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设计建筑学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HISTORICALCHENLAOXIANGSTREETTHERESEARCHOFTHEFUNCTIONANDVIGOROFCITY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I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陈老巷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并通过大量材料对湖北襄樊地区陈老巷建筑进行研究,学习和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设计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从城市经济、社会
2、、历史、文化角度以及较微观的城市设计的角度作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研究。【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城市功能;城市活力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HISTORICALCHENLAOXIANGSTREETTHERESEARCHOFTHEFUNCTIONANDVIGOROFCITYABSTRACTTHEPROTECTIONOF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NEEDSTOCONSIDERMANYFACTORS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HISTORICALCHENLAOXIANGSTREETREQUIRE
3、SUSTOPUTFORWARDSOMEPOINTSOFTHINKINGFROMTHEANGLEOFURBANDESIGNTHROUGHTHERESEARCH,WEHAVESTUTIEDANDMASTEREDTHEMETHOLDOFTHEPROTECTIONTHEHISTORICALANDCULTURALBLOCKSKEYWORDSCULTURALBLOCKSTRADITIONALARCHITECTUREURBANFUNCTIONCITYVIGOR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I目录1引言111选题背景112选题意义113研究基本内容114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探究与活力再生的结
4、合22襄樊地区陈老巷传统建筑研究421历史成因422街区的传统民居建筑5221建筑基本形制5222建筑做法特点分析623会馆建筑63设计成果731规划策略研究7311步行环境与开放空间7312滨水空间规划7313绿化系统规划8314建筑改造策略832基地设计8321区域交通规划8322内部交通规划9323建筑总体风貌1033传统街区规划10331整体现状与问题10332道路功能定位10333功能划分策略104展望1141规划目标1142指导思想12参考文献13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1引言11选题背景襄樊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给留下
5、了极为丰富的地下、地上文物和独特的古城风貌特征。1986年襄樊市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大量的传统官式、民式建筑。座落在江北的陈老巷是至今相对保存完整的一个历史地段之一。陈老巷南起中山前街(今汉江大道中段),北至磁器街,长约180米,宽约3米。陈老巷是连通前街,后街的古街,它邻近余家巷,晏公庙,林家巷等码头,周边是抚州,山陕,黄州,江西等会馆,其地理位置和周边商业环境为陈老巷的繁荣兴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陈老巷因清代在巷内住过一位百陈氏老人而得名,历史上曾拥有40多家门面铺子,大体形成南段商贸,北段为手工生产的格局。如今这条日远近闻名、繁荣富庶的街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容貌已变
6、,街面的房屋建筑再不是那四十家鳞次栉比的商家店辅,坚硬的路面,被人们的脚步、车轮磨的得凸凹不平;随着历史的变迁,那些曾兴盛一时的商家,繁华热闹的街道,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消沉。而庆幸的是,多数的传统民居还保留下来。虽然经风雨、人为的破坏改建,但当我们走进这条古老的街巷,细心体会那遗留在它们身上的历史痕迹。12选题意义结合以上所说的选题目的以及背景现状,我们从城市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以及较微观的城市设计的角度作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研究;对给定的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块进行规划、城市设计层面地分析思考,尤其着重从“功能及城市活力”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了解城市功能的演化和历史文化街区及滨
