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课程上.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2267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分析课程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神分析课程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神分析课程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神分析课程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神分析课程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神分析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十五讲),丁力(博士),第一讲 导言 讲解课程概念1、心理学2、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3、现代当代文学 明晰课程目的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2、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3、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成果 明晰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脉络1、经典的弗洛伊德主义2、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3、新弗洛伊德主义4、后弗洛伊德主义,参考书目心理学史和心理学与文学关系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杨鑫辉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文学与心理学(冯川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精神分析学经典著作精神分析引论

2、(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弗洛伊德著 林尘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容格著 成穷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容格著 黄奇铭译 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荷妮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荷妮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生命之爱(弗罗姆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逃避自由(弗罗姆著 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介绍和阐释性著作精神分析学的过去和现在(鲁本弗恩著 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潜意

3、识的诠释(王小章 郭本禹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精神分析学与文学批评的结合弗洛伊德文选:论无意识与艺术(弗洛伊德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精神分析文论(陆扬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蓝棣之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文学与治疗(叶舒宪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三、四讲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 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1、人格结构2、意识层次3、性本能与性欲发展期4、梦的解释5、焦虑与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与人合著,1895)梦的解析 (1900)性欲三论 (190

4、5)图腾与禁忌(1913)论无意识 (1915)超越唯乐原则(1920)精神分析引论(1922)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 (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摩西与一神教 (1939),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和主要观点1893年与人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的情绪经验排除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被排除的记忆找回来,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了。由此发展出了精神分析技术。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借助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依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提出了梦是愿望的满足的观点,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1905年出版性欲三论,运用治疗病人

5、的案例研究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提出了对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看法。分析幼年儿性的性欲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包含了著名的原欲理论。1914年发现自恋心理现象,并以本能驱力即“力比多”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1920年他修正了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1923年出版自我与本我详细阐述了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1930年他对现代文明做了剖析,并在生命的最后年代(1934-1938)写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评性著作。 弗洛伊德终生从事临床治疗和著作活动,其在探讨问题中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众多的材料,同时也使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文学、艺术、宗教

6、、历史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所以人们把 他的学说称为“弗洛伊德主义”。,(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1、本我(id)即原我,是一个人心理最原始的部分,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本源。本我按“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PLEAURE PRINCPLE)行事,它唯一的追求目标就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它完全处在潜意识之中,其中充满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 2、自我(ego)源自本我,是本我的一部分,是因接近现实的危险而有意改造的部分。它接受外界的刺激,也感受本我的兴奋。自我“为了本我的利益,控制它的行动的通路,并于欲望和动作之间插入思想的缓和因

7、素,并利用记忆中储存的经验,从而推翻了唯乐原则,而代以唯实原则。唯乐原则对本我历程发挥巨大的影响,唯实原则则保证较满意的安全和成功。”。自我在本我和现实之间周旋,同时还要接受来自超我的压力。(自我面对三个暴君)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代表理想人格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主要参见引论新编),(二)意识层次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好像

8、深浅不同地壳而存在。1、意识(conscious),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2、潜意识(unconscious),一些本能冲动、欲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而且潜意识总是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根据弗洛伊德的著作,这种潜意识包括了原始本能冲动和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两大类。)3、前意识(preconscious)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

9、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并为个体觉察到。 弗洛伊德说过,“将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这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而且只有这个前提才使精神分析学有可能解释心理生活中的病理过程并把它们安置在科学的结构之中。”而人的精神病态症候往往与被压抑的潜意识有关。(见后期著作选),(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统称为力比多“Libido” )和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1、性欲本能并非狭义上的生

10、殖活动,它实际上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所以人们把他看作是泛性论者) 。而力比多的释放有三种: 正常途径宣泄;压抑积郁成为神经症;转移和升华。2、人的性欲心理发展可分为五阶段:口欲期(婴儿阶段);肛门期(1-2岁);性蕾欲期(3-5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少年)。每个阶段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都可能导致一个人成人后的神经症。3、恋母或恋父情结(complex)。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会体验到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另:厄勒克

11、特拉(Electra))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对人的一生情感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参见性欲三论),(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人的神经症或焦虑等心理疾病。 (主要参见梦的解析),(五) 焦虑与心理防御

