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十六国民族冲突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515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十六国民族冲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魏晋十六国民族冲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魏晋十六国民族冲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魏晋十六国民族冲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魏晋十六国民族冲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魏晋十六国民族冲突研究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学术史回顾3二、民族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3(一)胡汉文化方面的冲突3(二)胡汉经济方面的冲突4(三)胡汉政治、军事方面的冲突5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原因6(一)民族仇杀6(二)物质的争夺7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影响8(一)文化方面8(二)经济方面10(三)政治方面11五、结语12参考文献12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II【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朝代更迭,诸邦林立,民族众多,不同

2、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显著差异。华夏文明在异族文化冲击下,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和顽强的包容性。通过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碰撞、交流、融合及整合,最终为隋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冲突是走向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痛苦过程。【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冲突2【ABSTRACT】WEIJIN,NORTHSOUTHDYNASTIESISTHESECONDNATIONALLARGEFUSIONPERIODINCHINA,DYNASTICCHANGE,VARIOUSNATIONSSTANDINGREATNUMBERS,ALSOTHESEDIFFERENTNATIONSHASASE

3、RIESOFREMARKABLEDIFFERENCESIN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SOONCHINESECIVILIZATIONDEMONSTRATESTHEHUGETENSIONANDTHETENACIOUSTOLERANCEUNDERTHEETHNICCULTURESHOCKTHROUGHTWOKINDOFCIVILIZATIONSCONFLICT,EXCHANGE,FUSIONANDCONFORMITY,LAIDTHEFOUNDATIONFORTHESUIANDTANGDYNASTIESPROSPEROUSTHEETHNICCONFLICTINWEIJINA

4、NDSIXTEENSTATESPERIODISTHENECESSARYPROCESSFORNATIONALINTEGRATION【KEYWORDS】WEIJINANDSIXTEENSTATESPERIOD;NOMADICCIVILIZATIONFARMINGCIVILIZATION;ETHNICCONFLICT3一、学术史回顾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广受重视。在魏晋十六国史研究领域中,很多研究成果都是针对民族问题展开的。白翠琴所著的魏晋南北朝民族史1(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详细的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民族的兴起演变过程。张元兴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2(

5、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一文较为详细介绍、总结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魏晋时期民族问题研究的状况。中国全史中何德章所著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从政治军事方面全景式的描述了政治上的波荡起伏。贾小军的硕士论文有关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中几个问题的探讨4(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从地域与民族本位政治、中华正统以及割据政权的“守国”形势等问题,对魏晋以迄隋朝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变迁进行讨论。何德章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5(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和方高峰的魏晋南北朝南、北民族融合之差异6(西北师大学报)等文章可以看到胡汉在经济上的差异。周积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文化

6、冲突7(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周敏,沈妉的浅析魏晋南北朝的胡汉文化冲突8(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详细介绍了汉胡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情况。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从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或者是统一民族观点的形成、民资大迁徙导致的民族融合诸方面进行的,而对民族冲突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尚缺乏深入论述。二、民族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胡汉文化方面的冲突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其实质是两种不同性质文化间矛盾性的外化。在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内,胡汉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两种文化交织,便会擦出火花。从地缘角度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的聚居地大多分布在我们1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

7、版社,1996,5212张元兴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817193何德章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24贾小军有关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西北师范大学,2005(4)185何德章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4234276方高峰魏晋南北朝南、北民族融合之差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7287周积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文化冲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37398沈妉,周敏浅析魏晋南北朝的胡汉文化冲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8、0954574北方和东北边陲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较适宜发展游牧业。胡族的生活景象便是“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寨驼、驴、骡、歇袋、驹躲、脚缓。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肪袭。壮者食其美,老者食其徐。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1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件宦,驰突无恒之索”2的游牧文化特质。少数民族人民在服饰、风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体系。而汉人大多

