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微暗的火》之“积极的无奈”【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500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微暗的火》之“积极的无奈”【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探析《微暗的火》之“积极的无奈”【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探析《微暗的火》之“积极的无奈”【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探析《微暗的火》之“积极的无奈”【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探析《微暗的火》之“积极的无奈”【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探析微暗的火之“积极的无奈”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1一、无力操纵时空2(一)对时间无法操纵2(二)被空间束缚的无力感4(三)物是人非6二、对人际关系的无奈6(一)由个人的性格缺陷所引起的紧张人际关系7(二)由阶级关系所引起的冲突7(三)受强大文化霸权的压迫,“他者”无法融入8三、理想与现实不符及追寻人生意义无果的无奈9(一)理想与现实不符的无奈9(二)追寻人生意义无果的无奈10四、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无法证明的无奈11结语12参考文献1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

2、签。I【摘要】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品。在华美文字和奇特结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思考和不懈人生探索后的无奈。本文着眼于碎片式分散于小说四部分前言、长诗、评注、索引中透出的点点“无奈”心绪,并从纳博科夫的自传说吧,记忆和访谈录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中寻出纳博科夫原生态对人生和世界的观感,并结合题目“微暗的火”的深层内蕴解析,最终得出结论,即纳博科夫的“无奈”是积极的无奈。【关键词】时空;人际关系;人生意义;微暗的火;积极的无奈II【ABSTRACT】NABOKOVSPALEFIREISAUNIQUELYDESIGN

3、ED,FANCILYNARRATED,ANDCOMPLICATEDLYWRITTENNOVEL,WHICHISONEOFTHEINITIALPOSTMODERNISMWORKSTHEREISAUNIQUETHINKINGOFOURWHOLELIFEANDTHEWORLDBEHINDTHEGORGEOUSWORDSANDPECULIARSTRUCTUREINTHISTEXT,WITHAFEELINGOFHELPLESSAFTERRELENTLESSEXPLORATIONOFLIFETHISARTICLEFOCUSESONTHEFEELINGOFHELPLESSINTHISFRAGMENTALNO

4、VELSFOURPARTINTRODUCTION,POEM,COMMENTARY,INDEXATTHEMEANTIME,WECANFIGUREOUTNABOKOVSORIGINALPERCEPTIONOFLIFEANDTHEWORLDFROMHISAUTOBIOGRAPHYSPEAK,MEMORYANDANINTERVIEWRECORDSTICKTOONESGUNINTERVIEWRECORDSTONABOKOV,COMBINEDWITHTHEMEANINGOFTOPICINACONCLUSION,NABOKOVSHELPLESSISAPOSITIVEHELPLESS【KEYWORDS】TIM

5、EANDSPACERELATIONSHIPSTHEMEANINGOFLIFEPALEFIREPOSITIVEHELPLESS1引言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是公认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微暗的火确立了他后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地位,该小说结构奇特,全书以“前言”、“诗篇”、“评注”、“索引”四部分构成;故事耐人寻味,以碎片式叙事的策略贯穿全文;语言绚丽,时有精辟、洞彻的哲思片语闪现。已有大量文章对其奇特的文章结构进行评析,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对文字背后纳博科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研究。对微暗的火中纳博科夫闪现在文中人物的“无奈

6、”情绪及其文学价值进行研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发现微暗的火的篇章魅力和作者驾驭文字的魅力,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纳博科夫对世界的原生态观感积极的无奈。玛丽麦卡锡给微暗的火下了这样的定义“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1在这个棋局背后,是散落成碎片,布散于各处的纳博科夫对人生和世界的观感,有些借文中人物之笔写就,有些以比喻等方式直接叙述。在像浮士德一样对人生宇宙不懈探索研究后,纳博科夫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2,人是为了什么而活,这个困扰人类千万

7、年的问题在纳博科夫看来,显得有些幼稚。人的价值低到了尘埃里,甚至不能等同于完成一部作品,最多只能算是为一部作品作细枝末节的注释,然而注释的完美与否,没有任何的评价标准,也没有任何人来追究,这般看来,生活的意义就像是空白一般,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虽对这个现实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却并不消极,仍旧从事写作、扑蝴蝶这些让他感觉到生的快乐的事情。从微暗的火文本出发,我们可以从对时空的无法操纵、对人际关系的无法改善、对理想与现实不符的无力和对上帝无法证明的心碎这些方面看出纳博科夫洒落在文本中的“无奈”,从访谈录固执己见和个人传记说吧,记忆出发,我们能发掘出纳博科夫本人“无奈”的根源和属于他的特殊的“无奈”是什

