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443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 摘要 】 :从古至今,西游记都一直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它并 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 ,而却是一个不争的童话性存在。它所具有的儿童文学美学因素,使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穷魅力,在诸多方面都都深刻地体现了儿童文学的艺术特色 ,适合于儿童的欣赏风格和审 美趣味。探究其儿童文学因素的形成原因 ,应该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中隐含读者及晚明文学思潮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西游记 儿童文

2、学 形成原因 Factors and form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Journey to the West“ Abstract: In all ages, Journey to the West has always been deeply loved by young children. It is not strictly childrens literature, bu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ir-tale existence. Its esthetics factors of Childrens literatu

3、re forms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infinite glamor. It reflects artistic feat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many aspects, so it is suits well for childrens reading style and aesthetic taste. In conlusion, the author, Wu Chengens life experience, the implied reader and the literature current of

4、the late Ming Dynasty makes its formation of artistic style. Key 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mation 在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西游记 可说是最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相对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而这个成果是任何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历来对西游记的评价和研究中,探寻“主旨”的热情远胜于对审美价值的揭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论述:“ 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

5、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 1鲁迅认为那些“劝学”、“谈禅”、“讲道”的皆是随意附会而已。他指出了长期以来文人们对于西游记审美品格把握上存在偏差。直至 20 世纪初,胡适、袁圣时等人才提及西游记的童话特质,称之为“童话小说”。之后,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也力主西游记为童话作品,或认为具有童话特质价值。 2 所谓 儿童文学,一般 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 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评价,西游记尚不能完全纳入儿童文学的框架。就少年儿童的知识水平而言,尤其是在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水平方面,要 理解原著,存在在一定的困难。未能理解,自然就谈不上喜爱,更不用

6、提到作品对人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而经过改编简化后的西游记,专门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少年儿童,如西游记儿童注音彩图版、西游记少儿版等,在基本内容框架上保留原著的成分,在语言、形式等方面加以改编,这些作品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就其思想性来讲,本文承认西游记是一部 反射 社会 现实,民生疾苦, 隐喻着深刻 的 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的 神话 巨制。然而,它所具有的儿童文学美学因素,使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穷魅力,在诸多方面都都深刻地体现了儿童文学的艺术特色 ,适合于儿童的欣赏风格和审美趣味 。 西游记虽然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 , 而它确实是一个不争的童话性存在。 本文以西游记

7、原著为研究对象, 探讨它的儿童文学因素的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的阐释。 一、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的表现 西游记展现了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童真世界,具有 浓厚的童话色彩,体现了儿童文学纯真变幻、稚拙欢愉的美学特质,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名著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又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西游记的儿童文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西游记以高超的 艺术想象力,不仅根基于中国神话传统展示了天上地下的神仙世界和仙界神话人物,还以儿童的心理和眼光讲述了地上的动物王国的神奇故事,迎合了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愿望与兴趣。 西游记在故事中展示了天庭的神仙体系。处于最高层级的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玉皇大帝是最高统治

8、者, 王母娘娘是天宫里最受尊奉的母仪人物 , 最具童话色彩的即她举办的“蟠桃盛会”。玉帝 的臣子文有太白金星 , 出谋划策 , 武有托塔天王 , 统领天兵天将 , 还有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等等神勇 盖地。他还管辖三山五岳诸神众仙 , 五方五老各路神仙 , 二郎真 君 , 四海龙王和主管人间生死的阴曹地府。而以西天如来佛祖为首的佛家和以兜率宫太上老君为首的道家一方面对玉帝加以护卫 , 一方面又相当于玉帝的国师。他们尊奉玉帝 , 受到玉帝的优礼相待。就这样,一个具有奇异童话色彩的神话世界就建立起来了。 林庚先生认为:“西游记作为一部深得儿童喜爱的小说,其中正包含着丰富的童话因素。成人

