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历代李白诗歌接受研究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2 历代李白诗歌接受研究 摘 要 被唐人尊为“天才绝”的伟大诗人李白,生前享尽世人的至高赞誉,但自中唐元稹提出李不及杜之后,历代对李白的评价接受则呈现多重复杂性。李白诗歌虽然卓越不凡,有着独特的豪气俊逸,但天才的不可学及其诗的缺陷,还有宋元明清不同的时代风气确实极大影响着对李白诗歌的接受。本文以全本李白资 料汇编为据,以历代对李白的批评为重点将对历代对李白的接受做个系统的整编并试图探析该复杂文化现象的原因。 关键字 李白 ; 诗歌 ; 接受
2、 ; 贬抑 the Acceptance of lipos Poems in the Past Dynasties Abstract: The great poet li po was respected as a genius in Tang dynasty, and during his lifetime he enjoyed so ,much high praise from the world, but since from Mid-tang dynasty yuanzhen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li po couldt compare with du
3、fu , the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of li po poems revealed multiple complexity. Li pos poems although extraordinary, have the unique heroism elegance, but the genius of not learning and defects of his poems,besides,the different atmosphere in Sung yuan Ming Qing dynasties really great impacted on th
4、e acceptance of li pos poems. In this paper used li pos compilation as evidence , and focused on the criticism of li po in the past dynasties to make a system and try to reorganize the analysis the reason for this complex culture. Key words: li po; poetry; acceptance; criticism 3 杜甫曾赠诗于李白云:“千秋万岁名,寂寞
5、身后事。”李白是盛唐 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狂傲不羁的个性,超拔俊逸的才气,飘然豪放的诗风,几乎耀眼得让所有后人都不能嫉妒。袁行霈先生说李白的自负自信都是非凡的,但也许也该说其魅力也是非凡的。“千秋万岁名”,李白确实在身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不是凭借什么功成名就,什么伟大壮举,而仅仅是他的才气。但是“寂寞身后事”,倒是不竟然。即使是在当代,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论者说历代对李白诗歌接受有着普泛性,有说后世对李白有赞但更多的是屡遭贬抑,有指出李诗在后世的研究显得极其萧索冷寂,有更多的研究指出宋代对李白诗歌的评判,还有说后世的 李诗学根本无法望杜诗学研究之项背。 且不说这种后世境遇的迥然不同
6、是真是假,但这本身从某种程度上似乎也说明了李诗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本文将着力于整编研究历代对李诗的褒贬实况,从接受角度分析一代诗仙的种种“寂寞”身后事。 一、唐五代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尊崇 期 唐五代对李白的评价其实是相当明朗的,李白最负盛名时显然是在唐代,而在中唐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但是对李白的尊崇还是基本沿袭盛唐时的评价。 先看盛唐时期的,袁行霈先生就曾概括了与李白同时代人对他的一致尊崇:“李白简直就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 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贺知章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乎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为乐。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东下。别后终生