8、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无奈”有两解“1、无可奈何,作为动词。2、用在转折句的开头,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上文所说的意图,有可惜的意思。”3不管何解,“无奈”都表现了没有任何理由或者办法来应付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那种遗憾无力之意。而微暗的火中的“无奈”却是一种积极的无奈,即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某些事,如出生、死亡,但1MARYMCCARTHYABOLTFROMTHEBLUEJTHENEWREPUBLIC,1962,42127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42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39

9、2是我们可以改变命运的轨迹,活出人生的无数种精彩。纳博科夫肯定了人的力量,尤其肯定了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灵魂能达到的深度也是无限的。一、无力操纵时空时间和空间的未知在作品中人物约翰谢德和作者纳博科夫眼中有无限的魅力,他们都试着去探索追求,甚至在某些时刻想去抓住它们。但遗憾的是,探索过后他们总是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无法办到的。(一)对时间无法操纵在约翰谢德看来,时间可以是一个实体,比如说一个人,时间也可以是一个虚体,如空气般,感觉不到。他用一个大篇幅详细地描写她女儿海丝儿自杀的过程,在一芦苇丛生的堤岸,海丝儿让自己的身躯浸入到冰冷的水中,从她的脚刚碰上水到头被水淹没这个过程显得如此迅速,如快镜头一

10、般,“嗖”的一声就宣告了尾声。这事引发了谢德对时间本质的探讨,当然,在悲痛情感的驱使下,他无法理性地分析时间为何物。于是他固执地把时间幻化成一个暮气沉沉的老人,一个一直在缓慢行进,没有存在感的人,他卑微地希冀时间老人能拯救他的女儿,但最后那句“他来得太迟了”让一切显得如此的无力,更突出谢德心中的那份沉痛。“从湖畔那间木棚走出来一位看守人,时间老人,灰发驼背,与他那条焦躁不安的狗,沿着那条芦苇丛生的堤岸走去。他来得太迟了”4。时间老人从过去走来,他来得太迟太慢,来不及伸出手来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而海丝儿自杀地太快,“倏忽”就到达了死亡天地,两相对比,更凸显时间的无情冷漠,时间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

11、移,这是铁铮铮的定律。谢德继续探索时间的本质,时间是连绵不绝的,是动态的,是时时刻刻的变化,人类永远无法占有时间,甚至会湮没在时间的连续性中。“时间意味着持续,持续意味着变化;因此那无时间性的永生必然会扰乱感情程序。时间意味着成长,而成长在乐土生活中却毫无意义”5,也正如“无穷无尽的往昔连带无穷无尽的未来在你的头顶上方,它们像巨大翅翼那样合拢,你便消亡”6。人类如困兽一般被束缚在时间这个环形的监狱,无法突破,无论挣扎与否,都无法逃脱消亡的命运。4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42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46

12、6同上,253尤其是时间的广阔连绵和人类的渺小无力之间的对比,显得如此的力量悬殊,人类若要突破时间的拘束,就如“蚍蜉撼大树”,可笑可叹。谢德愈来愈清楚地认识时间,愈来愈感受到人类在面对时间时的渺小和无奈,带有一种客观的消极。但是,在谢德那自传体诗歌的最后,谢德领略到女儿短暂痛苦的生命可以借助自己的怀念而永生,自己亦可以借助艺术而永恒,个体生命能够在艺术中突破时间的限制,这就是一种看破后的豁达和超然了。至于纳博科夫,他在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中直接表述对时间的看法“我的时间观念有点像阿达第四章里所写的,现在只是过去的顶端,而未来不存在。”7从哲学上讲,时间是一种形成中的记忆,每一个个体生命,在时

13、间中慢慢长大、成熟、衰老,每一个个体的意识也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且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为他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因此过去的“因”种下了现在的“果”,回望过去,我们总是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和成长的轨迹,对于未知的未来,却充满不确定性。不得不说,纳博科夫是一个偏于悲观的作家,他不相信未来的存在,只因为他认定时间无法占有,过去无法回去,未来又太过遥远,他能把握确信的只是现在,他让“现在”迸发出最闪耀的光芒,有些许无奈,但是比谢德积极得多,对于时间仍持肯定态度。“一次又一次,我的头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来辩解我的生命两端非个人的黑暗中最微弱的个人闪光。”8这个“非个人的黑暗”就是时间,时间如一个环形的监狱束缚着所

