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传染病.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1038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传染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新型传染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新型传染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新型传染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新型传染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 型 传 染 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 韩春荣,新型传染病,指新出现的(如SARS)或以前已出现过但近年其发病率有所增加(如西尼罗河热)或流行地区有所增加(如猴痘病)或面临增加危险(如禽流感)的传染病.,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永不休止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了天花,1981年6月美国宣布发现不明原因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细菌、病毒与自然界和人类的斗争,总论,(一)新发现的病毒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新发现的各种病毒性肝炎 禽流感 新发现的各种出血热(二)朊毒体疾病 克

2、雅氏病,(三)新发现的细菌性疾病 O157:H7出血性肠炎 空肠弯曲菌感染 O139霍乱 军团病 中毒性体克综合征 巴尔通体感染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四)衣原体疾病 肺炎衣原体肺炎(五)螺旋体病 莱姆病,新传染病不断涌现的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动物在新传染病的发生上起巨大作用 HIV-1和HIV-2与猿免疫缺陷病毒(SIV)具有高同源性 禽流感病毒存在于鸡 、 猪 、 马等动物, 不同流感病毒在猪等动物体内进行重组 , 再以新的病毒感染人类 果子狸中分离的SARS病毒基因序列与人SARS病毒同源性达99.8,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动物携带病毒 大多

3、为隐性感染 人类捕杀动物 导致个别病毒有机会感染人类造成巨大威胁新开农田 草地改成玉米地 带病毒的节肢动物增多 携带病毒传染人类,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便捷交通利于传染病播散 便捷的交通淡化了传染病地区性 西尼罗河病毒早在中东非洲出现 1999年8月在美国暴发 2003年美国和加拿大发病数千例世界的都市化 人口集中在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造成贫困居民居住环境低劣 拥挤和肮 脏给传染病传播提供条件,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造成新的降雨格局 空 气潮湿的改变 微生物的微观生态学改 变 诱导新病原的出现再造森林 鹿是莱姆病病原的主要宿主 森林面 积增加导致鹿数量增长

4、 导致了美国和 欧洲莱姆病的流行,人类与病原的斗争,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从无暂停之时 宣布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 传统传染病仍在威胁人类 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 给人类增加沉重压力病毒和细菌为宇宙间非常古老的物种 经过千锤百炼造就与自然作斗争的本领 通过基因突变应付人类的治疗措施 适应自然界 产生新病种 对人类产生威胁,人类如何应对新的传染病,保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强化对传染病的认识强化病原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民素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无形体病是一种近年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疾病,美国和欧洲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报告。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直到2001年才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5、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该病开始时被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GE),因为其致病原在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测提示该病原与马埃立克体和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相似。随后,研究者提出,对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废除了立克次体科,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部分归作埃立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的蜱传播疾病病原.,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主要侵染人末

6、梢血中性粒细胞.,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后来研究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美国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1-2002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1.4例/百万人,60-6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我国安徽省也于2006年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夏季蜱活动频繁的月份(5月-10月),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率较高。,我国相关省份可疑病例回顾性实验室检测分

7、析,2004年至今,先后在我国浙江、江苏、山东以及湖北等地均发生过类似安徽的疫情,我们对上述省份送检的血清标本以及血球标本进行检测,证实了这些省份存在有阳性病例。2007年春季在河南信阳地区发生采茶农民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经流行病学、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测初步证实为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该疫情正在进一步研究中,2006年11月,我国安徽一妇女感染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出血死亡后数天至两周内,9名密切接触者(包括5名亲属、2名医生、2名护士)都出现了发热等症状。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除了病毒感染;专家最终确认为无形体病,其他9人虽然感染了无形体病,这些患者并没有机会与蜱接触

8、,但曾与已死亡的患者有过血液或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接触.,自2009年3月31日至2010年8月25日,我院收治一些不明原因发热伴人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病例60余例。经专家讨论,根据国家卫生部诊断标准和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疑似病例,但疾控中心实验室均未确诊,目前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现报告如下:,病人来源分布: 主要集中在河南信阳地区、我省随州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以及武汉城郊农村。经初步调查所有病例无家族聚集性。人群分布: 职业均为农民。年龄25-68岁,多在35-65岁之间。时间分布: 发病自2009年月至2010年。宿主媒介情况: 患者家中多有家畜,部分患者自述