7、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王屋山人魏万因仰慕李白,乃自嵩宋沿吴相访,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颂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曰鬼出神入。任华以未能与李白一见为憾,特寄一诗以表胸臆,诗中说他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万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绿水青山知 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杂言寄李白)。” 1这里所举的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另还有重要人物如李阳冰也曾赞道:“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2范传正为其写墓铭:“嵩岳降神,是生辅臣;蓬莱谴真,斯
8、为逸人。晋有七贤,唐称八仙,应彼星象,惟公一焉。晦以麴蘖,畅于文篇,万象奔走乎笔端,万虑泯灭乎鐏前。” 3其他如吴竞、殷璠等人也都褒赞李白。从李白的资料里看,在这段时期并没有对李白诗歌提出异声。 再看中唐以后。伏 涤修先生在李白诗歌作为唐诗最高典范的被接受与遭贬抑中提到:“中唐新乐府运动是对李白诗歌评价的一个转折点,元稹、白居易对李白均发微言 , 唐人由尊崇李白逐渐发展为推尊杜甫。” 4元稹确实是认为李不及杜的第一人,他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名并序评论认为:“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罢去拘束,模写物象,
9、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气凡近,则李 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 5白居易则在与元九书里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所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6在这里,元白的评论有其正确的一面,如他们都认为李白诗歌在尽工尽善方面及排律创作都不及杜甫,而且二人在另一方面也赞扬李白的奇才,所以抑李的倾向并不明显。但是伏涤修先生却进一步提出:“(元白)实际是尊杜抑李的,他俩赞李只能算是附合时论,赞杜才是他们由衷肺腑之言 .” 7这个论断其实
10、有些过了,元白竟然敢为 人先开展新乐府运动,又为何要附合时论呢?而且从他们的诗文里,他们确实是赞叹李白的才,如白居易诗李白墓云:“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而他们对于李诗也只提一句,并未作出详细指摘。 所以中唐以后,虽有元白认为的李不及杜说,但更多的还是偏向于李杜并尊。 杨凭在赠窦牟一诗中说:“直用天才众却瞋,应期李杜久为尘”,最早提出了李杜并举。之后广为推广李杜并举的则是韩愈。最代表性的就是他高度评价李杜的名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4 丈长。”他还有数首诗反复表达了他对李杜的甚爱: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
11、石鼓何”等。 到后来司空图、 杜牧、李商隐、杜荀鹤也一直持李杜并尊,并未特别偏颇一方。另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唐以后还有很多人表现出对李白的特别称赏。尤其是皮日休,“吾唐来,有是业者,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职责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8而且是只提李白一人,可见其仰慕之情,其他如七爱诗序云:“负逸气者,必有真放,以李翰林为真放焉。” 9诗歌李翰林:“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皮 日休并没有将李作任何比较,只是纯粹个人的爱慕李白 。张祜、何光远均有梦李白表达了他们不能得与李白一见的遗憾,释贯休则常思李太白,颂咏李白的诗歌就达 9 首。