7、水公共空间的功能选择与活力。13研究基本内容131场地分析(1)陈老巷的基本情况、特征及能够合理利用的因素。(2)陈老巷周边环境、周边建筑及交通情况。(3)陈老巷历史文化背景与历史内涵(4)作为历史街区的功能演变(过去与现在的对比)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132方案整体定位及方案的可能性(1)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理论及设计方法总结。(2)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其优缺点及形成原因)(3)方案整体定位(结合周边情况和历史文脉分析)(4)提出方案的可能性(合理利用场地内部的积极因素)133方案设计(1)整体构思(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基本定位与服务对象)(2)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8、与交通组织(确定大的功能分区与交通组织形式,重点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引入和历史积淀,以及如何利用好滨江地段)(3)平面基本形式(结合文献综述,提出适宜于钱江经济开发区地块的空间与平面形态方案)(4)建筑单体细化设计。(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点,同时也注重现代生活的引入,即历史与现代的合理结合)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4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探究与活力再生的结合城市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适应不同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不同的职能。城市职能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映射,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每一次变革性的进步,都推动了城市职能的转变。但是
9、,这种转变是是完全、彻底的变化,而是一种推陈出新、多元融合的演变,既保留和巩固了原有职能,当然也有弱化的,又形成了新的职能。8在旧城区历史区域的改造过程中,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以历史街区原住居民的利益为代价,通过大量的仿古建筑和一些不伦不类的功能,来实现所谓的“复兴”,结果是形成新的破坏。通过资料的分析和整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方法一、城市功能的再生便是城市文化的再生人做为城市构成的核心,因其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精神与公众意识形态矛盾的不断激化,而导致了城市精神集体性的缺失,于是人们很难在新城市化中寻找到归属,人们怀念传统的人文主义城市,并以一些朴素的方式重现传统的城市文化,旧建筑翻新、旧城改造、
10、仿古街区,在不断充填已日渐虚空的城市符号中寻求城市功能的再生。9但是,这只是杯水车薪,符号已经成为符号,不会因为有限充填改变城市的属性,当代新的城市文化已然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无法改变我们不可能返回传统。评判这种已成为历史发展必然的新城市文化的优劣,还为时尚早,适应社会变革、改变思维惯性、探索和促进当代语境下全新城市文化功能的再生,激活潜藏在新城市文化浮华表象背后的真实,寻求全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深层互动模式,促进自身对新城市文化归属感的深刻认同。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3所以,我认为,适应新城市文化、利用新城市文化,寻求全新的城市功能再生之路,这是真正回归城市活力的必经
11、之路。二、城市特色内涵上的拓展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它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在社会中的活动而产生城市特色。10历史街区不但具有城市的一般属性,而且又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研究历史街区的特色不仅要研究城市的物质环境,还应深入研究城市形成过程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应打破学科的限制,拓展思路和方法。三、空间的心理归宿对于具有不同社会心理特征的场所精神空间,人与空间的心理互动便构成了现代城市中的心理生态空间。这种互动可以是过去和现在的,也可以是现在和未来的。这些心理生态空间的集合便构成了不