14、有的人类,从一出生已经开始,到死亡结束,我们的身体无法逃离这个监狱。但细细分析时间这个环形监狱,它有着一些特殊的内涵。首先,无形且强大的时间之狱以一种上帝的姿态凌驾于人类之上,人类永远无法逾越它。时间这个环形监狱把人类与没有时间的自由世界隔开,人只能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存在,因此人类总有着幻想能以有限的存在身份获得无限的存在价值,是的,我们莫名地向往那个无时间的永恒世界,这个“向往”却显出我们对生的执着,对活着的执着,总认为,只要活着,生命就有无限可能,却不料想,大多时候,今天只是昨天的复制,生命在平淡无奇中走向了终点。然而,只要你活着,不放弃生存的愿望,就绝无可能超越这个环形监狱,而一旦你死亡了

15、,超越与否却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逃离时间之狱。其次,在这个环形监狱之中,时间为我们人类撑开了生存的境域。就如“微暗的火”一个隐含意义所表露的那样,时间之墙虽然束缚着我们到达自由世界,但同时也保护着我们不受无垠的黑暗侵袭,它为人类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撑开一道狭窄的缝隙,让我们人类那微弱的生命之光可以投射进来,实现有限的生命价值。那是我们人类出离自身,在一定距离后回望自己,把自己的作为常人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M,潘小松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1788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M,陈东飙长春文艺出版社,1998,24的目光收回到本真的自己那里去,撑开

16、这个生存的终极境域,探讨人生的终极意义。最后,向死而生。海德格尔说过“刚一降生,人就立刻老得足以去死。”9所以死亡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存在,它以否定意义规定着我们的生。我们的生也只因为死才成为可能死亡使我们的生变得崇高。“向死而生”就是要表明我们固然有限,却并不卑微,我们的生因死而崇高。我们的生存就是赴死,它的降格于尘世是要赴某部伟大悲剧中的盛宴,看似末日狂欢,透着悲凉无奈,却是对时间极其清醒认识后的积极“入世”。况且纳博科夫是个睿智并游戏人生的人,懂得偷窃小小的时间段,在其中迷醉,称之“无时间性”。“我承认我不相信时间。无时间性的最高乐趣在一片随意挑选的风景里是在我置身于罕见的蝴蝶和他们实用的植

17、物中间之际。这是迷醉,而在迷醉背后是别的什么,难以解释。它们如同一片瞬息即逝的真空,我所爱的一切急驰而入,一种与太阳和石头浑然为一之感。一种感恩的震颤,它也许与之有关感谢掌管人类命运的守护神,或迁就了一个幸运凡人的温柔幽灵。”10纳博科夫的迷醉,有点类似梭罗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的感觉,也与中国推崇的“天人合一”相近,都是一种把自身置身宇宙,与整个大自然融为一体,把个体的存在价值降到最低,把精神和意识投入到依托的“他体”,而你的感官随着“他体”变得敏锐,存在感亦得到加强,刹那间感受到永恒的一种形式。不过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迷醉,一种短暂的迷醉,回到现实后,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无奈成为唯一的解释。(

18、二)被空间束缚的无力感谢德的诗中不单单展现了人类被时间困住的情景,而且阐述了他或者更大范围上的人类困于空间时无力和无奈的状况。“空间是目中密集的蜂群,时间是耳中营营的歌声,在这个蜂窝里,我给牢牢锁住”11。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由孜孜以求,对空间的探索也一直未停止。“上穷碧落下黄泉”,人类不拘囿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对于天空乃至地球外边的宇宙,对于土壤表层乃至地球内核都伸出了探索的触角。但无论我们的触角伸得多远多长,我们永远无法穷尽空间,所谓的自由也只是一定范围、限定空间里的自由。囚犯享有的自由是一方囚室的自由活动,而人类享有的自由是在地球上最多外太空的领域自由驰骋(依靠工具)。这是身体上的不自由。但

19、谢德毕竟是一个积极探索人生理想、追求创作意义的诗人,身体上的不自由不能磨灭精神上9海德格尔,存在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香港三联书店,1989,24510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M,陈东飙长春文艺出版社,1998,1281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95的自由。“拉封丹错了死去的是唇颚,活着的是歌曲。”12死去的是人的实体,存留的却是精神、灵魂,如时间长河中的涛涛浪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像血脉一般延续,有形无形地随着时间一起成长。至于纳博科夫,他一生流浪,缺少归属感,但也受着空间的拘束,不得真正的自由。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纳博科夫一家