12、吴融:“国朝能为歌为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阖气骨高举,不失颂美刺之道焉。” 10僧鸾赠李桀秀才“前辈歌诗惟翰林,神仙老格何高深。鞭驰造化绕笔转,灿烂不为酸苦吟。” 11等等都表现李太白的独一无二。 所以纵观唐五代,盛唐对李白是毫无疑问地肯定。那时,有诸多好友写诗给李白或赠送,或拜别,或倾慕。中唐以后则是在李 杜并尊的大局面上出现了元白二人少量的微词,而且即使元白提出不足,也并不妨碍李诗倾慕者的前仆后继。李白的诗是绝无仅有的,而能在身前身后都受到同朝人的如此认可,李白也是绝无仅有的。 二、两宋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争议期 两宋对李白诗歌的褒贬研究是当下最多的,而最后的结论也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大部
13、分论者都认为李诗在两宋是多受贬抑遭冷遇,至于其中的原因分析则更加多样。两宋的李白接受确实是历代中最为复杂的时期,自唐代元白开始拿李白与杜甫比较之后,李杜优劣的争论赛似乎就没消停过,而在宋代则是尤甚,激烈时也往往出现 两极化的现象,所以将李白捧到天上的大有人在,而也有将李白贬得一无是处的。从这个层面上说,冷遇实在不能用来形容李白在宋代的接受情况,反而那是李白接受史里“最热”的时期呢,所以就连当代对于宋代李白接受也是最受关注的。那么,究竟宋代对于李白其人其诗存在哪些争议呢? 初期的北宋,并没有出现贬抑李白诗的现象,诗话家蔡启在蔡宽夫诗话中论及宋初诗风时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
14、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而文公尤酷嗜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景 祐、庆历后,天下至尚古文,于是李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 12也就是说,宋初还有学李的现象,爱李的就更不乏其人了。比如杨遂云:“(李白)而先生以天成之才,能神于为文,异人之表,能瑞于当世。” 13杨遂在李太白古宅记中不仅非常赞颂李白,说他“才思骏发”,“飘渺悠扬”,而且还对李的具体作品作了评价,例如他说:“蜀道难,可以戒为政之人,梁父吟可以励有志之士”,“猛虎行,可以勖立节之子”等,对于李白的其他诗作,则评价“虽以感物因事而发,终以補世匡君为意。”王禹偁也非常偏爱
15、李白。虽然在他的诗 中多次李杜并举,但是他还专门写了一篇长篇大赋来表达他对李白的爱慕,文章名为李太白真赞,题目中的溢美之意可谓相当清楚。还有释智圆、胡瑗、梅尧臣等皆称颂李白。但是两宋最早对李杜评论出现失衡的地方可能也在这里。在宋祁的全宋文里,兼有李白传与杜甫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杜甫传后,编者还特别加了“赞曰”,表达了对杜甫的赞赏,对元稹“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的看法表示理解。虽然对李白没有特别赞许,但是宋祁并没有贬抑李白的倾向,因为他同时认为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诚可信的”。这时李杜争论并无风波 ,直到欧阳修、王安石的评论一出,才出现了转折。尤其是王安石的四家诗选说的影响非常远大,
16、以至后世还常常绕着他的说法转。 欧阳修非常欣赏李白的天才豪放,于是才会说:“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至于天才自放,非甫可到也。” 14另外王红霞教授还曾指出欧之所以偏爱李白,重要原因还在于:“欧阳修试图通过接受李白的雄放和清新诗风,来抵制和矫正晚唐僻涩的诗风,尽早形成宋诗自己的特色,不再是停留在对唐人的模拟和学习阶段。” 15所以这是其性情和时代需要综5 合作用的结果。 于 是 乎 欧阳修在后世眼里就此成了极力推崇李白的一派。 其他诸如释契嵩、张伯玉、郭祥正等也都是爱李之人。即使是指出李白诗歌“中于法度者寡”缺陷的曾巩也说“然其辞无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16显然,他欣赏李
17、白诗有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的地方,赞同旧史里对李白的肯定评价,并在这篇后续中特别摘录让后世读者了解。 比之欧阳修,那么王安石就是持相反态度的一派,王安石对于李白的非议主要有三点,这三点也往往成为后世批评李白诗的焦点。首先,“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其次,“白识见污下,十首九首说妇人与酒。”第三;“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先不管正确与否,王 安石的这些说法本身就带来后人的很多探讨,有继承的如吴沆,有不同意的如陈善就不觉得酒色能败坏李白,有表示不解的如王巩,有认为不必太在意的如陆游觉得这不是荆公之言,这反而还大大提高了李白在宋代的关注度。就这三点而言,又以“识见污下”语气最为沉重,直接导致后来的