12、同规模的心理生态建筑,进而构成了全新概念上的现代生态城市,使当代城市文化背景下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重塑得以实现。因此,在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界限,综合运用多媒介手段,加大横向空间思考维度,将设计纳入城市规划、城市经营、城市设计的范畴,深入理解和探寻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探索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营造高密度城市区域的活力中心与城市生活节点。9综合运用人文、技术、生态手段创造全新空间形式,动态地对待空间大量运用非物质方式,全力驱动新生态理念既人与空间理互动,激活、激发日常生活空间在都市中的无限潜能,寻找隐匿在这新生活与平常空间背后的全新的现代城市人文精神。四、有机更新理论“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
13、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的,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13“有机更新”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含义即“城市整体的有机性”、“城市细胞居住院落和城市组织街区更新的有机性”、“更新过程的有机性”。在对旧城的更新改造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小规改造的方法。五、滨水空间利用城市滨水区的活动不仅是观景和休憩,而应像塞纳河、泰晤士河那样自然地融入城市生活,多元的活动和有机的交通联系将河岸与城市的工作、居住、休憩紧密结合,使市民能时时感受到河流的润泽。设计应该从充实滨水区的城市功能
14、、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与亲水性着手,从而丰富和激活滨水区15。规划策略如下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1依托滨江生态绿化带建设,在滨江地区布置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和滨水活动设施,结合绿地系统合理组织步行线路,织就地区的公共活动网络;鼓励土地综合使用,倡导功能复合,尤其是跨江设置的地区公共活动中心,综合文化、商业、娱乐、展示、休闲、旅馆等多项功能,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滨水区活力。2完善内部道路系统,增辟沿江方向的生活性干道,作为沿江公共交通的主要通道,并利用地形、岸线变化,形成景观道路;加强腹地至滨江地区的联系,合理规划通向江边的道路,使其形成视线走廊;地区内道路采用间隔约300M
15、左右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适宜的步行距离,加强了滨水地区的可达性。2襄樊地区陈老巷传统建筑研究21历史成因城市的发展和商业兴盛与交通发达程度休戚相关。历史上襄(阳)樊(城)北通中州,南连两湖,西带秦蜀,东引吴越,是南北交汇的枢纽之地。襄(阳)樊(城)位于汉水中游,临江而建。在古时,水运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汉水水量丰沛,是长江最大的支流。由此,樊城成为当时鄂西北乃至汉水中上游重要的商埠及物资集散地,舟船上下,车骑往来,商业、运输业十分活跃,商家、店铺云集,从而依汉水形成平行的两条横贯东西的大街前街(临江)、后街。品类众多的商巷作坊,依大街而建,街巷的命名,以商业内容而定。前街主要经营布匹绸缎,金
16、银首饰,后街为当地各大商号组成。陈老巷正是连通前街、后街的古街,清代因巷内住过一位百岁陈氏老人而得名。陈老巷邻近官码头、余家巷、晏公庙、林家巷等码头,周边是抚州、山陕、黄州、江西等会馆,其地理位置和周边商业环境为陈老巷的繁荣兴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史上陈老巷曾有40多家门面铺子,大体形成南段商贸,北段为手工生产,吸引了城乡许多的商旅,为城乡经济交流、百姓日用品的供应提供了较为集中而方便的条件。抗战前,巷内已是商铺林立,批零兼营,殷实商户比比皆是,既有煤油、颜料、百货商店,也有染布、制线、鞋帽、梳的手工店。为了商贾住户的安全,南北两端筑有栅栏,晨昏启闭,有专职的更夫。中段还设置了消防池、公厕。当
17、时的梳子、制帽生产集中在这条小巷里就有上十家,偌大的牌匾上书写有“精工制造、苏杭名梳”。这些作坊都是小业主,自产自销。而远近闻名的“京广百货”商号在这里几乎占了半条巷道,好多商品就冠以“洋”字,百货、石油、颜料是大宗生意。与此形成对比,还有几家经营针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5头线脑、油盐酱醋、鞋袜网帕的小店铺。如果说大商号是城乡交流的桥梁的话,那么这些小店则是居民的衣食朋友了。但支撑陈老巷、装点陈老巷的却是十多家殷实富户了。解放以后,陈老巷仍维持一段时间的繁荣,当时汉水中船影婆娑,桅杆林立。水岸交融,热闹非凡,水上货运十分发达。直到1954年的公私合营,1956年的合
