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 椎 病,总论,一,定义由于各种原因颈椎周围软组织劳损、 颈椎间盘退变、和 /或其继发性改变累及相关组织引起相关临床表现,即为颈椎病。,颈椎解剖图解,颈椎解剖图解,颈椎解剖图解,颈椎解剖图解特殊颈椎:环椎。,环椎,由侧块、横突以及前后弓构成环状。故谓环椎。侧块:有上下关节面、内侧小结节。横突:有尖、根部的横突孔。后弓:椎动脉沟、后结节。前弓:前结节、环齿前关节之关节面。,颈椎解剖图解特殊颈椎:枢椎,为第2颈椎。由齿状突、椎体、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构成。 齿突的上部,有前后关节面;根部,有环枢外侧关节面。 椎弓:有上下切迹、下关节突。 横突:有横突孔和横突结节;此突短小,故不分叉。而棘突,
2、又长又大,又分叉。,普通颈椎,第3-7颈椎即是。其由椎体、椎弓和各突起构成。椎弓:有椎弓根、上下切迹、椎板。相邻之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突起:有上、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棘突、横突(横突孔;第七颈椎多无横突孔)、钩突(为椎体上表面侧后的嵴状隆起,其与上椎体下部的斜坡,组成钩椎关节)。,椎节连接:1,环枕、环枢之间的连接,环椎借枕骨髁关节、环齿前、后关节、环枢侧关节,完成与枕骨及枢椎之间的连接。,几个重要结构。1, 椎孔、椎管、椎间孔,由椎弓、椎板、椎体缘围成椎孔。各椎孔相互重叠、经黄韧带连接而形成椎管。椎管:前壁为椎体后缘、椎间盘、钩突、后纵韧带;后壁为椎板、上下关节突、黄韧带;
3、侧壁为椎弓和椎间孔。脊髓位于椎管内。椎间孔,由椎弓上下切迹围成;乃神经、血管进出椎管处。,颈椎解剖图解神经和血管,颈椎解剖图解神经和血管,3.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颈椎解剖图解枕部肌肉,颈椎解剖图解枕部肌肉,颈椎解剖图解枕部肌肉,1、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2、斜方肌上束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第一类
4、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方倾。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头夹肌、颈夹肌是位于颈后的第一类肌肉,两侧收缩使颈后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后倾。颈长肌、头长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前部,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前方屈。半棘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后部,收缩时使颈后伸,单侧收缩向同侧后方弯曲。,颈椎解剖图解头部深层肌肉,头后大直肌起于第二颈椎棘突,止于枕骨下项线外侧骨面。头后小直肌起于第一颈椎后结节,止
5、于枕骨下项线骨面。头上斜肌起于第一颈椎横突,止于枕骨下项线外侧骨面。头下斜肌起于第二颈椎棘突,止于第一颈椎横突。,颈椎解剖图解前锯肌,颈椎解剖图解颈肩部肌肉,颈椎有关器官的体表投影,颈椎X光片正面观,正常颈椎正侧位,2,普通颈椎间的连接,各相邻普通颈椎借椎间盘、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而相互连接。各关节间还有关节囊与韧带、滑膜等结构。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及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等,2, 侧隐窝,侧隐窝,是指椎管外侧部份之空间。其前壁主为椎体后缘和椎间盘;后壁为上下关节突、椎板;外侧壁为椎弓根;内壁为硬膜囊。脊神经根和其周围组织即经过侧隐窝。,3,神经根管,神经根管,系指神经根,离开硬膜囊起,至
6、出椎间孔外口止,这一段解剖空间。它包含侧隐窝段和椎间孔段二段。前者为软组织段;后者为骨管段。骨管段:前后上下壁,略。在椎间孔外口处,尚有悬韧带将神经根固定在此处。,(五 )颈部的重要软组织,与颈椎病密切相关的重要软组织,有肌筋膜、韧带、关节囊、肌肉、神经等。肌筋膜;如项背深浅筋膜等。韧带:如项韧带、棘间韧带、前后纵韧带、黄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囊:如上下关节突关节囊等。肌肉:如斜方肌、提肩胛肌、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斜角肌、枕下四小肌、大小菱形肌、肩胛带肌等。神经:包括脊髓、脊神经、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节和丛等。,三,颈椎病的病因与病理,1 软组织的慢性劳损;2 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