20、离开苏联,前往克里米亚,他们在那里住了十八个月。在克里米亚的白军起义失败之后,纳博科夫一家离开苏联前往欧洲西部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纳博科夫后来被那个布尔什维克党操控的俄国抛弃,苏维埃俄国把他列为拒入名单,且禁止他的书籍进入俄国。他也看不惯布尔什维克的执政方针,纳博科夫曾明确表示“我永远不会回去了。理由很简单,我需要的俄国的一切我都带着了文学、语言和我自己在俄国度过的童年。我永远也不再返乡。我永远也不投降。不过无论如何,那个国家的荒诞影子大概这辈子也难从脑子里抹去。”13于是他游荡于欧洲和美国,至死也没有重新踏上俄国的土地。这是一种两相抛弃,他被故土抛弃,心心念念的是以前有他父亲在的那个自由民主

21、的国度,而不是一个极端狭隘,连人们读什么、想什么都需要规定的国家,因此,他把思想自由的美国看成是第二故乡。人类对于故土,存在一种归属感,故土的背弃,政治思想的背离,不得不说,对纳博科夫而言,是一种被限制后的无奈。他不是没有乡愁,在微暗的火中金波特对赞巴拉王国的思念在某一程度,就是纳博科夫对前俄罗斯的思念。不得不说,流浪对于纳博科夫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小时候他还一直做着流浪的梦,经常梦见荒凉的火车站,“游荡”就成为了他一生的主题。长大后,他辗转于欧洲、美洲,一直进行身体上的流浪,在心灵上“纳博科夫认为真正的还乡是反向还乡,那就是不断向着陌生的地方流浪,这样才能避免自己被现成化为某个固定的

22、东西,从而切断了与心中故乡的联系。流浪避免了自己沉沦于当下的现成生活,因而流浪才是真正的还乡,是反向还乡”14。这是他对“流浪”的个性解释,他的流浪既否定了他的当下生活,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存在所具有的现成性,却因此实现了本真的能在,从现实世界跳脱出来,敏感地对待本真的自我。12同上,311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M,潘小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1114谭少茹,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716(三)物是人非人随着时间的消逝,必会有一定的变化,有时有限空间亦会改变,可是我们总愿意停留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空间,那是我们曾经的美好,再回首,却有“

2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无奈之感。谢德对双亲的记忆显得那样地平实,人已消逝,只余些微话语在耳旁响起。“诸如心脏不好一向涉及到他(父亲),而胰腺癌则素来是与她(母亲)有关。”15当人类开始在意在乎某些人的时候,会把某些与那人有关的东西和人挂钩,看到某物,由此及彼,就会想到某人,但一想到某人已经永远不在时,马上是一种悲凉萦绕心头。终是我们无法留住时间,也无法改变死亡这个现实,无奈又苦涩。在空间上,从原先带有满满童年痕迹的卧室转变成客房,谢德的客观陈述后透着深深的无奈。以往的那张木床,那个歪歪斜斜刻有小字的书桌,柜子角落中的足球,似乎就在一刹那灰飞烟灭了,当初的时间已经不在,想不到连当初的

24、“桃花”都逝去了,更是加深了那种逝去的无奈之感,不仅“人非”,而且“物非”。我们只能在回忆中一遍又一遍感受当时的美好,纳博科夫曾说“我们乡村的家里,花匠侍弄好的客厅里的鲜花,半个世纪前的夏日里我拿着捕蝶网从楼上跑下来的情形这种记忆绝对是永恒的,是不朽的,永远也不会变我认为这种记忆是爱,你越爱一段记忆,这段记忆就越牢固。”16是的,回忆是唯一不会改变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有效”的,但爱可以。爱可以在时间中越酿越香,也可以在空间中拓展得越来越广。总而言之,人类被时间和空间束缚,虽然无力挣脱,深觉无奈,但我们的精神自由,这是一喜。人类有感于“物是人非”甚至“物非人非”,但记忆长存,爱永存,这是更深