9、居住在沿大江大河的平原地区,气候适宜,适宜发展种植业。中原地区的汉族有“城廓之可、墟市之利市、田土之可耕、赋税之可纳、婚姻仕进之可荣”3大异于胡族人民生活习俗。重视地域,用古代的法律和君主意志在封建社会实行统治,君主意志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法律,统治者强调用礼义廉耻的方式来约束人民的行为,这便是汉人的生活习惯体系。区域发展的农耕文明和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在其物态文明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胡族迁居农耕文化的中心中原地区后,两种不同的物态文明及两种不同的生活体系交织碰撞,这就使得胡汉文化冲突在这一时期尤为激烈。除此物态文明上的差异外,引发胡汉文化冲突更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双方民族心态上的差异。从心理学的

10、角度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就是胡文化明显的弱势心理和汉文化无所不在的强势心理间的差异。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显然农业文明的生产力水平是超越游牧文明的,这种优越性正是导致汉人从心理上树立优越感,对于落后于他的民族产生一种轻视之感。胡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羡慕着汉人的繁华,弱势心理影响下的在胡人建立政权后便对汉文化进行打压。(二)胡汉经济方面的冲突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尤其在反复迁徙之后,便很难再继续保持聚居状态,而只能和汉人杂居。在杂居状态下,两种迥然有异的经济体系交织碰撞,冲突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在未杂居前,在各自的聚居领域内,两种经济体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得以稳步发展,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较单一,

11、发展游牧业;而南方农耕地区不仅种植业发达,而且商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货币制度,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虽然经济体系迥然有异,但互不影响,并行不悖的共同发展着。同时两者还一直保持着和平的交流,胡族以马匹换中原的稻米、丝绸、铁骑等物品。然而,当胡族入主中原后,这两种经济体系便发生了激烈的碰撞。5在十六国时期,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受到破坏最严重的就是中原地区。造成北方经济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胡族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3213252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11143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61214周敏,沈妉浅析魏晋南北朝

12、的胡汉文化冲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954575杜荣坤,白翠琴试论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祖国的关系J民族研究,1979125325的游牧性质难以一下子适应农耕文明,而且在“五胡乱华”后很大一批汉人南渡,造成了技术者的断层。内迁的少数民族一下子还不能适应农耕文明在北方地区最开始还是选择畜牧,这样,北方的经济就出现了暂时的倒退现象,导致中原地区商业衰落,土地荒芜,而钱币的数量与流通也大幅减少,以实物交换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起而递嬗为魏晋南北朝的主流经济形态。1特别是汉末魏初、五胡乱华及北魏政权时期,实物交易发展到大空前的高峰。这样自然经济盛行的现象,都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赋役制度、生产形态及

13、工商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实物即代替钱币流通成为这段时期经济的重要特色,这是两种经济形态交融碰撞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总的来说,胡族在起原始的聚集地繁衍生息,与之相适应的畜牧业是合理的。但是在中原地区,是有违经济发展规律的,与当时的生产力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自然发展。但是南渡的人口,给南方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南方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候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三)胡汉政治、军事方面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深度分裂是时期,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西晋灭亡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在中国北方建立起自己大大小小的民族

14、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刘渊建汉至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2直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逐渐强大胡族建立的政权与汉人不断发生冲突,随时有爆发巨变的可能。汉代北击匈奴,解除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是建立大一统天下的盛事。通过军事等一系列的行为确定对西域等少数民族较多聚居的地区的管辖。在统一的时候,有的少数民族政权就置于汉族或其他统治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管辖范围,或成为中原王朝的郡县和行省。受自古以来就有的夷夏观念,汉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有压迫性。自西汉以来羌等少数民族被迫内迁,在魏晋时期少数民族更是大规模迁徙。内迁的羌人受到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

