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憨 雨林口岸有故事.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399823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磨憨 雨林口岸有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磨憨 雨林口岸有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磨憨 雨林口岸有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磨憨 雨林口岸有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磨憨 雨林口岸有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磨憨 雨林口岸有故事 云南的诸多口岸,是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象征。一道道国门的变迁史,就是一部部浓缩的对外开放史。凡国与国之间的口岸,都是历史上风云激荡之地,而新兴的口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又多半是各种新传奇故事的发生地。云南第二大口岸磨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憨”在傣语中是富裕的意思,“憨人”即为富有的人。在如今的磨憨,上世纪 90 年代到此闯荡的人基本已经抓住了口岸开放带来的机遇,完成了人生蜕变。这其中,固然不乏艰辛曲折,但借助口岸贸易闯出的这一片天空,却在热带丛林的映衬下格外湛蓝。磨憨 国门内外,每天涌动的人潮中,你每天能看到诸多这样的“新磨憨人”奔忙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每一个

2、都充满精彩的情节。 张木头 来自四川的新磨憨人 在通往磨憨口岸的东盟大道旁,有一家“吉迪盆”红木家居店赫然醒目。这家店的老板张学泽原籍四川,却已在磨憨定居至少二十年以上,可谓地道的“新磨憨人”。“吉迪盆”源自老挝语,暗示着主人从事的是中老贸易。而多年浸淫于红木生意的他,在磨憨当地也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张木头”。 1988 年, 17 岁的张学泽凭着修手表的手艺,从四川来到西双版纳寻找工作机会,并借 助这门手艺得以在这边境之地立足。不久之后,他又学2 会了摄影,到傣族寨子里给人照相,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娶妻生子之后,张学泽的生活压力陡然增大,仅靠修手表和照相已难以为继,更别提成就事业。而恰逢此

3、时,磨憨成为开放口岸,机遇向无数人招手。然而,张氏夫妇一家四口来到磨憨时,口袋里只有 75 元,儿子尚没有满月,两口子开始倒卖水果,忙得昏天黑地,儿子经常只能放在鸡蛋箱里睡觉。张木头的妻子是本地傣族,凭着一口通行边境内外的傣语,他们在口岸内外的水果生意日渐有了起色。二十几年后张学泽还记得,当时磨憨只有两条公路,两排石棉瓦房 子,几栋钢混房子。“在磨憨没有做大生意的,在市场上做小本生意都是外地人。”也就是这些“外地人”的到来,为磨憨的开放献上了一臂之力,也捞到了各自的第一桶金。从 2007 年开始,时刻紧盯市场机会的张学泽转型涉足中老红木生意,凭着多年来对两国口岸贸易的轻车熟路,如今,他在老挝占

4、巴色的木材家具厂已经走上正轨,成长为成熟企业,当年的“水果夫妇”,也早已跨入财富之门,成为本地名人。而睡在鸡蛋包装箱里的婴儿,也已经成大成人了。 “当时根本想不到现在磨憨的繁荣程度。”面对如今磨憨飞速的发展,张学泽认为这是他最幸运的事, 正是因为搭上了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入和口岸经济蓬勃发展的快车,张学泽的生意越来越好。如今,张学泽已经把全家人的户籍都迁到了磨憨,成了真正的磨憨人,他说会在 50 岁的时候退休,并在气候温暖的磨憨安享晚年,磨憨已经成为了他一家人的根。 赵武 世居瑶族的履历见证 照片中的赵武手持当年自己拍的照片,站在磨憨的大街上感慨良多。3 与张木头不同的是,赵武生于磨憨,长于磨憨