18、作化,巷内的商户、工人都进厂、入社,家中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陈老巷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变得冷清起来。随着汉白(汉口白河)、荆襄公路和汉丹、焦枝铁路的建设,水上货物运输业呈下滑趋势,汉水码头的功用逐渐减弱,前街及其其它街巷的生意的经营越来越惨淡。后来由于城市商业中心逐渐向北推移,逐渐被中山后街所代替。城市道路和城区建设的发展,以前街为主导地位向东、北、西辐射的其它老街巷逐步被改造,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不断提高,房屋建设速度也加速了城区老街区传统建筑在内部结构、外观造型和街巷路面逐步改观。陈老巷得一保存下来的街巷的原始格局和部分建筑是偶然现象的产物,值得欣慰。22街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商业的频繁交往,带
19、来了东西南北各地的建筑文化,这种来自各方的建筑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交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顺应地方气候特点、结合地方材料,使陈老巷地区出现了独有的建筑风格。“北雄南秀、兼容并收”,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征。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个性极为突出。陈老巷一条街巷,商店铺面建筑形式就很具代表性。沿街铺面房屋的开间大小、多少、高低、宽窄,单问与多进院落层次,敞开式或封闭式等都很讲究,因为这明显的反映了其主人的身份及其营生。房屋有单开问、双开间、三开间、单层和双层之别。三开间多为大户,建筑以院落为单元纵向发展,轴线非常明确,布局十分对称严谨。建筑布局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221建筑基本
20、形制1单纯供居民居住用的沿街民宅此种民宅堂屋临街设置,卧室居两院,堂屋中设比较考究的桌椅,两侧墙上悬挂字画,这里是一户的活动中心,也是接待亲朋的客厅。这种形制住户大门开门较小,多为单扇或双扇门。2供小商贩居住的前店后宅中国南方传统商店的贸易形式习惯将商品敞开陈列,顾客站在店门口可以挑选所需物品,民居中采用了这种形制,故临街的店铺多为可拆卸的镶板门。白天门面全部开敞,夜间把门板一块块装上。这种铺面有较高的木门槛。为了能方便顾客购物,一般在门前设较宽的檐廊骑楼供遮阳躲雨。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堂屋一般退到后面,通过天井进入堂屋,然后再横向或纵向延伸至卧室,利用偏僻地方或
21、夹道设厨房或杂务间。有些建筑由于沿街住宅的进深受到一定的限制,于是又发展成为一种前面为商店,后面为库房和杂物用房,楼上为居住空间的下店上宅民居。(3)前店后坊,楼居的临街民居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是分不开的,如酿造、鞋帽皮货、布料加工、纺织色染、装饰小商品生产业等。从而形成了一批前面是商店,后面为作坊,楼层供居住的住宅形式。此种形式的典型布置是店面较宽,一般为三开间,左右两间为柜台,中间留过道通往后院。店面设明瓦天棚,两厢为客厅、帐房或保管室。围绕天井建楼房,楼层为店主人的住宅部分,后院则为作坊区。222建筑做法特点分析(1)大木砖石作陈老巷地区民居结构形式一般为硬
22、山搁凛的方式。如果开间较多则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山墙共同承重的混合承重形式。该地并不缺乏木材,但砖墙构造可以防火,同时强度亦较高屋顶起坡为墙柱找坡,没有屋架的做法。柱、凛、椽结构明确。建筑屋面盖小青瓦,下铺竹席,以望板承托,檐部有瓦当滴水。屋顶在临街面出檐分单、双檐两种,出檐较大。单檐出檐一般为0612M,双檐时腰檐出挑1012M顶檐一般在06M左右,屋面坡度为12,屋架无举折或仅在檐部有些许变化。建筑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层高变化较大,一层作店面使用时多为2833M。作居住使用时2428M,二层为层住建筑时檐凛到二层楼板高度为1821M,为储存由时为1215M墙壁多用砖,墙厚一般为3048M,外墙
23、腰檐部以下为混水墙,多以白色石灰浆罩面腰檐以上为清水墙,砖砌形式有一眠一斗或和二眠一斗式两种。地面多采用索土夯实地面,较讲究的大户则在厅堂中用糯米浆和土混筑,这样筑成的地面坚硬如混凝土,上面刻的花纹几十年都不会损坏,但最怕水泡。门分搁板门和普通单扇、双扇门两种,门窗一般为18M,单扇门0809M宽,双扇门约14M左右窗多为直棍窗,窗高0812M,造型简洁明快,已摆脱了南方建筑中的过分雕饰,体现了更加实用的原则。二楼围绕天井多设翅廊和木栏杆。2建筑细部处理襄樊民居中,山墙出屋面部分做法十分灵活。山墙型式有五平墙、三平墙、人字山等做法简洁明快,在挑檐部分有如意花折山墙以瓦封顶,以利防水。墙脊端头以