7、性改变;3 颈椎失稳;4 颈部的炎症;5 头颈部外伤;6 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如齿突畸型、椎板或椎体融合;7 发育性椎管狭窄等。,(一)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是病因、病理、更是主要临床表现。是指枕、颈、背部的软组织。包括此处的肌筋膜、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如项刃带、项部各肉、筋膜等。尤其是枕、项、上背部的软组织劳损,与颈椎病关系更密切。慢性劳损的原因 外伤、积累性损伤(尤以不良生活、工作习惯等)、炎症、内外理化因子的剌激、气候因素的影响、病理变化(痉挛、挛缩、疤痕、粘连、堵塞、急性炎症性改变)从略。,软组织劳损(续),有几点需强调:1,继发影响:静态张力增强;动态张力下降;脊柱周围力平衡失调;
8、椎节失稳;神经纤维与细微血管受剌激、压迫、牵拉等;2,劳损部位:起点重,止点轻;浅层重,深层轻。作用力轴线上重,周围轻。反馈性影响:如N、血管受累、椎节失稳加重软组织损伤;3,各型各期C.S都存在软组织劳损;4,软组织劳损是病因、病理、表现,故针刀松解软组织,是对因、对症治疗。,(二)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变,颈间盘退变:纤维环退变最早,19岁始。髓核退变,始于25岁以后。为含水量减少,体积、弹性、缓冲力与负载力均下降;即可造成颈椎失稳、椎间孔面积减少与关节间之软组织损伤。据悉:椎间隙分别变窄1、2、3mm,则椎间孔面积分别减少20-30%、30-40%、35-45%。软骨板退变,造成椎间
9、盘营养障碍,促进退变过程。,颈椎间盘退变的继发性改变(续),1,韧带、骨膜下血肿;2,间盘膨出、突出、脱出;3,引起、加重椎体失稳4,椎间孔面积变小;4,椎间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质增生;5,其他组织退变。6,间盘突出释放化学性致炎因子。,(三)头颈部外伤,由于交通肇事、工作或生活、甚至医疗意外等,造成颈椎各关节的微错位、或致颈肌损伤而致力平衡失调、或引起的颈椎间盘急性突出等。,(四) 颈椎失稳(续),失稳定义:颈椎间各关节的不正常的松动、或位移。原因:颈椎周围软组织损伤、劳损、颈椎间盘退变、炎症、先天畸形等。方式:可沿三个轴移:前后、左右、旋转、左右侧倾、仰旋、俯旋。,颈椎失稳(续),失稳对周
10、围组织的影响:颈椎伸屈大于40,致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前后错位达2-3mm,椎管变窄,脊髓受压等。旋转大于30,致椎间孔变形变窄;椎间孔变窄三分之一,神经根受剌激,变窄到二分之一,神经根受到压迫。颈椎侧屈大于30,钩椎关节错位;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颈椎失稳(续),失稳的临床表现:失稳,可造成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颈部软组织受激压,引起与上述各组织受累相关的临床表现。X片:生理弧异常;水平移位;角度移位;双边征;双突征;棘突偏斜、吻突等、钩椎关节不对称、环枢关节错位等等移。,(五)颈部的炎症,颈部的炎症,尤其是咽喉部的炎症,很易漫延到颈椎。引起颈椎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松弛而致颈椎
11、节失稳。,(六) 颈椎先天性畸型,1,先天性椎板或椎体融合;2,齿状突畸型;3,棘突畸型;4,颈肋或C7横突肥大;5,C1发育异常或/和颅底凹陷。,(七)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发育性狭窄是颈椎病的发病基础。临床经常见到,有些人间盘突出及骨质增生明显,但却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而有些病人的间盘突出及骨质增生不重,然而却有严重的颈椎病症状。其根本原因是前者椎管发育良好,而后者有椎管发育狭窄存在国人椎管的矢径平均匀为13mm;13mm,椎管发育正常;13mm,为相对性椎管狭窄;10mm,为绝对狭窄)。,(八)化学因素,上述的颈椎病机械性致病因素。而且还有化学性致病因素。如髓核中含有蛋白酶、前列腺素,尤其是
12、磷脂酶A2(Pla2),是一种强烈的致炎、致痛因子;可使神经根脱髓鞘、高度致敏、异常放电而致痛。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隔离性抗原。故椎间盘突出后,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性反应性疾病。,四,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分型,颈椎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数学者将其分为下列七型:一,颈型;二,神经根型;三,脊髓型;四,椎动脉型;五,交感神经型;六,混合型;七,其他型。有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分。如将神经根型再分为:根痛型、麻木型、萎缩型等。,四,颈椎病表现:(二)分期,根据病理变化过程,颈椎病亦分期。如赵氏将其分成颈椎病前期、颈椎盘症期、骨源性颈椎病、脊髓变性四期。但从病理发展过程看,因颈部软组织劳损及颈椎间盘退
