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445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1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摘 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而 鲁迅文学上的成功不仅仅由于他思想的深刻性,同样还在于其艺术上的喜剧性、战斗性和讽刺性。他以冷锐坚利的锋芒、诙谐幽默的语言、犀利辛辣的讽刺,对旧社会旧时代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尖锐的彻底的批判,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揭 示。他的小说的讽刺艺术具有真实、有情和多样化的特点。 关键词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真实,有情,多样 Art of the nov

2、els satire of Lu Xun Abstract: Lu Xun is a great Chinese writer and thinker, is the found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chief commander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is the people called the “national soul“. In fact, Lu Xuns success is not only his thought profound, and he is in the art of

3、 comedy and satire, battle of. He used humor, Leng Ruijian Lee edge sharp, pungent satire, the old social old age of darkness were ruthless sharp thorough criticism, on the nature of good and evil were profound thinking and reveal. In this paper the satirical art of Lu Xun novels made certain explor

4、ation. Key words: Lu Xuns Novels; The satire art; True, Love, Various 2 鲁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讽刺艺术,这些小说都 是以现实为基础,通过作者幽默的笔锋,使丑恶事物原形毕露。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是“真实”,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艺术的生命。这种真实不一定是曾经有过的事实,但一定是现有的或将有的实情。而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才能贴近国人的生活,引起群众的共鸣,也使得鲁迅的小说广为流传。同时,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不是毫无善意,毫无热情的。相反的,在讽刺的同时饱含着深挚的同情和热烈的爱,这种“有情”是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灵

5、魂。而且,鲁迅小说的讽刺手段又是多种多样的,好像一块块骨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它的独特作用。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讽刺手 段,才能构成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完整骨架,才能使鲁迅的讽刺艺术成熟完美。 一、真实 讽刺艺术的生命 鲁迅说过 : “所谓讽刺作品 ,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 非写实的讽刺 , 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 ,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 1。鲁迅认为讽刺艺术的生命是真实,不一定是曾经有过的事实,但一定是现有的或将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污蔑”,不是“捏造”,不是“揭发隐私”,也不是专门记录所谓的“奇闻”或“怪现状” 2。正是由于这种真实的生命力,才使鲁迅的小说往往能把握时代的脉

6、搏,发掘人类内心的丑恶,他的笔锋所触往往令人背立汗毛。有一件事恰能说明鲁迅讽刺艺术的真实性,鲁迅在写阿 Q正传的时候,原本发在开心话栏目,可是写着写着就不开心了,因为鲁迅“骂”得太狠,很多人就怀疑“阿Q”形象就是自己。所以就去找四川人的麻烦,因为当时鲁迅用的笔名是“巴人”,巴人就是四川人。由此可见真实是讽刺艺术的生命,否则是不能打动时人,引起时人的爱憎。、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真实”,既是指真实的社会事,也是指真实的社会人,具体表现在: (一) 秉承公心、指摘时弊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鲁迅讽刺艺术的创作原则,也就是说,鲁迅在创作时是摒弃个人的私 怨来抨击社会的弊害。是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发现

7、和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以此来指摘时弊,针砭痼疾,用讽刺的手法揭示现实的假丑恶。 鲁迅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曾这样说过:“ 谈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将为艺术而艺术 ,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 ,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3出于这样的创作目的,鲁迅作品的讽刺力量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样的作品才能凸显 出病态社会的病根所在。这种病根就是封建旧道德。那么鲁迅又是怎样运用他的讽刺艺术对封建旧道德进行深入骨髓的批判呢? 以狂人日记为例,这是鲁迅

8、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一篇,也是五四新文学第一篇振聋发聩的白话小说。这是一篇以疯子口吻讲述吃人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狂人,小说的核心词就是吃人。小说的正文前有一篇小序,是用文言写成,说的是“我”有两个中学同学,是亲兄弟,听说有一个病了,“我”就去看,知道是弟弟病了,哥哥说弟弟的病早就好了,现在已经到某个地方准备当官去了,拿出弟弟的病中日记给我看,从而引出正文。序中所说的“ 弟弟”,也就是“狂人”的病已经好了,又回到了社会的秩序中去了,生病时候的事情都忘了。意味着只有在发狂的时候,他才能看到这个社会是吃人的社会,他才会害怕,才要反抗。那么现实是什么,是吃人的现实。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发狂,发疯的时候才能认清

9、这个吃人的现实。而回到社会秩序中,去继续吃人的历史,这样才算是“病好了”。这岂不是最大的讽刺?鲁迅借由这种讽刺给封建旧道德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定义,那就是“吃人”。 3 紧扣“吃人”的主题,鲁迅运用讽刺手法,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精神和思想上统治、压迫、戕害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旧道德的罪恶 揭露得淋漓尽致、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二) 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鲁迅对讽刺对象是有所选择的,他反对对下层社会的不幸的愚昧的人们亮出讽刺的利刃,虽然他也讽刺阿 Q、华老 栓等下层人民的麻木愚昧,但这并非他的锋芒所在,对阿 Q 们他多以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希望借讽刺来指出社会的弊端和国民性的弱点,以达

10、到引起关注,进行疗救的目的。他们不是鲁迅的敌人。对待知识分子,鲁迅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受害者鲁迅也给予同情,也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去刻画他们。而对于施害者鲁迅则将他们当做敌人。对待敌人,鲁迅是 没有怜悯的,他向来主张要“痛打落水狗”。 鲁迅笔下有两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一个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另一个是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两个人都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能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排出九文大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回字有四样写法”等对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鲁迅