12、机制 (1) 焦虑(anxiety)的来源 : 是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结果。(2) 焦虑的型态 :(a) 现实性焦虑 (reality anxiety) :对外在环境的危险及威胁的恐惧。(b) 精神性焦虑 (neurotic anxiety) :对本我将失去控制的恐惧,及恐惧会去做某些会遭受惩罚的事情。(c) 道德性焦虑 (moral anxiety) :对良心或者超我的恐惧。(3) 焦虑与精神官能症 :(a) 焦虑反应 (anxiety reaction)(b) 恐惧反应 (phobic reaction)(c) 强迫反应 (obsessive compulsive reaction)

13、(d) 歇斯底里反应 (hysterical reaction) (主要参见焦虑、自我和防御机制),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为了应对焦虑和缓和焦虑,“自我”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既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又使“本我”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些应对和缓和焦虑的各种方式系统,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约12种)。 人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减轻痛苦,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如果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

14、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压抑depression当个体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避免焦虑和痛苦,是一种不自觉的遗忘和抑制。(如人们多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门遇车祸,其实后一种情形发身的概率更大,但是为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否认deny指个体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消除和缓解自我痛苦,借此保护自我。(如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隔离isolate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转化

15、change指个体在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上的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腹痛、呕吐,等。),退行regression当个体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幼稚方式来满足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虽为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的方式来表达,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 抵消counteract个体以某一种象征性的程式化的行为,来抵消已往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表现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

16、和其他痛苦体验。) 合理化rhetoric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为自己解脱。(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移置displacement指心理能量的释放从原发对象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这种心理能量可以是爱也可以是恨也可以是愤怒等。如把对父母的爱转到老师或朋友身上;如受了A的气就撒到B身上。(例如阿Q)。,补偿compenstory是指个体因为自己有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陷,所以利用某种方法或方式来进行弥补,以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叫补偿。(如常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升华sublima

17、tion指个体将被压抑的不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固定fixation指个体心理的发展若遇到危险和挫折,就会停留或固定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固定往往使无意识心理内容以旧的幼稚的不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儿童若不能将自己的爱成功转移到某个异性身上,就可能终生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恋)。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个体害怕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所以转而朝着相反的方向释放或表现,叫反向形成。(如有些恐惧症病人内心渴望接近异性,但

18、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的恐惧。),投射projection指把个人固有的心理内容外射给他人身上,从而以为这些东西是对象所固有,借此缓解内心的自责或者压力。被投射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病态的消极的东西,但有时也包括某些正常的积极的东西。(如有人有太多自卑感遂处处觉得所有人瞧不起自己。又如一个人做梦时梦见另一人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得到解脱)。 幽默humor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被压抑的东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贡

19、献与局限 其最大的特点,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尽管对弗洛伊德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人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如本我、自我、超我、性本能、无意识、焦虑等)。 主要局限在于非理性主义。其一,忽视和贬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极端夸大无意识的意义。其二,忽视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力鼓吹泛性

20、论。把人的东西自然化,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弗洛伊德的主要文艺论文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三个匣子的主题诗人与白日梦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弗洛伊德的主要文学观点之一(文学本质观)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创作是白日梦 性欲(力比多)有三种出路:一通过正常性行为宣泄。二是固着形成病态而引起精神病。三是转移和升华。文学创作属于第三种。 作家创作与白日梦的相同处在于:主体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满足。 相异处在于:前者高于后者,可以与他人分享,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作品与梦的相同处在于:1)都源于受到压抑的儿童时期的欲望;2)都是对现实的某种脱离;3)都有着表层的显在的层面和

21、深层的隐在的层面;4)都要经过一系列象征、变形和改造的过程。作品与梦的相异处在于:文学作品的产生比梦的形成经过了“更为严格的检查与筛选”。 那么,作家艺术家是如何在想像或幻想中进行创作的? 他提出:“某些在作家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实际经验,激起了对以前经验的记忆(这些经验总的说来属于童年), 然后产生出一种在所探讨的作品中得到满足的愿望。” ( 见诗人与白日梦),弗洛伊德的主要文学观点之二(文学动力观)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动力 弗氏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作品都表现了