18、一些人进一步批判李白诗歌无教化功能。其实王安石对于李白没有那么严苛,反而也赞颂李白甚至受过李白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也赞叹李白歌诗豪放飘逸,无人能及。会有这些看法,大概更多的是源于时代因素。王安石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当时的一代宰 相,抱有不一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些都难免影响到他的文学主张。他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于是他的作品也 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那么李诗在他眼里自然会显得太不关乎政治。 自欧、王而下,宋代李杜优劣争论才真正愈演愈烈 ,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 苏辙 。他在诗歌里说:“白也空无敌,微之岂少褒
19、。”又说“不用骑鲸学李白,东入沧海观桑田。”苏辙 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其文诗病五事中 就 具体说明了他对李白的不满:“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 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画杀人,不以为非。此岂诚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17他承认李白诗过人,但其生平所享,却如浮花浪蕊。这样看来,苏辙是对李白本人及行为有很大不满,于是连带他的诗也被排斥。苏辙的言论当然太过,主观意识浓厚,并没有深入历史史实也没有深
20、入李白诗歌来看待事情,所以后人大多不认同他的看法,影响力不如王安石。然从此中多少可以看到时代烙 印。 继苏辙之后,整个宋代都有对此喋喋不休的论述。黄徹在巩溪诗话也长篇大论:“世俗夸太白赐牀调羹为荣,力士脱靴为勇。愚观唐宗渠渠于白,岂真乐道下贤者哉?其意急得艳词媟语,以悦妇人耳。白之论撰,亦不过为玉楼、金殿、鸳鸯、翡翠等语,社稷苍生何赖?就使滑稽傲世,然东方生不忘纳谏,况黄屋既为之屈乎?说者以谋谟潜密,历考全集,爱国忧民之心如子美语,一何鲜也。力士闺闼腐庸,惟恐不当人主意,挟主势驱之,何所不可?脱靴乃其职也。自退之蚍蜉撼大树之喻,遂使后学吞声。余窃谓如论其文章豪逸,真一代伟人;如论其心术事业,可
21、 施廊庙,李杜齐名,真忝窃也。” 18 葛立方首先认为:“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 19又对李白的行为颇有微意:“徐究白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洁身而去,于君臣之义为何如?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宋,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何如?至于友人路忘,白为权贬,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 .父子之义庶几矣。 .兄弟之义庶几矣。惜乎,二失既彰,三美莫赎,此所以不能为醇儒也。” 20 许尹:“李太白、王摩诘之诗,如乱云敷空,寒月照水,虽千变万化而及物之功 亦少。”21 赵次公:“至李杜,号诗人之雄,而白之诗,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妄之说,而何补于
22、教化哉!” 22 陈传良虽然赞李白绝出众作,为诗豪,但是批其古词务协律而尤未工且不满李白气节,6 义正言辞地说:“刘歆、李白之文盛矣,其节操何如?诗不足为公道也。” 23 罗大经在谈及李杜时也认为:“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诗歌,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胸。其示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哉!唐人每以李杜并称,韩退之识见高远,亦惟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无所优劣也, 至本朝诸公,始至推尊少陵。” 24 黄履翁在历代人才里评价李白的得失时也说:“党永王而名节蔑闻,附叔文而才猷靡邵,德行不谨,文章何功焉。” 25 另有些无名氏的评论,如有说:“又诗之豪,世称
