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中地理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 核心知识点 一、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一)自然灾害 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 诱因:自然界的异常变化 承受灾害的客体: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 影响灾情程度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的强度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水平)防灾准备与设备 人口年龄、性别防灾教育与防灾意识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 ( 请同学们为课件中的灾害归一归类。说出你的主要依据:自然灾害的成因 ) 类型 主要灾害 特点 地震灾害与 地震 具有突发性;山地和平原都有可能发生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 有的是 逐渐完成的;具有突发性;主要发生在山地 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旱灾、寒潮、暴风雪等 种类多;影
2、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重 洪涝灾害 (水文灾害 ) 洪灾、涝灾 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重 海洋灾害 (水文、环境、气象) 灾害性海浪、 风暴潮 、海啸、 赤潮 、厄尔尼诺 具有突发性;严重时还会危害到沿海以内的纵深地区 生物灾害 (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 ) 虫灾、鼠灾 在一定条件下爆发、蔓延; 农业减产,林业受损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 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 (在西北太平洋上 )、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有广阔的暧洋面( 26OC 以上) ;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 5O
3、 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 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 西北 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 转向 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 7 11 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 :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强风、暴雨、风暴潮(次生灾害:洪涝、滑
4、坡、泥石流等) 防御措施 加强台风预警与监测;船只回港避风;加固建筑物等 益处 缓解旱情,缓解闷热天气,是地球保持 热量平衡。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
5、不稳定干旱和半 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2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造成经济损失;人畜死亡;引发蝗灾。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治理水污染;开源: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等。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
6、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 月至次年 5 月,高峰期: 3 4 月(最强)和 10 11 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 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
7、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 脉走向对寒 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冻害导致农业受损 ;大雪等导致交通拥堵,电力、电信中断;海上翻船事故等。 有利影响: 保持地球热量平衡;风调雨顺的保证,“天然杀虫剂”;带来风力资源。 防御措施 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做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及时回港。 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
8、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危害 毁坏建筑,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 亡 措施 加强预报、掌握规律、了解构造、提高建筑防震等级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
9、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 5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7 级以上的地 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A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3 律 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 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 105oE 为界),多发区:青藏
10、、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 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 东重西轻 (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 (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 (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
11、在我国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陡峭的地形地势; 松散的地表物质; 植被破坏严重 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 成人员伤亡。 阻塞河道, 破坏森林、 冲毁农田、房屋, 摧毁城镇和村庄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主要由重力作用 人类活动可诱发 破坏力极强 由外力作用导致 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
12、大小不同 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 发的原因: 地质 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地貌 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降水 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 ,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6、洪涝 (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多发地区 成因 自然原因: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洼,河流排水不畅;河流流域面积大,水量大;河流含沙量大;河流多曲流,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中游围湖造田,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13、危害 淹没农田;冲毁建筑;促进疾病传播; 造成人员伤亡; 造成经济损失。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治理措施 兴修水利工程:修建水库、建设防洪大坝;上游退耕还林,保护植被;中下游退耕还湖;曲流处裁弯取直。 分布规律 集中在中低纬度降水较多地区;多发生在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方。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 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4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
14、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 4 9 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7.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 4 9 月,自南向北推移 。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 45 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 7 8 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
15、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 水文灾害灾情严重 的原因: 自然: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 场所 人为: 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8、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16、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潮位升高冲毁堤坝、码头、港口等洪水淹死人畜;淹没农田、道路、房屋等土地 盐碱化;出现疫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海啸 1、成因 地震等引发 水土 流失 滥伐森林 陡坡开垦 泥沙 堆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下
17、降 加重 洪灾 围湖造田 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 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 5 2、海啸的危害:海上:可颠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岸上: 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人员伤亡 赤潮 1、成因 : 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水体富营养化。 2、危害: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渔业生产;鱼类大量死亡。 灾害性海浪 成因 多发季节 主要危害 台风引起的(为主) 夏秋季节 掀翻船只,摧毁海上工程,给航海、海洋捕捞等活动带来灾难 冲毁堤坝、码头、港口等,洪水淹死人畜,淹没农田、道路、房屋等,造成人员、财产损
18、失 温带气旋引起的 春秋季节 寒潮 大风引起的 冬春季节 华北春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 :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地表水蒸发强烈; 人为原因 :人口多,城市集中,处于农业播种或农作物发芽时期,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体污染。 长江流域伏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 :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体污染。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文灾害多发 的原因: 自然因素 : (气候和水系方面 )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 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地形方面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地势平坦 ,中游没有足够的调
19、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 人为因素 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 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 : 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 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 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9、生物灾害: 病害、 虫害和鼠害 蝗灾与鼠害 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
20、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 ,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分布 中国北方。渤海黄海的沿海滩涂;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 危害 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分布特点 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机水库和防洪大坝的安全;传播疾病。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 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病害 病害 类型 常见的
21、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6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 森林被毁坏 ;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 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
22、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 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 危害 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 森林生态功能遭到 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 400 米、平均气温 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 400 500 米、气温在 10 25的地区 导致森林
23、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单一的人工林替代 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10 .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 形成沙尘暴的 动力条件 ;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 形成沙尘暴的 物质条件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 热力条件 。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 ( 1)每年 3 4 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 2)此时草木初生,
24、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 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 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 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 2、 3、 4、 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 主要分布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 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 防御措施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
25、北 平原 黑土 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 平原 (气象灾害发区, 春旱 总降水量少,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 ; 春季气温回升快, 降水少, 蒸发旺盛; 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体污染严重。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水土流失 导致 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 7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 旱涝不均;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 3P22“阅读”) 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26、 春季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 冬季风还很强烈; 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 营造防护林, 恢复植被。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 流失 严重 (黄土高原) 夏季降水集中、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 (江南低山丘陵) 降水集中,多暴雨 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 (黄土 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
27、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 (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28、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的 特殊形式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 C02 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 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 SO2 等酸性气体,形成pH5.6 的酸性降水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 SO2 等,开发清洁能 源,倡导清洁生产 臭氧层 空洞 两极上空,青藏高原 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
29、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 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 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明显 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8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
30、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更易爆发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 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
31、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 1、按灾害种类 地域分异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地域分异 原因 洪 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 发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 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32、;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滑坡 泥石流 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按区域归类)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 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海洋 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东南 沿海 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
33、造成严重灾情 东部 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中部 灾害带 主要指青藏高原 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9 尤为突出 西北 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是
34、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 高原 灾害带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 、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五、防灾和减灾 1、 3S 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 RS) 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 GIS 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 GIS 的一种应用产品, GIS 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
35、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 GIS 阶段性成 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 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3承担救灾
36、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 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 .(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 为什么
37、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 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 (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 2/3 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 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38、;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 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 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 ,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10 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 24.2 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
39、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 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救和互救方法:( 一定要熟悉) 如何拟定某种
40、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见选修 5 课后练习答案) 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提供风能。 4.火山:形成矿产资源;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 应,抑制全球变暖。 (自然灾害也常考到以下问题)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 石漠化:发生地 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
41、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 坡度陡峻 土层浅薄 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 过度砍伐 毁林开荒 陡坡开荒 2、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 黄土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 人 为: 破坏植被 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轮荒 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 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 毁林开荒 滥砍滥伐,过度樵采 人地矛盾突出 3、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 -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 气候干旱,降水少 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生 态环境脆弱 人为: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人地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