13、变等因素致,首现的病变即为颈椎节失稳,进至椎间盘症,再致椎骨骨质增生,最后出现神经变性改变。故本文分期如下:一,颈椎失稳期颈椎病;二,颈椎间盘症期颈椎病;三,颈椎骨质增生期颈椎病;四,神经变性期颈椎病。,五,颈椎病的诊断要点,一)诊断的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三者应一致。二)诊断内容:是否为颈椎病(定性诊断)?病变位于何处(定位诊断)?为何病变致(关节错位?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再定性诊断)?何型颈椎病?何期?,颈椎标准侧位像生理曲度 A、X线片测量法,图中示正常椎曲; B、图示下颌角A平C2下缘,示第1椎棘突基底部向下至第7颈 椎后下缘连线,其中点连线经过C4、5间为正常椎曲
14、),六,颈椎病的治疗,目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一)非手术治疗:中西药物、理疗、牵引、按摩、针炙等。二)手术治疗:传统手术、介入手术等。三)中西结合治疗:针刀治疗等。,颈椎病的针刀治疗,1,体位:骑跨位、卧位等;2,麻醉:3,定位:1)根据病理解剖定: 周围软组织点: a,枕下3-5点;b,上背部点;c,上肢点; 病灶椎节点:棘间点;棘旁点;2)根据经络定点:,颈椎病针刀治疗定点,针刀治疗(续)-针刀操作,4,针刀操作:1)进皮操作:指压定向进皮。2)深部操作:找准病灶; 松解病灶5,手法:准备手法;整复手法:两点一面手法。6,术后处理:药疗、其他治疗、功能锻练等。,针刀的进皮操作,针
15、刀治疗(续)各针点具体操作,(1)枕下点操作:定点;操作。(2)棘间点操作:定点;操作。(3)棘旁点操作:定点;操作。(4)其他点操作:定点;操作(略)。,针刀治疗(续)-针刀操作,5,手法:准备手法;整复手法:两点一面手法。6,术后处理:药疗、其他治疗、功能锻练等7,康复治疗。,颈椎病各论,由上颈椎失稳所致的上颈椎的颈椎病:(一)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二)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下颈椎的各型颈椎病: 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其它型颈椎病,附:颈椎失稳,颈椎失稳,分上、下颈椎失稳。上颈椎失稳,指环、枢椎失稳。下颈椎失稳,指下五个颈椎失稳。单纯颈椎失稳可以引起各型颈椎病;颈
16、椎失稳的病理改变,贯穿于颈椎病的各型、各期。,(一)上颈椎失稳所致的颈椎病,1,颈椎失稳的含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颈椎节间的松动、微位移者谓之,或叫不稳;若引起临床症状者,则谓颈椎失稳症或不稳症;即颈椎病。2,椎节失稳的类型:任何一个椎节的失稳,皆可沿其前后、水平及垂直三轴做各方向位移。沿单轴移者有,而沿二、三轴的混合移者更多见。如朱氏的环椎前移型颈椎病、环椎侧移型颈椎病乃环椎分别沿其前后轴或水平轴微位移所致。朱氏还单列有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3,环枢关节紊乱(错位)症,是上颈椎失稳典型疾病。环枕筋膜挛缩症,实质上就是环椎俯旋移位型颈椎病。,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解剖,此处指环枕后膜。膜后的
17、四对小肌肉及枕项肌筋膜更俱临床义意。,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解剖,C1-3脊神经,图示:枕下四对小肌肉及神经等,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续),临床表现:1,椎A供血障碍;2,C1,C2脊神经受累表现;3,枕部的疼痛与压痛;4,X片表现:病理:1,包括环枕筋膜在内的枕项部软组织劳损;2,环椎俯旋;3,椎动脉扭曲、挤压;4,C1,C2脊神经受累。,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续),针刀治疗:1,体位:2,麻醉:3,定进针点:枕下3-5点;C2棘突点。4,进针刀:刀口线方向: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方向:与进针点之枕骨鳞部垂直。即对着枕骨下项线附近之骨面进针。5,进皮后的针刀操作:进皮后需经过的各层组织,见后图