23、李翰林,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所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覼缕律格,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26有说:“李、杜号诗人之雄,而白之诗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惟杜陵野老,负王佐之才,有意当世 .” 27 很明显,这些文人都是抓着李白诗歌内容的无教化功用不 放,且往往认定从永王这件事是李白人品名节中的污点。这就与唐代很不同,元白等人并没有针对这件事,因为他们当时倡导排律,而李白律诗殊少。而诗风主理重律的两宋还长期处于忧患,士人们都讲究风节操守,忧念国势,关怀民生,那么他们对李白的行为似乎比其他朝代来得敏感和严苛。另外,宋代的诗论尚不完善,被称
24、为宋元明清第一诗话的沧浪诗话出现也是南宋偏后时期了,所以宋代对李诗还缺乏深入的考证和辨伪,那么李诗的伪作难免会影响宋代接受。尤其又是与被推为圣人的杜甫齐名比较,宋人当然更倾心于杜甫。所以,除却上文,还有比如唐庚觉得“太 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28晁说之认为“李则楚也,亦不得与杜并矣,况余子哉。” 29王直方也认为:“盖以子美为第一,此无可议者。” 30等都是持李不及杜的观点。 不可否认,两宋的确是批评李白最厉害的时代,而即使是那些赞李白的文人也不免指摘其缺点,但这更多的还是源于时代的局限。许积感叹李白:“有如此之人,有如此之诗,屈生何悴,宋玉何
25、悲,贾生何戚,相如何疲!” 31但是宋代的他也不得不说李白太过狂放。苏轼诗学李白,这种创作实践上的接受让苏轼较深入理解李白, 他叹服“君才无时休”的同时,也佩服其气,其狂。于是认为自己不可以不为李白辩驳,以太白使力士脱靴的气盖,从永王当是被胁迫。虽然苏轼旷达,但依旧受宋代士风影响,因此他也认为“李白诗风飘逸绝尘,而伤于易。” 32张戒赞李白才力不可及,但是“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五篇无异,此则太白所无也。” 33郑厚称“(杜)施诸工用,则力牛服箱,德骥驾辂,李亦不能为也。”34宋代之所以推杜,也正是如此。 然而仅凭以上评述就断定李白在宋代接受上被冷落,那么就太过以偏概全了,称得上冷落的
26、仅是苏 辙 、黄徹、葛立方等几人, 其他人均有褒扬李白之处,甚至效仿过李白。欧阳修之后,黄庭坚也非常肯定李白,赞其诗“非墨工匠人所可拟议。”还有如陈师道亦认同黄庭坚之言,被称为太白后身的李纲,陈亮说自已“所起敬起慕者,太白一人而已。”除却这些推崇李白的人,两宋的大潮流还是李杜并尊的,虽然有各种争论,但是“诗至李杜,古今尽废”还是凌驾于诸论之上。而且随着时间流逝,随着认识的深入,南宋开始出现批驳对李白的曲解。张戒、陈善、刘克庄、严羽、刘辰翁均反对王安石以多言酒色来定李白识见污下,在他们看来“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朱熹说“李白见永王璘反,便从臾 之,文人之没头脑乃尔。 .李白诗中说王说霸,当时人
27、必谓有果有智谋,不知其莽荡,立见疏脱。” 35他对李白的政治能力一针见血,但对其诗歌能力却大加赞赏,称是:“白天才绝出,尤长于诗。”另外他还觉得李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宋代都觉得李诗太过轻率,但是朱熹却读出:“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盛于诗者也。” 36只可惜这些独到见解没有被大部分宋人关注并深入分析。 综上,我们不可否认李在两宋的地位比不上杜,但是也没有当代论者说的那么糟糕。学杜之风盛行一来这并不能说宋代否定李诗的价值,二来杜 诗的受用更多的是时代的选择,而不应凭借个人喜好来决断。杜甫有诗云如“佳句法如何”“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7 休”,他的诗风和作法都相当合
28、适宋代,在唐诗的空前盛况下,宋诗要立足须详唐人之所略,要注意用事,杜甫的诗则是很好的榜样。而杜忧国忧民的品质与宋代士风又是那么契合,不得不说这是时代发展的选择,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李、杜本身无关。就像缪钺先生说:“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 37宋诗非胜于唐诗,异于唐诗尔;李诗非能胜于杜诗,仅异于杜诗而已,反之亦然。 三、金元代 对 李白诗歌接受 缓和期 元人胡只 遹 曾提及宋代李杜比较的空前盛况,写有诗云:“沈沈杜少陵,坐笑太白豪。作诗每持赠,时亦示讥嘲。后人定优劣,汹涌如波涛。”所以经过两宋这般狂风暴雨式的李杜优劣争论之后,金元时期文人大概都清醒冷静
29、了很多且又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对于李诗的接受研究也降低了很多。不论是推崇,还是批判,金元都没有出现两宋极端的现象。虽然研究资料很少,但是依旧有个趋向,就总体而言,金元的李白诗歌接受出现微言甚至恶言的几乎没有,相比之下赞赏的则远远多于批判,而即使是这极少数的微言中有些还是很中肯的。 金元时 认为李不及杜的只有一人,王若虚在文辨里说道:“世称 李杜 而李不如杜,称 韩柳 而柳不如韩,称 黄苏 而黄不如苏;不必辨而后知。” 38对于王安石“李诗不知变”的评判,他则表示“荆公之论,天下之公言也。”而他自己对李诗的看法则无资料表明。王若虚自身的观点很明确,只可惜并没有具体指出来,且不作细论。接下来便只