25、意义上的喜。二、对人际关系的无奈在微暗的火中,有一个人物一直与周围格格不入,是矛盾的中心,即金波特。他或者因为个人的性格缺陷,或者因为阶级关系,或者因为文化霸权,一直游离于美国文化,成为了边缘人。虽然他想融入,但对于改变这一状况颇为无奈。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纳博科夫自况性的形象。1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216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M,潘小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147(一)由个人的性格缺陷所引起的紧张人际关系金波特任职于华兹史密斯学院,堂堂一个俄语教授却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一组戏剧系学生表演了一出讽刺喜剧,把我描

26、绘成一个狂妄自负、厌恶女性的人,满嘴德国佬的腔调,经常摘引豪斯曼的语句,而且还爱啃生胡萝卜。”17在社区这个稍大的集体中,他显得格格不入。“有那么一位凶悍的女士她便在杂货店当众对我说您,可真是个非常难以相处的家伙。我都纳闷谢德和希碧儿怎么居然容忍得了你。而且您是个疯子。”18谢德妻子希碧儿眼中对他尤其有成见,“打一开始,我就尽量对这位嫂夫人极其谦恭有礼,可是打一开始,她便讨厌我,不信任我。我后来听说她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管我叫作一头大象身上的虱子,一个特大号马蝇,一只猕猴身上的蛆,一位天才身上的巨大寄生虫。”19金波特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希碧儿多次拒绝金波特探望谢德,她甚至把金波特的礼貌拜访说成

27、是拿广告垃圾去打扰诗人,无理的表象后面,是金波特在社会圈行为的“失败”。金波特的同事们也排斥着他,这些华兹史密斯学院的教师们把他认作一个另类人物。人们对他的素食很不理解,对他进行连珠炮似的质问,打趣他的奇怪行径。甚至他被冠了一个“大海狸”的绰号,极其可悲。甚至金波特自认为的朋友谢德没有邀请他参加他的生日宴会,一个貌似说得过去的理由是“我们没有邀请你,是因为我们晓得你会觉得这类事儿多么单调乏味。”20金波特就这样孤独地被从他们的圈子排斥出来。金波特遭到周围人的排斥,不会没有原因。他本身的性格就是一个诱因,他难以相处、性格怪癖、整天胡思乱想,窥视他人的生活,就连好脾气的谢德的诗歌创作也摈弃金波特赖

28、以生存的赞巴拉,而用诗的激情创作他一生的自传诗。(二)由阶级关系所引起的冲突在评注中最突出的由阶级关系引起的矛盾是查尔斯国王和格拉杜斯。查尔斯国王是赞巴拉王国的国王,而格拉杜斯只是一个左派组织的成员,他和国王并没有私下的恩怨,只不过阶级的对立造就了两人关系的对立。格拉杜斯是一个被称作“清教徒”式的人,“那呆滞的灵魂里充满一种单调得可怕的厌恶情绪他厌恶人世间的欺骗和不公正。他把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事物一概称作欺骗和不公正的。他尊崇1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1418同上,1419同上,18020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9、1996,1688普通概念,而且是怀着迂腐的执着态度。普遍性是神圣的,特殊性则是邪恶的。”21就因为这个观念,在格拉杜斯看来,国王手中掌握着一份不公平的权利,而别人则受这种权利的欺骗,由此,他大大地感受到不公平,与中国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同一个意思,这是他成为杀手的先决条件。同时,他的能力出众,周围的人一致认为他办事积极,有本事,有用途,经常必不可少,又碰上赞巴拉这场革命,更为荒谬的是,他最终发现他自己被指派去搜寻并谋杀国王,是由纸牌决定给选出来的,虽然一切显得很荒谬,但是这些无数个可有可无的偶然性最后成就了格拉杜斯踏上搜寻并谋杀国王之路这个必然性。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所处阶级的不同

30、,查尔斯属于统治阶级,而格拉杜斯处于被统治阶级,两者存在根本的对立和矛盾,赞巴拉革命只是其中的催化剂而已。(三)受强大文化霸权的压迫,“他者”无法融入上面已经较为详细地讨论过,金波特在生活上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除了有他一定的性格缺陷外,他人的排斥或者说一种强大文化霸权的压迫也是存在的,这使金波特成为其中的特立独行者,游离于他们的文化圈之外。金波特在学院里与一众教员争论“姓”的问题,那些教员总是有意无意引到“金波特”这个姓氏,最后金波特无奈地自嘲地称自己的姓为“弑君者”,这个俄语教授无法用传统的俄语历史说服那些一心想看笑话的同事,于是,金波特在自嘲的时候是一种痛苦,一种把自身棱角磨平,把国家自豪