22、“俄狄浦斯情结”这一主题。“很难说是由于巧合,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这一点也十分清楚。” (见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俄狄浦斯的命运所以震撼我们,是因为它完全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命运。当诗人探究人性,揭开他的罪恶时,我们也看到了内在的自我(见释梦)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实在

23、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 (见释梦)托斯妥耶夫斯基对罪犯的同情,事实上是浩瀚无边的;它远远超出了这些可怜的家伙可能要求的怜悯,而使人想起那“神圣的敬畏”,过去人们正是这样来看癫痫病人和疯人的。罪犯对他来说差不多成了救星,因为他承担了本来必然要有他人承担的罪恶。由于罪犯已经杀了人,人便无须再去谋杀了。(见托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几个思考讨论题1、你对弗氏学说的了解有何新斩获?(如他的主要学说、主要概念、主要贡献以及缺陷)2、你对弗氏的文艺观点有什么看法?(多大程度上赞同、多大程度上反对、原因或者依据是什么)3、试用弗氏学说解析一个文学个案(如作者、故事、人物、情节、细节等),第五、六讲 荣格

24、的主要理论Carl G. Jung,1875、7、261961、6、61、心理类型2、人格理论(心灵结构四层次)3、集体潜意识、原型4、个体化历程5、梦的理论,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分歧 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与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 首先, 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氏认为是性能量,荣格认为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二, 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第三, 以上分歧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

25、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四个层次: 1)个人 意识(或自我) ,2)集体意识,3)个人潜意识, 4)集体潜意识。 他提出的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原型,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性等,已成为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心理类型 在心理学的类型理论中,以荣格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他首次提出并在1921年心理类型学里充分阐明。1、一般态度类型。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出两种性格类型。心理能量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

26、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2、机能类型。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八种性格类型。,(1)外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其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想过程。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

27、,有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2)内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其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有固执,刚愎等人格特点。(3)外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情感符合于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思维压抑,情感外露,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4)内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感情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易忧郁。(5)外倾感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其头脑清醒,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追根究底。寻求享乐,追求刺激,情感浅薄,直觉压抑。(6)内倾感觉型

28、。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中。其知觉深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7)外倾直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外界中发现各种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这种人可以成为新事业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8)内倾直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心灵结构的四层次荣格理论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区块: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潜意识又可以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或“集体潜意识

29、”(collective unconscious)。或者可以说,心灵有四个层次:一、个人意识(personal 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是人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二、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于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心灵中一度被意识到的但又被压抑或遗忘的经验,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构成。它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三、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人格中最深最不易触到的层次。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人类集体作

30、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四、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其显然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集体意识中的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荣格在个体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潜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 荣格解释说,“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无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又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

31、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见改革出版社1997版),原型(archetype)荣格认为,原型与本能相似,都是人类人格中的根本动力,分别在心理和生理中追求它们固有的目标。原型是人类心灵中一些先天的倾向或者可能性,是从原始人类原始祖先开始一代代逐渐积累并遗传下来深藏于个人内心的东西。“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构造中,它们在我们的精神中并不是以意义的形式出现的,而首先是没有意义的形式,仅仅代表着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当某种符合特定

32、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活出来,产生一种强制性”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形式,普遍见于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乃至人类一切文化领域。荣格说,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确实从不同角度阐述过原型,“在神话研究中它们被称为母题;在原始人类心理学中,它们与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现概念相契合;在比较宗教学的领域里,休伯特和毛斯又将它们称为想象范畴”荣格有时也把原型表述为“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persona、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和阴影shadow)。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

33、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自性”或“自我”(self; rather than ego)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意识的所有方面,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自我,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个体化历程(individuation) 指人在生活中努力去认识发展他她心灵的与生俱来潜能。由于原型的可能性非常多

34、,任一个体化历程无法达到所有天生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不在于达成的量有多少,而是人格是否忠于自身深层的潜能,不要只被自我中心的自恋倾向牵着鼻子走,或只认同于集体意识的角色。自我可能认同于个人潜意识里与更宽广的个体化历程格格不入的角色。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精神官能症感觉被撕裂,无法动弹、麻木。困在童年时被指派的家庭角色里,会造成这种精神官能性分裂。自我也可能认同集体范畴里所设定的角色而和个体化历程脱节不管认同的是集体潜意识所设定的原型角色;还是认同集体意识所设定的社会角色无论角色多么重要,都会逐渐和个体命运相违背。认同于某个社会角色(人格面具),即便再怎么受到社会所认可或赞扬,都不是个体化。荣格认为