30、有三人提出李诗存在的缺点,但他们同时也提出李白可赞之处。李治在敬斋古今黈提到:“白自一生蹇傲,视礼法如木索,任放浪为特达,然气象才壮,有所为而然,则尚可言也。” 39肯定李白的才,但觉得李白过 于无视礼法,还指出“李白诗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君奈何。、朝共琅玕之绮奇,暮宿鸳鸯之锦裘。已极淫媟矣。至云 .若此等类又可谓不可道者也,其何以示子孙?” 40记得王安石批评李诗十首九首言妇人与酒,现在李冶更严肃地道出李诗淫媟的一面,王安石是一朝宰相,经世治国,而李冶除是文学家诗人之外,他还是位数学家,经学家,他们思想治学都讲究严谨,态度更是一丝不苟,非常注重封建各种礼仪,所以对于李诗放荡蔑视世俗的态度
31、,难免有所不满。李白好学古,乐府诗,赋等,祝尧便是对李白的古赋做了评点。“李太白天才英卓 ,所作古赋差强人意,但俳之蔓所除,律之根故在,虽下笔有光焰,时作奇语,只是六朝赋尔 .晦翁云白有逸才,尤长于诗,而其赋乃不及魏晋。斯言信矣。” 41祝尧是元代研究赋的专家,写有古赋辨体,推崇古赋,对律体赋等提出弊端,主张古赋以情为本, 祖骚宗汉 ,对赋的评价应该较严,但他依旧认为李白的赋大体差强人意 。最后还有特别 值得注意的是永乐大典里记载了一条珍贵的的佚名评语:“李太白才气高迈,故其诗多是乘兴而成,清丽痛快,洒落有余,而沉郁顿挫不足。杜子美功夫缜密,故其诗多是苦思锻炼而成,穷达悲欢,各尽其趣,庄 重典
32、雅,山野富丽,浓厚织巧,随其所遇,各造其极。后之人学杜不成,犹在法度之内,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骛者也。学李不成,出于规矩之外,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42李白的诗确实缺少杜甫的苦工,所以时有奇语,但也有欠锤炼的地方。但是该论者说得好,李杜各造其极,哪是别人所能轻易达到的。 由此可见,金元开始对李白诗歌的批评接受已经颇为公正,没有如唐代将李白一下捧到天上,也没有如宋代一时将李白批评得一无是处。李白虽被称为仙人,但各种好诗妙文毕竟是人写的,赞誉不必说,缺陷不足也存在。 四、明代 对 李白诗歌接受 恢复期 李白诗歌经过宋代的争议,元代的缓和,到了明代则又有了回升。几百年时间下来,人们对于李白诗歌的研究
33、也更加全面和深入。有对其优势大加肯定和赞赏,在分析中也客观中肯的提出缺点,并对前人对李诗的评价,李诗的真伪做了很多辨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宋金元,明人不管是对李白本身的各种传奇事迹,还是对关于李白的遗迹如太白楼,太白祠,匡山,青山等地,亦或是关于李白的画像,都流下了大量的吟诵诗歌文章以及长篇大赋,而怀李白、弔李白的诗歌也有大幅增长。还有,前代李诗的选8 注、诗序都非 常少,而明代明显增多,如朱谏李诗选注、徐祯卿分类补注太白诗、潘应诏唐翰林李白诗类编、林兆珂李诗钞述注、胡震亨李诗通等等。由此看来,明代李白接受绝对不是冷落的状态,李白的仙才仙事依旧在人们心中传颂,对其诗歌的推崇大概依旧只有杜
34、能企及。所以明代态度的总体趋势是李杜并尊的,批判时也总摆在一起说,即人们也开始明晰杜的不足。 明代对李白的批评大致上是沿袭前代人提出的观点。分类总结如下: 1、 以人品论,认为李白不知君臣之意。 吴讷在皇明文衡里说:“以人言,则杜、韩阳淑,李、柳阴慝 .,,太白与其时 从永王璘,欲乘危割据江表,叛弃宗社 .”所以他同意元稹的看法,“太白不能窥子美藩篱,况其堂奥,得之矣。” 43 2、 以功用论,李白诗无补民生。 对于这点,很多评论家也往往说得很清楚。如胡居仁就坦言说“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比古之诗温柔敦厚,庄敬和雅,可以感人善心,正人性情,用之乡人邦国,以风化天下者,殆犹香花嫩蕊,无补民生之用也。
35、” 44屠隆也认为“李太白凌空驾语,务言言潇洒,都不切事情。” 45 3、 轻浮 王慎中论太白诗曰:“李太白犹不免轻浮而失伦次也,但天才胜入,超绝千古,不得而肆讥弹耳。” 46即使是论 诗颇为公正客观,持李杜并尊的文人如方弘静,一方面认为“子美节制之兵,太白飞将也;正不容横加优劣。” 47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太白开口语仙,又欲振大雅,而篇中不离酒色,多淫辞,此其远逊子美者。” 48这点多是针对诗歌内容而言,正是王安石的识见污下之说。但是明人绝无贬低李白的意向,所以他们又说不可肆讥弹,不容横加优劣。很明显,明人的态度相比宋人的死咬不放并进一步否定李白人品已有极大的反差。 4、 不变而易厌 这也是
