈政治气息和取消独立人格精神的孝道不同,民间宗教宣扬的是两重父母观,即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重父母,一重是生命渊源的生身父母,一重是

36、人性渊源的无生父母,并主张只有崇奉无生父母的人,才能完成最高的和最圆满的孝道。”1忠君显亲的传统孝道就这样被两重父母观所改造,变成了联络超越血缘关系而具有相近利益人群的道德纽带。但是,这并没跳脱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忠孝”传统伦理道德。那么,如何实现忠君报恩呢与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伦理道德一样,民间宗教也推崇三纲五常,赞扬为臣忠,为子孝,兄弟悌,守妇道,“三纲要正,五伦要全,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民间宗教还撷取佛、道的某些教义,告诫世人要遵守三斋五戒,防止十毒十恶,并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说,劝说世人弃恶向善、认命顺天。此外,在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宝卷中,几

37、乎都有为皇亲国戚、满朝文武祈福祝寿的颂词,如十报歌中所述“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日月照临恩,三报皇王水土恩,四报父母养育恩,五报五方常安乐,六报六国永不侵,七报文武迁高转,八报人民永平安,九报九祖升天早,十报三教范师恩”。“这实际上是树立在世人心中的天、地、君、亲、师牌位,让世人永志不忘,咏之歌之,默之祷之,顶礼膜拜,作封建秩序下遵守道德的良民。”3而众喜宝卷中的十愿歌曰“一愿中国山河统,二愿四海八方宁,三愿万岁天长寿,四愿万国朝圣君,五愿文武存忠国,六愿宫内尽康宁,七愿万岁龙心喜,八愿天赐万代兴,九愿世上皇法怕,十愿天地报君恩。”也表现了对封建王朝的谄媚赞颂。民间宗教所宣扬以忠孝为中心的伦理观

38、念,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民众的普遍心理,而正是这种伦理道德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精神的基础。这种观念对上表征为忠君报国意识,对下则体现为孝亲祭祖、夫妇人伦和父死子继的观念。从而形成了一种普照一切的文化之光,掩盖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其他关系的色彩。(三)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1、救世论(救劫避难)民间宗教的教徒主要是贫苦农民、城市小生产者、无业游民等中下层民众。他们有无数1濮文起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的几个特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3932陈众喜众喜宝卷M绍兴浙绍胡坝龙会山尚德斋刷印,19283濮文起中国民间宗教思想的几个特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39411只靠经验

39、和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要面对灾难、饥饿、战争,面对神秘的自然,面对生老病死,而他们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一切,也不可能用本身的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信奉神灵是希望改变眼前的悲惨命运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而民间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非常现实地、确切地满足和回答了人们心灵上的许多疑难,提出了救世理论。所以,救世是民间宗教的立教之本。从思想信仰上来说,对民间宗教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救世论,尤其是弥勒救世思想。主要的说法就是,弥勒下生尘世间人之居所,于龙华树下成佛,救度世人。这种救世论在下层社会流行、蔓延,激起了芸芸众生的宗教情感,呼唤起一次次底层社会的民众运动,成为下层民众的信仰。“救世的缘由起源

40、于世间皇胎儿女所面临的末劫之灾,救劫避难可以说是无生老母派弥勒佛下凡的直接原因,最终的目的是收补原数,让所有九十二亿皇胎儿女全部归家认祖。”1民间宗教多数以无生老母为最高神灵,同时信奉弥勒、老子诸神。“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是它们的独特信仰,由此而与佛道教相区别。无生老母是创世主,也是救世主,她的责任是将沦落在尘世中的儿女们度脱到真空家乡即天堂中去。家乡的观念对于民众是亲切的,信教的目的就是要从迷失的人生路上回到真正温暖幸福的家乡。至于为什么会有劫难,据民间宗教教义所述,“是因为无生老母的皇胎儿女到东土住世以后,贪恋红尘,迷失真性,埋没灵根”2。由此,导出了无生老母深沉而执着的救世、度世的使命感

41、。而皇胎儿女由于迷失了灵根自性,日趋堕落,在累劫中造下了孽苦,终于惹怒了四大天王佛祖,遂放了地水火风四轮,乱了乾坤,降下了灾祸。正如无当老祖所说因为末劫时年,众生十恶不善,原来是自作自受,累劫尘劳,积累到今,难以忏悔。民间便有下元甲子劫数说,这是民间宗教救世说的基础,不少宝卷对此进行过描述,如叹世无为卷中“将来到了下元甲子,百姓要遭水火风三灾。”弥勒出西宝卷“下元甲子,三年五载,百病齐侵,父子逃散,夫妻不能相顾。”这一劫数说在民间乃至整个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它反映了部分民众的历史观点,但是更主要的是一种期盼太平盛世的愿望表达。甚至有将这一信仰导入民众运动,试图将预言转化为现实行动。但这种劫数与

42、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灵与肉的洗礼。由于劫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灵性的丧失,所以找回迷失的灵根自性就成了避免劫难的必由之路。而要找回自性就必须修生养性,改恶向善。正如无生老母所说“学好之人,1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62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812逢灾不灾,修因道子,遇难不难,此劫数内,单考人心。”这是自救,除此之外无生老母派弥勒佛临世救难,这是神助,这两者是统一的。可以说,自救与他救、人助与神助的一致性是民间宗教救世信仰的基本特点,即经书所云“天助地助人也助,三助齐备同归一。”尽管这种说教美妙动听,但

