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历史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1一、观音信仰的缘起和传入中国1(一)观音信仰在印度的起源1(二)观音信仰传入我国2二、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形成4三、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6(一)明朝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6(二)清朝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8四、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影响9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观音信仰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两汉之后随佛教逐渐流传到中国,至西晋正式在我国形成完整体系。舟山的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其中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始建于唐朝,世传“慧锷触礁”说。后
2、历代帝王都有所赏赐,尤其是明清时期两代的帝王更是屡赐供奉,使普陀山发展到全盛,善男信女往来不绝,佛事不断。因而明清时期也是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高潮,影响深远。【关键词】明清时期;舟山;观音信仰。【ABSTRACT】GUANYINBELIEFSCOMEFROMINDIATHEVEDICPERIOD,WITHBUDDHISTGRADUALLYSPREADAFTERTHEHANDYNASTYTOCHINA,TOWESTERNJINOFFICIALLYCOMPLETESYSTEMINOURCOUNTRYTHEGUANYINBELIEFSINZHOUSHANHAVEALONGHISTORY,MOUNTPU
3、TUOAS“GUANYINSDOJO“WASESTABLISHEDINTANGDYNASTY,ANDFOLKCIRCULATES“HUIEFOUNDERED“LATERALLEMPERORSHADAREWARD,ESPECIALLY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MOUNTPUTUOHADREPEATEDLYDEVELOPEDTOTHEHEYDAY,WHEREMANYPEOPLEVISITEDTHUSTHEMINGANDQINGDYNASTIESAREALSOTHECLIMAXOFGUANYINBELIEFSINZHOUSHANAREA,ANDHAVEFARREAC
4、HINGINFLUENCE【KEYWORDS】GUANYINBELIEFSMINGANDQINGDYNASTIESZHOUSHAN引言“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起源于印度,其梵文为AVALOKITESVARA,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那波委去低输”等,或简化为“庐楼桓”。作为佛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菩萨崇拜之一,观音信仰在传入中国后更是有着特殊的地位。历史上信仰观音的人数极多,观音法门的修持极盛,有关观音感应的故事广为流传,观音经咒也广为诵念,是无数善男信女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基本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舟山的观音信仰源远流长,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审美创造于一体,千百年来影响极大
5、。这与舟山是“观音道场”普陀山的所在地密不可分,普陀山素有“南海圣境”、“震旦第一佛国”之称,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圣地。因此,舟山民间对观音信仰尤深。观音信仰在舟山的流传,以至于在普陀山落脚并建立起观音道场,是有其地理的、政治的、历史文化的乃至社会心理的种种原因。至明清时期,普陀山观音文化发展到鼎盛,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普陀山全山香客如织,寺院香烟缭绕,梵音连绵不绝,一派海天佛国景象。这一时期也是舟山观音信仰的高峰,对其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观音信仰的缘起和传入中国(一)观音信仰在印度的起源观音信仰由来已久,最初源自印度。据考
6、证,观音信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吠陀期文化。1著名的梨俱吠陀介绍,观世音诞生于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其原型是孪生的双马童神,即孪生小马驹。综合各学者和佛教大师的著作,观音信仰的具体产生时间已经难以确定,不过其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阿湿波得到了广泛认同。这个神话有些类似我国的“女娲造人”大梵天创造世界后觉得自己一人太过孤独,于是从自己的眼耳口鼻以及心等处生出六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苏里耶,因长相奇怪而被哥哥们改造为凡人,成了人类的祖先。但他的妻子萨拉尤尼嫌弃他是个凡人,变成一匹母马逃走了。苏里耶为了寻找她毅然变成一匹公马,最终感动了萨拉尤尼,两人以马的形象幸福生活在一起,生下了一对孪生兄