9、有蜱叮咬史。接触者未发现发病,首例病人临床表现,首例病人于2009年3月31日入院,来自随州市高城镇雷家祠村4组。因为腹泻高热六天入院。入院当天曾出现晕厥一次。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受损,肾功能受损,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急剧下降。肌酶谱显著升高。入院后神志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腹泻经抗感染治疗不能缓解,并有血尿、黑便,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衰竭,终因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所有病例共同临床特点:高热,心、肝、肾等多脏器受损,常伴随肌张力增高,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严重病例可有神智意识障碍,出血,呼吸衰竭;重症型表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并发继发性感染(多为真菌感染)。突出特点: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

10、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肌酶谱异常.,分析2009年早期发现的15例病例,其中4例放弃治疗的患者临床都表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2例出现呼吸衰竭, 1例消化道出血伴循环衰竭,1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 2例重型患者均伴有肺部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及对症处理好转,肝功能异常14/15例中,其中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2例,最高1例总胆红素高205.8Umol/L.7例ALT高达100U/L-678U/L之间,13例AST异常,11例超过100-726之间.4例BUN异常.PT异常达15秒以上仅3例,APTT异常8例,TT异常3例.-GT异常7例.WBC15例均明显下降,最低为0.59109/L,14例血小板明显下

11、降,其中1例仅为0.5万/L.12例肌酸激酶明显升高,10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2例尿中有蛋白+-+,3例尿白细胞+,8例尿红细胞+-+.部分病例出现心电图改变,表现为心动过速(1例出现房颤),ST-T波改变.,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

12、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

13、裂谷热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流行病学,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流行病学,传染源:储存宿主包括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 ,均可持续感染。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尤其是疫源地

14、(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易感。,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 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 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 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

15、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皮肤瘀斑,皮肤瘀斑,并发症,机会性感染、真菌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DIC及MOSF,实验室检测,1.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2)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等升高。(3)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部分病例BUN升高。,2.尿常规检查,多数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病原学检测,1核酸检测:

16、采用RT-PCR 和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患者血清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2病毒分离:用于病毒分离的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经处理后,可采用Vero、Vero E6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进行,用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确定。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病毒可确诊。,血清学,1.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抗体测定、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认为新近感染。2.血清特异性总抗体:可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病原特异

17、性总抗体阳性表明曾受到病毒感染。,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鉴别诊断,(一)与其他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鉴别: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以及莱姆病等。(二)与发热、出血及

18、酶学指标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三)与发热、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肠道疾病的鉴别: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四)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五)与发热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的内科疾病鉴别:主要是免疫系统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可通过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进行鉴别。(六)其他:如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物反应等。,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对病

19、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治疗,1. 四环素类抗生素(1)强力霉素(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日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mg/kg;之后,每次mg/kg, 日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2)四环素。口服:成人常用量为0.25-0.5g/次,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

20、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一日10-20 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住院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四环素毒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儿童10 mg/kg,每日一次口服。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对症支持治疗,. 1.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2. 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3. 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4. 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对少尿患者,应碱化尿液,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剂。如出

21、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处理。6. 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应慎用激素 国外有文献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故应慎用。对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隔离及防护,对于一般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在治疗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病人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出院标准,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预 后,据国外报道,病死率低于1%。如

22、能及时处理,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如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易导致死亡。,预防,1.做好公众预防的指导和健康教育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2.媒介与宿主动物的控制 出现暴发疫情时,应采取灭杀蜱、鼠和环境清理等措施,降低环境中蜱和鼠的密度。 3.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能力,规范其治疗行为。4.病人的管

23、理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不需要对病人实施隔离。,我院收治病人分布情况,湖北地区(63例)与河南南部(22例)农村,多为丘陵地带,农民80例(94.1%)。60例(70.6%)发病前有野外劳作史,部分有明显被硬蜱叮咬病史,2例有过疑似患者接触史,其他20例(23.5%)否认有以上病史。在2例患者身上找到活的硬蜱。78例(91.8%)为转诊患者,曾在当地门诊或医院接受过短期抗感染治疗。,病例介绍1,患者女,46岁,河南省潢川人,农民。因畏寒、发热1周,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纳差、胸闷气促、四肢无力、少尿、肌痛及肌肉颤动3天入院,体温持续在39

