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444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论兄弟的狂欢化叙事及其意义 【 摘要 】 自出版以来,余华的兄弟得到了读者和学术界得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余华的兄弟表层的狂欢化表现和内在的狂欢化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兄弟狂欢化叙事模式的意义。 【 关键字 】 狂欢化 巴赫金 叙事模式 意义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arnival Narration in brothers Abstract: Ever sinc

2、e its publication, yu huas “brother“ got the readers and academia to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paper, the gold Bachs carnival theory, from the yu hua “brother“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carnival performance and inner carnival spirit two aspects are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is study “brother“ carniva

3、ls mode of narra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arnival, Bach Gold, Narration, Significance 一、兄弟狂欢化叙事的表征 巴赫金曾试图通过研究狂欢化问题来探讨长篇小说 话语的发端。他认为,“狂欢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一语言分别地,可以说是分解地表现了统一的狂欢节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渗透了狂欢节的所有形式。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地准确地译成文字的语言,更不用说译成抽象概念的语言。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

4、的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1这种狂欢节的生活 ,人们 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常规的生活形态,打破了常规的教条 ,在原本紧张而急促的生活节奏的压抑下 ,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 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压力,他们可以狂放不羁地载歌载舞,可以和任何人交往纵情 于食欲声色 ,随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由自在地说 任何想说的话 。 因此,“它们或多或少都浸透着狂欢节所特有的那种对世界的感受”, 2狂欢化和狂欢节本身一样具有平等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化、怪诞离奇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兄弟的题材选择、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场景布置、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

5、得淋漓尽致。 1、 狂欢化题材的选择 兄弟在题材上的选择是具有颠覆性的。兄弟并不像 活着那样沉重,也不像在细雨中呼喊那样细腻。余华对这部作品题材的选择是有明确的指向性的,在兄弟后记中余华曾经说自己要写这样两个不同的时代:“前一个是文革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今天的欧洲。”接连两个时代的主角从极端压抑的文化大革命时代走向极度开放的、自由的现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故事赋予了题材本身的极端性。这两个时代所表现出的颠覆性和宣泄性的确是符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某些特征的 。在 夜话中

6、余华直言不讳得说“我写兄弟这样一个故事,是因为我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生活了很多年。我可以告诉你们兄弟下部就是用拉伯雷的某一种方式写出来的。” 3 兄弟是余华沉寂十年之后的转型之作。从学习川端康成到深刻认识卡夫卡再到创作兄弟。余华好几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兄弟正面叙述的影响,“看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吓了我一跳,他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杀那个老太婆之后,很多页细节刻画无比精确,几乎没有什么漏掉的,那里面就是没有什么心理描写,就是只有动作焦虑 紧张的动作。” 4余华也对 自己在兄弟中的叙事很满意,“我之所以喜欢兄弟,一方面它是最新的作品,另一方面是我在处理细节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叙述的力量常常是在丰富有力的细

7、部表现出来的。” 5 2、狂欢化人物形象的创造 在狂欢化得小说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狂欢化的人物。兄弟中的人物,不管是对主角李光头、宋钢,还是其他人物的塑造都是具有荒诞性的。无论是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还是行为,作者都以夸张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世界中荒诞人物的荒诞行为。 小说中主角李光头的成长是伴随着他性意识而长成的,另外余华通过极具夸张戏谑的手 法,将具有超常性能力的李光头怪诞化。在狂欢的怪诞人物形象中,男根和肚子往往受到夸张和夸大最多,主要特征是夸张性,过分性和过度性。 狂欢化人物的正反同体的性格和行为在李光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身为欲望和罪恶化的李光头,却有着大英雄的一面:对宋钢的兄