7、弟,取名叫“阿湿波”,汉语“马生”、“双马童”的意思。在吠陀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演变为光明、善良的化身,“他们的主要能力是救苦救难,尤其是治病,能1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使瞎子复明,残废复全,使无奶的奶牛有奶,阉人的妻子生子,又使老女得夫,沉船获救”1有关他俩的事迹“四吠陀”梨俱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手摩吠陀)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赞颂,其中仅梨俱吠陀一书中就有超过五十首的赞诗。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了原始佛教,僧侣在创建、巩固、宣扬佛教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吸收了一部分婆罗门教的东西,包括观音信仰,当然,此时的观音还基本保持着“双马童”的
8、形象。但随着大乘佛学的出现,观音信仰有了重大发展。大乘佛教也叫“菩萨乘”,它是以菩萨信仰为其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核心的。2大乘教则以菩萨道的圆满成佛为目标,菩萨济世思想广泛流传后,“马头观音”开始改作男人身,成了一位“猛丈夫”。同时,佛门弟子还对这位男相观音的身世作了许多新的解释,把他说成是阿弥陀佛的长子,与其二弟大势至菩萨辅助其父,弘化佛法,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肋侍,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3三国魏康僧铠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中记载“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安安拜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华严经中描
9、述得更清楚,“见夫岸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无尽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云,覆福芽之增长。”4于是,观音以弘扬大乘佛学救济思想的男身菩萨的面目出现,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成了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虽然观音信仰随着印度佛教的发展在各个时期有所改变,但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救苦救难形象却一直被保留。甚至可以说,佛教僧侣们是按着观音菩萨的这一形象来逐步发展和完善观音信仰的。(二)观音信仰传入我国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广泛流传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中国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逐渐在这块异域蔓衍开来,成为中国民众接收印度佛教的典范。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但观音信仰
10、并没立即流传过来。后汉支曜翻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中曾出现过一次“观音”,三国时期的吴黄武元年至建兴年间(222253年),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中也出现了一次“窥音”,这两次的“观音”都只是作为听闻释迦牟尼说法的众多菩萨之一,并没有具体介绍。前文所提到的康僧铠是最早把观音翻译成“观世音”的经译家,而且对观音作了初步介绍。1金克木梵语文学史M,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22页。2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81页。3徐华威、王水根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J,佛教文化2006年第6期。4般若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8
11、56页。西晋时期,观音信仰的完整体系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竺法护、聂道真、无罗叉等翻译了诸多经传。最为著名的是竺法护于太康七年公元286年译出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其将观音译为“光世音”,并多次出现,“若为恶人县官所录,束缚其身,扭械在体,若枷锁之,闭在牢狱,烤治苦毒,一心自归,称光世音名号,疾得解脱,开狱门出,无能拘制,故名光世音。佛言,如是族姓子,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难可限量,光光若斯,故号光世音。”普门品汉译本的出现,对于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观音信仰的兴起,东晋谢敷撰有观世音应验记,踵其事者有刘宋傅亮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续观世音应验记和萧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