18、。6,手法:7,术后处理:,环枢关节错位型C.S,病因:病理:1,环枢关节错位:复习环枢椎解剖。关节错位,参见后片。2,因关节错位引起的周围组织损伤:a,枕项部软组织的慢性损伤;b,椎动脉受累;c,C1-3脊神经受累;d,脊髓、交感神经可能受累。,环椎失稳的X线表现示图,X片可见环椎有如下错位表现。如侧位片,2)示C1俯旋:C1-2棘间增宽。3)示 C1仰旋,C1-2棘间变窄。4)示其侧旋,见环椎后弓下有虚影。5)示其混合式移位。张口位,能提供环枢关节错位有重要价值的资料:见右图。,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续),临床表现:1,椎动脉扭屈、牵拉、激压等所致的脑供血不良表现;如头晕,头痛,目眩,耳鸣
19、,失眠等。2,枕大、枕小、枕下N及枕项部软组织受激压症状。3,脊髓受累:4,颈上神经节受累表现:,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续),5,体征:颈活动受限,枕下压痛,C2棘突偏歪等。6,X片: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均能提示环枢关节错位的详细资料。治疗:针刀疗法;针刀松解环枢椎的有关软组织,手法进一步松解,纠正关节错位。,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续),治疗具体操作:1,体位:俯卧位或骑夸位;2,麻醉:局麻;3,定针刀点:一般于下项线处定3-5点,其它相关点;4,针刀具体操作:a,下项线附近各点的操作:b,其它各点的操作:5,手法复位操作:,附:上颈椎失稳的针刀、手法操作,针刀和手法的具体操作,须依环、枢
20、椎错位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为C1俯旋:则应重点松解环枕之间的软组织,C1-2棘间不必松解;手法复位:拉C1后弓向下。若C1仰旋:则C1-2刺间亦应重点松解;手法复位:推C1后弓向上。若为枢椎棘突左偏:则可两点一面手法纠正。余可类推。,(二)下颈椎失稳型颈椎病,环枢椎颈病,多由颈椎失稳致;而下椎节颈椎病,由颈椎节失稳、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三种主要病理因素致。颈椎失稳的判断,主靠X片。除正、侧位片外,功能位片价值很大。观测生理曲线、双边征、双突征、钩椎关节、棘突位置、椎体的角度位移(小于或等于11度)、水平位移(3.5mm)等情况来确定。,下颈椎失稳型CS(续),生理曲度过大(17mm)、过小(7m
21、m)、反张,双边、双突,棘突偏歪及上下移,钩椎关节不对称,颈椎侧弯等,均为失稳表现。颈椎失稳,见于CS.的各期。颈椎失稳,可引起各型CS.,七,骨增生期颈椎病,即CS.主由骨质增生致。临床最常见。可表现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及其它型各型CS.下面分型介绍各型CS.,颈型颈椎病(CSC),颈型颈椎病的病理:1,C1-4脊神经受激压;2,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失稳;骨增生等。,CSC的症状:主为枕、项、上背、肩部的痛、酸、沈、困、累、僵、紧、发板等不适感。CSC体征:1,颈活动不同程度受限;2,压痛:主为颈肌、韧带、关节囊的附着处压痛;3,阳性反应物:如皮下、肌肉中的结
22、节、索条状物,肌痉挛、肌肥厚等。,颈型颈椎病(续),4,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阴性、弱阳性。CSC的X线片:生理曲度异常,颈椎失稳表现,(晚期)有骨质增生等。CSC的治疗:针刀疗法效果良好。配合一般疗法:休息、牵引、理疗等及药物,则疗效更隹。,CSC(续):针刀治疗法,麻醉:局麻。体位:俯卧位或骑跨位。定进针点:根据症状、体征、X片定进针点。一般每次定9-12点。针刀操作:原则上,为击剑式入皮;组织内探进;找准病灶;正确松解;注意安全及术者手感与患者针感。出针后,针眼贴创可贴。针后手法。,CSC针刀治疗法,手法:针刀操作完成后应行手法操作。目的:进一步松解各组织;纠正关节微错位;恢复机体生物
23、力学平衡。具体手法操作,因病情而异,有针对性地操作。术后处理:给消炎药,活血化瘀药等。手术间隔:5-7天。注意事项:针刀操作定要防止对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的副损伤。手法操作时,防骨折,防手法过位。,神经根型颈椎病(CSN),CSN病理:各种病因致C5-T1脊神经根受激压:应熟悉神经根的解剖。1,颈椎间盘后外侧突出;2,椎体侧后缘、椎弓、上下关节突及钩突增生及炎症;3,椎体失稳;4,颈部软组织劳损。5,化学因子。,CSN颈椎病的临床表现,CSN的临床表现:主为肩、上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如痛、麻、或麻痛及肌力弱、无力、萎缩等。因受累N根而表现部位不同。此为病损定位的重要依据。C5受累:麻痛位于肩、
