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如何筛选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本文拟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设题的干扰角度和解题思路作一归纳,帮助考生掌握此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技巧。一、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
2、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例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 手段的一组是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 b c d 第句陈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句是描述“牛”和“燕军”的情状,句是说燕军大败,这三句都是写他
3、人的,没有涉及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田单”,而命题者却“明白张胆” 地将他们移植到“ 田单”身上。排除所在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 c。例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其父自清慎如此”的一组是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此句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误为“清慎”的举动。实际上此句是说胡质帐下那个都督为巴结上司,悄悄地供给胡质食物,一路相伴,命题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语的特点,将都督的所为之为嫁接到胡质身上,让考生判断。二、体情察意,忌断章取义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讲究表
4、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是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体情察意,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例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专以射为戏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b.c. d.第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
5、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但不少考生没有将此句放入情境中去考虑,未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 的意图,误认为这两句是李广让部下休息,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陷入了命题者设下的“断章取义”的陷阱。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2001 年春季高考题) 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有盐引金欠贮于府者,请以给赏 巡抚发仓并数万石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少则有所限而不至涸a. b. c. d.句“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为官府作想,但如果把它放入原文中去考察,联系后句“而以余谷煮粥食
6、饿者”看,其实徐九思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国家财政的前提下,让富人多出钱,让穷人免费享受赈济(即特定意义上的“劫富济贫”) ,应属“为民谋利” 的举动。三、找准区间,忌层次不清人物传记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例如 1998 年文言选段就是通过写李若水弹劾高俅丧仪和出见金人这两件事,分别赞颂其正直的品格和忠孝、体恤部下的德行。有的紧紧围绕一件事的过程去叙写人物品格。例如 1997 年所供材料围绕杀与不杀权善才一事展开情节,反映人物事迹的。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
7、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例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1995 年全国高考题)吾非怨汝,乃愧汝家耳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吾亦望汝副此心 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a. b. c. d.文章有两个内容:一是郑母教子为官清正,一是她自己严于律已。从形式上看,材料主要通过郑母的两次谈话来表现这两个内容的,第一次说话表现“教子为官清正”,第二次谈话表现郑母“严于律已” ,由此可确定阅读区域为第一次谈话的内容,即从”吾非怨汝”到” 堕于公政
8、”。两句不在此区间内,故可以排除。例 6见例 1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通常有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在分析题干时必须明确要求筛选哪个阶段的句子,避免事件的进程提前或滞后。本题题干是说“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那么就应该选田单“运用”战术的阶段的句子。第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是燕国大将,攻齐的功臣,田单则抓住刚继位的燕惠王与他有矛盾,施行反间计,派人散播谣言,说乐毅故意不攻下即墨城,想在齐地自立为王,燕王相信,派另一位叫骑劫的将军来代替乐毅,这正中了田单之计,是反映田单施行反间计后的效果。至于第第句,说的是用“火牛阵”冲击敌营时燕军的狼狈情景,而“火牛阵”之所以能成功
9、,是要靠之前的一系列迷惑敌军的兵不厌诈 的手段,也就是战术的结局,自然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 c 项。四、锁定内涵,忌无的放矢题干对人物某种品质或做法的说法,有时是命题者自己进行了概括,有时则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们有时是明晰的,有时则是隐晦的。对于命题者自行概括的较抽象语词要悉心揣摩其内涵,如例 1 种的“兵不厌诈”;对于“ 摘引原文中的字眼 ”要把它放进原文中去理解,切实掌握其内涵,如例 2 中的“清慎”例 3 中的“ 宽缓不苟” 等。如果审题粗疏,把握不清,筛选时就会“无的放矢” ,因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例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1999 年全国高考题)
10、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每见则谈问玄理。仍致于听事梁上。遂上表陈状。a b c d题干中“艺术”内涵较为隐晦,需明确。所谓“ 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指程式化的方式、方法。第句是说明苏琼依法办事,不冤枉一个好人,这不是处事艺术问题。第句是说明苏琼工作作风细致,没有偏听偏信,终于“别获盗者”,也谈不上是处事艺术。第句是说苏琼把郡内受灾,以及“贷粟以给付饥者”一事向上报告,属于按规矩办事的工作之风,谈不上处事艺术,此三句都不是正选项,因此正确答案应是 c。不妨看另外几句,第句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缥缈的玄理,既达到了目的,又没有因正面拒绝
11、而得罪道研,应该说这确是一种处事艺术。第句是说苏琼把新瓜放到大厅的梁上,既顾及了赵颖的脸面,又坚持了自己不受馈赠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处事艺术。例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 态度的一组是(2002 年春季高考试题)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远者归复,近者尽力。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登不敢辞,拜受而已。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a. b. c. d.题干中“待人接物” 意思首先要明确, “待人接物”是“跟人相处”的意思。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属于“待人接
12、物”之题旨要求。五、关注手法,忌神合貌离人物传记类文段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描写中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有时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在审题时就要仔细推敲,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却刻画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排除,谨防“神合貌离”。例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 分)吾知行吾志而已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郭永刚直抗上的”举动”,而第句却是郭永表达心志的”言谈”,这显然不属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法筛选的指定要求,从而排除了该项的干扰。但却有不少考生未能注意“手法”的要求,做错了题。以上就命
13、题时错例设计的角度及解题的要点作了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需要提醒的是做好这类题还离不开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扎扎实实地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包括文化常识,这才是最根本的。对应训练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 ”因呜咽流涕