12、。1这四位均是贵族士大夫,其写作一脉相承。据系观世音应验记记载,当时民众已经有佩戴小型观世音金像或观世音经作为护身符以求平安的习俗,可见观音信仰已经有所流行。观音信仰逐渐为人所熟知则是自鸠摩罗什于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鸠摩罗什是当时名震四方的高僧,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拥有绝对的威望。2所以,他在经中的所使用“观世音”很快就取代了“光世音”,而且他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语言流畅优美,广受世人欢迎,其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称为“观世音经”。从此,“观世音”成了最权威的译称。当然,观音也有其他译法,如后魏菩提流支于正始五年公元508年所翻的法华经论中出现了“观世自在”的译法,3
13、但还是不及“观世音”的接受程度高。随着妙法莲华经在社会上的流行,观音信仰到南北朝梁代开始盛行。据南史卷八十记载,梁末应武帝曾在一次宴席上让侯景背诵普门品,侯景便背诵了经文的第一句。可见观音经流传之广,君主和臣子都耳熟能详。到唐代,经过唐文宗在位期间为公元827840年的极力尊崇,观音信仰发展到了极点。而观世音的形象也从最初的流传进来“猛丈夫”有了突破性转变,成了一位慈悲祥和的“观音娘娘”。其实南北朝时期,出现在绘画和雕塑里的观世音已经是男身女相,尽管不太显著,但女性化的趋向已经显示出来。4而观音正式转变为女性形象则出现在唐代,其原因是多方面,既有政治因素武则天身为女皇的推动,也与观音本身温柔、
14、悲悯的内在属性有关,等等。唐朝宰相、画家阎立本曾画了一幅杨枝观音像,画中的观音菩萨头戴珠冠,身穿锦袍,酥胸微袒,玉趾全露,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端庄慈祥。后观音的标准画像基本照此形象。1张二平东晋净土及观音信仰的地域流布,J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2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176页。3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4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宋元明清时期,观音信仰依然十分流行,善男信女供奉朝拜络绎不绝,许多民间小说也有所提及,最著名的当属吴承恩的西游记,对观
15、音的描写十分细致,第八回中“诸众抬头观看,那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鸟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观音在这里扮演一位善良正义的长者,是四位主人公危急时刻的救命符。二、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形成舟山群岛共有1339个岛,陆地面积12410公顷,岛上人口不多,但几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早在晋朝天福年间,舟山本岛上就建有“祖印寺”,供奉观音。1据定海县志记载,光绪26年(1900年)舟山群岛总人口不到35万人(不含嵊泗县)。同时,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定海厅志记载,当时有名可考的寺观、祠
16、庙约有400余所,其中佛教寺庙占大多数,约300余所,而这些佛教寺庙基本以供奉观音为主。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有莫大的关系。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史上又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海洋性气候明显,温湿度适宜,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而且由于其海岛的地形,时常海雾缭绕,隐约飘渺,恍如仙境。传说西汉末年,梅福曾在此隐居,东晋葛洪也曾在此炼丹,留下了不少民间故事。关于观音信仰的兴起,据明代高僧宏觉国师2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记载,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已有人把普陀山当做观音大士应化圣地,当时“逾溟渤,犯惊涛,扶老
17、携幼而至者不衰”。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真正兴起则在唐朝。学术界一说始于唐大中年间,据舟山历史上第一本普陀山志补陀洛迦山传元至正二十一年盛熙明所撰记载“唐大中中,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指,指尽,亲见大士示现,授与七色宝石,灵感遂启。”3但更多学者认为始于唐咸通年间4,源于日僧慧锷所建的“不肯去”观音院。南宋志磐的佛祖统纪、日本镰仓时代虎关师炼的元亨释书本朝高僧传(卷六十七)以及方志的大德昌国州志等对此均有所记载。故事大致如下唐咸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锷在五台山见一观音大士圣像庄严清净,欲请回日本供奉,于是买舟东渡,准备回国。途经普陀洋面新逻礁时,海中忽然1程俊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J,浙江海洋学
18、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2宏觉国师明道忞(15961674),明末清初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木陈,号山翁、梦隐。顺治十六年(1659年),奉召入宫为顺治说法,甚受赏识,赐号“弘觉禅师”,故又称“宏觉国师”。3方长生舟山民间信仰考察R,1991年4月在中国首届渔岛民俗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4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3期。涌现出无数铁莲花,挡住航道,船不能行。如此过了三日三夜,锷祷参悟到观音可能不愿离开此地,告曰“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1。慧锷话音刚落,铁莲立即消失,船顺利驶到了潮音洞边。慧锷在附近找到一家张姓渔民说明