31、感降低的痛苦,他在学院里无法传达自己想被理解的心声,他的行为和思想也不能和身边的人们产生共鸣。金波特的身份在最后揭示出来,他就是那个流亡的查尔斯国王,虽然他来到美国,却心心念念当初的赞巴拉王国,将那里的风土人情一遍又一遍地说于谢德听。他并未改变他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像偷窥邻居谢德的生活,就是一个很怪异的做法。但吃素食不应该受到诟病,可是周围的人却仍然苛责他。他的同性恋倾向在当时的环境更是得不到认同,周围的人用自己的思想和眼光把金波特这个外来者隔离在社会之外。所谓的“文化霸权”主要指的是西方社会中任何抱有后殖民主义观点的人,“不管他对东方发表什么看法,最终几乎都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一个帝国主义者,一

32、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中心主义者。”22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范围发展到今天,不仅超越了东西两方的分水岭,而且这种对外来种族的歧视和2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15722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609排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华兹史密斯学院这个小圈子里,在美国这个大环境中,美国人认为金波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中心主义者”。但是谢德能得到金波特的赏识有个主要原因,即他同谢德一样反对种族歧视。谢德在人世间最憎恨粗俗和残暴,种族歧视则是粗俗和残暴的最完美结合体,因为这个缘故,他们两个有些共同语言。不过谢德对金波特关于赞巴拉的故事采用哼

33、哼哈哈的态度,不仅摈弃了它,还写了一部自传体诗歌,这对金波特来说,是一个打击。综上所述,在人际关系上,金波特是很无奈的,命运像一个推手,把他推入到种种情境,他因为自身的性格弱点、阶级关系、强大的文化压迫,成为了一个矛盾的集中地。他非常想改变,但是这个情境对他不利,甚至到谢德死后,他想出版谢德的诗,都受到阻力,最后金波特的结局也只是选择隐居,因为他被美国这个社会抛弃。三、理想与现实不符及追寻人生意义无果的无奈(一)理想与现实不符的无奈纳博科夫对“现实”有深刻精辟的理解“现实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人们离现实永远不够近,因为现实是认识步骤、水平的无限延续,是抽屉的假底板,一往无前,永无止境。人们对一个事

34、物可以知道得越来越多,但永远无法知道这个事物的一切。”23而理想则是一个目标,一种想知道事物全部的一种希冀,但遗憾的是,人永远无法达到理想,人类只能达到理想的近似状态。在谢德的诗的开始,“我是那惨遭杀害的连雀的阴影,凶手是窗玻璃那片虚假的碧空。我是那污迹一团的灰绒毛而我曾经活在那映出的苍穹,展翅翱翔。”24窗玻璃透出了一个虚幻的蓝色世界,连雀把它误认为一个真实的天空,如飞蛾扑火般冲向其中,结果身死魂灭。人类总是对“虚假的远景”充满憧憬,却在急切和盲目的追寻中遇到毁灭的事儿。像格拉杜斯跨越重洋谋杀国王,被当成精神病人抓住,而可怜的谢德则成为了国王的替代羔羊被杀害,命运有时甚是荒谬。谢德用这两句诗

35、来暗示自己对现实与理想永远无法完美相符这个事实的无奈。谢德是一个勇于探索人生理想、追求创作意义的伟大诗人,首先他在追求理想这一方面就有可2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M,潘小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1224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1910以追寻的足迹。“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它,拆散它,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25这种创作是激动人心的,每一次都在激动中慢慢接近目标,但现实不尽如人意。七月二十一日傍晚,谢德仍反复推敲着诗歌的最后一行

36、,却被误杀死在花园的小径上,他的生命停止了,但此时也是他生命在黑暗中迸发的最耀眼的光。他的理想是写出一部完美的自传体诗歌,可是到生命结束都没有完成最后一行,理想在这时看似很近,却异常地远,现实总是如此残酷。纳博科夫的父亲反对沙皇,参加反专制的政治活动,成为了人民自由党的骨干。他接到一个俄国式决斗的挑战,小纳博科夫知道这个消息后,一直幻想他父亲与别人决斗的场景,兀自让那份恐惧浸染他的身心。他对父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极度尊重后面是与父亲血脉相连的感情,有一种称作温柔友情的东西存在小纳博科夫的心中。纳博科夫尊重并爱戴他的父亲,把他父亲当作英雄一样来崇拜,可是在一九二二年,他父亲在德国柏林被俄罗斯君主