14、,付授孝经 ,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 ”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 (新唐书循吏传 ) 1.下面六句话,全都表现百姓对韦景骏爱戴的一组是功少费约,后遂为法 及去,人立石著其功 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民喜,争奏酒食迎犒 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 景骏为留
15、终日a b c d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
16、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
17、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2.全部为王导采取的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的一组为导每劝令之国 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二子既至,则无不来也 导每劝帝收其贤人君子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a. b. c. d.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歼不逊,延年曰:“何伤
18、?”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徒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宏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还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独伏不肯起。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征拜东海太守。 不敢见其邑子。a. b. c. d.参考答案1d这道题的题干,不是要
19、求筛选韦景骏担任过什么职务,或干过什么好事,而是“百姓对韦景骏爱戴”这一点,因此,凡是韦景骏自身的行为,都应排除,只筛选出百姓的行为;但是,并非凡百姓的行为都合适,句就是写的百姓的行为,但并非体现“对韦景骏爱戴”,只是受教育而悔改,因此,选之即错。正确答案 d。2c(1)句是劝元帝之语,与题旨要求无关。 (2)句是以行动显示元帝的威仪,以促使吴人归附。 (3)句是对元帝所提使吴人归附的建议。 (4)句是王导针对中原避乱的人们而言,与题旨中所要求的“吴人”无关。 (5)句的建议与吴人归附的主题无关。 3.a句写尹翁归作市场上小吏,霍氏家奴再没人敢闹事,从侧面写他治理有方。句写他不收财物,众商人畏
20、惧他,表现他不谋私利,从严治理。句写他对每一个案件都能仔细核实,追根究底,直接表现他奉公守法的一面。句写于定国与他交谈一天,始终不敢让两个同乡见尹翁归,从侧面表现他不徇私情,严格守法的一面。此四项与试题的主旨一致。从选项的组合来看,应选 a。句写田延年接见时,他不同众人的做法,此时他非官吏,句写授于他官职,此两句与试题主题无关。 此项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出发,考查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 C 级。 难点磁场 试题 1(文见难点 18 选文一 ) 全部为王导采取的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的一组为 导每劝令之国 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也 导每劝帝收其贤人君子 每劝帝克己励
21、节,匡主宁邦 A. B. C. D. 试题 2(原文见难点 18 选文二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独伏不肯起。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征拜东海太守。 不敢见其邑子。 A. B. C. D. 案例探究 案例 1(2002 年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解鞍,令十骑纵马卧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专以射为戏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 B. C. 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知识依托:
22、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句是遇敌后不得已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手段,不合题旨,即可排除 A、B 两项。是李广死后的情形,也不合题旨要求,这样即可再排除 C 项。句符合要求。对于此题型,一般可先选出明显不合题旨要求的一句或两句,排除相关选项,再对剩余选项中的疑点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 A 项,未能从文章整体上了解 “解鞍”的意义。 方法技巧:答题前应先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以便在做题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维倾向,这样可对所提供语句中多数很快做出判断;然后再对有关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地方重点辨析。案例 2(2002 年春季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 态度的一
23、组是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远者归复,近者尽力。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登不敢辞,拜受而已。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 B. C. 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可采取正面选择与错误排除两种方式。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题旨要求。句写孙登对待下属,句分别是对待徐夫人与步氏,都属于“待人接物”之主题。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 A,误把句归于孙登。 方法技巧:此类试题着力考查对文章中某
24、一项内容(往往是主要内容) 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涉及到对全文有关信息的筛选和判断。此试题在做题时应着重把握两大方面:一、紧扣试题的主题要求。二、对细节问题要仔细推敲,全面落实。 锦囊妙计 一、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及材料,确立全局观念 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二、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
25、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如:2001 年全国试题:“全都表现田单 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要求的是“ 手段”,而非其“结果”(如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之) 。再如 1999 年全国试题:“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关键在“艺术” 二字。其所选语料中为依法办事,为工作细致,为按规矩办事,皆不合题旨要求。 三、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 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
26、。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四、在联系中分析材料 注意分析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于事物事件要主要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把握,可从下面环节进行明辨: 原因、条件事件的前提 过程、发展事件本身 结果、影响事件的侧面反映 通过辨别,选出最切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五、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如
27、 2001 年春季试题,6个语料几乎都是对韦仁约的赞扬,当然不会都符合题旨。这就要再次审视题干要求,并对这 6 个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排除虽写其正直,但主要属于为官职责的有关语料。 方法指导】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 事到理合”。所谓“事到” 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 ;“理合”就是要推敲“ 人与人”、 “人与事 ”、 “事与事” 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有据。具体说,做到以下几点:1、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2、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 2001 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 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 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3、辨,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 2001 年高考题目,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 效果”,但不属于“ 兵不厌诈” 的实施手段。4、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特别提醒: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的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