15、的压欺,以“积以愁怨”。3先后发起三次反抗压迫的斗争,然后在镇压反抗的过程中,汉人军队乘机掳掠毁灭羌人村落,俞是反抗受到的压迫就更加严厉,汉人对胡人的统治粗暴带有强烈的歧视性。这样的政策在汉政权强盛时期,有效的维护了政治的统一和稳定。然而,魏晋时期汉政权的内部分裂和不断征战致使对少数民族的约束力减弱。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在北方建立政权。日益强大的胡族和衰退的汉政权并存,不安于被统治或者曾1何德章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4234272何德章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2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8979016经被

16、统治的胡族政权,企图改变被动局面。这种诉求在政权建立后,占领区的扩大的时候尤为突出。如果说政治上要求改变是其内在表现的话,那军事就是其表征。军事是能直接表达少数民族的政权的要求,也能实现他的要求。正如翁独健先生所言,民族战争是“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经济、文化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1朱大渭先生也指出在阶级社会,民族融合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征服与反征服来实现的。2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政权在政治上寻求新的平衡点,民族战争就是汉人和胡人在政治上的直接表现。极一时的思想倾向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原因(一)民族仇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逐步迁徙到中原

17、来,他们有的自发迁徙,更多的是被迫迁徙的。这些被迫内迁的少数民族都遭到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他们或被卖为奴婢,被充当权贵的佃客,被迫为汉族人征战,而成为编户就是最好的待遇了。3加之当时北方政权更替频繁,每当一个政权建立,又要大量迁徙他族人民到自己的辖地,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样又加重了对内迁民族的压迫。不仅如此,当政权更替到汉人掌权时,当权者便要重用汉人,恢复汉制,这样部分胡人便不归附,这时汉人统治者多采用屠杀胡人的办法来稳固统治。据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最残酷的一次屠杀发生在冉魏时,汉人冉闵夺取政权后又斩杀胡羯二十余万人,以致此后羯族几乎不见于史。晋书卷一零七“史臣曰”对此总结道“羯族倾于冉闵”;“世

18、龙石勒字之殪晋人,既穷其酷;永曾冉闵字之诛羯士,亦歼其类”。4由此,汉人对胡人的仇杀可见一斑。这样的民族压迫激发起了胡族武装反抗。部分胡族部落的贵族利用了人们的正当的反压迫心理,进行对汉族人民的征服战争,对汉人进行残酷的屠杀与掠夺。特别是在胡族建立政权以后,这种针对汉人的杀害就更为严重。刘渊、石勒等匈奴人、羯人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胡人对汉人民族压迫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以刘渊、石勒等为首的胡人,为了让本族人乐于为己驱使效用,无不大力渲染、利用民族仇恨,把对西晋统治者压迫的仇恨撒到普通汉民身上,煽动本族的人们对无辜汉族百姓进行残酷的报复,竭力把民族矛盾扩大到人民中去,化其成为极其野蛮落后的民族仇

19、杀,往往1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2朱大渭南朝少数民族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六朝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4323黄佩瑾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C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济南齐鲁出版社,1991,2154房玄龄,褚遂良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63187一次即杀害汉族军民数万甚至数十万人。另外,胡人对汉人的仇恨还体现在其统治政策上,胡族政权大多采用“胡汉分治”的统治策略,石赵就采用两元分治政策,称胡人为“国人”,称汉人为“赵人”,汉人的地位和权利远远低于胡人,这样就激起了汉人对胡人的不满情绪。这种胡人与汉人间你来我往的压迫也反压迫,杀害与被杀害的民族

20、仇恨,便是魏晋南北朝民族时期民族冲突的内在原因。(二)物质的争夺战争的爆发不单单是因为民族仇恨,深层次的原因是利益之争,是对钱、物及人口的争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民族冲突的直接原因便是胡人南侵,而胡人南侵的根源便是北方物质的匮乏。北方的胡族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的发展游牧业,根据雨量、气温、生长季等条件建立了一套专业畜牧的方式。游牧社会基本上高度的仰赖自然,生活不如农业民族稳定,为了生活的需要因而必须与农业民族交换物品,由于政治、贸易、经济、掠夺及心理上与气候变迁等因素,造成游牧民族更迭兴衰与南侵。1游牧,之所以要游就是因为游牧民族是逐水草生活。在一定面积的游牧区域内,如遇到气候良好