24、上臂外侧,可沿上肢桡侧放射至腕。但以三角肌受累最著;C4-5棘旁最压痛;二头肌反射可减弱。C6受累:麻痛区基本同上,但麻痛可放射至拇食指。受累肌更广泛,以二头肌最显;C5-6棘旁最压痛;二头肌反射障碍最显:减弱、消失或活跃、亢进。可有肌萎缩;如二头肌。C7:感觉障碍范围稍大,而麻痛放射至食中指。肌受累亦广,以三头肌最重及其反射障碍;C6-7棘旁压痛;C8:麻痛位于上臂内侧、前臂尺侧,可放射至4、5指。前臂与手部肌肉受累;桡骨膜反射减弱;C7、T1棘旁压痛。,CSN的临床表现,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挤压试验:多阳性。影像学:必拍斜位片。在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定位时,应区别N根、丛、干的损伤
25、。治疗:针刀治疗法。如本例可C3-4C至7-T1椎间孔明显变窄。据此应行该5个平面的棘间、刺旁软组织松解。,CSN的针刀治疗操作,体位:俯卧或骑跨位。麻醉:局麻或否。定点:依X片、压痛点、阳性反应物等定。如本例之颈3-4至颈7胸1的棘间棘旁点均应松解。各点松解组织:棘间点:松解项韧带、棘间韧带。棘旁点:松解项肌筋膜、后关节周围组织、横突间韧带等(一针三点功)。,比移法:即精确定点法,AB:C2-7棘间距;CD:椎管中线;E:椎管中点;G:椎管外缘;F:小关节外缘;棘旁点的位置为:,比移法(续),右为颈椎X片侧位,AB:为C2棘突至C7棘突的距离。,CSN针刀治疗操作(续),手法:针刀松解后应行
26、手法。目的有二:进一步松解软组织;纠正关节微错位。依关节微错位不同而手法各异。术后处理:同前。针刀治疗的间隔:5-7天一次。每次9至12针。注意事项:切勿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若针刀疗法无显效,还可行椎间孔外口神经阻滞术等(另节介绍)。还可行脱水治疗:即用甘露醇静滴。,脊髓型颈椎病(CSM),CSM的病理:主为脊髓受损:脊髓直接受压、或其供血障碍。其原因如下:1,间盘突出、脱出;2,骨质增生;3,后纵韧带或黄韧带钙化;4,颈椎失稳;5,软组织劳损;6,化学因子、炎症。,CNM(续):临床表现,主为肢体运动障碍。上运动神经元瘫为主;但上肢可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由于脊髓受累情况不一,可表现为单瘫、双下
27、肢瘫、双上肢瘫、偏瘫、交叉瘫、三瘫、甚至四肢瘫均可出现。多缓慢起病,逐渐进展;但亦可为突发的急性进展。可有间隙期。多伴感觉障碍,如束带感等。亦可伴直肠、膀胱、生殖功能障碍。,CSM(续):治疗,1,针刀疗法:具体操作同CSN。如本例主为C5,6间盘突出压迫,则重点松解C5,6之棘间、棘旁共三点即可。术前应拍过屈颈椎侧位片;应交待疗效。术后可配合行脱水治疗or,5%GS.500ml,Vc.2.0g,地米,5mg,VD.1/d,4-5d为一疗程。还可行星状N节阻滞术,腰旁脊N.or交感N节阻滞术。2,必要时,手术治疗。,脊髓功能状况评定表,1,上肢,分记,各8分无使用功能- 0分;免强握食进餐,不
28、能系扣、写字- 2分;能持勺进食,勉强系扣,写字 扭曲- 4分;能持筷进食,但不灵6分;基本正常- 8分;2,下肢, 共12分。,不能端坐、站, 0分;能坐,不能站, 2分能站,不能走, 4分双拐或搀扶勉强走 6分扶单拐走、扶梯上下楼,8分;独立走,但蹒跚,跛行, 10分;基本正常, 12分;,脊髓功能状况评定表,3,括约肌功能,共6分;尿闭、失禁, 0分;大小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 2分;基本正常,- 6分;4,四肢感觉,上下肢分别记- 共4;有麻痛、沈、紧等异感或有客观异感,-2分;基本正常,- 4分;,5,躯干束带感, 共2分;有束带感,- 0分;无束带感,- 2分;共40分。评残:1级
29、,生活不能自理,0-10分;2级,基本不能自理,11-20;3级,生活部份自理,21-30;4级,生活基本自理,31-40;计算治疗改善率;(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分)/(40分-治疗前分)X100%,椎动脉型颈椎病(CSA),CSA的病理:主为椎动脉受累。1,钩突增生及钩椎关节炎;2,颈椎失稳;3,间盘侧后突出挤压;4,椎A相对变长;5,椎间孔变窄。,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CSA的临床症状,主为脑供血不足。1,椎-基A供血不足:偏头痛、头晕、五官症状、精神症状、猝倒等;2,植物神经症状;3,CS其它症状等。,椎A型颈椎病临床表现,CSA的体征:1,颈活动受限;颈活动及不同头姿可诱发、加重或缓减
30、症状;2,有枕下、颈棘突、棘旁、有关肌的附着处压痛等;3,其它有关体征。CSA的X片:退变性钩椎关节炎、颈椎失稳、椎间孔变窄等。CSA治疗:牵引、针刀、星状N节封闭,效佳。,交感N型颈椎病(CSS),CSS的病理:主为交感N受激压。1,间盘膨出、突出及骨质增生,对交感N的激压;2,颈椎失稳,对交感N的牵拉、激压等。3,椎间孔窄,对交感N的激压;,交感N颈椎病的临床表现,CSS的临床表现:1,头部症状:头痛、头晕等,但与颈活动无关。2,五官症状:眼的霍纳氏征或反霍纳氏征;耳鸣或听力减退;咽喉不适、异物感或声嘶;鼻塞、痛、分泌障碍等;3,心、血管症状:a,血管扩张症:肢端发红、烧灼感、喜冷怕热等。