19、来意,张氏把自己住的茅蓬让出来筑庵供奉观音,此庵遂称之为“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自此开始闻名遐迩,有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过往的海舶也常停驻祈福。绍兴元年1131年,在宋高宗的赏识和支持下,高僧真歇和尚易律为禅,动员全山700多户渔民外迁,使普陀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清净佛国。嘉定七年1214年,宋宁宗御赐“普陀宝陀寺”和“大圆通宝殿”匾额,钦定普陀山为重点供奉观音的道场,使普陀山声势愈旺。前文介绍观音信仰诞生于印度,为何其道场却位于中国的普陀山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林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经
20、文明确指出观音菩萨居于补怛落迦山,此山位于印度南方,而且临海。又有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2可见,观音菩萨的道场最初是在印度南部的海滨补怛落迦山。但是,随着印度观音信仰的衰落和其在中国的兴盛,观音菩萨道场的转移势在必行。尤其是十二世纪以后,因为印度佛法的消亡和随后而来的南印度观音道场的消失,特别是中印佛教交流的中断,中国人最终以浙江梅岑山(即今舟山群岛)取代了南印度的补怛落迦山。3普陀山观音道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文“慧锷触礁”的故事即“佛选名
21、山”,世人认为观音菩萨选中了普陀山作为自己的道场而不肯离去,而且观音菩萨普渡众生,显化圣地本就不拘泥于某处,既然其在普陀山得到广泛尊奉,遍修寺院,那么普陀山作为其道场也是无可厚非的。再加上历代帝王的人为推动,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更是势在必行。而且,根据近年对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先后发现和考证出普陀山高丽道头和新罗礁两处遗址4,更确证普陀山在“海上丝绸之路”占重要地位,元代盛熙明的补陀洛迦山传描述道“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皆由此取道放洋”,可见普陀山当时商船往来频繁,十分繁盛。正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才形成新罗礁,有了新罗礁,才有“慧锷触礁”之说。舟山地区
22、观音信仰盛行的原因,除了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巨大辐射作用外,还与其特1南宋志磐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图书馆影印版)M,周易书斋,2006年1月,第567页。2唐玄奘述,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中华书局,2000年4月,第932页。3李利安观音信仰的中国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4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殊的地理位置有关。舟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岛上人民靠海吃海,大多以打渔为生。由于古代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渔业生产收成没有保障,而且极具危险性,无论是狂风大浪还是暗礁洋流,都可能使渔民遇险
23、,这就迫使渔民寻求某种精神上的寄托。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正好抚慰了渔民的心理需求。同时,打渔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送子观音”为那些没有子女,尤其是没有儿子的夫妇带来了希望。随着观音信仰在舟山地区的兴起,与之有关的传说也越来越多。最著名的是妙善公主的故事,它并非出于印度佛教经典,而是由我国信众所创造的,讲述了观音得道前的人生。它的产生在整个印度佛教观音信仰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意义十分特殊,它标志着观音信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转折在它之前是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在它以后则是中国化的观音信仰。1故事介绍,观音原是古代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妙善,自小美丽聪明,笃信佛教,因父母逼其婚嫁而在山神保护下出
24、家修行。后庄王得了怪病,要用人的一眼一臂做药,妙善公主毅然献出,升化为“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根据这一传说,信众又创造了不是少相关故事,与舟山有关的就达30多个,如“短姑道头观音送饭”、“观音点龟成石”、“二龟听法”、“火烧白雀寺”等等。三、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一)明朝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舟山的观音信仰以普陀山为代表,因此下文主要介绍了普陀山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当时,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达到鼎盛,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主寺皆兴建或扩建于这一时期。普陀山的兴盛与明清两朝帝王的大力支持有关。明太祖朱元璋曾入皇觉寺为僧,宰相宋廉亦出身于寺院,因此对佛教多有佑护。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时