9、的小说,乃至远古神话,都不可能像西游记这样将全部的兴趣投入一个动物的世界,这是从儿童的眼光所看到的世界。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正是以儿童的天性与天真的想象为心理依据的。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 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3从故事的人物到故事的情节,小说都充满了幻想性和游戏性。西游记中 几乎大部分 形象都是人、神、动物的三位一体,最经典的便是主角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们不是单纯的“齐天大圣”或“天蓬元帅”,而同时是个龙腾虎跃、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又是个抓耳挠腮的“猴”或笨头笨脑的“猪”。故事中出现的神魔几乎都是由动物修炼而成,如牛、象、鹿、羊、虎、豹、大鹏

10、、蜘蛛、蟒蛇、犀牛、蝎子、老鼠、狐狸、黑熊,还有鱼、龙、虾、蟹等,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到水里游的,无不包含。不仅是动物,植物也同样有造化,如第六十四回中的四名隐士,分别为:劲节公(即松树),孤直公(柏树),凌空子(桧树),拂云叟(竹)。 西游记可说是将整个大自然的生灵都包含进去了。这些神奇的事物虽然有着高超的法力,但是也不同程度地保持了它们的本性与特征。虽然在故事中属于反面人物,然而他们却并不复杂得可怕,他们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邪恶阴险与狡猾多端,他们 有时缺乏 的 精细的思考却总 自作聪明,使它们在于孙悟空的周旋 斗争 中, 做出各种愚笨逗笑的举动来 , 这也 使故事 内容充满幽默 ,

11、精彩有趣 。 马卡连柯说: “对幼童来说,最好的童话总是关于动物的童话。”这是和他们的天性相合拍的,并适应他们身体的成长和心智的发展的需要的。 而西游记中大量描写这些人格化的动物,使整个作品显得轻松活泼,趣味十足,更有生机,更有活力。 西游记之所以吸引无数儿童,正是因为其在神话的古老趋壳上诞生了童话的艺术生命。它的成功便在于从一切有形的和现成的安排中超越出来的力量,这正是它童话般的游戏活泼自由的精神。 4儿童 的 天性 爱好 幻想, 喜欢追求和探索 新奇 特别的事物 , 他们对 非凡的神奇的 事物 充满向往 。西游记 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色彩, 将神话与 童话完美交融,展示并解释了各种充满惊险

12、的事物 。 这恰好 符合儿童的审美 倾向与趣味 , 在阅读中,儿童仿佛 拥有了一双幻想的翅膀, 翱翔在一个 神奇的 世界里 , 他们见到了从未在现实中发现得诸多有趣、神秘的事物,一切都是充满 新鲜 与 刺激 ,这些都强烈刺激儿童的感官与感知。而这都体现了儿童文学变幻的美学特质。 (二)书中塑造的众多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它的童趣特征。 童趣特征 最为明显的表现便 是书中塑造的多种多样的角色 ,他们 大多 是 神或 是 妖 ,都 被塑造得 惟妙惟肖,充满神奇与趣味, 神仙 有神仙的特征, 妖魔 有妖魔的 特色,这些 都 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性格就是理想

13、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而猪八戒和孙悟空便是作品性格鲜明的两个典型人物。 孙悟空这个形象 在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尤其是儿童读者的喜爱,因为他有着最接近最贴近孩童的性格。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喜欢孙悟空,第一个原因便是他的猴子形象。儿童睁开眼睛看世界,觉得一切都是新鲜可喜,兴奋点不断转移,也就很难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兴趣。所以儿童不但好动,而且对所有好动的事物感兴趣。猴子活泼好动,机灵古怪,善于模仿, 所以也最惹儿童喜爱 。而美猴王孙悟空 的性格中自然会带着一种“猴性”,他生性好动,上串下跳,容不得片刻安宁,所以猪八戒骂他是“急猴子”。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

14、。 5 孙悟空的“猴性”与他的人性、神性完美地融合,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惹人喜爱的“顽童”。“顽童”可以说是所有孩子的代名词 ,而 孙悟空 也具备了 顽童的 很多特征,如 爱 耍闹 、爱 冒险 、 容易骄傲,也 会 玩 偷盗、 爱捉弄人 、 也常 耍赖。如第三回中,孙悟空跑到龙宫中 告求 兵器 ,挑三拣四 ,非得逼得龙王把定海神针现了出来。拿到之后,又在龙宫耍弄神通,搞得水晶宫里“乌烟瘴气”。可他却还 不尽心,要挟龙王必得送他一副披挂,否则“定不出此门”。在这里,悟空爱 耍赖 ,爱闹腾的脾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儿童任性闹脾气时的倔强与可爱十分相似,因而更容易与孩子们的思想感情相通 。孙悟空的各种