35、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是认同集体潜意识所塑造的人物。极端认同客体心灵(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角色,会导致精神病式地认同一个更大(更不具人性)的自我。某些原型认同,就是自我和某个文化英雄或救赎者角色耶稣、拿破仑、世界之母等等混淆在一起。就连负面的认同也会深入原型的部分,如忧郁症病人感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自我暗示连神都没有权力原谅他。要描述成功或典型的个体化历程很困难,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梦的理论荣格认为,反映着个人体验的个人无意识以及继承而来的集体无意识都能反映在人们的梦中,尽管集体无意识的活动是非常稀少的。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梦的象征作用主要

36、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在他看来,“象征”是人格原型寻求和谐平衡的一种尝试,就是说,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因此,“梦的一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譬如,一个人工作了很长时间,整个大脑里充塞着工作,他就会在睡眠中梦到参加某种体育运动或消闲活动,可见,梦是试图告诉梦者一些重要事情他必须处理以改进生活质量的事情。怎样才能知道梦所告诉我们的内容呢?荣格认为,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近来所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真实的生活信息提供

37、了临床描述的一个方面。荣格仿效弗洛伊德对梦的各个部分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同时还使用词语联想法。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荣格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贡献: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局限: 反理性和神秘主义色彩。,荣格的主要文学观点艺术作品可分两类一类是心理学式的;“以处理取材自人类意识界-诸如生活教训、感情

38、的激动、苦痛和一般的人类命运-为主,这些都是人类意识生活以及感觉生活的组合素材。”这类作品很多,是“解析并启明意识的内涵,以及反复出现的人生经验”性质的。一类是幻觉式的;“本源是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那是一种人类无法了解的原始经验”,“它来自无限,令人感到陌生、冷峻、魔力、光怪陆离。它是一个无边混乱之狰狞荒谬的写照它促使人类的价值与艺术题材标准支离破碎。”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 对于心理学家而言,第二种作品更有价值。 (见心理学与文学),荣格的主要文学观点之一 关于艺术创作的本质(源于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激情和冲动不是源于

39、性欲,而是从集体无意识中获得的灵感。诗人艺术家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艺术作品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对艺术家们的分析不断地表明:不仅创作冲动的力量而且它那反复无常、娇纵任性的特点也都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伟大的艺术家们的传记十分清楚地证明了:创作性冲动常常是如此专横,它吞噬艺术家的人性,无情地奴役他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艺术家们“深信自己是在绝对自由中进行创作,其实却不过是一种幻想:他想象自己是在游泳,但实际上却是一股看不见的暗流在把他卷走”。 (见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三联书店),荣格的主要文学观点之二关于诗人(作为个人和作为“集体人”) 艺术家是具有两重性,他的外表和他的

40、灵魂不相干,他的自觉意识和他的集体无意识不相干,他的个人生活与他的作品不相干。 “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艺术是非本质的,它至多只是 帮助或阻碍它的艺术使命而已。艺术家在个人生活中也许只是个市侩、循规蹈矩的公民、精神病患者、傻瓜或罪犯;他的个人生活可能索然无味或十分有趣,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作为诗人的他。” “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说话。”艺术家作为个人有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的意识和个人的目的,而作为艺术家他却是更高意义上的人,是“集体人”,一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人。他是客观的、非个人的、甚至是非人化的。 “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一千个人的

41、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力量。” (见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三联书店),荣格的主要文学观点之三 关于艺术作品(原型性质和补偿功能) 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神话原型的性质,它是原始意象的体现。在远古生活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原型,不仅是产生古代神话的母体,而且也是产生现代小说和现代艺术的母体。也正是这些被艺术家所召唤出的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时代的片面和匮乏。所以,真正的艺术作品在被阅读和欣赏的时候,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种族。全体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 所以,艺术作为一种象征,暗含着某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东西,只有当时代精神发生演变,只有当人类认识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才有可能揭示这些隐藏的意义。因此,伟大的艺术是万古长新的,需要不断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伟大的艺术品不为时间所湮没,因为它所象征的是人类心灵中最古老最深邃最广阔无限的东西。 (见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三联书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