36、王安石提出过的李白诗格调止于豪逸,不知变,至于杜甫,则悲欢、穷泰、发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而王世贞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李诗容易厌,其云:“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杨之则高华,抑之则沉实,有色有声,有气有骨,有味有态,浓淡、深浅、奇正、开阖,各极其则。吾不能不伏膺少陵。” 49可见在个人喜好上,王世贞更倾倒于杜甫。 王世贞觉得李白诗易厌更多倾向于诗风上的变化,还只是与王安石说的格调止于豪逸类似。那么于慎行的观点就与这两者有所不同,他也具体说过“杜出六经、班汉、文选,而能变化,不露斧痕;李出离骚、古乐府,而未免有依傍耳。” 50这也是说李白诗歌的自我吸收 变化方面
37、似乎不足,但着眼点却是在学诗源头上。 傅振商在杜诗分类叙里虽然也认为自诗盛于唐,而李、杜集其大成,但是他更欣赏杜甫,对李诗主要有两点不满,如此说道:“即就李以权杜,虽工力悉敌,雁行古今,然青莲意兴所至,吐纳风云,读之飘飘欲仙,雅号谪仙,第格不能变,屡读觉易尽耳; .彼青莲所遇则一,今读其诗,咏酒美色之篇居大半,其视公何如哉!” 51因而同王世贞等一样认为李诗第格没什么变化不如杜诗来得隽永,且就李诗的内容而言,也不甚符合他的期待视野。 明代其他人对于李白的批评方面要么只是稍带一下,要么就是完 全包容的态度,如王嗣奭虽说“少陵七言律 .自可雄视百代,即太白不能及也。” 52语气却很缓和,只是道出一
38、个事实。陈龙正提出“李则近体稍疏,杜则绝句殊拙。”的不足,也是李杜并尊的。雪畴子的态度就更明显了,“李太白诗,清虚缥缈,如飞天真仙,了无行迹,下八洞仙人欲逐其后尘,已无可得,况凡人乎?若七言律诗,彼自逃束缚,不肯从事,非才不逮杜也。” 53不仅就李白的性格来分析其七言律少的原因,还进一步提到:“凡看二公诗,不必病其累句,不必曲为之护,正使瑕瑜不掩,亦是大家。” 54可见对李杜的崇敬。 由上,我们依 旧可以看出宋代李白接受尤其王安石的评论对于后世的影响,人们基本还是围绕以上几点说事,但是明代批评语气大大减弱,其实他们对李诗的认识已经更加广泛和9 深入,但反而依旧赞同李杜并行而无人能及。这是明代最
39、主要的变化。正统思想依旧弥漫的明朝当然会批评李诗多言酒色,但是没人就此怀疑李白识见或者人品。从明初开始,更多的人在渐渐挖掘李诗背后的深层意义,了解李白忠君爱国的一面。如张以宁认为“诗至于李,几于圣而不可知者。” 55瞿祐评读李白黄鹤楼一诗时说:“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童轩云李杜之诗“忠君忧国愤事悯时之情 ,不释诸口”朱谏认为李白“得风人之体,犹有忠君爱国之意。”到明中后期胡应麟、胡震亨、陆时雍、唐汝询等则有更深入具体的解读。明代李白接受比之于前有很多不同,比方说明人继承朱熹提出的李诗从容于法度的观点,郑鼐、朱谏、钟惺等均窥见李诗的脉理,于是少了李诗浅率的批语;明代看重李白自身特色,推崇
40、其绝句冠绝古今;对于李白之才,宋人只是叹诗中龙或说不易学,明代则已将其推向神仙之流,非学而能,方孝儒、童轩、李东阳、陈沂、朱谏等等或曰神于诗,或曰非学可及。明代李白接受在恢复中有着更大的发展。 究其原因,明代以恢复汉制为主旨, 推崇汉唐文化,文学上盛行复古思潮,对于另辟蹊径枯淡瘦劲的宋诗不甚喜爱,甚至有“宋无诗”的说法。所以明人学诗倾向于汉魏和盛唐,如高棅选诗以盛唐为正宗,李梦阳、何景明等前后七子或主张古体学汉魏,歌行近体学盛唐,或遵循“诗必盛唐”。李白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又是学古的能手,人们对于李白诗的喜爱也就有了大幅提升,促进了文人对其诗歌的阅读、借鉴、引用、效仿等接受。但也是这崇古之风
41、,明代出现新的批评如蔡羽觉得李杜“姿其豪健,而伤放促,虽以救时之溺,去古远矣。” 56此外,明代在源远流长的李杜比较中最终认为李杜须互补, 朱谏说李白“豪迈之气虽有余,而检束之意则少矣。” 57胡应麟也认为“太白沉深典厚之风微”,正如陈第总结的:“子美之诗庄矣,所不足者色泽乎,参之以风可也。太白之诗逸矣,所不足者沉蓄乎,正之以雅可也。” 58除却时代影响,由于明代的进行考据、辨伪的工作尤其朱谏的辨伪还非常严格,还有明人不断的具体深入分析都是证明李白接受提升的同时,也说明李白接受的深入发展。 总之,明代李白接受相对单纯,而比起以前又是向成熟迈进了不少步伐,人们不再只是从自身性情和时代局限里出发,
42、而开始脱离这些,站在李白的角度,从诗歌本 身来更客观地评价李白的诗歌和地位,对于李白从永王也不像宋人一般责难,而是从李白自身或历史角度来理解甚至辩护。明代开创的这股新的接受风气无疑为清代李白接受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清代 对 李白诗歌接受 成熟期 自宋代在艰难中终于走完诗歌的创变之路,诗学便面临发展到了极限而新变又无可能的局面,于是只能走向回归路线。所以自元至清,诗学便一直处在复古之中,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所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 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59也就是说,明清诗歌都在走唐