31、b,血管痉挛症:肢体发凉、发木、遇冷麻痛、皮温低,但无客观感觉障碍等。c,心症状:心率不整:过速或过缓、假性心绞痛(因EEG正常)等;血压可偏高或偏低,尚可有发汗功能障碍及对气候适应能力低等。4,其他内脏症状:如便秘、腹泻;尿频、尿急等。,星状N节阻滞术,解剖:C7横突和第一肋骨头的前面。体位:仰卧,颈肌尽量放松。进针点(前、高位入路):直剌C6横突。药物:0.5-1%利多卡因8-10ml.适应症:共114种(临床疼痛治疗学)。合并症:注意:1,阻滞后观察员15-20分钟,无不良反应才走。2,1次/隔天;不要同时阻滞双侧。,其他型颈椎病,如食道型、延髓型、膈N型等。食道型的病理主为椎体前缘骨增
32、长重,压迫食道所致。尢其是C45至C56椎间多见。其症状为咽下困难;尢其是低头时更甚。,混合型颈椎病,由于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复杂,临床上常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两型的症状都较明显,故称混合型 。如椎间盘侧后突出,若同时压迫神经根和交感神经,则就出现了神经根和交感神经症状的混合型颈椎病。也可能同时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则出现的是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混合型。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一种组织受累较重,症状明显,而另一种组织受累较轻,症状也较轻,而以受累较重的组织命名。仅为一种组织受累,有,但不常见。,八,椎间盘症期颈椎病,赵氏称颈椎间盘期颈椎病,自颈椎间盘开始退变,至髓核脱出引起韧带-椎间
33、盘间隙形成,达骨刺生成前这一阶段。进而又将此期分为三个亚段:单纯性椎间盘症,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脱出症。此论,基本已成共识。病理:此期的病理变化为:颈椎盘退变、膨出、突出或脱出。此外尚可有椎体失稳,软组织劳损,化学致病因子及炎症。但无骨质增生。据研究,颈椎间盘退变,尤其是其突出或脱出后,即可引起椎节不稳。因为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症期颈椎病(续),后,其体积(如高度)变小,功能(如弹力、缓冲力)减弱,即可引起椎节不稳,关节间松动、错位等变化。椎节间关节松动,无疑,可进一步引起关节周围之软组织劳损。亦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等。据测:椎间盘高度减少1mm,椎间孔面积将减少20-30%;椎间盘高矮2mm,椎间
34、孔面积即减少30-40%;若矮3mm,即减少35-45%。,(一)单纯性颈椎间盘症,病理:为颈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关节松动、变位、咬合失常,致窦椎N末稍受剌激或椎节周围软组织痉挛、挛缩等引起的症状。1,临床特点:a,头项不适(采任何位置亦然),项部酸胀、发紧、僵;尤以晨起或长时间低头工作后多发。B,体征:棘旁或棘间可有局限性固定压痛。此症多颈椎病初期表现;即颈型表现。2,诊断要点:a,颈项酸胀,不适,但无脊神经根放射痛;b,颈部加压及脊N根牵拉试验均(-);c,X片示:生理曲度改变、椎节不稳,CT大多阴性,MRI可见间盘变性;,单纯颈椎盘症(续),d,牵引试验阳性;e,注意除外颈部扭伤及颈部软组
35、织损伤等。3,治疗原则:消除诱发因素,纠正不良体位,缓解软组织痉挛、挛缩,矫正椎节变位等。常用非手术疗法,如针刀疗法,牵引、制动、理疗等。见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1):61。,(二)颈椎间盘突出症,1,病理:主为间盘突出,持续剌激窦椎N,或激压脊N根、脊髓、血管等;本例主为C5、6间盘突出症。尚伴椎体失稳、软组织劳损、化学因子、炎症等。2,临床特点:颈部症状多为持续性。根性症状波动很大,发作常与劳动或睡眠时的体位、增加腹压及姿势不良关系密切。3,体征:颈部加压及脊N根牵拉试验多阳性,棘旁、棘间压痛较明显,并与受累椎节相一致。,CDH(续),4,影像学改变:a,X片可示生理曲度消失、椎
36、间隙稍窄及梯形改变。b,CT,MRI可清楚显示间盘变性及向后(或侧后方)位移(本MRI片:示C34-C67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突出症(续),5,诊断要点:a,持续性颈部症状和波动性较大的根性剌激症状;b,颈部压痛明显,颈椎挤压及牵拉试验多为阳性;c,X片示患节梯形变等,MRI可清晰显示髓核变性及向后(或侧后方)位移。6,治疗原则:a,非手术疗法为主:如颈部持续牵引、颈围制动、神经阻滞、针刀疗法、胶原酶介入疗法等均有显效。b,个别手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者,可考虑行髓核摘除及椎节融合术。,(三)颈椎间盘脱出症,1,病理:为髓核穿过破裂后之后纵韧带进入椎管,而引起者。多为前