8、弟情深。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无言承受着打骂,有了钱之后,立即连本带利偿还;在创业道路上,他经历坎坷,毫不气馁,挑战人生;在生活中,讲义气,有思必报,嫉恶如仇。他身上焕发出一种奇迹般得力量,生机勃勃,奔腾不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繁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李光头的经济神 话和他的性力神话是合为一体的,美与丑的形象结合使他的个人生活充满了狂欢式神话,也使他的发迹使充满了传奇色彩。 民间节庆巨人形象,是民间广场娱乐和狂欢节仪式不可分割的一个成分。李光头的形象就是有民间节庆巨人的风采,充满了强烈地夸张和怪诞感。口无遮拦的骗子、傻瓜、小丑在狂欢节和狂欢广场中嬉笑怒骂是必不可少的场景。这些骗子、傻瓜、小丑发

9、挥着重要的文学必能。正如华莱士马丁所说,“如果复杂人物参与了日常事件,或者假如这些事件被一个远离我们的意识所看到,日常事件就会变得有趣。” 6我们可以把赵诗人和刘作家、童铁匠和 余拔牙、关剪刀和张裁缝等等小说中的人物看作是一个个远离我们的意识,余华将这些人物一狂欢节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小丑式的取笑、捉弄、调侃,并对他们进行了漫画式描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狂欢化场景。 3、狂欢化的语言描写 余华的语言有了不同以往的新气象,一改往日的精准,平实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诙谐、反讽,乃至戏谑、粗俗的一面,即狂欢性的一面。其狂欢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性语言与暴力语言。从性语言方面看你,小说对主角李光头

10、的性欲成长和壮大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从他小时候和长凳和电线摩擦到厕所偷窥,再到结扎,发迹 后又和无数女人睡觉,到最后和林红颠鸾倒凤几个月,闻宋钢自杀而尽废。再从暴力语言看,小说在描写宋凡平、孙伟父亲和孙伟的死的画面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描述。 另外一个方面,余华在兄弟叙事过程中用了大量的的数量词,最具代表的是“处美人”大赛的一段话: 十万个群众都在吐着二氧化碳,里面有五千张嘴还在吐着带口臭的二氧化碳;十万个群众有二十万个胳肢窝,这二十万个胳肢窝里有六千个是狐臭型胳肢窝;十万个群众有十万个屁股,十万个屁眼里起码有七千个屁眼放屁了,有些屁眼还放了不止一个屁。 这些大量的数字量化词有的夸张到了不可思议的地

11、乡,有的是精确无误的。例如李光头和宋钢偷吃了宋凡平藏在枕头里面的三十七颗大白兔奶糖;一共有二十个人追林红;李光头揍刘作家一共揍了二十八拳;共有十一个红袖章打死了 宋凡平;李光头一共动用了一百五十一个人;林红给宋钢写的纸条,里面用五十一个字臭骂李光头;搬运到县政府门前的垃圾山,李光头一共动用了一百五十一个人;李光头用林红的屁股换取了五十六碗三鲜面。这些本不应该精确的数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精确更加带动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把狂欢推向了高潮。 4、狂欢化的场景布置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 7既然是全民的,那么在狂欢化文本上

12、就少不了全民参与的狂欢化场景,于是狂欢化场景是狂欢化小说必不可少的一个 要素。 在兄弟中余华为小说构建了一个“狂欢的舞台”,狂欢化的气氛笼罩着小说的整个情节。 狂欢化的场景是小说表现狂欢化特征最明显的地方。小说一开场就给了人们一个狂欢的游行场景: 压着他的赵诗人和刘作家一边走着,一边不厌其烦地向着街上的人解说,他们比现在电视里的主持人还要敬业。那两个被李光头偷看过屁股的女人就像是电视里的特邀嘉宾,他们和赵诗人、刘作家一唱一和,她们脸上的表情一会儿气愤,一会儿委屈,一会儿气愤委屈混杂了。 作者一开场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副荒诞戏谑的场景,类似的一场场滑稽荒诞的闹剧,一幕幕民间狂欢节形式的节日庆典在兄弟