25、得佛教名僧道衍(即姚广孝)的帮助,封其为宰相,因此对佛教亦十分推崇。此后,明朝诸帝王无不奉佛。明代帝王虽然尊崇佛教,但普陀山因海寇骚扰经而历了几次较大的兴衰。明初,高僧行丕来普陀学习佛法、宏扬禅宗,吸引了众多名僧、慧者。当时普陀山殿宇已规模不小,约有三百余间,众多僧侣充斥其间,讲经、说法等佛事兴盛。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沿海,认为普陀“穷洋多险,易为贼巢”。于是第二年明太祖便实行海禁,令普陀山徙僧焚寺,观音像也被迁往内地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重修后以“补陀”名之。山上仅留铁瓦殿一所,派一僧一役守奉。这是普陀山的第一次衰微。永乐四年(1406年),江南1周秋良论中国化观音本
26、生故事的形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释教总裁祖芳来普陀山重扬禅宗,道联飞锡普陀,修复殿宇,以图重振宗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四方缁素纷纷上山重建净室。正德十年(1515年),住山僧淡斋在潮音洞侧建方丈殿,重兴宝陀寺。嘉靖六年(1527年),河南王捐琉璃瓦3万张,鲁王等也纷纷捐资兴建殿宇,山上香火复盛。嘉靖三十年左右,倭寇屯踞普陀,殿宇再次遭毁,僧众遣散,历朝敕赐碑文被砸。朝廷遂出兵灭倭,并迭禁人民朝山进香。至嘉靖三十二年,参将刘恩至等灭倭于潮音洞外莲花洋,提督王忬命把总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领兵到山,遣僧拆庵,告示“不许一船一人登山樵采及倡为耕种,复生事端。如违
27、,本犯照例充军”。佛像、钟磬等法物运往定海(今镇海)招宝山,僧侣迁尽,梵音虚寂,再次衰落。隆庆六年(1572年),五台山僧真松来山,将废状上京奏闻朝廷,得宫保学士大宗伯严斋支持,命郡守吴太恒发给文书,许以住持,又命总戎刘草堂等协理规划,修复殿宇。真松任住持后,大倡宗风,演绎律义,为明代普陀山佛教律宗之始。厥后,御马太监马松庵铸金佛、绣彩幡送山供奉,工部侍郎汪镗撰重修宝陀禅寺记。普陀山佛事复渐兴旺。神宗皇帝对佛教颇为崇仰,亦多次敕赐普陀山。万历初年(1572年),高僧真表入山,改建宝陀寺(今普济寺),重振观音道场。明万历八年僧人大智真融始建“海潮庵”(今法雨寺),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
28、“法海潮音”之义。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万历十四年三月,神宗遣内宫太监张本、御用太监孟庭安赍皇太后刊印藏经41函,旧刊藏经637函,裹经绣袱678件,观音像、龙女像、善财像各一尊赐宝陀寺,紫金袈裟一袭赐真表。真表进京谢恩,归途中遍访四方名僧,来普陀山建庵53处。翌年,鲁王赐赤金佛像一尊,撰补陀山碑记。万历十九年,诏僧真语继任宝陀寺住持,礼部赐玉带镇寺。四方僧众闻讯而聚,香客纷至朝山,是年地方官奏折称宝陀、海潮两寺僧,“倏往倏来,旋
29、多旋少,为数似无定额,而祠宇殿堂、僧房净室,日则满山棋布,夜则燃火星罗,总计二百有奇,日益月盛,漫无可稽”。万历二十六年,宝陀寺遭火,独观音大士像存留了下来。神宗闻此消息深受触动,遣太监持御赐大藏经678函,华严经1部,诸品经2部,渗金观音像1尊至普陀供养。神宗期间虽时有海寇侵扰,浙江督抚曾几次奏明朝廷,要求“停止海外山寺之建,以杜祸隐”,但未被朝廷采纳,继续赐给斋银、幡幢、佛经。1万历三十三年,神宗奉皇太后命,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持帑金2000两,斋僧银3001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8期。两,织纻幡幢,金花丹药等及金刚经1部,普门
30、品1藏供寺,后又钦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护国永寿镇海禅寺”御匾两块,并遣使赍金千两建两寺御碑亭,普陀山寺庙规模之宏大一时甲于东南。神宗后又多次派太监赍金及五彩织金龙缎等种种寺庙庄严供养之具来普陀山,并斋僧祈福。时山上有寺庵、静室200多处,莲花洋上“贡艘浮云”,短姑道头“香船蔽日”,“帝后妃主,王侯宰官,下逮僧尼道流,善信男女,远近累累,亡不函经捧香,抟颡茧足,梯山航海,云合电奔,来朝大士”1,佛事日见兴旺。(二)清朝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清代王室崇信佛教,清初诸位帝王与佛教的关系颇深。顺治皇帝曾作(赞僧诗)“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来表明愿为僧
31、侣的心迹;康熙帝则迎请明末以来的各宗派高僧入京,促进佛教的复兴;雍正帝则亲事章嘉活佛,参礼迦陵性音禅师,自号圆明居士,主张禅、教、净调和之论,尤其热心净土法门,对近世以念佛为主的禅净共修,影响甚大。清代初期,我国海疆并不太平。海盗侵占山寺,劫掠寺院金佛、银钵、玉环,锦幡、法器,镇海禅寺毁于寇乱。康熙十年(1671年),普陀山再次迁僧至内陆。康熙十四年,普陀禅寺因游民失火而被焚毁,包括众多茅篷草庵。于是造成了普陀山的第三次衰落。二十三年弛海禁,众僧侣返回普陀山。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至杭州时,准定海总兵黄大来奏,派一等侍卫万尔达、二等侍卫吴格、礼部掌印郎中观音保携金千两,来山重建普陀寺大圆通殿。二
32、十九年,定海总兵蓝理延请天童密云四世法裔潮音和尚主持山事,宏开法席,重振宗风。三十五年四月,康熙帝御书金刚经二部,遣翰林宋大业分赐普陀、镇海二寺;五月命僧自戒赍五爪龙袍二袭,来山祈祷皇上西征凯旋,定海知县缪燧撰恭送御书金刚法宝入普陀山记。三十八年三月,康熙帝再次驾临杭州,诏乾清宫太监提督顾问行、内务府广储司郎丁皂保、太监马士恩,到山鼎建寺院,传旨“山中乃朝廷香火,所有未完之工,以是帑金为之领袖,务令天下臣民共种福田,住持须竭力图成”御书“普济群灵”、“潮音洞”额赐普陀寺,书“天花法雨”、“梵音洞”额赐镇海寺,改普陀禅寺为“普济禅寺”,改镇海禅寺为“法雨禅寺”,并拆南京明故宫九龙殿琉璃瓦12万张