37、者发展致,也可因突然暴力和各种造成间盘压力突然增高的因素所致。2,临床特点:a,发病:急剧、突然;症状较重,早期波动性加剧,后期呈持续性;未经治疗罕有症状自然消失者。,颈椎间盘脱出症(续),b,症状:以根性症状最为常见,亦可伴有脊髓剌激或受压症状。而单纯脊髓受压而无根性症状者相对少见。大多病例属于发育性椎管狭小者。c,临床所见:颈部症状最为常见,并伴有脊N根牵拉征,但颈椎挤压试验多属阴性或弱阳性。3,影像学改变:a,X片:可示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变窄及梯形变。b,MRI:可清楚显示髓核脱至椎管的部位、体积及深度,以及脊髓、脊N根或椎A受累情况。c,其他:脊髓造影、CT等可显示病变部位及特点,但
38、不如MRI清晰。,颈椎间盘脱出症(续),4,诊断要点:a,发病突然:突然发生的以根性症状为主、可伴脊髓激压症状者。b,阳性体征:脊N根牵拉试验阳性,而颈部挤压试验多为阴性,或弱阳性。c,影像学所见:X平片及MRI等检查时的阳性所见,有重要诊断价值。5,治疗原则:a,非手术治疗:按正规非手术疗法1-2个疗程,多可使病况好转;早期病例采用胶原酶介入疗法多可痊愈,故治疗时机越早越好。对手法操作,应力求轻柔,切忌粗暴。,颈椎间盘脱出症(续),b,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酌情行髓核摘除及椎间关节融合术(植骨或界面内固定器植入)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对伴有较小骨剌者,可采取局部切骨减压术消除之。,八,
39、骨质增生期CS,概述:骨质增生期颈椎病,也称骨源性颈椎病。主由骨剌激压脊髓、脊N根、椎动脉等组织而起。但是否发病?主由骨剌、骨性管道(椎管、椎间孔、椎动脉孔)与管内组织(脊髓、脊N根、椎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决定。此期颈椎病,占求诊者的多数。病理:除骨质增生,尚有软组织劳损、间盘退变、椎节失稳、化学因子、炎症等病理变化。,骨质增生期CS(续),临床表现:由于骨剌的部位不同,致不同组织受累;因而临床表现各异。如骨剌位于椎体后缘的中央,即可激压脊髓的前部。就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若骨剌位于椎体的后外缘,即可激压脊N根,就可出现N根型和/或交感N型颈椎病的表现。,骨质增生期颈椎病(续),若骨剌位
40、于椎体的外上缘,激压椎动脉,就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若骨剌位于椎体前缘,有可能引起食道型颈椎病。影像学所见:X线平片最显著表现即为颈椎的骨质增生;部位、程度各异。失稳期颈椎病的X 线亦可见。也可伴各软组织钙化等。,十,颈椎病诊疗中其他问题,1,颈椎间孔外口神经阻滞术;2,斜角肌综合症;3,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颈椎间孔外口神经根阻滞术,体位:仰卧位。横突的体表投影:C2横突,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1-2cm,约当下颌角水平处。C3横突,为C2横突下1cm处,约当舌骨角水平。C4横突,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约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C6横突,为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两横指处,约当环状
41、软骨水平。,颈椎间孔外口神经阻滞术(续),1,确定需阻滞的神经根;2,颈前路进针阻滞法:如需阻颈6神经根,则找准颈6横突,垂直进针达该横突。将针尖斜面朝向头侧,即颈5-6椎间孔方向,回抽无血、液、气,即可缓慢注药(2ml/分)约5-6ml。随后,可将针尖斜面转向下,再注药4-5ml,阻滞颈7神经根。3,用药:0.25%利多卡因+B12 500微克+地米5mg或活血剂+NS成10ml的混合液。,斜角肌综合症,解剖:前斜角肌,起:C3-6横突的前结节;止:第一肋内缘的上表面(胸锁乳突肌深面)。中斜角肌,起:C2-6横突的后结节;止:第一肋的上表面。前、中斜角肌构成一个裂隙;隙底为肋骨。臂丛及锁骨下
42、A通过此裂隙。前斜角肌止端的后缘与第一肋的表面形成锐角;前、中角肌止端坚韧、少弹性;故斜角肌病变易引起臂丛损伤。,斜角肌综合症(续),病因:为斜角肌的异常痉挛、挛缩等致。1,颈椎病致(原因有2);2,中老年,体重增,胸廓向下的牵拉;3,颈肋、C7横突过长、第一肋异常;4,斜角肌畸型;5,椎管内肿瘤、肺尖结核等。,临床表现:1,臂丛受激压表现;部位、特点;2,上肢肿胀、发凉、苍白等;3,体征:斜角肌紧张、压胸锁乳突肌止点,可引起上肢放射痛,Adson test +等。3,X片所见:,斜角肌综合症(续),斜角肌综合症的治疗:1, 针刀疗法:松解C5,C6横突后结节之中斜角肌起点。2,前斜角肌肌腹浸