21、水草丰美,几年之内牲畜便可快速增长,最多的可增加一倍以上,该地区就得到了良好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遇到气候干旱,雨水稀少的年纪,牲畜便因缺乏粮草而大量死亡。史记说,天灾使匈奴“人民死者十三,畜产十五”2因此,游牧民族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失去他们赖以发展的资源。而不巧的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最低温的时代之一,其间气候又恶劣,干旱严重,牧草的生长情况极不容乐观,对胡族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牛羊皆尽。再加上政治的更迭,军事的混战,社会的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对政府信心全失。3以游牧为生的胡人就有迫切南下寻找牧草,掠夺南方资源的需要。而汉人大多聚居在沿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受自然灾害的程度相对较胡族轻

22、。中原地带的国家因受季风的滋润,农业发达,耕作技术得到高度的发展,食料供给丰富。中原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比较丰富,手工业,商业、铸造业等都交相发展。汉族的政治统治虽然也有分裂,但是统治的基础稳定,统治集团对各个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掌控力的。4经济内部构成的丰富就增强了抵抗自然危机的能力。特别是在胡族地区的经济受到巨大打击时,汉族地区的丰厚物质条件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1周敏,沈妉浅析魏晋南北朝的胡汉文化冲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95457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13253陈怡如,许佳莉游牧民族兴起与南侵R20024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5

23、218通过对汉人物质的掠夺来转嫁这样自然灾害带来的危机逐渐演变成胡人的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掠夺可说是游牧社会中无论贵贱都受欢迎的一种生产方式,几乎是古来游牧民族的一贯习俗。1汉人对于胡族的对其的掠夺,上至朝廷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有很深的怨恨的,中原地区的政权就会与当时的胡族政权发生战争。为此,对于物质的掠夺成为胡族南侵的重要原因,而胡人南侵更是导致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民族冲突。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影响边疆民族活跃对于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中原农耕民族单独活动的结束,在中国历史巨流中,又汇纳了一股支流。在此两流交汇之际,不免要兴起巨大的波澜和漩涡,而促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

24、结构以及意识形态各方面都起了强烈的变化。2(一)文化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形成的是“游牧文化”,而汉则是以“农耕文化”为显著代表的。胡人和汉人在民族大迁徙后,进入了杂居的局面,这样的空间地缘就把不同的民族紧密的联系起来。但因受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所限制,从总体上看与汉文化还是相当有隔膜感的。胡族人在先进的华夏文明面前不自觉地要流露出倾慕和卑弱的情感;同时又凭借武力宣泄着长期受到的歧视。但是随着接触时间愈长,程度加深,胡族由最初的由抵触情绪到主动向汉文化学习。首先,经过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胡汉界限逐渐缩小,夷夏观念发生改变,胡汉双方都改变了对对方的看法。胡人建立政权为了寻求稳定,为了巩固统治、提高本民族

25、的素质、缓和和广大汉人的对立情绪,胡族统治者陆续对文化政策进行了调整。不管由哪个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政权,大多与汉族地主联合,利用汉族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学习汉族的封建文化传统和生产技术,兴办教育,崇尚儒学。3石勒曾设立“君子营”优待汉族官僚。尽管十六国及北魏前期政局动荡,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这些统治者只要苟获小安,还是设法兴立学校,崇尚儒学,注重文化教育,有时并通过考试的途径选拔人才。如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前燕慕容廆、后秦姚兴、北魏拓跋珪等都很重视兴办教育。其中尤以苻坚更为突出,他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1陈怡如,许佳莉游牧民族兴起与南侵R20022邹纪南魏晋南