33、建法雨寺圆通殿。后康熙皇帝又多次敕赐御书佛经、帑金、银两、御碑、佛像、观音像、金幡、僧衣、斋粮、人参、丸药等供养普陀山佛教道场,并敕免普陀山寺院在朱家尖、顺母涂田产赋税。清雍正年间,敕帑金71明万历十七年,宁沼参将、督镇两浙海防的侯继高慕屠隆文才,聘请其同纂补陀山志。屠隆上山后专心修志,其间遍游普陀山,写下散文游记补陀洛迦山记。万两,重兴普陀,使普济、法雨两寺琳宫辉煌,甲于江南,并赐两寺汉白玉碑各1块,敕建御碑亭2座。康熙皇帝亲书御制补陀罗迦普济寺碑记“稽考梵书,补陀洛迦山有三。一居厄纳忒黑,一居忒白忒,一居南海,即是山也”,从此,普陀山成为正统的“南海观音道场”。后又多次御赐五色哈达、流金嵌
34、宝曼达、藏经、僧衣、帑金、银两等供养普陀山佛寺。自康熙、雍正至乾隆、道光、光绪,清朝历代帝王都累有赐赠,众多王亲国戚、文武官员、地方百姓纷纷争相捐资,共襄胜举,山上寺庙及佛教设施“旧者新之,缺者补之”,普济、法雨两寺琳宫辉煌,甲于江南。光绪三十三年(19O7)慧济禅寺建成,形成三大寺为主体之寺院布局,香火盛极一时。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除普陀山之外,其他岛屿也有所发展。岱山磨心山上的慈云庵由赵氏募建于乾隆年间,主供观音,嘉庆六年重修,道光二十年长涂庄民妇孔唐氏助田三亩,施茶汤,立碑安垣。大衢岛观音山上的洪因寺建于同治年间,嵊泗大悲山的灵庆庵在清同治十二年改建成灵音寺,成为普陀山圆通庵分寺;
35、定海普慈寺始建于东晋,明洪武十九年遭废,清代复建;定海祖印寺成立于宋治平两年,清顺治年间舟山第二次迁徙后,寺院前后殿遭毁,同治年间住持云袖重修。另有其他供奉观音的寺庵此处不一一叙述,以上盛况足见舟山当时的观音信仰发展状况。四、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影响明清时期的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宗教影响自不必说,同时也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在经济方面,由于帝王对普陀山的赏赐,直接在物质上促进了当时舟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陀山作为观音的道场,全国各地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无数,尤其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更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这就
36、促进了交通、食宿、香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普陀山自唐开始种茶、制茶,因观音之故称为“佛茶”,到明朝已名声彰显,至清朝更是一度成为贡茶。其次,在文化方面,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颂普陀山的名篇。明代戏剧家屠隆游普陀时,作补陀观音大士颂并序,其序曰“凡夫苦行薰修,顿叩香台法座;居士志心悲仰。偏陬陋址,被功德者无涯;愚媪村氓,奉香火者恐后。”其诗云“大载法王子,累劫行薰修。想观既成熟,漏尽得无碍。圆明了一切,十方咸照彻。刹那千手眼,或亿万化身。”寥寥数语描绘出了观音得道的过程。同时,“普陀十二胜景”也出于屠隆之手。明徐如翰雨中寻普陀诸胜景则对普陀山的秀丽景色赞叹不已“竹内鸣泉传梵语,松间剩海露金绳。山
37、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世称“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画家文征明也曾游普陀,留下了补陀山留题“寒日晶晶晓海声,中庭映雪一霄晴。墙西老梅太骨立,窗里幽人殊眼明。想见渔蓑无限好,怪来诗画不胜情。江南转瞬相将望,会看门前春潮生。”崇祯三年,大书法家董其昌寓居普陀山白华庵,留有“入三摩地”、“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路”及“磐陀庵”等墨宝。清康熙年间,文学家裘琏编纂普陀山志时,赞曰“海外奇峰翠入天,峰头朵朵削青莲。名山如此不肯去,成佛应居灵运前。”清余灿过法华禅院记录了普陀山的逸趣生活“闲来独与高僧坐,洞达轩窗纳晚凉。静境谈禅诗作偈,绿荫消暑竹侵床。鸟窥钵饭穿云度,龙摄天花带雨香。话到玄机真妙谛,依微星
38、斗落山房。”清末民初,康有为游普陀,亦题诗云“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时人对普陀山的赞歌颇多,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后,在外交方面,观音信仰加强了明清时期的中外交流。由于普陀山在佛教中超然的地位,各国信徒慕名而来,也有个别名僧出访他国传授佛法。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日本派遣明正使彦周良和副使钧云二人到普陀山住了十个多月,遍览全岛胜迹,礼敬各寺观音,交流、学习经书心得体会,并把普陀山的佛教艺术带回了日本。明永乐元年(1403年),日僧坚中圭密赍携自己所编的绝海和尚语录访普陀山,求得高僧祖
39、芳道联序文才回国。明景泰四年(1453年)四月,以日本高僧东洋允澎为正使,如三芳贞、贞姜为纲司的遣明使船队停泊莲花洋。明成化四年1468年五月,以日僧天与清岩为正使的遣明使船队亦停泊莲花洋。当时在普陀洋面迎接日本使节,成为惯例,拜访普陀山自然顺理成章。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西域僧本陀难陀建普同塔。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来自波罗奈国(中印度的古国,在摩揭陀国之西北,即今之瓦拉那西)的梵僧到普陀山礼佛,在佛顶山选址造塔以供奉舍利。明崇祯十一年,名士张岱朝礼普陀山,纂成补陀志。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弛海禁,各国信徒“梦想名山久,因之驾海来”,除了来往最频繁的日本、朝鲜外,泰国
