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2577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安阳县疾控中心刘爱玲2016-5,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2、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卫生部)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6卫生部修37号令)4、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2004卫生部41号令),组织制度,机构与职责乡镇级以上各类医疗机构应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组织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单位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制度并具体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负责管辖范围内村卫生所及个体诊所传染病报告信息的收集和代报,并承担传染病防控相关培训和指导工作,组织制度,

2、机构设置和人员要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科室和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有部门设置和人员任命文件,要求职责明确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每日收集和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定期对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和通报;组织开展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相关技能培训,组织制度,乡镇级疫情管理人员同时负责辖区内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的传染病疫情代报工作,并负责督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制度,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制度至少应包括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管理、预检分诊、转诊、自查与奖惩、培训、异常情况反应处置等方面内容,传染病预检和分诊管理,医疗机构应当施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转诊制度,对发热、

3、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预检和分类管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管理要求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卫办医发【2004】166号),传染病预检和分诊管理,其它未要求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传染病诊疗登记,医疗机构须建立规范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和辅助检查记录等病例就诊信息登记制度,规范就诊病例信息登记和报告管理,传染病诊疗登记,门诊日志 门诊日志格式项目包括就诊日期、姓名

4、(14岁以下加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初/复诊、疾病名称、发病日期、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转诊去向、备注等14项基本内容,传染病诊疗登记,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要求无漏登,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疾病诊断明确,不能以症状或体征代替诊断,传染病诊疗登记和报告,出入院登记 出入院登记本格式项目包括姓名(14岁以下加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初/复诊、发病日期、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备注等13项基本内容,传染病诊疗登记,所有入院病例均应纳入出入院登记管理,病例出入院登记实行床位负责制,由负责的临床医生填写

5、,要求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发现传染病时,必须在出入院登记上填写传染病诊断名称,传染病诊疗登记和报告,辅助检验、检查登记 化验室和影像室等临床辅助检查登记项目至少应包括送检科室/医生、病例姓名、性别、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检验医生等项目,传染病诊疗登记,临床辅助检验和检查登记实行首检医(技)师负责制,所有传染病异常检查结果均应由负责检查的人员进行登记,对于工作量较大的医疗机构,可指定具备医护资质的人员查看报告单协助填写,但须有首检医(技)师签名确认。阳性结果可另行分本登记,传染病诊疗登记,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要求 实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要求系统功能涵盖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模块,门诊日志、

6、出入院登记、辅助检查登记项目齐全,能达到传染病信息相关登记项目要求,并能导出门诊、出入院等病例就诊信息一览表,便于传染病报告信息浏览查询,传染病信息报告,传染病报告病种范围 当前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决定纳入法定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进行分类报告管理的传染病共有56种,其中法定甲乙丙类传染病39种,其它传染病17种,传染病信息报告,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

7、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传染病信息报告,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传染病信息报告,其它传染病(17种):水痘、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肝吸虫病、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不明原因,传染病发现

8、与报告,责任报告单位发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和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诊断要求,临床医生(含中医师)应对就诊病例给出明确地疾病诊断,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和辅助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时,应给出准确的传染病疾病名称,而不能以临床症状或体征代替疾病名称,传染病诊断要求,病例诊断类型报告 医疗机构根据病例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可报告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限于

9、具备实验室确诊辅助检查条件的医疗机构报告,报告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的医疗机构取得其它资质部门的辅助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后,可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需备注说明),传染病诊断要求,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病种。乙肝的病毒携带者不需要进行网络直报,但应进行专门登记,传染病诊断要求,需报告留观病例的病种有埃博拉出血热需报告阴性感染者的病种有中东呼吸综合征需报告轻、重型的病种有手足口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传染病诊断要求,病例诊断分型报告 临床诊断须分型报告的病种有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

10、和未分型3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5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5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3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4类,传染病报告要求,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使用统一格式A4纸打印,应由临床医生填写并签字,填写需使用钢笔或圆珠笔,要求项目齐全,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无乱涂乱画发病日期应准确,出生日期应填写详细年月日,诊断时间要求详细到XX时。现住址的填写,原则上是指病人发病时并在诊断传染病的潜伏期内的居住地(而不是户藉所在地址),须详细填写到村(居委会)。14岁以下儿童须填写家长姓名、联系电话。职业为学生、托幼儿童的病例