24、凤形吻收头屋面屋脊多为小青瓦拼花。较为讲究的公共建筑则多以人物,花鸟做主要部位的装饰装饰很少用彩绘,多以木浅浮雕为主。23会馆建筑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7陈老巷地区在历史上是城市外来经商人口的集中聚居区和各地商贾会聚之地。当时身份明确的各地帮会和行会现已荡然无存、景象及各大商行的历史和风云人物也随着人口的迁移而无从可考,但从至今留存下来的大量分布各地段的会馆建筑中仍可看出当年的繁华景象。现存的会馆遗存分布在陈老巷周围的有四处,分别是黄州会馆、小黄州会馆、抚州会馆和三陕会馆,这些会馆建筑是这个地区建筑中的精品。从体型、用材到细部做法都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它们是那些远离
25、家乡出门做生意的人们心中的最神圣的地方,他们把对故乡以及对亲人的思念都寄托在这些建筑上,不惜花大量资金来修建它们,因为这里也是他们在外飘泊的骚站和唯一的依靠。在这里能找到亲情,能得到温暖和帮助,也是劳累之余排解生活寂寞的场所。每一个地方来的商会都想把代表他们地方荣誉的会馆修建得与众不同,于是各会馆建筑争奇斗巧,各地能工巧匠在会馆建筑上竞显身手,所以这个地区的各个会馆建筑极具个性,是当时民间建筑艺术的突出代表,也体现了当时较高的建筑技巧。今天,当年的建筑精品已由于时间的洗礼失去了光泽,尤其在文革中,由于大搞“破四旧”等运动,这些“封建”时期的建筑便首当其冲了。许多精美的建筑被拆被毁,或改为它用,
26、有的甚至变成化工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精工的木刻、石雕被破坏焚毁。现存的四个会馆也不能完全见到昔日的风彩了。只能从残存的建筑片断中偶见夕日的辉煌。3设计成果31规划策略研究311步行环境与开放空间步行空间包括陈老巷传统街区、新建商业街区以及两者的交接空间,整个商业街设计为步行话程度较高的步行空间,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融入绿化系统创造适宜的商业环境。开放空间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广场,包括滨水广场、戏剧广场、购物广场,与各种商业活动相对应。312滨水空间规划(1)绿色水系将水引入广场,与绿化结合,形成阶梯状水系,面向汉江形成良好界面,提供更好的临水空间。(2)休闲广场作为滨江的主要休闲广场,它为人
27、们提供一个沿江休闲空间,将陈老巷与汉江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活动的主要场所。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3)商业展示广场商业街的外部延伸,主要进行各种商业展示以及交流,丰富商业活动。313绿化系统规划绿化系统由汉江滨水绿化带、商业街垂直绿化系统与绿色开放空间组成,形成多层次绿化体系。为了保护汉江滨水空间的绿化系统,保持沿江面的绿色空间的延续性,同时与商业街有机的结合,设计充分利用了滨江的绿色系统,并在商业街主要广场部分融入绿色空间。通过屋顶的绿化系统将绿色引入商业街内部,形成内部绿化系统,使商业街能与周边环境更好的结合。314建筑改造策略1拆除并新建的建筑基地内部陈老巷两
28、侧多为对传统建筑影响较大多层建筑,对此我们采取拆除并新建的策略;根据老巷肌理及“立体街巷”理念对该部分建筑拆除并进行新商业街的更新设计;其中北侧菜市场按投资方要求设计为高层住宅;2修复改造的建筑老街部分的传统建筑为修复改造建筑,主要以复原为主,植入传统商业及手工业。3改造架空的建筑部分传统建筑根据道路设计要求,改造为底层架空的通过型建筑,增加新老商业街的互动。4文物建筑该部分建筑主要以修复保护为主,植入展示、茶室等新功能。5拆除留空的建筑该部分建筑,绝大多数为与历史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拆除后留空,形成广场与中庭,增加老街的开敞空间。6立面改造的建筑质量较好、但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进行立
29、面改造。32基地设计321区域交通规划(1)磁器街将现状为5M的步行街磁器街按规划调整为12M宽的车行道,为基地北面的高层住宅提供车车行道。同时,增加陈老巷北入口的车流和人流量,提高人气。在该道路P1处设置地下车库入口,为北面车流和高层住宅提供人停车场地。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9(2)定中街保留定中街的步行商业街环境,将基地建筑红线沿定中街走向布置,完整保存该街道的肌理和商业氛围。(3)东南侧道路按照规划条件要求,将该道路设计为12M的车行道。该道路为基地东南侧提供车行条件,极大提高了基地的交通便利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汉江明珠城的高层住宅对于基地的影响。在该道
30、路P2处设置地上停车场入口,提供停车场地的同时,避免南侧7层住宅与基地内部商业街的相互影响在该道路P3处设置地下车库入口,为沿江大道西面前往基地的车流提供更多的停车场地。(4)沿江大道将基地东南侧的沿江大道进行下沉设计,拓宽基地东南部面积,延伸至汉江形成滨江广场,增加基地的开敞空间和景观性、滨水性。考虑到周围公交线路距离基地较远,于下沉道路区域设置2处公交站点,增加公交线路,为基地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环境。于下沉道路P4处设置地下车库入口,为东面前往基地的车流提供停车场地。同时也与P1、P3形成一个互通的地下停车。基地设计322内部交通规划(1)保留陈老巷东南向的街巷及两条附属小巷,在主要巷子与