13、的叙事中展开。在狂欢场景中,人们不再是袖手旁观的,所有人都会参与其中,在这中间有人都会成为主角。刘镇,刘镇的街道,酒馆也成了狂欢的场景,在刘镇上上演的一场场滑 稽荒诞的闹剧也成了类似民间狂欢节和节日的庆典。一个个节日庆典式的场景描写,渲染了刘镇狂欢的氛围,传达着狂欢化的情绪感受。在这之中主要有选美场景,求爱场景,吆喝场景,游行场景,广场上的刑罚殴打和死亡场景。 巴赫金认为:殴打是狂欢化形象体系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兄弟中暴力画面描写与之之前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一种细腻但却又非常喧闹的风格。它没有余华在先锋时期的诡异神秘的气氛,而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长途汽车站,宋凡平的被殴打场景,给人留下

14、了深刻的印象。 “ 六个戴红袖章的人挥舞着木棍,像六头野兽似得追打着他,他的一只耳朵似乎已经被打掉了,乱棍瞬间砸在了他的头上,宋凡平头破血流倒在了墙脚,六根木棍纷纷打断。红袖章们丧心病狂,他们的脚又是踩又是踢又是蹬,连续了十多分钟以后,躺在墙脚的宋凡平一动不动了,还将打断以后锋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样往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进了宋凡平的腹部,腹部的鲜血呼呼地涌了出来,宋凡平身体像是漏了似的到处喷出了鲜血。 ” 除了宋凡平在汽车站的场景,还有孙伟父子的死和宋凡平的入殓了也是充满着暴力场景的描写的。余华的暴力描写虽然呈现的只是氛围上的狂欢化,但却是赤裸裸地展视了人杀戮和残忍的本性。余华以极端化的描写

15、展示了非理性状态下生存的本真残酷性。 5、狂欢化的表现手法 兄弟要描述的是一个狂欢化的世界。内容决定形式,作者必须用狂欢化的表现手法来诠释它。作者主要运用了变形、夸张、荒诞、反讽、戏仿等表现手法。兄弟中一种人物言行不一,自我矛盾的现象来表现反讽。如向林红父亲展示身体健康的求婚者的滑稽可笑的一幕: 他说自己人人生下来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叫生病,身体健康得连个喷嚏都没打过,小时候看着别人打喷嚏心理十分好奇,以为鼻子也会放屁。话音刚落,这人的鼻子就一阵发痒了,嘴巴不由自主得张了开来,眼看着一个喷嚏呼之欲出,这人表情张牙舞爪地将喷嚏吞了回去,好像在吃毒药,他赶紧用一个打哈欠的假动作掩盖了自己的喷嚏,接着

16、不好意思地说:“昨晚没 睡 好。” 兄弟中有些描写,让我们很难相信其真实性。比如李光头不满八岁就充满了性欲;李兰八年不洗头;将宋凡平的小腿砸断入殓,由十四个瘸瞎傻残组成的福利。三十多个女人集体到法院控告李光头的风流罪行,处美人大赛,刘镇大挺广众下买卖处女膜。 李光头对林红求爱的时候有着这样一段描写: 李光头担心两个瘸子走得太慢会掉队,就让他们走在最前面,玉石整 支 求爱的队伍向前走去时故障不断,走得七零八落。领队的两个瘸子,一个往左瘸,一个往右瘸,走着走着一个走到了大街的最左边,一个走到了大街的最右边。让后面的三个傻子迟疑不决,往左边跟上几步,又赶紧退回来再往右边跟上几步。三个傻子手挽手一副齐

17、心合力的样子,他们忽左忽右地走着,把后面用竹竿指路的四个瞎子撞得晕头转向,跌倒重新爬起来后,只有一个瞎子还在往前走,两个往后走了,一个走到街边被一颗梧桐树挡住了,他手里的竹竿对着梧桐树指指点点嘴里一声声地叫着。 余华把夸张,荒诞,讽刺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一体。在这独一无二的求爱队伍里,除了带给我们戏谑的同时,更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兄弟狂欢化叙事的内涵 “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化本身”,从巴赫金的理论上我们了解到。狂欢化是把狂欢节的那套形式搬运到文学上而已。在其看来,狂欢节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在狂欢节中人人都成为了生活的主角,在这部戏中,没有观众,形成了 全民性的 活动 ,生活本身成了表演

