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是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用统计术语说,经济增长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2)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 3)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2. 有经济增长而 无经济发展的情况: 1) 生产增长了,但实际上是经济上的
2、虚耗,产值增加,但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出现大量的废品次品,不为消费者所接受,或者产品虽有一定质量,但缺少需求,不能实现其价值。 2) 生产在微观、局部、短期看涨,但从宏观、全局、长期来看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等。 3) 增长虽快,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城乡对立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日益激化。 4) 增长虽快,但产业结构并无改进,甚至更加畸轻畸重。 5) 为了追求高增长速度,不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无视客观规律,不计社会代价,结果不能促进社会 经济增长,反而造成经济倒退。 3.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1) 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2) 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3)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 4. 新古典经济增长
3、模式的几个特点: 1) 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的特点 2) 模式假定投入要素价格是可变的,因而投入要素之间具有可替代性。由此可以通过资本 -劳动比例的调节来改变资本 -产出比例,以增加经济增长率的可调节性和稳定性,克服哈罗德 -多马模式的“刃锋”问题。 3) 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5.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6. 资本困乏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的几种理论: 1) 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 纳克斯 2) 低水平均衡理论 纳尔逊 3)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缪尔达尔 7. 促进资本形成的理论: 1) 大推进 罗
4、森斯坦罗丹 2)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利本斯坦 8. 不可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表现在资本供给,特别是基础设施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供给的不可分性上。 2) 表现在储蓄上。 3) 表现在需求上。 9. 人口过渡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口过渡论把人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稳定或相当缓慢的增长; 第二阶段:出生率较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自然生产率较高,这是由于公共卫生条件改善,食物结构改进,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 ; 第三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最终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很少甚至不增长,这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后,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不再愿意多生子女的缘故
5、。 10.“人口陷阱”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均收入提高时,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率也必然随之上升,结果,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即是说,在一个最低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收入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相等时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时,存在着一个“人口陷阱”。如果发展中国家要从“人口陷阱”中跳出来,必须有大规模的投资使总收入迅猛提高一个高水平。当总收入到达并 超过这一高水平以后,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速度将超过人口增长率的上升速度。 缺陷: 1、低估了技术进步将大大促进粮食生产以及一般生产的可能性和计划生育将适当抑制人口膨胀的可能性; 2、“人口陷阱”理论是基于一个不合乎事实的假设之上的,它假设人口增长与
6、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密切的宏观联系; 3、“人口陷阱”理论的倡导者未能认识到,决定人口增长的并不单纯是人均收入水平,相反,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多种,诸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分配状况等。 11.为什么过快的人口增长必将有害于经济发展呢? ( 1)在资源有限,资金短缺,技 术落后的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必将降低人民的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使普遍贫困的现象更将恶化,经济进步的愿望将成为泡影; ( 2)赡养负担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 ( 3)在既定的资本存量条件下,由快速人口增长而引起的大量新增的劳动力所能得到的资本(具体化为机器设备)配置量将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每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本量将有所减少,出现
7、一种所谓“资本宽化”。 “资本宽化”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进而使工资收入降低,对经济发展带来有害影响; ( 4)在人口总量大,农业比重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 的可能性有其限度,人口的迅速增长,将使这种转移更加困难。结果,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继续留在生产率很低的农业之中,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许多家庭的收入长期停留在很低的水平。 ( 5)人口迅速变动使社会经济结构相应调整的难度加大。 ( 6)背上沉重人口负担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无力发展应有的教育文化事业以提高人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能力,以致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口素质却在不断下降。 12.教育的重要作用 1、
8、教育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对新的工作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 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这称为“知识效应”。另一方面,人们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这叫“非知识效应”。 2、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 3、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人口控制。 13.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2、 社会不平等加剧 3、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4、 智力外流 14.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
9、使得各级教育得以迅速扩展。受过较高教育的 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这一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教育深化”或“教育过度”。 知识失业: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佣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雇用单位的大门之外,甚至连大学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从而形成知识失业。 15.智力外流 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16.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 元经济结构,一个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仅能满足
10、糊口,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土著的方法进行生产;另一部门为城市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为高。 17.无限劳动力供给 含义:是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们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18.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力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含义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 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比农业部门高。 2、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
11、劳动者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3、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 4、农业剩余劳动被工业吸收完之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对工业来说,劳动供给将变得有弹性。 5、模式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对当今发展中 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模式中所说的农业部门也就是乡村部门,所说的工业部门也就是城市部门。可见,模式是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和人口的地域迁移看成统一的或同步
12、进行的过程。 7、模式把工业化和资本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察,集中地反映了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基本思路的特点,即强调工业化,强调资本积累的特点,或“唯工业论”、“唯资本论”的特点。 19.托达罗模式 托达罗模式的基本内容 要解释的事实: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尽管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城市。 托达罗模式的基本思想 1、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而不是现 实的城乡收入差异。 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
13、、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情况必然如此。 工业化的含义: ( 1)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 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 ( 2)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 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20.论证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论主要有: 1、 恩格尔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逐渐上升
14、。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必然出现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部门将趋于相对萎缩,而制造业和服务业将趋于相对扩大。 2、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 在发展中 国家,农业部门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其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把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有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使整个社会生产力上升,实现工业化。 3、 贸易条件恶化论 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普雷维什和辛格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形成的这种中心 外围关系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自己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必须努力发
