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者”和“的”【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692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者”和“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者”和“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者”和“的”【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者”和“的”【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者”和“的”一、关于新编五代史平话的研究新编五代史平话的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作为讲史话本,无编纂者姓名,全书共十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大都依据正史,只是在细节地方加以渲染增饰,又加入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在封建暴政和长期战乱中的苦难,以及统治阶级的历史观和对农民起义的偏见、诬蔑。曹元忠在景宋残本五代史话跋语中,认为新编五代史平

2、话是“宋巾箱本”,但其中不避宋讳,书前署“新编”、“平话”字样以及版式刀法,大约是经元人翻刻修改过的。此书写法以七言律诗起,次入正文,又以七言律诗终。语言以浅近的文言为主,也杂以一些白话。后世长篇历史小说即由此发展而来。是研究宋元话本的重要资料之一。然而作为一部语料价值颇高的文学著作,新编五代史平话在语言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本人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几大期刊网上都做了细心的搜寻,共找出八篇相关的论文,涉及内容包括平话中口语称谓词初探、真性疑问句研究、人称代词分析、介词研究、连词研究、结构助词分析和“得”的语法化程度层次分析。其中周文娟的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结构助词这篇

3、文章也涉及到了“者”、“的”二字,但其重点是通过分析平话中六个结构助词的使用情况来中展现新旧助词的此消彼长的现象,所以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者”、“的”二字的使用次数,并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更没有研究两字的联系与区别。二、关于“者”字的研究“者”字文言文中的一个常用虚词,是古代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近年来关于者字的研究也很多。我在图书馆中借阅包括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赵克诚的近代汉语语法等较有权威性的语法著作和字词典,也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刊全文等大型期刊网上下载了近年来关于“者”字的研究成果,发现对“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者”字词类的归属问题的探讨上。关于“者”字词类的归属问题大致有六种

4、不同的观点,包括1以杨伯峻为代表的“助词”“代词”“语气词”派杨伯峻先生认为“者”大致有四种用法在谓词性结构后作助词;在副词后作助词;功能相当于“之”,作助词或代词;作语气词。2以马建忠为代表的“代词”“助词”派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者”是“接读代字”和“传信代字”。陈承泽先生在其国文法革创中认为“者”既可以作指示代词又可以做助字,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认为“者”既可以作指示代词,又可以作助词。3以何乐士为代表的“助词”“语气词”派何先生在左传虚词研究中,把助词“者”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她认为“者”用在谓词性短语后时为结构助词,用在名词性成分后为语气助词。4以王力,王海棻等为代

5、表的“代词”“语气词”派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者”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形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它又可以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语气词“者”也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王海棻等人在他们主编的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基本上继承了王力先生的观点,也把“者”分成“指示代词”和“语气词”。5以郭锡良为代表的“代词派”郭锡良、李玲璞在他们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把“者”称为“辅助性代词”,认为“者”“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任句法成分,必须同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用作句法成分。6以马汉麟为代表的“助词派”马汉麟先生在其主

6、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中,首先将“者”归入助词一类,段德森在实用古汉语虚词详解中,将“者”明确定义为“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类。以上六种分类皆有其合理性。因此,在本次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会以这六种分类为参考,具体结合“者”在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用例,分析“者”在那个时代的特殊意义和用法。三、关于“的”字的研究虚词研究作为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它的多种类别都曾被人们研讨过。而其中对整个汉语语法学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应该说是对“的”字的研究,它标志着有着方法论转折意义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递进。1955年,吕叔湘先生的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一文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的”字的前身“底”及

7、“地”的分合以及发展。此文。首先,他分析了唐宋時期“底”和“地”的用法区别,认为4“在唐宋时期,区别性加语之后用底,描写性加语之后用地。”其次,他认为“底”是“者”的继承者。而“底”“地”二字为何最后都写成“的”,吕先生也从音韵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解释。50年代末,国内就开始对“的”字的句法特点进行关注。最初是范继淹先生在1958年的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一文。这篇文章对“的”字的句法特点做了很好的总结,同时运用了结构主义语法学的方法,充分论述了形名组合用与不用“的”在结构关系上所表现出的重大性质差异。1961年朱德熙先生写了一篇名为说“的”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不