5、,来自当地瑶族支系“顶板瑶”寨子,他的家以前在磨憨的大森林里, 1988 年国家划定森林保护区,赵武家迁到了离磨憨口岸不远的地方。按照瑶族人赵武 的回忆,当年迁移到磨憨时,老辈人看到磨憨的山上长满了松树,还略有不乐。因为这在瑶族老人的观念里,长松树的地方,意味着土地不肥沃,耕作收成有限。然而,当时在部队当兵服役的年轻人赵武,多少算见过世面,看问题的角度已颇为不同,他已经嗅到了口岸的商机。 几年后赵武退役回家,进入外贸站做售货员,逐渐摸索出做生意的技巧。随着口岸的日益开放,头脑活络的赵武立刻放弃售货员职位转而自己创业做啤酒生意,他把啤酒从勐腊批发到磨憨,再转卖给老挝人,生意火爆异常,赵武也赚来了

6、第一桶金。今天在磨憨很多人喝老挝啤酒,但很少有人会想 到,二十几年前就当老板的赵武,居然是靠将中国啤酒出口老挝起家。 1993 年,磨憨口岸开放加速,各地商人云集,生意竞争日趋激烈,赵武开始转型种甘蔗产业,又捞到了第二桶金。 2000 年以后,磨憨在中国与东南亚开放“节点”的地位异军突起,开发热潮中,赵武的土地被政府征收,他再次捞到第三桶金。在传统上,瑶族人并不善商业,但此时的赵武,眼光早已超脱族群,甚至超越国界,面对磨憨口岸高涨的进出人气,他的下一步打算是:开酒店。 2011 年,赵武耗巨资在磨憨国门附近开了一家叫“叭特金”的酒店。“叭特金”,在傣语、泰语、老语 中都是“中国”的意思,很显然

7、,赵武希望这家酒店服务于不同国度的人们,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来到磨憨,都能立刻记住这个酒店独特的名字叭特金。 4 赵武年轻时候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照相,如今磨憨最全的老照片就出自赵武之手。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与赵武一同见证了磨憨从一个山村,是如何一步步变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口岸之一。 汤寿 操流利老挝语的外省人 八月某天的雨后,空气里透着清爽。在磨憨东盟大道一家名为“嘉盛进出口公司”的办公室里,我们与年轻的老板杨涛轻松喝着普洱茶聊天。 嘉盛公司的室内,随处可看到 各种带有老挝标志的产品,诸如药材、薏仁米等农副产品,很显然这家公司从事的是老挝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杨涛说,磨憨嘉盛公司是一个中老两国的微缩信息平

8、台,南北往来的商人可尽情参观交流。据身边人透露,杨涛本人的一口老挝语也相当流利,进出国门内外,往来老挝中国,对杨涛来说是家常便饭。流利的老挝语从何学来?没有任何学校的专业培训,全凭多年来在商场中的博弈,或许再加一些天赋。 1998 年, 14 岁的杨涛步父亲后尘,从四川来到磨憨。“那时磨憨还到处是稀泥巴”,这几乎是每一个十几年前到达磨憨的外地人看到的景象。杨涛最初跟 着父亲在磨憨烧砖烧瓦,收入大约仅可糊口。两年后,杨涛自己出来“单干”擦皮鞋。一块钱一双鞋,挣得何其艰辛。然而生活还将继续。而新兴的口岸磨憨,就像当年上海被视为“冒险家的乐园”一样,会给任何有志青年以机会。 一天,一个女子来让杨涛擦

9、鞋,破天荒给了杨涛十元钱的报酬,并大赞他认真细致的手艺。这在寻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事,让他陷入深思。5 杨涛开始改变。他去老挝打工,自学老挝语,不久后竟能在两国商人中间充当翻译。 21 世纪初,磨憨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涛在这大潮中乘浪而上, 2010 年,他自己注册了进出口商 贸公司,借着对老挝的了解,开始全力经营老挝农副产品。现在,他在老挝沙耶武里省,已经有了农产品加工厂,主打老挝有机生态薏仁米。“老挝虽然经济落后,但自然生态依然良好,老挝农产品对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的商业机会不言而喻”,杨涛说。 如今,做了老板的杨涛仍能回忆起当初给了他 10 块钱的女客户,他感慨万分说道“有机会,我还要给她擦十双鞋。” 未来,杨涛还准备在磨憨做一个仓库,并带动附近的老百姓,一起做生态有机食品。他信心满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