18、,而表演则暂时成了生活本身 ;其次,在 狂欢节上, 事物、人物之间的 一切话语都成了相对性的,摹拟话语 与 被摹拟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 他们之间相互交错并形成多语并存的现象;第三,在 狂欢节上, 占据 主导地位 的是笑谑 ,这种 欢乐的、节庆的笑谑 它针对一切, 包括一切对神圣的不敬、亵渎与歪曲, 同时也 包括 取笑者本人; 最后,在 狂欢 活动时 ,生活常态下 存在的 官衔差别与等级关系 等级 全部暂时化为乌有 ,人 们好像得到了了纯粹的、新型的 人际关系 ,所有人仿佛都得 到了再生 。 狂欢化叙事就是用具有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传达出狂欢式内容。 1、 颠覆性的精神内

19、涵 兄弟讲述的是两个时代,前一个是所谓的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文化大革命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人们本就生活在非社会主流的生活中,所有社会原有的规范和秩序全部颠覆和打破,天天就好像活在狂欢节的庆典中。但是在这样庆典中 ,人人都成了故事的主角,尽情挥霍着自己生命的潜能,以颠覆生活来释放生命的精彩。荒诞的时代发生荒唐的事,文革的意识形态的颠覆揭示了文革意识形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作者批判的不是狂欢发生在狂欢节上,而是它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小说中的另一个时代是几十年后的工业相当发达的现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作者同样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狂欢化叙事方式,揭示现代社会工业高度文明所带来的一连

20、串问题:精神价值体系青黄不接,人性异化。社会信任感缺失,生活空间遭遇挤压小说中刘镇的百姓和领导因从日本远东的垃圾西装而相互攀化,争相膜 拜日本文化,将 80 年代国人的拜金主义与崇洋媚外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赫金在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指出,狂欢化中的诙谐“它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讥笑的、冷嘲热讽的,它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 8这是对狂欢化文本中的笑谑的一种最好的解释,正如巴赫金所作的比喻“广场的赞美和广场的辱骂,这就如一个镍币的两面。假如正面是赞美,反面则是辱骂,反之亦然。在广场言语里两者似乎属于某个统一的一体双身,这个一体双身夸中带骂,骂中带夸。” 9

21、这样的两个时代,本身就与巴赫金对狂欢节的 界定非常相近。余华运用狂欢化理论对这两个时代进行颠覆性的叙事并非没有道理。“余华将所谓的崇高、严肃与滑稽、猥琐,诙谐并置在一起,客观上实现了对文革的亵渎与讽刺。李光头疲软小屈昭示着文革运动对正常人性的扼杀与摧残,这种叙述对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强烈控诉。余华在这里有意无意地揭示,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混乱荒唐,已经到指鹿为马的地方,但在孩子心理仍然保存着理智与良知。” 10兄弟以狂欢化为突破口,用颠覆性的语言介入叙事,是一种叙述策略的选择,狂欢化叙事背后是一种悲悯情怀。 2、 加冕脱冕叙事的内涵 加 冕脱冕是狂欢化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狂欢化叙事中辩证统一

22、的存在。巴赫金认为“笑谑地给国王加冕和随后的脱冕”是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加冕和脱冕,是合二而一的双重仪式,表现出更新交替的不可避免,同时也表现出新旧交替的创造意义;它还说明任何制度和秩序,任何权势和地位,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 11在加冕脱冕仪式中,我们给受冕的反面角色穿上新衣,戴上皇冠,赋予权力。但这只是为了给脱冕坐下铺垫。在脱冕过程中,脱冕者不仅要脱下新衣和皇冠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受到他人的嘲笑与殴打。 小说中的宋凡平高举红旗,众星捧月般得一 夜之间便因地主身份成了批斗的对象。并且经历磨难最后死在乱棍之下。威风凛凛的孙伟父亲,几天前还带着红袖章看管宋凡平,却突然成了批判对象,受尽了凌辱