24、左右,当地医院治疗效果欠佳。 既往体健,发病前有下地劳作及硬蜱叮咬史。 查体:体温39.2,呼吸32次/分,脉搏106次/分,血压96/70 mmHg,神清,急性病容,呼吸急促,四肢冰冷,双肺呼吸音粗,腹部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 实验室检查:血WBC 2.14G/L,PLT 32G/L,N 42.4%,L55.1%;大便呈稀水样便;尿蛋白(2+)及隐血(2+);ALT 129U/L,AST 676U/L,BUN 17.86mmol/L,Cr525.2mol/L,UA 453.8mol/L;LDH 764U/L,CK783U/L,CK-MB 27.7U/L;ENA阴性;低钠、低钙血症,总二氧化碳

25、结合11.8mmol/L。,诊断考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并多器官功能损害。 治疗给予多西环素(0.1,bid)治疗,并同时予护肝、降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支持处理。 入院后3天体温降至正常,肌肉颤动消失,尿量逐渐增多;第四日恶心、呕吐及腹泻好转,随之,精神、食欲恢复;经治疗12天后,各项生化指标与血、尿常规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痊愈出院。,病例介绍2,患者女,58岁,湖北红安县农民。因发热腹痛6天入院,体温最高达40,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纳差、胸闷气促、尿黄量少、四肢无力、肌肉酸痛。入院前2日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腹泻为黑色稀水样便,至当地医院输液治疗无好转。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

26、发病前有虫咬史。 查体:体温38.7,呼吸28次/分,脉搏94次/分,血压82/56 mmHg,神清,嗜睡,反应迟钝,能准确回答问题,全身皮肤冰凉,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率加快,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肌张力增加。,外院查血WBC 1.62G/L,PLT 26.0G/L,N% 37.2%,L% 53.6%,ALT312U/L,AST 973U/L,GGT 610U/L,ALP257U/L,ESR 32mm/h. 入院查血WBC 2.56G/L,PLT 32G/L,N% 32.4%,L% 57.0%;TBil 27.6mol/L,ALT 41

27、2U/L,AST 2374U/L,ALP 1238U/L,GGT2432U/L,Alb 27.6g/L;BUN 21.1 mmol/L,Cr 242.5mol/L;CK1065U/L,LDH4673U/L;总二氧化碳结合力11.8mmol/L。 诊断考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时给予多西环素抗感染、补液及白蛋白等补充血容量,血压回升,尿量增多,腹泻、咳嗽渐止,精神食欲好转。治疗9日,检验指标部分恢复,好转出院。,病例介绍3,肖,女,49岁.随州市高城镇人.于2009年3月31日入院,因为腹泻高热六天,体温曾达40,入院。入院时体温37.1. 血压120/87mmHg,P89

28、/分,出现晕厥一次.第二天出现吐词不清,行走无力,心动过速,CT报告腔隙性脑梗塞.胸片为双肺支气管炎。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受损ALT65,AST276,肾功能受损,白细胞0.61109/L,血小板进行性急剧下降23109/L。肌酶谱显著升高1065mmol/L。乳酸脱氢酶5239mmol/L.入院后神志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仍腹泻经抗感染治疗不能缓解,并有血尿、黑便,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衰竭,5/4,5Pm终因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病例介绍4,徐,女,57岁.随州市府河镇人. 因发热10天,腹泻一周,伴有咳嗽,白色泡沫样痰。体温达40,于2009年5月11日入院。入院时,发现双肺干湿性啰音。

29、5月12日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心房扑动,ST-T改变。HR174/分,SPO285%。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受损ALT116,AST726,肾功能受损,白细胞4.72109/L,血小板进行性急剧下降15109/L。肌酸激酶升高927mmol/L。乳酸脱氢酶4262mmol/L.尿蛋白3+,血尿2+,大便隐血2+,肥达反应阴性,DIC(-)。5月12日终因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病例介绍5,李,男,60岁.随州市殷店镇人. 因发热,腹泻一周入院体温达39以上,腹泻黄稀便4-5次/日,伴有轻咳嗽,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入院时,体温38.2,血压100/83mmHg,P83次/分

30、,急性病容,球结膜水肿,颈部泛红,双肺呼吸音粗糙,腹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受损ALT249,AST849,白细胞3.3109/L,血小板54109/L。肌酸激酶升高1332mmol/L。乳酸脱氢酶1937mmol/L.尿蛋白3+,血尿3+,肥达反应阴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5月23日出现神志不清,频繁抽搐,终因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病例介绍6,胡,男,59岁.随州市长岗镇人. 因发烧半月,伴腹泻,腹泻为稀水便6-7次/日,于5月8日入院,体温达39以上,伴有咳嗽。5月10日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困难,胸片报告,支气管肺炎。痰培养为曲霉菌。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受损ALT119,AST