8、少的学者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学习研究和讨论。这篇文章不仅具体分析了“的”的用法,而且还提出了新方法的运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朱先生将“的”分为的1、的2和的3三个不同的词。其中,的1是附在部分双音节副词后,形成副词性单位的;的2是附在形容词重叠式后,构成形容词性单位的;的3是附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造成名词性单位的。并且讨论了一些特殊的“的”字和“的”字短语的用法。在说“的”发表之后,有很多的语言学家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有支持的,当然也会有异议的。同年,方光焘在讨论总结中提出,应该把“的”分为四种。的1、的2、的3都与朱德熙的分法一致,只是从的3中分出一个的4来,是体词性的语法

9、单位的标志。它作为主语出现于谓语之前,作为宾语出现于谓语之后,作为表语出现在系词之后,也可以独立做谓语。1966年,朱德熙专门又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主要针对一些学者文章1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复。他补充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学者们提出的一些意見进行了商榷。此文章总体来说是继承了说“的”的观点,并一一对相关文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释。1983年,蒲喜明提出了“的”字的另三种用法1在有劝勉、委婉的语义的句子中,“的”字在其中起了表明结构、固定意思的作用。2“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结构上的需要,用在谓语和宾语之间,帮助突出状语和谓语的。3“的”用在“谓补宾”结构的补语和宾语之间,其作用是为了在补语

10、之后造成一定的语音停顿,从而帮助强调和突出这类补语的。1984年,刘公望也谈到了一些“的”的特殊用法。主要谈到了“今天我的东”类句式和“糖儿豆儿的”类结构。史锡尧在1991年也列举了六种“的”的特殊结构,并一一作了具体的分析。1995年,曹广顺所写的近代汉语助词追溯了“的”的历史发展渊源,详细的分析了“的”的各种用法,是有关“的”的比较详尽的著作之一。近几年,一些学者从国外的先进语言学理论中得到启发,用于研究“的”字的用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袁毓林。他在1995年通过引进谓词隐含的观念研究了“的”字结构中“的”的语法、语义功能。2004年,齐沪扬和他所带的研究生合写了与名词动词有关的短语研究一书

11、,讨论了V的N、N1(的)N2、N的V等与“的”有关的短语,对其句法和语义关系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以上所讲的这些“的”字的研究情况来看,一部分早期研究者从历史源流的角度分析“的”字的演变和发展,分析其来龙去脉;后期学者大都对研究对象进行立体性把握,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从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为我要分析的是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者”、“的”的用法,所以叫有参考价值的是早期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但是这部分研究成果较后期的要少很多,且争议也比较大。比如说结构助词“的”字的来源问题章太炎认为是由“之”和“者”演变而来,而吕叔湘、曹广顺等

12、学者认为是源自于“者”,而王力先生则认为源自于“之”,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是源自于“底”。因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无法明确说谁对谁错,所以只能以前人的研究为借鉴,更多地依靠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踏实写好本次论文。四、主要参考文献1佚名新编五代史平话M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2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3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周文娟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结构助词J说文解字,2008(9)3343355都兴宙宣和遗事中的底和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5986程大敏桃花扇中“的”字析J四川戏曲,2008(2)85877袁倩

13、鼓掌绝尘“的”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8芮月英史记中的“者”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60629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10石锓元代结构助词“的”研究J兵团教育与研究,1992(2)243111朱贵英“者”字语法功能的历史演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11511812赵克诚近代汉语语法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3HANXIAOQIANGMAYBETHEREARENOSUBJECTPREDICATESENTENCESINCHINESED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BV,VOL14,NO1,2009304314CHEKANLEONG,PUIWANCHENGCONSISTENCYEFFECTSONLEXICALDECISIONANDNAMINGOFTWOCHARACTERCHINESEWORDSJLANGUAGEPROCESSINGINCHINESEE,200293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