11、应详细填写工作单位至学校和班级 。所有卡片均应该填写身份证号,传染病报告要求,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 对于死亡前未通过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详,可以接诊日期或死亡日期代替,传染病报告要求,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与报告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2013)执行,传染病报告要求,专项管理传染病报告 根据国家专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需开展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等,按照专项工作相关要求执行,传染病疫情发现和报告意识,临床医生应提高传染病发现意识,发现某种传染病或者相同症状患者就诊人

12、数阶段性突然增多,应意识到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短时间内(1周)发现多例(3例以上)相似病症临床不能明确诊断的急性疾病;发现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发现急性病例死亡;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时,应注意询问病例与禽畜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合理的阳性辅助检查结果反馈机制,确保阳性结果反馈至临床医师,防止阳性结果流失,避免出现漏报。对于阳性结果,可指定专门人员送达或通知送检科室(医生)领取,有条件的单位可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实现辅助检查结果网络共享,疫情报告管理,传染病报告卡收集与录入 传染病病例诊断-录入直报系统的时限要求不超过24小时。

13、医疗机构应合理安排报告卡收集和录入时间,确保传染病诊断-录入24小时报告时限,疫情报告管理,疫情直报员接收传染病报告卡时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重卡等逐项检查,对有疑问须及时向填卡医生核实,经确认无误后准予网络录入,疫情报告管理,网络录入报告卡时,应确保信息录入一致性。报告卡各项信息录入完成后应再次核对,确认录入信息与报告卡填写信息完全一致后,再行保存确认,并进行编号。对确认已报告的卡片予以标记,不再网络录入,疫情报告管理,当日完成全部报告卡录入后应对系统所有已录入信息进行查重,发现重卡后予以删除,疫情报告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的订正 发现已报告病例诊断类型变更(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例诊断为确诊

14、病例等)、死亡或填卡错误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报告,并注明订正前报告病名),重新提交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完成网络订正操作,疫情报告管理,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追踪进行排除或确诊。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并对所发现的传染病报告卡错误信息或排除病例及时订正,疫情报告管理,补报 日常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中发现传染病漏报病例时,应及时予以补报(备注说明),补报传染病病例诊断时间按发现漏报时间填写,其它信息如实填写,疫情报告管理,传染

15、病疫情资料安全管理传染病报告登记本 直报单位应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分病种记录传染病报告信息,记录信息编号应与传染病报告卡编号一致,应做到纸质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网络报告卡3对照,以便于查找,疫情报告管理,资料整理归档 直报单位应定期对纸质报告卡按编号顺序整理,并与传染病登记本合并归档,资料至少保存3年数据备份 直报单位应定期(按月)导出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卡,分病种按月份进行统计整理,并做安全移动备份,备份数据应另存不同地方,疫情报告管理,直报代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医生向直报/代报单位报送传染病报告卡时应做好记录备案,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代报单位(即网络直报

16、单位)保存,疫情报告管理,疫情信息安全要求 医疗机构及其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向当地县(区)疾控中心报告,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发布传染病疫情,传染病报告自查,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工作自查与评估,自查内容应主要包括门诊日志登记、出入院登记和辅助检查记录是否有漏登现象,填写是否规范、完整,传染病是否漏报、传染病报告是否及时、完整、准确等,自查结束后应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进

17、行总结(通报),有自查记录和总结。可根据院内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对自查结果予以通报,奖优惩劣,传染病报告培训,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注意培训内容及时更新,培训范围全员到位培训工作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培训资料,包括内容有培训通知、签到表、培训内容、考核成绩、培训小结等,人员和设施配备,各级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至少指定1名专职疫情管理员,并指派1名兼职疫情报告员协助开展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应有专用办

18、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配备专用网络直报电脑,专用疫情数据备份移动硬盘等。专用电脑配置须能达到系统查询、网络直报等相关操作配置要求,散发疫情的调查处置,疫情的发现疫情处置传染源管理健康教育其他控制措施联防联控机制运行疫情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与管理,相关概念,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

19、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突发性严重性复杂性,公共性紧迫性易变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根据事件的表现形式划分: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人群中,当病例数

20、累计达到规定预警值时所形成的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暴发,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预防接种、服药事件 、医源性感染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以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当环境危害因素达到规定预警值时形成的事件,病例为事后发生,也可能无突发事件。包括:菌种、毒株丢失;病媒、生物、宿主相关事件,环境因素、辐射、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一般(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