23、,最后用一根大铁钉砸进脑袋有关。牙尖嘴利,刁钻刻薄的孙伟母亲也因儿子的惨死,丈夫的被抓而成了赤身裸体的疯子;善良的苏妈也以莫须有的“妓女”罪名被批判,显示了狂欢世界中人物命运的戏剧化。 小说的主角李光头和宋钢是加冕脱冕的典型代表,李光头前前后后经历了好几次加冕脱冕的过程:偷窥被抓的脱冕,换取三鲜面的加冕。认为超级富翁的进一步加冕,最性能力的丧失又是一次脱冕。而宋钢只 有一次大的加冕脱冕过程:宋钢帅气高大英俊,又有了林红的爱,骑着人人都羡慕的自行车是小说层层让给予宋钢的加冕,之后宋钢事业扭伤了腰,坏了脚,卖花卖处女膜,卖壮阳药丰乳霜,身体坏了,妻子后来也离开了。最后卧轨自杀。一次次地加冕把宋钢推

24、向了高高的王座,而又一次次的脱冕把宋钢推进了地狱的深渊。兄弟的故事在这样的加冕脱冕中发展,颠覆了人们对正常事物发展的认识,揭示了狂欢世界人物命运的戏剧化和悲剧性。 三、兄弟的狂欢化叙事的意义 兄弟的发表对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漫画式的人物和夸张变形的 情节内容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是也无可避免地承受作品失真的指责。符号化、类型化的人物情节也让人产生了拖沓感繁琐感。所以就造成了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对兄弟的看法大相径庭的局面。普通读者觉得兄弟的可读性很高,但专业读者则持相反意见。诚然,这与余华为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赢得销售市场有关,从兄弟下部写作之前,主题已定,炒作先行就可看出。

25、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兄弟也有其过人之处。 兄弟在中国当代作家的狂欢化书写文本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就从兄弟的狂欢化叙事模式来讲,余华的叙述以扭曲化、粗疏化的表现手 法在失控的状态中爆发直接地、尖锐地、夸张、地揭露历史当下种种荒诞现象。兄弟虽然背离了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学审美习惯,它在自己的狂欢化理论基础上创造了拥有自己的美学风格的艺术世界。 兄弟作为一部敢为人先的、非主流审美文化的作品,它触碰到了人们文学审美的禁忌,也夸张化地揭露了现实的丑陋,造成了读者内心的强烈的震撼和反差。在这部作品中,余华抛弃了以往简洁的语言风格,用了夸张、反讽、荒诞等狂欢化叙事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扭曲化、粗

26、鄙化的叙述方法,对庸俗的,不堪入目的种种荒诞的行为,而这种叙事和 描写的方式却引来了文学界的强烈争议。而我认为“大家在讨论余华的兄弟的时候用的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今天阅读的主流,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从文革一直到今天我们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美学观念” 12,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不断地研究突破和创新中寻求着新的文学出路。 余华把文革到现在的 40 年时间浓缩进“兄弟”二人的成长之中,以兄弟二人的变化为线索,影射出时代的变迁,这种简单的理念虽然抹去了厚重的历史包袱,但是却展现了作者对宏观历史的鞭辟入里的思想。在真与假,美与丑,现实与想象,虚构与真实中深深地挖掘出这个时代的荒诞 的本质,概括性地反映了时代

27、的变化。作为狂欢化叙事,余华摒弃了以往所擅长的写作策略,把怪诞的美学风格充斥进兄弟。兄弟中对庸俗的粗鄙不堪的,吃喝拉撒的原生态的场面采取了极高的关注度,这些纷杂喧嚣的描写深深地挑战着人们的审美底线,引发出了巨大的争议。这种全新的放肆无忌的叙事技巧更加直接、夸张、本质地反映了当下浮躁纵欲的社会。两者的结合用幽默、夸张、荒诞的笔法有效地表达了余华对社会种种的强烈地愤怒与不满。 余华大的狂欢化写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艺价值。余华用变形、粗俗、狂放、戏仿、荒诞的极具张力的狂欢 化叙事方式完成了对当下历史的理解和叙述,成功地实现了创作风格的又一次超越。余华不断拓展着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叙述空间和话语方