37、制主义份子刺杀,原因是他尽力掩护了他们真正的追杀目标一位拥护宪法的在野党领袖。纳博科夫想去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可是他阻止不了那颗射向他父亲的子弹,他阻止不了父亲去发表演说,他甚至阻止不了父亲参与政治,对于这一切,他显得如此地无能为力。心中的巨人倒下了,他的最重要的亲人逝去了,但同时,他又认为,他父亲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想让他父亲以另一种形式存活出现在小说中。于是,谢德被错认为是赞巴拉的国王被刺杀。(二)追寻人生意义无果的无奈谢德在诗中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其实也在思考人的出生、病痛、爱情、婚姻、死亡甚至来世等人生意义,探寻的最后他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但人的存在,是为人生寻找一个意义,是一种无奈之后

38、的豁达超然。他说他只有通过他的艺术和欢愉的心情,才能理解生存,若是对宇宙有个准确的认识,与彼岸世界有密切联系,他必定能写出神圣光彩的诗句,并且,在艺术这个世界,他们能一直存在,他的爱女海丝儿也可通过他的笔端存在。因此,若是要定义谢德的追求,凭借他的精神追求,对虚妄的人生意义亦有所肯定,是一个积极入世者。而纳博科夫穷尽一生,定义他的探索人生为“人所能干的一切就是从疑虑与妄想中瞥见前方的某个真实事物。”26那某个真实事物虽然清晰可见,可是探索之路充满了疑虑与妄想,总是在不肯定25同上,1726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M,陈东飙长春文艺出版社,1998,2211的自卑中一步步前进。他透过母亲给

39、他的手镜,注视自己的眼睛,从中发现最真实的自我,并从中获取一种震撼性的激动感,把镜中的自己看作是一个升华了的本体的残余。他喜欢制作带有典雅谜底的谜语,喜欢进行文学欺骗,喜欢读者参与进他描绘的世界,如他喜欢的福尔摩斯那样,用侦探般的思维抽丝剥茧,发现纷繁复杂事件下真正的真相。但是他曾犀利地指出作家的弱点是没有能力用任何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缺乏自发的流露。虽然他会俄语、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等几种语言,比一般作家拥有更自如的表达能力,但是用科学般精确的语言和诗的激情来描述生活,尤其是人类的微妙的心理过程必定存在一定难度。这是一种深层的无奈,无论是谁都无法改变,但同时这个突破的过程是充

40、满激情的,所以,纳博科夫穷尽一生在学习,学习文学规则,创造新的文学形式和结构,突破了现代主义,开创了后现代小说的特殊结构。若要给纳博科夫贴一个标签,“罗蒂认为,纳博科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讽的自由主义者。纳博科夫反对残酷,这是他身为自由主义者的标志;除此基本信念之外,他对任何其他信念和欲望所持怀疑的态度,这是他身为反讽者的标志,作为这世界的守门员,他守住的唯一底线就是不残酷,希望我们保持好奇、善良、温柔、狂喜。”27四、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无法证明的无奈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话题,在评注中金波特对此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不过,格拉杜斯不该杀害国王。威诺格拉杜斯也绝不该向上帝挑衅。列宁格拉杜斯也不该把他那射

41、豆子的玩具枪瞄准人民,哪怕是在梦中也不应该,因为他如果那样做,一双巨大厚实、毛茸茸的出奇的胳膊,就会从他身后一把紧紧抱住他,使劲挤压,挤压,挤压。”28在这里,上帝被描述成一个强有力的存在,一旦人类违逆他或打破某种规律,他就惩罚人类,使人类无法忽略他的存在。若是我们的灵魂敬仰主的指导平静得度过了一生,我们细心点就能发现主随时随地绘制在砾石上、树干上的印记,每一个人的命运之书的每一页上都盖有主的水印图案,上帝时时刻刻眷顾着我们。我们若是对上帝有单纯的信仰,对来世的永生说也有某种程度的相信,上帝在某一程度就会维27李小均,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3628弗

42、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15912护我们。但信仰上帝与摆脱生命或自我毁灭又在某一程度等同起来。“干脆承认上帝的存在,起初是微微的一点磷火,一点出现在人的肉体暗淡生活当中的微暗亮光,随后在人死后成为灼灼耀眼的光辉。”29上帝寄生于人的灵魂奋斗,他的光芒只能通过人的光辉的奋斗历程才能闪现。上帝是否存在姑且再论,人类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却是真的,也无法证明上帝是否不存在。只是人类在冥冥之中似乎被牵引,总有什么指引着你朝着某一目标前进,有时,人们会把这种牵引称为神秘力量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不管是谢德或是金波特,他们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谢德穷尽他的一生,也