21、事件(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释义: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的城区发生1例以上肺鼠疫病例或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以下同)在两个以上省份均有病例发生。,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释义:发生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者发生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多点散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释

22、义:两周内在两个以上省份发生临床表现相同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释义:在我国发生全球首次发现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短期内不断出现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或者在我国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病死率的传染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或者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天花和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释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以

23、及其它烈性致病因子丢失,已经对人群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释义: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认为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释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群以及社会影响的范围,认定是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

24、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6天内肺鼠疫或肺炭疽累计发病达到5例以上,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或肺炭疽疫情在2个以上县(市)均有病例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释义:一个省份内发生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或者发生1例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释义:腺鼠疫发

25、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6天内出现多个疫点(以鼠疫患者的住处为中心,将其周围可能被污染的邻舍或帐蓬划定),累计发病20例以上。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联的腺鼠疫疫情在2个以上市(地)均有病例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释义: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7天内累计发病30例以上,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联的疫情在2个以上市(地)均有病例发生,并连续出现病例。,5、乙类、丙类

26、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释义:在缺乏前5年周平均发病水平资料的情况下,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判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释义: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有死亡病例发生,并扩散到其它县(市),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

27、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释义:同种同源的医源性感染(包括医院感染),发生5例以上病例或者直接造成3人以上死亡。,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释义:发生与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事件相关的死亡病例,并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确认死亡原因为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所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释义:一次食物中毒是指具有相同暴露史的,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

28、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和亚急性食源性疾病,以下同。,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释义:一次急性职业中毒是指具有相同职业危害因素暴露史的急性职业中毒,以下同。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释义:因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或烈性生物毒素,已经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发病或死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释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

29、群以及社会影响的范围,认定是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6天内肺鼠疫或肺炭疽累计发病在5例以下。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释义: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6天内累计发病10例以上,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

30、联的腺鼠疫疫情在2个以上县(市)均有病例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7天内霍乱累计发病1029例,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联的霍乱疫情在2个以上的县(市)均有发生;或者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当年首次发生。,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释义:在缺乏前5年周平均发病水平资料的情况下,暂按下列标准:1、痢疾、甲

31、肝、伤寒副伤寒、麻疹: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同一事件累计发病100例以上;或者累计发病1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2、流脑、出血热: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同一事件累计发病10 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3、流感: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同一事件累计发病数500例以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7、预防接种或群体

32、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释义: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确认的事件。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释义: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群以及社会影响的范围,认定是较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

33、0例。释义: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6天内累计发病10例以下,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释义: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7天内霍乱累计发病在9例以下,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释义:乙、丙类传染病事件,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报告标准,但未达到

34、III级标准的事件定为一般事件(级)。其它传染病:可参照乙丙类传染病事件进行定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报告标准及总体原则,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金标准各地报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级以此预案为准预案中虽规定各级政府可以自行对事件定级,但如果预案已有明确标准的,首先应参照预案要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报告最低要求达到报告规范而未在突发网报告,则属于漏报;某事件未达到报告规范标准,原则上定级低于IV级(即未分级)。报告总体要求鼓励事件报告,不达到标准也可以报告;而达到报告标准则一定要报告。事件定级则要有据可依,报告标准及总体原则,根据相应定级标准

35、建议政府部门尽早定级初次报告时尽早定级,用于指导响应。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可以根据事件进展再调整。如果不明确定级标准,先以“未分级”事件报告后,及时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开展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及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

36、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37、、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组织机构及职责,报告范围与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件信息来源,内部信息疾病监测系统:疾病监测系统:重点疾病个案、急性传染病发生聚集性、重点传染病死亡;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卫生行政部门指示与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由基层行政机构到最高行政机构后再反馈至各个机构,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处理事件的机构较为被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件信息来源,外部信息社会举报:需对报告事件甄别后上报;媒体报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甄别后上报;国际通报:WH

38、O信息交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传染病,某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终确诊为传染病,则该事件归类于传染病事件。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者水污染事件中,如果明确诊断为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如霍乱、甲肝等),建议将其归类于传染病事件。如果流感样病例暴发,最终统计时归类于其他传染病;进程报告或结案报告时如已经实验室确诊为流感,当及时归类于传染病相应类别中(如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