31、磁器街和沿江大道交汇处分别设置南北面两个入口广场。(2)磁器街临近陈老巷入口处设置次要入口,主要功能为该处高层住宅的主要出入口(3)东北侧的定中街部分开设多个商业街的出入口,其中多数为45M宽的入口,一处设置小型入口广场。在保证与定中街的商业相互促进的前提下,避免两处不同定位的商业街有过多交叉。(4)西南面与汉江明珠城相邻的12M车行道部分,基于减少与小区之间的相互干扰考虑,共设置3个出入口;其中一处定位为主要入口,与定中街的主要入口形成一条主要步行流线,另外两个为次入口。(5)沿江大道下沉部分设置2处公交站点出口,直接通往基地临江广场;添加一处东面商业街主入口和新老建筑交界处的次入口。(6)
32、基地内部道路规划主要以东南向老街、新商业街及东北向的两处主要步行道路;在此基础上通过“窄巷”串联各个主要步行道路与出入口。基地设计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323建筑总体风貌(1)新建商业街独栋商业建筑组成商业街,强调与老建筑关系的退让。与协调现代建筑融入传统元素,既体现现代风格,又隐含着传统街意向。体现活力多元,开放多变的现代建筑风格,将传统材料与意向形态融入其中。建筑尺度亲和,拥有良好的汉江沿江观赏面,设置大量平台与连廊,加入多种色彩。(2)传统街区保留陈老巷传统街巷系统,拆除部分价值不高的旧建筑,形成内部开放节点。参照湖北传统建筑形式,以“修旧如旧”原则,尽量恢复
33、传统陈老巷街道面貌。对湖北襄樊地区的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回复山墙形式与古代构造手法,色彩上主要体现在青瓦、青砖、木头上。33传统街区规划331整体现状与问题(1)整体现状陈老巷现为居民区,街道总长约180(南北两门间的距离)米,最宽处5米,最窄处3米,呈南北偏东西50度走向;占地面121公顷;巷道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地面现为水泥路面,街道两侧局部残留青石阶条石。巷内大部分建筑保持着传统风貌。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屋面为布瓦屋面、双披檐,临街铺板门。建筑以院落为单元纵深发展,对称布置,轴线明确。建筑与建筑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设马头墙分隔,以防“火烧连营”。(2)存在的问题1、陈老巷沿街店铺面大
34、多年久失修,显得破旧,应“整旧如旧”给予修复;2、街巷内部原有青石板路已经严重受损(现已局部修整),缺乏原有传统街区情趣。应改建为石板路面或石子路面,并严禁车辆驶入,保持历史文化一条街的环境氛围。3、近几年来新建的部分楼房在高度、质量、色彩等方面与其周围建筑环境不太协调,应改建或拆除。4、街道内部由于随意加建造成内部很拥挤,应该拆除部分质量较差,文物价值较低的老建筑,放大街道空间,形成开放节点。332道路功能定位陈老巷传统街区的定位是“历史文化商业一条街”。其定位准确,并且融传统手工业、旅游、文化、古迹于一炉,布局上也是开敞而不封闭,这些特点决定了陈老巷“历史文化一条街”的功能,既能满足多种使
35、用功能的要求,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趣味的步行街。333功能划分策略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11(1)旅游规划对内部重要历史传统建筑进行恢复,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重点修复42号阮祥泰以及抚州会馆。入口修复原有牌坊,突出老巷主入口,引导人流,保护其周围的空间意境。在局部放大节点处设戏台,台前休闲广场,举行表演和大型游乐节庆活动。沿街店铺按照当年的布局、建筑风格和色彩修复,前店后坊,边制作边出售物品,增加参与性活动。汇集湖北襄樊地区风味名特小吃、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成为旅游购物美食一条街。优化街道环境,放大节点多植香樟、柳树和四季花卉,增加绿地面积;沿街不准摆摊
36、设点,街上路牌、路灯、垃圾箱等设施要与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和街道环境相协调。(2)传统商业街规划据实地现场勘测,陈老巷实际总长1801米,最宽处5米,最窄处3米。建筑形式以清末民初为主要特色,店铺则突出襄樊地区传统手工艺特色,多为前店后厂式,出售商品同时,展示制作过程,有些内容也可以请游客参与制作、并购买。改造后的陈老巷街区北部以手工艺制作为主,中部以休闲茶室为主,南部则为出租店铺,出售各种与旅游相关的制作品,例如艺术品与传统风味小吃。在与新商业街交界处,可以植入现代性的功能,如室外咖啡茶座等休闲娱乐场所。(3)娱乐休闲规划会馆是湖北襄樊地区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基地内部现存抚州会馆,可以充分利