15、 顽皮的 举动 ,在每一回里都有不同的体现, 孙悟空 这个形象不仅走进了孩子眼里,更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孩子对孙悟空的喜欢中还带着偶像崇拜情结。孙悟空是个英雄形象。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可以辨出妖怪,他身上的八万四千根毫毛,也是“根根能变,应物齐心”。他机智聪明,勇敢无畏 ,桀骜不驯,具有锄强扶弱,抱打不平、敢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本色。他疾恶如仇、有胆、有才、有识。在与妖怪的斗争中,无往而不胜。即使面对 强劲的对手 ,他也 不会有一丝害怕或恐惧 ,他永远都会选择大胆应战或者强行索战 , 最后 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 。他总是有那么骄傲

16、大胆 ,那 么 乐观 自信 ,那 么活力充沛。 孩子的眼中,他是象征正义、充满乐观主义而又带有喜剧色彩的英雄。 儿童是在生活会学习上总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控制,而他们内心则希望能够摆脱规定及束缚,进行自由自主的行动和思考,而现实的不可实现性与他们的愿望产生矛盾,他们因此而感到 苦恼和彷徨,有时还试图通过强烈的抵抗来实现欲望。孩子在阅读时,易于情感投入,容易 沉浸 到作品中去,甚至于忘记自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 。 所以当儿童遇到能够满足他们这种欲望的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便对他们会十分狂热。偶像崇拜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孩子们心中的潜在欲望。通过阅读,儿童与心中的英雄融为一体,他们掌握了英雄的智慧、技能

17、,实现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他们与悟空一起反抗着,战斗着,不断英勇前进,并得到圆满的结局和希望的奖赏。悟空的这个角色,十分地拉近了作品与儿童的距离。 猪八戒是个 百分之百 的 “谐星” 形象 ,从他的外表 ,到他的动作行为性格举止,都是 呆而有 趣 、滑稽可笑 ,令人捧腹不禁。 他淳朴憨厚 、率性天真、 勇敢善良; 也爱占小便宜,撒小谎,耍小聪明,经常弄巧成拙、欲盖弥彰,而这种小毛病并不会引起读者的厌恶,反而是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欢乐和笑声。他的角色跟英国的著名喜剧明星憨豆非常相似,他们的搞笑中只有笑,没有深刻的讽刺,然而又不会令人觉得是单纯搞笑。尽管猪八戒的身上 有着许多毛病 ,如好吃懒做、见

18、识短浅、搬弄是非等, 但他 本质是单纯的, 正如唐僧所言 :“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 , 却只是一昧檬直。” 他与孙悟空一样,在性格上与孩子有着许多相类似之 处,虽愚,虽笨,却是可爱天真惹人爱的。 猪八戒 与孙悟空的个性特点大多 都是通过 两人之间的打笑怒骂、使性争吵、 调侃捉弄表现出来的。他的表演颇近于戏曲中的“丑角”,而孙悟空的伶牙俐齿,调笑嘲谑,正好又与他成为一对搭档。二人的插科打诨,无往而不唤起舞台的喜剧效果。 他们的行为, 都是“童心未泯”的表现,这就 能够唤起儿童读者的共鸣 ,在 阅读中 , 能 产生一种亲密的心理感觉。 如第三十四回中,孙悟空扮作二位魔王的母亲,本来是为着营救唐僧和猪

