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明代“还魂型”戏曲探微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有学者以“务实、低调而不引人注目”作为上世纪研究的真实写照,并把吴梅从1917年受聘于北大后,开设曲学课程看成“20世纪戏曲研究史乃至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中国古代戏曲,溯其渊薮,至其鼎盛,至于衰微,从创作、传播、接受等多方加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在古代及近代无不处在一种顾影自怜、甚为尴尬的境地。它虽然发展、辉煌的步伐不晚于小说,更有金圣叹、李卓吾、李渔等理论家为戏曲理论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它毕竟和小说一样,创作群体多为失意文人,接受群体多为市井流民,故难登大雅之堂。直至
2、近代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小说就从低俗中咸鱼翻生,成为救国救民的精神食粮,然戏曲一流(这里仅指已有固定程式的古代戏曲,不包括话剧),非但没有追上新文化、新思想的步伐,更是被鲁迅等人曾作为封建落后文化大加批驳。这种新旧两个时期都没有能够翻身作主流文化的尴尬境遇,自然使戏曲在五四之后长期的文学理论研究中不免低调些。然而,中国古代戏曲的文学价值、文化意义却从来不曾因为时代、政治的变迁而稍逊风骚,那些屹立于古代文学巅峰的创作家们和他们的戏曲创作、戏曲理论,在今天这种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积淀的氛围中,终于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昭示出它们的灿烂
3、光芒,从关、王(关汉卿、王实甫)到汤、沈(汤显祖、沈璟)再到南洪北孔,虽然褪去了时代的流行色彩,但是却在文学与文化的层面被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镶镀亮丽。中国古代戏曲之流变,离不开从唐代以后已呈活跃趋势的传奇小说、变文俗讲等叙事性文体,及至宋元说话艺术成为大众文艺后,我国戏曲艺术在元代终于走向了成熟,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本文的选题是从漫长的戏曲文学史上撷取明代这一戏曲巅峰时代,并从中管窥一隅,以牡丹亭、疗妒羹、红蕖记等为主要分析作品,协以绨袍记、洒雪堂、袁文正还魂记等作品,试图从文化背景、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诸方面考察、探究明代“还魂型”戏曲。关
4、于明代传奇的研究,上世纪前叶,如卢前的明清戏曲史;90年代编辑出版的一些戏曲论文集等;进入本世纪出现了越来越多理论更为严谨、更加详实、更加创新的研究专著,如郭英德在2001年出版的明清传奇史、2004年出版的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敬晓庆的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等,都对明清传奇的流变、体制、主题、文体风格、代表作家、作品等有深入的研2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奇戏曲,它的兴起得益于艺术传统共时性的纵向聚合,也受惠于时代文化历时性的横向组合”,传奇的流变大致从明成化元年开始至万历十四年(14651586)前后一百二十多年为萌芽生长时期;传奇的风行开始于万历十五年,当时晚明社会剧坛风气日赤,社会思
5、潮在程朱理学的桎梏中经过有明一代的销蚀,到晚明时期开始出现以倡导绝假纯真的童心和表达“心曲”的心学思潮为尚,故而在戏曲创作上诞生了“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力压西厢之作牡丹亭。过去学者在研究牡丹亭作品时,多数从社会历史批评和女性批评的双重角度,结合当时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解放人心的心学社会思潮等来解读杜丽娘之生生死死所蕴含的“至情”因素,或把她和前代的崔莺莺、后代的林黛玉一同塑造成为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自主恋爱、反抗封建礼教的一树旗帜,并且常常在这种比较中给三位至情少女在叛逆之道上排出甲乙丙。这种研究自然是一种有意义的路数,本文研究所涉及到的牡丹亭,自然也少不了前辈学者在这些方面
6、的重要贡献,本文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不敢说推陈出新,但也力求能做到从新颖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一点创造性思维,给中国戏曲研究的发展投以真诚的关注和积极的响应。关于“还魂型”戏曲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着眼点都对此命题作出很多贡献。邓绍基的关于“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人鬼相恋型文学故事,是从题材类型出发,对还魂、离魂等加以区分;李青唐的谈中国古代离魂还魂小说的思想基础是从思想背景中研究还魂作品;朱迪光的古代中国人的梦想与抗争论古代文学中的再生与还魂是从还魂作品蕴含的思想品质和精神文化角度对还魂母题加以探讨。本文选取明代“还魂型”戏曲加以赏识、
7、探究,一则考虑到明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明代中叶后,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逐步扩大,统治集团则日趋腐朽,封建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学的流行,冲击了几千年人们的守旧思想和落后观念,文学创作主体开始有意识的以文学作品来张扬个性和人欲的合理。以叛逆自傲的思想家李卓吾,不仅著有童心说以还原人之最初一念,更加以一个小说戏曲理论家的姿态,借评点小说、戏曲,在有明一代为叙事性文学如戏曲者竖起一座丰碑。二则考虑到明传奇作为叙事文学全面成熟的重要标志,有其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是当代文学研究至关重要的一方区域。叙事性文学作品虽然在元代就已经取代了抒情性文学作品而一跃代表了最高文学水平,然而元代戏曲的
8、杂剧范式,到了明代逐渐由于体式之局限而式微,未能继之前代再创新高。这时出现了以“出”为单位的长篇传奇戏文,由于篇幅的陡增、结构的错综,也为“还魂”作品之铺垫、伏笔、情节之转折、内容之充实奠定了基础。三则考虑到“还魂”3作为一种文学母题,虽然不是一块文学研究的处女地,然而其研究多是个别学者的短篇幅、单方向的智慧精华,鲜有多面、详实的对此母题的研讨,故而“还魂”一题自然还有很多探讨、研究的空间。如明代“还魂型”戏曲虽结构模式相同,然而同一中还蕴含着同而不同的问题;“还魂型”代表作品牡丹亭者,其“还魂”的文学母题和结构模式的创作潜意识当中正是暗合着人格结构的基本理论等等。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想要对