43、润阻滞术:有诊断、治疗效果。仰卧、头偏向健侧,深吸气。左手中、示指夹住该肌;于两指间剌入该肌;回抽;注药:2-3ml,5分钟后,完全缓解,肌病;部份缓解,N根受激压;无效,颈肋等。治疗,注10ml。0.5%-1%利多卡因。,十一,神经变性期颈椎病,为颈椎病最后期。受压的脊髓或神经根等,已变性。临床表现为四肢瘫、卧床等,既使压迫解除,神经功能亦不能恢复。此期治疗只能对症。,十二,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与予防,方法:1,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体姿;2,经常注重体育锻炼;3,坚持颈椎操。,颈椎病神经系统检查1,颈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压于患者头顶部或者前额
44、部,两前臂掌侧夹于患者头两侧保护,不使头颈歪斜,同时向患侧或健侧屈曲颈椎,也可以前屈后伸,若出现颈部或上肢放射痛加重,即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该试验是使椎间孔变窄,从而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侧屈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并向患侧屈曲,下颌转向健侧,检查者双手放在患者头顶向下挤压。如引起颈部疼痛,并向患侧手部放射即为阳性。最常见于C5椎间盘突出症,此时疼痛向拇指、手及前臂放射。怀疑有颈椎结核或不稳定性骨折者,为防止脊髓损伤,最好不做此试验。后仰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检查者双手交叉放在患者头顶上,再向下方挤压。如引起颈部疼痛,并
45、向患侧上肢放射,即为阳性。阳性结果见于颈椎病。怀疑有颈椎结核或不稳定性骨折者,为防止脊髓损伤,最好不做此试验。,颈椎病神经系统检查2,颈椎间孔分离试验:检查者一手托住患者颏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如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即为阳性。该试验可以拉开狭窄的椎间孔,减少颈椎小关节周围关节囊的压力,缓解肌肉痉挛,减少神经经根的挤压和刺激,从而减轻疼痛。椎动脉扭曲试验:用于检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头颈放松,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抱住患者头枕两侧,将患者头向后仰的同时转向一侧,若出现眩晕则为阳性。头顶部扣击试验:患者端坐,医生一手平按患者头顶,用另一手握拳叩击按在患者头顶
46、的手掌背,如果患者感觉颈部疼痛不适或者向上肢串痛、麻木、为阳性。检查颈椎病或颈椎损伤。怀疑颈椎损伤时,头顶部叩击力及挤压力不宜过重,以免加重损伤。屈颈试验:用于检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卧,上肢置于躯干两侧,下肢伸直,令患者抬头屈颈,若出现上下肢放射性麻木则为阳性。吞咽试验:患者坐正,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出现吞咽困难或颈部疼痛为阳性。如果患者能正确说出平日吞咽食物时有疼痛,也是阳性体征。常用于检查颈部病变是否影响吞咽活动。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者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则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
47、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神经系统检查3,阿德森试验:患者坐位,用手指触摸患者的桡动脉,同时将其上肢外展后伸并外旋,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并把头部下颌向患侧旋转,若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并出现颈、肩、背疼为阳性。常见于颈肋、前斜角肌综合症及胸廓出口综合征,也见于颈椎病、颈髓肿瘤及颈部肿瘤引起的臂丛神经受压。需加以鉴别。挺胸试验:医者摸及患肢的桡动脉,嘱患者立正尽量将肩部转向后下方作挺胸动作,若桡动脉搏动减少或消失即为阳性。常见于检查胸廓出口综合征。上肢过度外展试验:医者摸及患肢的桡动脉,并将患肢被动充分外展,若桡动脉搏动减少或消失者为阳性。上肢外展握拳试验:嘱患者将两侧上肢外展90并旋外,双手作连续快速握拳,展开动作。如患侧上肢迅速自远端向近侧出现疼痛、无力、自动下落;而健侧不出现症状,维持1分钟以上者,为阳性。检查胸廓出口综合征。上肢过度下牵试验:嘱患肢提携重物,或向下牵拉患肢,患肢出现麻痛或紫暗发凉等神经、血管症状者为阳性。常见于检查胸廓出口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