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engue Fever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中山大学 李 刚,一、登革热 dengue fever,(一)简况,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发热性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多部位疼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二)病原学,结构: 单股正链RNA 核衣壳 包膜培养: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抵抗力:不耐热及消毒剂抗体:3种,(三)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免疫力: 同型:长期 异型:1年,伊蚊,流行特征: 地理分布 北纬25度
2、到南纬25度的热带和亚热带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香港、澳门 季节夏秋、雨季,311月 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突发性,发病率高,(四)发病机制,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形成两次病毒血症。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各种病变。病理:多个脏器的退行性变和出血。,(五)临床表现,潜伏期:48天。 典型: 1.发热急起(80%),不规则热和双峰热,热程27天,伴“三痛”(头、眼、骨关节及肌肉),“三红”(颜面、颈、胸背),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淋巴结肿大,2.皮疹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多从躯干开始,不脱屑,持续34天 3.出血25%50%
3、病例有不同程度或不同部位出血 4.肝肿大,皮疹,轻型:短期发热,疼痛轻,皮疹少,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常被忽视。 重型:早期类似典型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六)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心肌炎精神神经异常肾损害眼部病变,(七)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 A.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B.血清学 补体结合试验 1/32 凝集抑制试验 1/1280 特异IgM抗体检测 C.分子生物学检测 RT-PCR D.病毒分离 E.型别鉴定 RT-PCR 病毒分离中和试验,(八)鉴别诊断,流感麻疹 猩红热流行性出血
4、热药物疹 (九)预后 良好,(十)治 疗,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2.对症治疗 高热: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 脱水:及时补液,但不滥用 严重毒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 出血:止血药,输新鲜血 脑型:脱水,激素3.抗病毒 利巴韦林,(十一)预 防,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预防接种:疫苗在研究阶段,二、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一)概 述,登革热的严重类型,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发热、出血、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二)病原学:2型常见,(三)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多发于儿童,我国以青壮年为主,(四)发病机制,三种假说: 二次感染 病毒变异 抗体增强作用,(五)临床表现,1.前驱期25日2.中毒症状重3.出血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多器官出血,束臂试验阳性4.部分病例出现休克5.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比容 升高 6.血液浓缩,(六)诊 断,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多器官较大量出血登革出血热 肝肿大 血小板100109/L 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休克,(七)鉴别诊断,钩端螺旋体病 败血症 流行性出血热,(八)治 疗,对症支持治疗 抗休克 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