40、、缅甸、斯里兰卡、印度、老挝、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信徒纷至沓来,并带来各种佛像、供品及法器,现今的普陀山文物馆现仍存有部分。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僧慧根赴印度、缅甸礼佛,带回缅甸玉佛五尊,在上海建玉佛寺。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日本信徒岸吟香前来普陀山朝拜观音,并将珍藏的康熙普陀山志赠送给当时的法雨寺住持化闻,填补了普陀史料的缺失。光绪十八年,山僧广学赴菲律宾传教,募金万两,回山重建殿宇。结语观音信仰作为舟山地区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地方宗教信仰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永恒的主题、生动的形式,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信仰。明清时期舟山的观音信仰虽几经摧毁,却又屡次
41、复兴,且声势、规模一次比一次浩大,最终在两朝帝王的支持下走向极盛,在海内外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观音信仰在印度的起源、传入中国的历史、在舟山的流传,尤其是对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的研究,以期对今天的舟山观音信仰的开发和保护有所借鉴,使其转化为观音信仰旅游产业。对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有助于把古老的观音信仰历史文化转变为当代舟山和谐进步新的资源,壮大观音信仰文化产业,使观音信仰文化发挥新的生机和魅力。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作为舟山观音信仰历史上重要而光辉的一页,一直绽放着不曾衰退的幽香。参考文献1徐华威、王水根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J,佛教文化2006年第6期。2段
42、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3李利安观音信仰的中国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4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5柳和勇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J,学术界2006年第4期。6柳和勇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7柳和勇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8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9徐宏图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
43、第1期。10孙昌武中国汉地观音信仰与文学中的观音J,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5年第3期。11程俊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12屠幼芬舟山观音信仰文化调查报告J,商业文化2010年第5期。13方牧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简论,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4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15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3期。16马莉普陀山佛茶的历史发展探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17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一)J,天津市社
44、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18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7期。19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三)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8期。20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21周秋良论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的形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22般若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23金克木梵语文学史M,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24志磐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图书馆影印版)M,周易书斋,2006年1月25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26刘辉观音信仰民俗探源本土观音民俗文化及其传承开发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