43、宋诗的路子,两个时代的诗学背景有一定相似度。而从文人创作、读者传播、笺注、评点等接受角度来看,明清的李白接受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清代对李白事迹的吟诵、怀弔李白的诗作比之明代有赠无减,清代也有王琦为李白集作专注,齐召南作李太白集辑注序,李调元重刻太白全集序,佚名的李诗直解,还有应时的李杜诗纬叙、李杜集散论等。但是明清毕竟不同,清代李白接受更趋向成熟并呈现出相当的多样性。 尽管明清两代的诗学并没有走出唐宋领域,但是论诗的著作却特别多,诗论显 得特别繁荣,尤其清代光诗话著作类就出现百种。而这些诗论的贡献,主要不在对诗学体系的发展,而在对前人诗歌创作艺术的经验、教训的充分而深入的总结。因此明代是李白接受
44、变得成熟的开始,而具有独特考据考证之风气的清代,更加善于论证总结,李白接受正是在清代这种 实证,不尚空谈的学风中蜕变成熟。 而单单就李白的批评而言,在清代呈现的也是慢慢发展成熟的过程。以李诗中多酒仙语为例: 自宋代李诗被王安石冠以十首九十言妇人与酒以来,元明清就一直有对这点耿耿于怀的,10 但是自明代开始已出现各种批驳。而清代的论说则更加具体有力。贺贻孙就 非常反对荆公之言,他指出“太白诗天然奇绝,正惟奇绝,所以不能无小疵。然其奇处不可及,疵处更不可及;奇处不在耻郑卫,疵处不在言酒色,酒色郑卫,在太白分中原无眭。” 60清代如此肯定李白所谓的缺点,这在李白接受史上史无前例。清代还有很多人对这点
45、都是不以为意,如贺裳、王琦、应时,吴乔、李重华、赵翼、李兆元、潘德舆、钱世瑞、蒋湘南、刘熙载等等,他们或从诗歌寄兴处分析,或从李白自身性情出发,或者从盛唐风气等角度看,总之都是正面接受的。所以单就这方面而言,清代李白接受又达到高潮了。但是暂且撇开这些赞颂,即使是批评李诗 酒仙之辞,也逐渐成熟了。 首先在清初,文人尚在经历改朝换代的家国之痛,作诗往往偏向于反应现实,揭露社会弊端,因而在诗论上像两宋时一样难免对李诗中这一点表示不满。典型的如程正揆便认为李白“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其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日语哉。” 61朱之瑜亦云:“李杜齐名,究竟李不如
46、杜。李秀而杜老,李奇险而杜平淡,李用成仙等语更不经,炼丹等语殊不雅,不如杜家常茶饭有味也。” 62还有稍后的理学家王心敬在答友人问李杜优劣书里也说:“诗者,道志之具,美 刺感兴之事也,与其气逸而无裨性情,不如意深而有切劝戒,则杜之视李,格韵风旨高出一等矣,又岂独立身不侔而已哉。” 63所以他最终得出结论“李必逊杜以爱国忠君。”就清代建立之初而言,有这些反应实为正常 ,,而这些言论也只限在清初。 清代一直讲究“经世致用”,因此盛世时期的吴乔还是认为:“李太白之遗弃尘世,放旷物表者,契于庄列为次之。” 64虽然将李白列为三百篇及杜甫之下,但是已经没有批判意味,相反更多的是理解、赞叹,其云:“予谓宋
47、人不知比兴,不独三百篇,即说唐诗亦不得实。太白胸怀,又高出六合之气,诗则 寄兴为之,非促促然诗人之作也。饮酒,学仙,用兵,游侠,又其诗之寄兴也。子由以为赋而讥之,不知诗,何以知太白之为人耶!” 65这与宋代的看法有相当大的出入了,而比之明代又深入一步。 到了清末钱世瑞则总结为:“太白英奇超特,诚为旷代逸才,然终非国家栋梁之才。” 66又说太白“非无志于世者,特以世莫予用,遂尔肆志诗酒,所谓佯狂也。” 67所以为李杜之才叹惜。这便是清代转变成熟的体现,他们极其肯定李杜诗才,但是也清楚看到李杜之有志于世,于是只能哀叹他们的终不得用。清代的这些总结可谓相当接近当代的研究了 。 清代的李白接受很多方面
48、都表现出这种发展的过程,除却上文所提,再比如对于李白之“气”的研究,历代人往往只说“气盖天下”,到清代才显得具体和深入。最初由牟愿相提及:“李太白诗只一爽字,为此不能到古人奥处。” 68他的意思是说李诗有一气呵成的爽快,但是不比古人深切。牟愿相的结论我们还不能读出多少肯定,但到叶燮就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原诗里说道“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然千古与杜甫齐名,则犹有间。盖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历观千古诗人,有大名者,舍白而外,孰能有是气者乎!” 69尽管叶燮更 欣赏杜甫,但是他已经充分肯定了李白独有的“气”。最后到龚自珍则有更独到的见解:“屈、庄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70他认为这才是李白的真原。清人不愧善于分析与总结,其李白接受史也是让人在中肯中又会心一笑。 更值一提的是,清代不止在批评上发展成熟,对于李诗中的优点,他们又能发掘弊端。 毛先舒就论李杜云:“工部老而或失于俚,赵宋藉为帡幪,翰林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