19、八戒的。可是进了洞里, 便 又忍不住 捉弄 起八戒 , “她”不要吃唐僧肉,偏偏 要 拿 猪八戒的耳朵 下酒 。 在这关系身家性命的紧要关头开这样的玩笑,多少有点不近常情,而猪八戒偏偏又把这个玩笑当了真, 他早已识出孙悟空, 差一点喊出真相,这又未免过于迟钝了。可是这在整部作品中却是十分协调的,因为它符合了孙悟空随机应变、调笑诙谐的性格特征与猪八戒认死理、不开窍的典型心理。 明代睡乡居士的二刻拍案惊奇序中讲到:“即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然据所载,师弟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试摘取其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摩索,亦知其出自何人,则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阿堵。” 6就是说,作品虽然情节离

20、奇,其中的人物被塑造 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因而会被读者当做真人,完整的人,这样,便能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所以,儿童读到这些生动可爱的人物时,会对作品中的他们的存在深信不疑,对人物的喜爱也会油然增生。 西游记 讲述试图四人 的西行历险, 几乎每一回都要对付一个大魔 , 但是小说却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徒弟三人如何与 传令跑腿的小妖相周旋 的场面。而小妖们的可爱愚笨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第七十四回写孙悟空巡山时见到一个小妖,便变作一个小妖模样。那小妖 觉得他面生 , 就产生许多疑问。孙悟空与他周旋的场面倒是像是一个陌生的坏人与天真孩子的互 动过程。小妖其实充满疑问,一开始说:“我家没你呀!”

21、孙悟空想尽办法圆谎,但小妖就是认定没有见过他,说:“没有,没有!我洞里就是烧火的那些兄弟,也没有这个嘴尖的。” 等看到孙悟空将嘴揉一揉就不见了,:“疑惑人子!不大好认!不是我一家的!少会,少会!可疑,可疑!” 小妖的这些表现,就像 儿童见到生人的那 样,虽然有许多疑问,却仍是不会生出强烈警惕心与防范心来,甚至还会把自己 的推想过程都说了出来。而之后,小妖见到老魔被孙悟空扯着上下飞动,便“齐声高叫道:大王,莫惹他!让他去罢!这猴儿不按时景:清明还未到,他却那里放风筝 也!”这都是 孩子的思维和语言 ,天真烂漫,又富有趣味。 在西游记中 ,这些人物的语言、行动中展现 除了他们内心如璞玉般纯真的世界

22、 。在这些可爱有趣的人物心里 ,没有深藏的城府 ,没有充满戒备的老成, 他们袒露心思,一览无余,全然是 一副纯真稚拙 的童年生命气象 , 体现 出 儿童文学稚拙美的艺术特质,展示了一种原始的,似乎有悖于常理,却又异常透彻、明净、独特的美 ,稚拙纯真使西游记具有了一种极高的美学境界。 (三)作品的语言风格滑稽逗乐,音乐性强,这也是作品吸引青少年儿童的奥秘之一。 西游记的调笑滑稽不仅体现在孙悟 空与猪八戒这两个人的喜剧性关系中,还时时处处流露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形成小说的叙述语言的风格。 鲁迅先生 这样 评价 : “作者察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

23、,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 1他指出了 西游记的语言 的特色:不仅夹杂着 滑稽幽默的“解颐之言” ,并能巧妙地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来。作者在 人物的自述和对话上,玩弄语言上的机智,大量使用广泛流行与世俗社会的俗语,像是快板书,又杂有绕口令,又能巧妙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形象。“言者,心之声也。”如第八十一回,孙 悟空对镇海寺的众僧夸耀自己手段时便这样说: “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 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鲛了六七钟。睁着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天惨淡,月朦胧;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说什么大精小怪,那怕他惫愬罢农!一赶赶上

24、去,跑的跑,颤的颤,躲的躲,慌的慌;一捉捉将来,锉的锉,烧的烧,磨的磨,舂的舂。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众和尚,我拿这妖精与你看看,你才认得我老孙!” 这段文字的 语言生动、整齐、活泼 ,充满形象、色彩和声响, 甚至可 以让人想象到表演者拿着快板,兴致盎然的说唱模样。 这里所谓“一双不白不黑的金睛眼”和“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原都是曲艺中的语言,而这 声口毕肖的语言, 与孙悟空的机智俏皮和伶牙俐齿又正相吻合,也显示了他神勇无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而这种节奏鲜明,音乐性又极强的语言,读起来顺口、流畅、易读、易记、易唱,最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引起儿童的兴趣与喜爱。 这种诙谐明快的语言统