31、146,肾功能受损,白细2.89109/L,血小板下降为13109/L。肌酸激酶升高256mmol/L。乳酸脱氢酶439mmol/L.尿蛋白1+,血尿2+,大便隐血2+,肥达反应阴性,ENA(-),血、大便培养为阴性。5月12日终因经费困难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THANK YOU,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WHO与CDC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

32、播。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少痰和乏力、腹泻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 一、病原学:新型的冠状病毒称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病毒结构图,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咳嗽、腹泻),潜伏期患者和病愈出院的康复者不引起传播,隐性感染者是否存在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尚无足够资料。个别人造成数十甚至成百的与共接触的易感者患病称为“超级传播者”。(super spreader)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易感性和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居多。 、流行特征:我国24个省市、266个县市流行、5327例病人死亡349例,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流

33、行,8422例,死亡916例,发病在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三、发病机理,患者淋巴细胞减少,CD4、 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下降,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认为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16天,平均3-5天,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热程多为1-2周,伴头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多无呼吸道卡他症状,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于10-14天达高峰,出现气促、呼吸困难。2-3周后症状、体征消失。但肺部炎症吸收较慢,体温正常后仍需2周才能完全吸收。,五、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初期到中期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淋巴细

34、胞常见减少。 2、血生化:ALT和LDH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气分析见血氧饱和度降低。 3、血清学检查,IFA及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第2周检出率80%以上,第3周末90%以上检出率。 4、分子生物学:RT-PCR检测患者血清、呼吸道分泌物、大便等标本中冠状病毒的RNA。 5、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分离到病毒后,再以RT-PCR证实为SARS病毒。 6、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SARS 患者肺病病理,六、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 1)与患者有接触史,属群体发病之一,有传染他人的证据。 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疫区或接触过标本.(2)症状与体征(3)实验实(4)胸部X线检查(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35、诊断标准: (1) 1)+(2)+(4) (1) 2)+(2)+(3)+(4) (1) 2)+(2)+(4)+(5)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2)低氧血症 在吸氧3-5L/min下,PaO270mmHg SpO293%(3)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示48h内病灶进展50%。(4)休克或MODS(5)具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或年龄50岁.,七、治疗,1、隔离和护理2、一般治疗3、氧疗: 鼻导管或鼻塞给氧 面罩给氧 气管插管或切开 呼吸机给氧4、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持续3天不退 48h内肺部阴影扩大50% 有急性肺损伤(AL

36、I)或出现ARDS5、治疗并发和继发细菌感染6、早期试用抗病毒药物7、重症者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八、预防,重点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思考题,非典型肺炎是怎样传播的?非典型肺炎与普通流感在症状上有什么异同?非典型肺炎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非典型肺炎推荐的治疗方案是怎样的?,世界经济可能为“禽”所伤,禽流感的肆虐不禁让人联想起2003年的那场非典,33个国家8422人被感染,916人死亡,经济损失400亿美元。“如果当前形势失控的话,非典的危害和禽流感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严厉警告说。,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

37、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历史上有多次禽流感暴发,未见人感染,但在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男孩体内分离出一株A(H5N1)型流感病毒,确诊为全球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原学,该病毒属正粘病毒科A型,呈球形,有囊膜,平均100 nm大小,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根据外膜血凝素(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和10个N 亚型。与人流感有关的有H1、H3、H5、H9、N1、N2、N3.根据其对易感鸡的致病性,分为高致病力、低致病力和无致病力3种。对有机溶剂、热及紫外线均敏感。,流行病学,自97年香港发现首例人感染禽流感以来,由H5N1亚型病毒引起人感染的疫情不断发

38、生。传染源:家禽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潜伏期多为1-3天,早期症状与其它流感非常相似,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为17-23天,半数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迅速出现ARDS 、肺出血、肾功衰、败血症、休克及Rege 综合症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不定,骨髓细胞学检查是细胞增生活跃,半数患者胸部X线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病原学诊断:咽拭子和咽漱液进行接种、培养,同时进行血清学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结合H5N1的病原学-血清学依据。与其它呼吸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鉴别,特别要注意与SARS鉴别。,治疗,一旦被怀疑为H5N1患者,必须马上住院隔离和疫情报告,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染扩散。一、对症支持治疗二、抗病毒药物 1 、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 刚乙胺 。 2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达菲)。,预防,1 、监测及控制传染源2 、切断传播途径3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4 、疫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