39、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源性暴发的甲乙类传染病事件,建议不归属于食物中毒事件。如霍乱、甲肝、细菌性痢疾、伤寒等,食物中毒,分类植物性:指服食含有天然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加工不当而形成某种有毒物质的植物食品导致的中毒。如食用豆角、发芽土豆、草乌等引起的中毒。动物性:指服食含有天然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加工不当而形成某种有毒物质的动物食品所致的中毒。如食用河豚鱼、毒蜂等导致的中毒。不明:未查明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结案时已经查明致病因素,应当根据病因将食物中毒进一步分类。其它:包括化学性、微生物性等其他因素导致的食物中毒。,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

40、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在生产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一次或短时间大量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病变。如一次事故性有毒气体泄露引起的人员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 人及以上的。,其它中毒,根据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突发中毒事件定义为:在短时间内,毒物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群发性健康影响事件。(解读)其他中毒定义为:除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外的突发中毒事件。出

41、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环境因素事件,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空气污染:短时间内,有毒空气污染通过吸入方式导致特定人群的发生急性健康损害事件。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氯气、苯等有毒物质污染空气导致的中毒事件。水污染:短时间内,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水体污染进而对特定人群的造成急性健康损害事件。土壤污染: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土壤污染进而对特定人群的造成急性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

42、例3 例及以上。,环境因素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主要是指放射性因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因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人员受到异常照射的意外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及以上,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1 例及以上。,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

43、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根据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的规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 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

44、断或解释病因,【注:应急预案要求省级组织专家会诊,预案为准】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事件信息,事件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报告内容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

45、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要求体现快速项目简单描述事件概况,1题目,指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点及主要内容。题目应简练、准确。其基本格式为“关于的初次调查报告” 、“关于的初次调查报告”等。,2基本情况,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以反映事件产生的客观基础。主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地的人口情况及地理自然景观特征进行简述。如某学校的班级及学生人数,学校所在地及周边河系等情况。,3疫情概况,主要针对事件的发生、发现过程及事件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简要分析对事件性质、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等的判断,4流行特征,要对已经掌握的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进行

46、介绍,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病例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含特殊人群如医务人员等)、地区分布的描述;密切接触者的发病与隔离情况;可能的传染源,传播来源或可疑因素等分析;对于动物源性、自然疫源性等疾病,应对事件的发生地的家禽家畜以及相关宿主动物的发病情况进行简述。,5临床特征,简述病例诊断的主要依据;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上可能的诊断等;对临床表现与体征进行描述时应注意临床表现的定位及有价值的非特征表现。病情(轻中重病例的大致比例),治疗痊愈后、主要并发症、病死率情况等。,6初步结论,根据流行特征和临床特征,综合临床、流行病等方面专家的意见,给出本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

47、进行初步分析。,7流行趋势,根据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流行规律(传播速度、主要罹患人群)等方面情况要对疫情可能的走向(趋势)及波及范围进行估计。,初次报告主要内容8-9,8已采取的措施或工作和下一步准备采取的措施:含密切接触者的处理情况。9结尾 结尾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不是调查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结束语一般有三种形式:(1)概括全文,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2)在对资料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正文形成结论。(3)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或可行性方案。,10落款,包括署名及日期。一般调查报告通常是向政府、同级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或向有关单位进行报告,因此它的署名通

48、常为直接负责本次调查的单位如某个或某几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名称。在向派出机构进行工作汇报时,调查报告则应署单位(部门)及个人名字。另外,应该在调查报告的末尾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要求报告次数不限附件信息必不可少体现措施的落实和评价反应疫情的动态新,进程报告,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包括:事件的新进展(新增病例,事件发展或渐趋平息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最新的阶段评估报告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意见信息控制措施的改变或效果对初次报告内容的补充

49、和修正特别重大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日进行进程报告。,进程报告主要内容,题目:主要内容与初次报告一致。其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进程报告之一(几)”、“关于的进程报告之一(几)”等。因进程报告可能有多个,为便于完整保存,要注明进程报告的序号。主要内容:主要描述在上一次报告与本次报告期间发生的新情况,如新发病例数以及累计病例数以及周边地区监测情况;密切接触者的发病与隔离情况;病例的入出院情况,病死情况,调整的措施(新增的措施或取消的措施);现场调查等方面调查新进展或新发现;以及实验室(病原和血清学等方面)采样检测情况等。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对初次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落款:同初次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