25、摄了全书的语吻,影响所及,连一向笨拙的猪八戒遇到得意时竟也变得口齿伶俐,诙谐俏皮起来。如第五十四回,猪八戒在西凉女国做客是就秀了一把口才: 那 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什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黄精,一骨辣了个罄尽,喝了五七杯酒。口里嚷道:“看添换来!拿大觥来!再吃几觥,各人干事去。”沙僧问道:“好筵席不吃,还要干甚事?”呆子笑道:“古人云,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我们如今招的招,嫁的嫁,取经的还去取经,走路的还去走路,莫只管贪杯误事,快早儿打发关文,正是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前半段是说书人的历数菜名、

26、物名和地名,这在今天的相声中也还时常可见。而此后猪八 戒的一段话,即兴编排,顺嘴说来,流畅明快,一发而不可收,一改他平时的木讷。他 运用广泛流行的俗语, 语言中充满了 一种活泼风趣、流畅滑稽、富有生活气息的喜剧 气息 。 另外,谐音的巧妙应用,也能使人读起来意趣盎然,忍俊不禁。如第十四回中悟空对老者厉声高呼道 :“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 ! 唐人是我师父 , 我是他徒弟 ! 我也不是甚糖人 , 蜜人 , 我是齐天大圣。”又如第三十七回,唐僧从梦中惊醒,慌着叫“徒弟!徒弟!”,八戒醒来到:“甚么土地土地?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做甚?”这种运用语言的机智,借同音或近音词的巧妙联通 ,有意识的故意的曲解,

27、自然使人因“巧”而笑。而儿童正处于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这种语言的玩味也就更为敏感,更有兴趣。 在人物的语言和对话中,多运用儿童视角的语言表述方式,这使文章充满了趣味性。如上文提到的小妖, 见到老魔被孙悟空扯着上下飞动,“齐声高叫道:大王,莫惹他!让他去罢!这猴儿不按时景:清明还未到,他却那里放风筝也!”又如第五十六回,八戒见唐僧被吊在树上,说道“你看师父等便罢了 ,却又有这般心肠 ,爬上树去 ,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他们的语言充满儿童的游戏精神与趣味,天真可爱 , 妙趣横生 。 (四) 跌宕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也使作品引人入胜,童趣十足。 西游记的神奇 浪漫的 色彩,离奇 和大胆 的夸张 ,

28、构建出一系列奇诡 变幻 的世界,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发生的 故事 都充满 了趣味性、曲折性、传奇性。 故事中 有无数次 神魔 决斗的场面,而本应该是 激烈战斗的场面 ,却是 轻松 有趣 , 如同儿童在一起玩耍 。如小说第六回,玉帝派二郎神前去擒拿孙悟空,激战 过后 ,孙悟空无心恋战,便使出七十二变的神通, 试图逃出这个战场。而 二郎神紧追不舍,二人互相斗法的场面惊险刺激又充满趣味,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并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的场面,而是一幅 由饿鹰扑麻雀、大海鹤捕大鹚老、鱼鹰捕鱼、灰鹤啄蛇等一个个镜头组成的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情趣盎然的大自然图景。儿童认识事物,本来就是从具体的感知开始。因此阅读这样

29、的情节,儿童不仅可以经历 快乐无险的精神游历 ,又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与伟大。 还有故事中人物的许多的滑稽荒诞的动作行为,也使得作品趣味十足,笑点四起。如第七回中悟空飞出如来手掌,来到五根柱子前,不仅在柱子上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一行大字,又很不庄尊地在第一根柱子下撒了一泡猴尿;第四十五回, 悟空、八戒、沙僧 三人在车迟国亵渎神像, 还把 尿 当做 圣水 骗 与妖道品 尝;第六十三回,悟空见国王患了相思病,竟以大黄、巴豆、锅灰等和以马尿揉成丸药,让国王服下。人物们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却恰好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不仅没有贬低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相反还使作品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趣,更能吸引儿童