43、无法窥得上帝存在的印记,而金波特尽管对上帝乃至永世来生有些讨论,却仍是流于形而上。“我承认这确实是一场绝妙的游戏这种在上衣垫肩的阴影上方对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蜉蝣所做的观察。”30清冷的意识如上帝站在人类世界之外窥视一般。而纳博科夫曾被问及是否相信上帝,他坦言自己知道的要比文字表达的多一些,这是一种较为隐晦的说法,说明他对上帝的看法已通过小说人物表达出来,但他内心全部的想法是无法完全洞悉的。纳博科夫一直自认与彼岸世界相通,“上帝给我们的世界某些由天国精髓组成的东西,其道化内身即为我们所谓的诗人。”31他们与彼岸世界的神灵相知,通过艺术创作,将那来自彼岸的颤抖传递给此岸的读者。虽然他们无法证明上帝

44、的存在,不过这些话语就如哲思一般,地球是魔术师从他的礼帽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哲学家则站在兔子皮毛的顶端来窥视整个世界。结语作为一名小说家、诗人和批评家,纳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表露出的“无奈”,并不单单只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对人生、对宇宙深刻探索和思考后得出的一种世界观。无奈情绪被分割成一块块碎片,散落于作品各处。从以上四方面的综合分析,纳博科夫的世界观就比较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这个现实29同上,24230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983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M,潘小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113的世界,他有种看

45、破后的“无奈”,却仍怀着积极,就如他取名微暗的火,大黑暗的背景下有着微弱的希望。微暗的火的题目内涵众说纷纭。金波特直言“微暗的火”取自雅典的泰门,“太阳是个窃贼她引诱大海并窃夺它,月亮是个窃贼他从太阳那里偷来他那银色的光。大海是个窃贼它导致月亮溶解。”32关于这段日月光源的问题,即太阳虽然可能是个窃取大海水份的窃贼,却还原给大地以果实,是生命力的源泉,而月亮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窃贼,寄生虫,一种反复无常而欺骗的源泉,它那微暗的火只是反射之光而并非真正的光芒。一方面金波特从谢德诗歌中偷来了银色炫目的光让众人关注他的赞巴拉故事,另一方面,谢德所写的诗歌也像太阳一样,也是个贼。它以无可置疑的崇高艺术引诱

46、了金波特进行离题却精彩的注释,并窃夺了该注释的合法性。但“微暗的火”更应代表一种似有还无的希望,微暗的火有时等同于微暗的光亮,有国王逃狱的希望、有被拯救的希望,主要集中在国王逃出囚禁之地。另外,在说吧,记忆中也有一段很出彩的“微暗的火”,内涵被更深地拓展。“摇篮在一道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恒之间。”33在短暂的光缝透出来的是微暗的亮光,是人类漫长一生在永恒的长度上短暂的一个存在,是生命之光在闪烁。因此,纳博科夫的无奈不是一种浅层次的无可奈何或可惜的喟叹,而是一种对人生、世界深刻思考后得出的那种无力逃脱时空、规律的意识,是一种积极的无奈,像微暗

47、的火那样微渺,却始终存在于这个深重黑暗中,像北斗七星般,指引,前进。通过对他的自传和访谈录的分析,并结合“微暗的火”题目内蕴,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在纳博科夫的文字背后是他对人生、世界乃至宇宙目光的投及,虽困于这些大的规律,但可以释放我们的精神灵魂,使其自由地翱翔于时间和空间,这是一种积极的无奈。3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763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M,陈东飙长春文艺出版社,1998,114参考文献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梅邵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M,潘小松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48、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M,陈东飙长春文艺出版社,19984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5陈沿西“文化霸权”之下“他者”的命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张成喜,张富国微暗的火的主体性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陈冬秀镜像中的叙述者及其意识形态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的叙述者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曾济民碎片里的记忆微暗的火的碎片化叙事策略及其文学价值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9JAMESRAMEYPARASITISMANDPALEFIRESCAMOUFLAGETHEKINGBOT,THECROWNJEWELSANDTHEMANINTHEBROWNMACINTOSHJAOWENALDRIDGEPRIZE,200310JEFFREYMEYERSSHADESSHADOWJTHENEWCRITERION200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