37、用原有建筑的格局增加休闲娱乐功能,同时以“动静分区”原则,与热闹的商业街有所隔离。在内部放大节点处布置小品设施以供游憩、观赏,在东南侧广场设置戏台。延续滨江广场,在入口广场合理布置绿化、花台等给游客提供一休息场所,并为其提供一极好的观景场所。4展望41规划目标(1)文脉延续历史文脉和尊重原有街道的格局,创造丰富、宜人、连续的街道空间。()环境综合分析现状,确定建筑外部环境的风格特征,突出重点部位建筑,并结合重点部位建筑物协调和统一周围建筑及绿化环境。(3)空间建筑及街道周边绿化是形成街道空间的主要部分,为此应正确处理建筑与街道空间的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系,明晰街
38、道空间的整体性,赋予其节奏变化,并明确街道空间的界面设计要求。创造优美的街道整体形象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4)交通合理组织沿街两侧人流、物流,处理好动态与静态的交通分布,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动作高效、舒适、有序。(5)经济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尊重土地价值分布规律,保持原有街道周边建筑用地功能及经营性质。42指导思想(1)要保护珍贵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积极发掘、精心整理丰富的历史文脉。建筑的功能、交通、风貌要服从整体,严格控制这一地区及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风貌。(2)在满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也要考虑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益,使保护、更新与开发
39、获得一定的资金来源。(3)历史地段的最大特色是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最大忌讳是割断历史、大拆大建,因此指导思想上要考虑“整体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并考虑充分利用旧房进行改造,少建新建筑,这样,既保护了古迹、文脉,又做到新陈代谢,逐步更新,同时注意综合规划、精心设计。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功能及城市活力研究13参考文献1周波,龚蓉,从城市活力的视角谈旧城商业街的更新,湖南城市学院,201062韩延星,张珂,城市职能研究述评,规划师20053孙盘寿,杨廷秀,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8434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5周波,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
40、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周波,生态建筑及其设计探索,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周波,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村庄特色的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38王建军,许学强,城市职能演变的回顾和展望,中山大学,20049田园,当代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功能再生,城市建筑,2008(12)10李光旭,王朝晖,孙翔,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武联,沈丹,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长安大学,200713吴良镛,中国城乡发
41、展模式转型的思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洪祥瑾,朱志军,蔡云楠,李开猛,营造城市活力街区以唐山市中心区建设路城市设计为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5(8)15孙珊,乐晓风,重塑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激发滨水区活力,黄浦江两岸南延伸段地区结构规划简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16宣建华,杨晓莉,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回顾和反思,北京规划建设,200417武联,李建伟,地域环境与城镇特色关系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518JACOBSJANE,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RANDONHOUSETRADEPUBLISHING(2006)19KEVINLYNCH,GOODCITYFORM,THEMITPRESS(1984)20唐山市建设路规划文本,20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