43、是若想真能拨动下层民众信仰之心弦,还必须另有劝道手段。为此,这套思想体系提出了“入教避劫”说。这种说法将将劫与灾解释为封建专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与苦难,宣扬沦落尘世的芸芸众生,只有加入民间宗教,才能躲避劫难。否则,就会身遭大劫,永堕轮回,不能回归真空家乡,与无生老母团聚。这里已经看不到佛教的那种追求神圣的精神超越的劫难观,这种学说更多的体现的是浓重的涉世精神,从而将佛教的劫难思想进行了根本性地改造,变成了揭露与鞭挞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和吸引下层民众加人民间宗教的重要手段。2、多神信仰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一神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多神教传统,拜祖先就是很明显的多神信仰,所以

44、佛教进入中国也变成了多神教,满天神佛。古代中国的文化活动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因而民间宗教不仅不排斥其他宗教的神祗,而且经常供奉其他宗教的神佛与历史上的名流人物,形成了“全神”即多神崇拜特色的信仰体系。由于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信众是那些识字不多甚至一字不识的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群众,所以在宗教崇拜对象上和信仰动机上更表现急功近利的现实诉求,在他们的观念中,不管什么神,只要对自己有利、有用、有所寄托,他们就会祈拜、供奉它们。再加上众多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其思想来源杂而多端,演变纷繁复杂,亦很少关注严密的宗教思想体系的构建。而且,百姓的信仰是多样化的,所以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变换或选择信仰的对象和教

45、派。这样,当依靠一位或某几位神灵而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的需求时,多神或者众神崇拜便应运而生。具备了这些特征的中国民间宗教身处在中国传统宗教的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中,从而将这种信仰模式推向到极至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所以明清时期,经常可见各地的“众神庙”、“三教堂”、“三教寺”、“万佛寺”“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举”等等。民间经卷宣传说“玉皇碟,奏无生”。这就是说,作为儒家中至尊的天神玉皇大帝,有事时需要上疏奏请无生老母决断。无生老母是民间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是创世主。无生老母之下,则有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分掌天盘,以统治世界的时空秩序体系和拯救人类。在黄天道的宝卷普静如来钥匙宝卷钥匙佛如来开三乘分第

46、十八云“燃灯佛子,兽面人心,释迦佛子,人面兽心,米勒佛子,佛面佛心。燃灯佛,掌教是,青阳宝会。释迦佛,13掌红阳,发现乾坤。弥勒佛,掌白阳,安天立地。”此外,儒释道三家的神和权威人物,如观音、如来、李老君、张天师、关公、孔子等都是民间宗教宝卷中礼拜颂扬的偶像。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卷说“万法皈一,有弥陀教主、法王佛、三阳佛、无量佛、皇极佛、天元佛、大宝佛、普善佛、儒童佛、天真佛为十号圆满,儒童祖骑龙驹、川州过府。有子路,和颜渊,左右跟随。有曾子,和孟子,前来引路。七十二、众门徒、护定圣人。”在民间宗教中,儒释道三家原有的分界和各自的体系不复存在。“在民间宗教的多神信仰中,神性杂糅,神性不同甚至对立

47、的神,不仅可以共处一堂,而且还可以一同接受人们的供奉膜拜。”1如经常可见天师庙中设有观音菩萨的塑像,刘邦和项羽同祀一庙,太上老君与如来佛祖、孔子并列一堂的“怪异”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满足普通民众的信仰需要的必然。中国民间宗教所表现的多神信仰模式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宗教观。中国人从来没有产生过对唯一的神灵而具有的那种虔诚、执着、神圣的宗教情感,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薄弱和谈漠的。受此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便没有被神所蹂躏的情形和为神而流血的事件,更无宗教战争。总结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由于受儒、释、道以及时代特征的影响,而呈现出的共同点,可以做以下概括首先,具有异端性和反叛性,

48、经常成为武装起事的旗帜和外衣,因此一般为统治者所禁止和镇压,活动常处在非法和秘密状态。其次,在组织制度上,形成具有封建等级色彩的帮派,成员混杂,以家族和迷信为纽带。第三,多数以无生老母为最高神灵,同时信奉弥勒、老子诸神,“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是它们的独特信仰,由此而与佛道教相区别。第四,在崇拜对象和活动中重视女性的作用,经卷中有朦胧的男女平等思想,对妇女的苦难有较多关切。第五,教门繁多,愈衍愈众,彼此借重、交错,又自成一体。第六,地方性强,分散而又相对集中。第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一种巨大的民间宗教传统,虽屡受朝廷禁断镇压,而始终绵延不绝,如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井且在总体上呈发展扩

49、大的趋势。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就积极的一面,对苦难的人民来说,民间宗教组织成了他们在贫困和灾难景况下自保自救的社会组织,借以抵御外来1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1314的压迫,求得生存和改善;民间宗教活动对于丰富教徒的精神信仰、改善社会风气和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此外,不设男女之大防,妇女可以一起参加活动,实际上是对夫权的破除,提高了提高妇女地位,这有进步意义。从消极一面来说,它的一些教义比较荒诞、粗俗、悖乱不经,理论水平比较低;在组织上,由于封建色彩浓重,成员混杂,所以容易被野心家利用;宗教的虚幻性和法术的神秘性只能给教众以虚假的精神安慰,不利于民众的真正觉醒,甚至有碍生产,有害身心健康。15参考文献1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张践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4宗教政治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7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