30、读者。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历经重重艰险与困难,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妖魔鬼怪进行了无数次的斗智斗勇比赛。每次战斗的描写,作者都能铺写出诙谐的插曲,使每一次的经历都充满曲折,扑朔迷离、险趣横生。如“悟空三调芭蕉扇”便是十分精彩的例子。师徒路经火焰山,唯有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扇灭火。而 孙悟空偏偏又因上次擒拿了红孩儿与她结下了冤仇。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第二次借扇,孙悟空变作小虫进入铁扇公主腹中,逼她给扇 , 不料 得到的竟然是 假扇,火越煽越大。第三次,他变作牛魔王模样,终于骗来真扇,至此问题似乎 得到了解决 ,谁知又被假扮成猪八戒的牛魔王给骗了回去。最后 八戒、沙僧

31、上前助战, 合力 把牛魔王打 回 原形 ,直到这里, 悟空 才拿到 芭蕉扇 ,扇灭 了 山火 。这样的情节可谓是环环相生, 跌宕起伏 ,因果分明而又生动有趣。这样,不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时时让读者有一种欢快愉悦之感。 此外,如乱蟠 桃大圣偷丹”、“八卦炉中逃大圣”、“黑风山怪窃袈裟”、“云栈洞悟空收八戒”、“尸魔三戏唐三藏”、“车迟国猴王显法”、“难分真假美猴王”等,也都是极为精彩的故事片段。 然而,故事的情节虽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却是非常明朗清晰。它以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单线式结构发展,以“回”为单位,讲述了取经过程的九九八十一难。 几乎每一次历险都是这样安排:遇

32、难 排难 再遇险 再排难。 7这样便形成了反复的结构, 每一次事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情节曲折又单纯,这对儿童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它符合儿童的接受能 力,假如太过复杂,便会加大阅读难度,降低 儿童 对文本的兴趣。而西游记这样的安排则有明显的好处,他不但不会使儿童感到单调,反而会给儿童深刻的印象,加大阅读期待,使他们易于探索事件、任务和意义。 (五) 对 儿童成长过程的积极作用 毫不夸大地说,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第二部作品像西游记这样广泛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如 86 年版的西游记每年寒暑假都会重播,而 2012 年最火的就是张纪中翻拍的新版的西游记。总之,西游记早已进入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殿堂,在好几个世

33、纪的流行中,起着影响、教育、塑造中国儿童心灵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计较需要大量的物质营养作为身体成长发育的动力,而且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还需要用美来陶情性情,调节人格的全面发展。从西游记中,儿童能吸取到更多有益的精神食粮。 孙悟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童形象,与儿童在精神上有许多的相通点。而他的 机智聪明、勇敢进取、积极乐观、充满喜剧色彩的英雄形象也对儿童有极大的影响力,使得儿童在品格上有个正面的效仿的对象。偶 像崇拜可以是孩子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偶像可以给人树立生活 学习 的榜样,可 以赋予儿童 极大的 动力 ,使人 充满激情,充满力量 , 不断自我肯定和 获取自我价值 。

34、蕴含着“儿童本位”儿童观的顽童形象 , 必然能引领后来者守护儿童心性中不可替代的珍贵的人生价值 , 守护儿童永远不丧失自己特别的眼光 , 坚持对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 8西游记中讲述的故事展现了自然的奥妙和神奇。各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动物可以修炼成精,可以拥有无穷的法力,飞沙走石、变换形象,这给人带来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使儿童感悟到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感悟到自己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这对当代儿童在生活中缺少感悟自然的状况是非常有帮助的。 童话是极富有乐观精神的。童 话中的英雄从来就是胜利者,主人公不论经历多少危难与考验,最终总是如愿以偿,功成圆满的。虽然一路危险重重,