26、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713邓乐群十六国胡汉政权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84879一经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号称多士”,1并把教育施及将士、后宫。虽然推行这些措施就为了维护其统治,但是已经从思想上认同了儒家思想才是治世之道。这样对整个胡族的汉化起到促进的作用,胡汉统治集团内部夷夏之别也逐渐缩小。2南方汉族地主也改变了对北方的传统看法,认为北魏京城洛阳是衣冠人物所在地,这种夷夏观念的变化,还影响了以后的隋唐统治阶级。另外,民族间融合的加深使中原地区语言隔阂逐渐消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语言体系,进而形成民族认同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27、的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华夏文明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即汉语,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关于是非对错的规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明体系。胡文化则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然而不同民族之间需要交流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语言体系,此时汉语逐渐成了通用语言,中原地区诸族语言差异也逐渐消失。西晋时,匈奴、羯、氐、羌、乌桓等族大多已用汉语。至北魏统一后,中原地区通行的只有汉语和鲜卑语。当时孝文帝就规定要说汉话,写汉字,这样就方便了胡汉人民的沟通和交流。此外,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增多的交流,胡汉间生活习俗方面特点逐渐消失。如匈奴的结发、乌桓的剃发、羌族的披发等等发式以及服饰上的左衽,大多消失。3随着生活习俗特点的逐渐消失,也就逐渐形

28、成了思想感情相通的民族心理素质。同时,北方诸族自魏晋以来,不仅统治集团出于政治目的,与汉族等联姻,一般民众由于杂居共处,也往往冲破传统习惯,互相通婚。据史书记载,北魏、北齐、北周的皇后不少是汉人。皇族的女子也与汉的世家大族进行联姻,占公主婚姻关系的比重极大。经过杂居通婚,在血统上与汉族凝为一体,使汉族共同体有了新的发展壮大。4各族之间这种通婚关系,使他们从人种学上日益增加共同性,终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同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胡文化极大丰富补充了汉文化。胡族入主中原时,将大量的牛、马、养等畜产带入中原,更是把驾驭和蓄养的技术和方法教于了汉人。胡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食物、舞蹈和音乐等极大的丰富了魏

29、晋时期汉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从东汉末年到北朝后期,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不光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南方随着大批汉族人口移居江左,南方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一大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达到中原汉族水平,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日益与汉族接近或基本上消除了差异,民族心理素质发生变化,有了佛教这个共同的信仰。5在不断的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观和共同的民族意识。从而,在思想领域确立了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增进了民族团结。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51182胡祥琴民族构成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1)80833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

30、社,1996,5045064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5075095李浩民间信仰的屈服和融合以魏晋南北朝为例J民俗研究,2009(2)9610810(二)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冲突加深导致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当时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少数民族进入到中原地区,而原来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汉人则大部分南渡,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的加深,打破了两汉时期关中、中原先进,四周越远越落后的经济格局,使其向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同时,随着北方劳动力和技术南迁,使得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以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处于南方地区。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得中原地区的农业

31、先是受到极大的打击,一度呈现倒退景象,后来经过漫长的过程,胡族逐渐汉化,中原经济才得以恢复。由于先后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其经济发展经过由畜牧到农业,由不熟悉农业到熟悉农业的过程,使得北方社会经济状况也经过一个破坏到恢复曲折过程。1经过漫长的过程,鲜卑、匈奴、乌桓、羯、氐、羌等内迁民族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发展了农业经济,社会生产水平逐渐接近汉族,2内迁诸族社会也逐渐向封建化演变,少数民族贵族门阀化,少数民族人民封建依附化,使得北方的经济有一定的恢复,特别是北魏时期,发展的尤为繁荣,时间也较持久。同时,由于大量人口向东北、西北、巴蜀和江、淮以南转移,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北方的世家