28、式,挑战了人们的惯性思维方式,不断地在寻求新文学的出路上突破和创新,为转变人们的思考问题和传统的阅读期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充满魅力的却又相对陌生的审美感知世界。这种对传统主流文学的“背离”,这种荒诞的戏剧性的创作风格挣脱了传统的文学审美趣味规范的束缚,走出了余华的新的风格。 兄弟的狂欢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自由创作的文艺精神。虽然余华给我们的审美带来了新的冲击,并且在语言、结构、叙述上的创 造性带给我们许多有价值的思考空间,对狂欢化叙事和整个当代文学叙事的审美趣味取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也必须正视兄弟同样带给我们审美观念上的混乱。在创作出具有创新的作品的同时把握住艺术创作和探索的尺度是作家

29、们在狂欢化作品中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狂欢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狂欢化的意义在于我们必须要以清醒的头脑看破这个现实存在的世界的残缺,或者说勇敢面对一个失去意义的世界。余华正在走这样的一条道路,兄弟的狂欢化选择正是这样的一条艺术拯救生活的道路。 结语 经过十年的酝酿,余华终于推出了让读者久候的 作品。余华通过在文革和当下两个时代的狂欢化叙事狂飙突进,把人性与人的生存状态进行透彻的剖析。这一叙事选择源于怎样的历史观念与文化立场,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它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一个是“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 ,一个是“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

30、众生万象”的时代。余华极力把握住时代特征 ,向我们展示这两个年代人性特有的疯狂。 至于之所以选择狂欢化叙事,具体原因应有两点:一是历史叙事角度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用戏仿的手法表现历史故事渐渐初露端倪,这种 以戏剧狂欢手法来表现对美丑的颠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颠覆是对以往的文革叙事的一种超越。二是时代精神的影响。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国内外文化和思想的相互渗透,文学风格也逐渐走向了狂欢化和喜剧化。文学再也不仅仅是启蒙民智、言志载道、拯救国家的载体,探求真理、揭示人性、讽刺丑恶也成为了创作文学一个主要方向。 兄弟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惊和惊喜,它的价值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体现出来。

31、我们希望余华能够在坚持自己的创新的道路上,创作出更多好的值得我们品味、阅读的佳作。 注释: 12巴赫金: 诗 学与访谈, 白春仁、顾亚铃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余华:文学不是空中楼阁 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文艺争鸣, 2007 年,第 2 期,第 113页 4余华: 夜话,小说界, 2006 年,第 3 期,第 44 页。 5洪治刚: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7 页。 6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 伍晓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78911巴赫金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李兆林、夏忠宪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0潘盛:“李

32、光头是一个民间英雄” 余华兄弟座谈会纪要 文艺争鸣 2007 12汪汉利、孙立春: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 余华 (兄弟 )的肉体狂欢化叙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年,第 3 期,第 51、 52 页。 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2、余华兄弟(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3、徐仲佳性:先锋与通俗的扭结点 论余华的转向兼及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潘盛“李光头是一个民 间英雄” 余华兄弟座谈会纪要 文艺争鸣 2007 5、黄健 精神的陷落与众生的狂欢 论余华在 (下)中的困境惠州学院学报 2007 6、王建刚 狂欢诗学 巴赫金文

33、学思想研究 学林出版社 2001 7、巴赫金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8、洪治纲在裂变中裂变 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当代作家评论, 2006, 9、马跃敏兄弟:余华的困境与歧途 当代文坛, 2006, 2 10、 美 华莱士 马丁当代叙事学 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11、洪治刚 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12、余华 夜话,小说界, 2006 年,第 3 期 13、余华 文学不是空中楼阁 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文艺争鸣, 2007 年,第 2 期 14、张文玲 孤独的兄弟 与 的对读,文艺争鸣 2007 年第 2 期 15、汪汉利、孙立春 指向身体下部的叙述 余华 的肉体狂欢叙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年第 3 期 16、张崇员 反讽 :解读余华 的一面镜子 2007 第 24 卷第 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