35、但是唐僧并没有受到真正的伤害,而是一次次化险为夷,这种可以期待的结果是童话世界的重要标志。托尔金认为,童话故事最好的结局是一种经历了磨难和危险之后突如其来的幸福转变,比如复活或者摆脱了邪恶力量而获救的欣喜时刻。 9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已经身临其境,每一次“转变”出现,都深深牵动孩子们的心弦。看故事的儿童能够从想象中的急迫危难中成功逃脱,从想象中的深切的绝望中恢复过来,而最重要的是获得心理安慰,获得成长的勇 气,养成乐观生活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童话的结局总是幸福美满的原因,真正的童话从来都是与悲剧无缘。 儿童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是自由的,未定型的,同时也是可塑的,有着无限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总

36、的说来,西游记不仅可以愉悦儿童的性情,维护和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丰富他们对大自然的感知与审美认识,也有助于健全孩子的人格,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 二、西游记儿童文学因素的产生原因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神话传统的文明古国 , 历史上产生过大量优美的神 话,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刑天舞干戈 、 共工怒触不周山 等等 。但由于中国文学传统历来崇尚现实主义精神 , 形成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求实传统。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神话艺术及幻想文学的理解和创作。历史中国文坛上虽形成了志怪小说、传奇小说和神魔小说之大

37、观,却没有形成真正崇尚虚构的浪漫主义艺术的倾向,因而使志怪传奇文学难以摆脱新闻纪实的思维藩篱。所以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大奇 观 , 我们也因此更能感受到吴承恩创作这部不朽之作的难能可贵。 西游记的童话因素的产生并不是偶然 的,究其缘由,应该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中隐含的读者及晚明文学思潮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一)作者的人生经历 对作家而言, 人生 经验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认知方式和记忆体验,对创作会产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它 如同潜流一般,在作家内心深处激荡着创作的灵感,表现为它可以以创作素材的形式进入作家的创作,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写作的动力来源和作品的情感基调。吴承恩

38、自幼敏慧,又好学习,博极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许多人造门请教,荐绅台阁诸公也常请他代为捉刀。 他在禹鼎志序里有这样的自述: 余 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中野言稗史,俱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所著传记,莫不模定性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 10。 这里写到他自幼喜好奇闻,阅读了大量的野言稗史,这就为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文章中提到的“牛奇章、段柯古”两位,是唐代很有影响的志怪小说作家。牛奇章即牛僧孺,段柯古即段成式,他们的作品“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 11吴承恩后来的创作手法便深受他们的影响。

39、“每欲作一书对之”,可见吴承恩很早就有创作 志怪小说的冲动了。 吴承恩家境贫寒,又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作品借助神话故事的躯壳来抒发对他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从而折射出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正是因为如此 ,作品的思想内涵被掩盖在奇幻的神话世界和幽默风趣的故事内容下,从而间接地形成了作品浓厚的童话色彩和童话精神。 (二)作品中隐含的读者 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

40、接受之先,隐含着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 文本 加以 具体化 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隐含读者是作家预想的可能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的童年经验、作 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会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12 吴承恩模写物情,除了呈现取经过程中的令人眩目的故事,更是为了从中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小说的开篇就提醒读者:“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表明了寄意深远的创作态度。这说明吴承恩并没有意识到要为儿童写作,作品中也确有不少不适合儿童阅读与接受的地方。而文学作

41、品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读者会根据文本,对作品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作品中的确是存在着一个充满奇幻的童真世界,里面神奇怪诞的奇境,有惹人喜爱的角色 ,有神奇曲折的故事 ,故事中 层出不穷又充满神秘色彩的险难,对儿童 充满了 吸引力。孩子们在阅读时 是会有选择性的 , 他们 会很自然的略过那些 不感兴趣的 的地方 ,或者一些古板唠叨的说教 , 如唐僧的很多规劝语言。 他们 会情不自禁将注意力放在他们 感兴趣的 故事情节和人物上 ,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等。即使是厚厚的一本书,孩子也仍然无法抗拒它的吸引力,他们享受着阅读的过程,在作品中学到了智慧与品德,得到了启迪与满足。这就是作品“其泽惠童稚” 13的价值,西游记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是个永恒的典范。 (三)文学 思潮的影响 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正是王阳明心学诞生,并强烈震撼社会的时代。王阳明心学之所以“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乃至于“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又不见有来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