15、展自己的工业,以替代进口的工业品。 4、 联系效应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中国 家的资本是稀缺的,要把有限的资本作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理配置,就应当将资本投入到最能带动其他产业的产业。农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弱,而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强,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发展效果,发展中国家必须发展工业,进行工业化。 库兹涅茨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和总就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总就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落后状况,必须进行工业化。库兹涅茨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和总就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 和服务业在
16、国民收入和总就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落后状况,必须进行工业化。 21.城市非正式部门 城市中以现代化工业方法生产的部门称为正式部门,那些以非现代化方法生产的部门就是非正式部门。 城市非正式部门的特点 1、包括数目众多的、由个人或家庭所有、以劳动密集和简单方法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小型经济活动单位,它们是无组织的、非正规的。 2、 劳动者也是个体所有者,他们一般受教育不多,没有熟练技术,拥有的只是少量资金,因而生产率较低,收入也不高。不能像正式部门的工人那样享受保证职位的措施,良好的 工作条件和老年退休金。大多来自农村,进入非正式部门是为了得到一点维持生存的收入。工作时间较
17、长。 绿色革命 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被称为“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 第一,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第二,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缓和了劳动力盲目流动和失业问题,减轻了人口压力;第三,对低收入阶层很有利;第四,绿色革命缩小了粮食的供需缺口,降低了粮食价格,从而也缓和了通货膨胀。 技术进步的 经济学 含义 在经济学中,技术进步并不是指技术自身的变化发展,而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 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 技术进步的类型: (一)要素比例标准: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 (二)边际产品比例标准: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
18、性型。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 技术选择 :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或比较优势,选择最优的要素投入比例。 经济转移 : 现代经济里,技术转移分为商业性和非商业性两类。非商业性技术转移主要通过国际多边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来进行,它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性的技术 转移常常以物为主,并以商品贸易的形式进行,如成套设备、新一代的投入原料或最终产品的购买等。商业性技术转移也包括单纯的知识形态的技术转移,即“许可证贸易”。 平衡增长理论 (一)罗森斯坦 罗丹的理论 1、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的问题,关键在于工
19、业化。但在这一形成过程中资本形成 不足是主要障碍,由于资本的不可分性特征,必须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大量地投资,互相创造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得整个工业得到增长。 2、在全面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在投资时要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 门投入资本。 3、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义语,一切投资理所当然地应全部投入工业,农业是相对不重要的。 (二)纳克斯的理论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了贫困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困境,就必须将资本同时投入不同的行业,结果是市场的全面扩大。 2、特别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
20、的限制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纳克斯之所以选择平衡增长战略,主要基于 以下几点:第一,各部门平衡增长可以产生扩大市场规模形式的外在经济,进而导致递增收 益;第二,各部门的平衡增长可以保证供给和需求保持平衡;第三,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要求各部门同时得到发展。 3、纳克斯注意平衡增长和国际专业化的关系。 市场规模不仅是刺激资本利用的一个基本决定因素,而且是国际贸易量的基本决定因素。从长期看,国际贸易量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市场规模和生产率水平。 4、纳克斯主张同时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他并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是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 不平
21、衡增长理论 赫尔希曼认为,经济发展与其说取决于既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不如说取决于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以充分利用隐蔽的、分散的和无效使用的资源和人力。 后向联系 :是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前向联系 :是指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购买其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观点: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而在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中,又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 赫尔希曼认为应当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普雷维什和辛格最早提出)。 印度独立后实施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马哈兰诺比斯计划,结果没有成功。教训:( 1)只有国内对资本品存在充足的需求
22、时,大 量投资于重工业的战略才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2)节制当前消费的不平衡投资模式的成功至少需要一整代人的时间;( 3)资本主义国家或混合经济国家不适合。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意义: ( 1)农业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帮助,对经济发展起着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的作用; ( 2)农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发展; ( 3)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会提高。农业产出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会提高农业人口的储蓄能力,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有助于克服工业发展所遇到的资本稀缺问题; ( 4)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业和村镇小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3、农村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村中乡镇的形成,有助于农业向农业工业化发展,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变,从而改变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的城市化; ( 5)农业生产的提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供求弹性,改善工农业和进出口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 6)农业的发展可以推进农业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等。 发展极 发展极是由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 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产生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促进
24、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增长点”与“发展极”的区别: ( 1) “发展极” 偏重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作用,而“增长点” 则偏重于外部经济效果的作用;( 2) “发展极” 侧重于对所在地区,特别是对其他地区的促进作用,而“增长点”则强调增长点自身的经济增长。 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 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因报酬差异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经济发展中落后地区收到发达地区的不利影响后,崎岖经济差距趋于扩大的现象 一、初级外向 是指开始进行贸易,鼓励农产品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出口。 二、初级内向 是指经济上完全自给,基本上以农业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 三、次级内向 是指采
25、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以国内生产的制造品去替代进口的替代品,也称进口替代 四、次级外向 一旦进口替代进入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就应及时转向次级外向。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两缺口模式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意义 第一,采用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探索了发展中国 家存在的资源不足、经济结构失衡 问题,指出应当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国内储蓄不足国外储蓄补,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是克服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第二,突出了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首先,利用外资可以增加出口能力;其次,利用外资可以扩大国内投资,从而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国民收入增长又可以提高国内储蓄率,增加资本形成,同时,国民收入增长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政府投资的能力,又可加速经济第三,表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安排的必要性和宏观调节的重要性。 利用外资要有计划性,要根据经济增长目标的要求和储蓄缺口的大 小决定引进国外资源的数量。 第四,指出了经济改革和提高国内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两缺口模式政策上的含义是 : 第一,一国应当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应当积极地利用国外资源; 增长。第二,应当妥善地制定引进外资计划,采取适当措施调节外资的流向和结构,保证其有效使用; 第三,应当进行经济改革,改造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外资得到有效使用。 外国投资的三种形式 :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商业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