32、大族南迁后与当地的豪强联合,建立了东晋政权,随着政治重心的南移,汉族的经济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南迁汉族与南方各族人民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了江南。北方人不仅仅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携带了高级的栽培技术,南方灌溉、注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资源不断地开发,终使南方的经济力量趋于繁荣。农业更是在统治者的政策推动下,最先得到了发展。随着江南的开发,农业生产的提高,南朝的纺织业、矿冶业、造纸业、造船业、制盐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都有显著发展。3自东晋以来,“贡使商旅,方舟万计”。4南方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33、逐步走向汉化,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经济是逆向发展的,南方的开发与北方经济的破坏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是是在南方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十六国时期是一个分裂、战争的时期,经济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从1何德章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3152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5123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和融合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1)10134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33434811两汉以来已经比较发展的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货币近乎停止

34、流通,反而采用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手段。1赋税制度更是十分混乱,总体上来说,是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时代。但是北方的民族冲突和晋室的南渡,使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都接受汉族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使农耕文明推广到山山水水。不但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民族的团结的基础,更为隋唐的繁荣盛世打下了经济大一统的基础。(三)政治方面随着民族冲突白热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原地区胡族要拉拢汉族地主稳固统治,而汉族地主也要投靠当权者来维护既得利益,在这种相互利用状态中缔造了一个门阀时代,即门阀地主在统治阶级中占领导地位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稳固统治,采取了“以汉治汉”的政策,而汉族地主为了保住既得利益,

35、投靠当权者,这种利益关系使得新旧世家大族得以发展。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是胡人政权,但是更多的是与汉人联合统治的政权。2为了维护统治,汉族地主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在政治上进一步联合。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因为自身的文明程度不够,就需要文化程度更高的汉人来帮助其统治,主要实施“以汉治汉”的政策,最好的合作伙伴就是已经有很强势力的汉族世家豪强。内迁的少数民族一方面对汉人进行统治,另一方面又因为利益相互联合,这样的关系就让汉人和胡人的关系十分的微妙。同时,随着胡族汉化程度的加深,他们所建立的政权也采用汉制,官员的设立和人才的录用都是依照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制度,因此汉族的世家大族受到重用的不少,在分

36、裂和战乱的年代,虽然一些世家大族受到创伤,但是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更多的大家族出现并得到发展。3在北方和南方都有类似的发展模式。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为了生存,强强联合增加了生存的砝码,这是导致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采用何种形式的统治,北方的胡族政权采用和汉人合作的方式,南方的政权也与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的方式,他们对人民的压迫是一样的。在整个过程中滞留北方的豪族和南渡的世家都得到了发展,门阀成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特色。门阀的发展,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上到官员的任用,下到庄户的依附,宗法关系空前强化。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底层人民更加贫困,贫富差距有增无减,怨声载道,这就为为隋唐的统一收

37、拢了民心和打下了政治开化的基础。1邹纪南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821842杜荣坤,白翠琴试论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祖国的关系J民族研究,1979125323邹纪南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7612五、结语魏晋十六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冲撞中融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是由许多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组成中华民族的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彼此唇齿相依、水乳交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

38、北京中华书局,20092房玄龄,褚遂良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20094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6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8407邹纪南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821848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16199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52110何德章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42342711何德章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212翁独健中国

39、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13朱大渭南朝少数民族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M,北京中华书局,1998,43214黄佩瑾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C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济南齐鲁出版社,199121515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和融合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01101316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J民族研究,199305232517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01141718李克建再论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192219沈妉,周敏浅析魏晋南北朝的胡汉文化冲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

40、校学报,20040913545720刘振华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论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97921吴广伟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09141522张元兴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8171923张思思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条件J法制与社会,200803363924方高峰魏晋南北朝南、北民族融合之差异J西北师大学报,201009272825杜荣坤,白翠琴试论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祖国的关系J民族研究19791253226邓乐群十六国胡汉政权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848727胡祥琴民族构成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1)808328李浩民间信仰的屈服和融合以魏晋南北朝为例J民俗研究,2009(2)9610829贾小军有关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西北师范大学,2005(4)1830周积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文化冲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373931贾小军,刘永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融合诸层次论述J河西学院学报,2006061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