9、明代“还魂型”戏曲从题材流变、思想基础及其文化动因、审美旨趣和文学底蕴等多方面来具体分析、研究。各个方面除了学习借鉴前人学者的理论成果外,在每一层面又有自己对这一论题的理解、对“还魂型”戏曲的总体思考和对其文化意义的强烈感知。每部“还魂型”戏曲除了相同的间架结构和共有的表现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外,在各自的框架内更有不同侧重点的为框架进行搭建。如杜丽娘是因为至情而死、红蕖记中的韦楚云是因为海难而死、疗妒羹中的小青是因为被欺凌压抑而死,死因不同,自然框架难免各有特色。对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的运用,并非是为了如有些学者而言,一定要借助西方文学理论来阐发我国的文学作品。这里强调的
10、不是用西方理论阐发我国作品,也不是用我国作品来印证西方理论,更不是用我国文学创作来迎合西方理论,只是“还魂”这一命题实在何以会成为一种能够表现至情至性的生命本质的模式时,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找到了答案。“还魂”虽然也关涉与宗教的生命轮回、人有来世、因果报应等等,但宗教的思维在当今人的眼里,作为一种非科学的论断,使我们无法信服它在表现人生而有欲望时的力量,只有人格结构理论正与这种欲望有着暗合。“明代还魂型戏曲探微”这一论文,我以为我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要在这一小问题上学会做学问的深入挖掘,学会如何以小见大,更应该在这一过程当中把眼界放宽、放远,涉猎各种学科,触类旁通,以比较的眼界、跨学科的眼界甚至
11、国际的眼界来探究问题,使每个命题都能焕发出新的思想、新的细胞,这样中国的文学才能够向内不断深入,向外具有国际价值。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排列上,次序为作品、论著、论文、外文文献)1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二集、三集)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3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74卢前明清戏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5王季思等中国古代戏曲论集C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76李占鹏中国戏曲文献文学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47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98麻国钧中国古典戏剧
12、流变与形态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69隗芾戏曲美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910周续庚,张燕瑾,董兴文中国古代戏曲十九讲C北京出版社,1986,211朱万曙明清戏曲论稿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012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713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周育德汤显祖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6月15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汤显祖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16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17朱迪光古代中国人的梦想与抗争论古代文学中的再生与还魂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
13、4期18邓绍基关于“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人鬼相恋型文学故事J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19黄伟平论古代还魂型爱情小说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22卷第1期20熊明略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J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21熊明中国古代小说离魂故事范型的文化观照J中国文言小说研究2008,322张桂琴中国古代小说中因爱离魂母题的历史演变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第5期总第105期23赵静宇爱情僵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离魂现象解读J2010年2月,第31卷第2期24李青唐谈中国古代离魂还魂小说的思想基础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0卷第5期25叶长海明清戏曲
14、与女性角色J本文系作者于1553年2月参加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明清妇女与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所提交的论文26安葵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美学内涵及其生命力J戏曲研究第八十集27万奎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J广角视野28孙淑桥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7月,第20卷第40期529徐源,史晓靖本我、自我、超我中挣扎的女人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解析弗朗西斯卡J科教文汇,2010,8(上旬刊)30张文德明初小说之戏曲考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9,第1期31林尘,张唤民,陈伟奇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S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632SIGMUNDFREUDTHEESSENTIAISOFPSYCHOANALYSISMPENGUINBOOKS,198633JINGHSUANDWENSHINGTSENGFAMILYRELATIONSINCLASSICCHINESEOPERA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PSYCHIATRY,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