11、将孔乙己刻画成一个纯朴善良的受害者,在对他的迂腐、懦弱、虚荣进行嘲笑的同时,也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发自内心的同情 。白光中的陈士成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以致发疯的儒生,文中通过对陈士成扭曲变态心理的描写,他对功名钱财的不懈追逐以至在一片虚幻的白光中走向疯狂,最终葬身在万流湖中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毒害。 而对于施害者,鲁迅的讽刺是不遗余力的。在鲁迅小说中有一大批这样的施害者,如阿Q 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等,鲁迅就集中的讽刺了他们的贪婪、虚伪、世故、懦弱。如在肥皂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 “哈哈哈!两块肥皂!”道统的响亮的笑声突

12、然发 作了,震得人耳朵 喤喤 的叫。“你买,哈哈,哈哈!” “道翁,道翁,你不要这么嚷。”四铭吃了一惊,慌张的说。 “咯支咯支,哈哈!” “呵呵,洗一洗,咯支唏唏” “道翁!”四铭愤愤的叫。 何道统的笑撕破了四铭要表彰孝女的虚伪的道学家的伪装,仅仅几句嘻笑就很好的讽刺了四铭等所谓道学家的虚伪、下流。 总之,鲁迅对孔乙己、陈士成的讽刺是善意的,温和的,而对四铭等的讽刺则是无情的,冷酷的。这里表现了鲁迅对讽刺对象的选择不是没有根据的。“士林”之中也有上层下层的分别,对于下层人民,鲁迅认为他们是受 害者,是纯朴的,善良的,同时也是愚昧的,但正是这种愚昧,才值得鲁迅在讽刺的同时,去怜悯,去同情。相反的

13、,对于上层统治阶级来说,他们是施害者,鲁迅的讽刺是直指灵魂的,他善于将讽刺对象一层层剥离,将人物的丑陋的内心,卑污的灵魂彻底的展露出来。这种对待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讽刺手段,正是鲁迅讽刺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有情 讽刺艺术的灵魂 正如上文所说,真实是讽刺艺术的生命。但是光有生命还是不够的,还得有灵魂,只有4 来自灵魂的呐喊,才能唤醒其他沉睡的灵魂。而鲁迅讽刺艺术的灵魂就是“情”。鲁迅说过:“如果貌似讽刺的 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 4这种“有情”深刻地体现在鲁迅对其笔下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上,对鲁四老爷、赵太爷等的憎恨和鄙视

14、;对魏连殳、吕纬甫等则是在强烈的讽刺中带有一定的同情;对华老栓夫妇、祥林嫂、阿 Q 等则是在无情讽刺他们的愚昧、麻木的同时饱含着深挚的同情和热烈的爱。正是因为有情,所以在讽刺的同时鲁迅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是带着鲁迅的情感,带着鲁迅的灵魂出现的,而正是这种有情的讽刺,才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唤醒了无数的灵魂。由于不同的情 感指向,鲁迅的讽刺艺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含泪的微笑和带刺的讥笑。 (一) 含泪的微笑 对于劳动人民,社会上的弱小者,或许他们麻木愚昧,但都是淳朴善良的,鲁迅对他们就采用含泪的微笑来表达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从鲁迅弃医从文开始就关注国人的灵魂。鲁迅在

15、1922 年呐喊自序中谈到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弃医从文的缘由,说微生物课课余,教师照例放些风景或时事的幻灯片给学生看,其时正当日俄战争,有关战事的画片自然较多,而作为满堂日本学生中唯一的中国人,“我在这一个讲堂中,却须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5。在这个幻灯片事件中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灵魂上的麻木,他认为医生只能医治国人肉体上的伤痛,文人则可以医治国人的灵魂。于是他在

16、后来的小说中就力图以笔代刀解剖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改造国民的目的。 药讲述的是淳朴善良的华老栓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故事。小 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群众的麻木和无知。革命先行者们要拯救人民 像华老栓那样的人民,可是人民却不理解、不了解革命者的思想和行为,反而在革命者被抓后漠不关心,仅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革命者被枪毙、被砍头,他们就像赶集一样,去围观,去看热闹,而且不但看热闹,还要拿馒头去沾血给儿子治病。鲁迅怀着哀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将对革命的担忧写了下来。这是鲁迅对革命的担忧,也是一部分想要革命的人的担忧。 同样,阿 Q 正传中阿 Q 从“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到“于是也心满

17、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从“君子动口不动手”到“钱府门前的龙虎斗”;从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到“我和你困觉”;从“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到“阿 Q 正羞愧自己画的不圆”;从“竟没有唱几句戏”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种幽默和讽刺,乍看之下让人莞尔微笑,回味之后却不禁让人心胆俱颤,仿佛好似在这莞尔的微笑中,隐藏着巨大的悲哀与痛苦,也隐藏着作者对麻木民众的忧思。面对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鲁迅认为身体上的伤痛可以不必急于医治,而精神上的伤痛却是迫在眉睫的需要救治的。 (二) 带刺的讥笑 对人民,鲁迅用的是含泪的微笑,而对敌人,鲁迅从来都是采取非之、憎之的态度,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讽刺的 时候,总是严肃、

18、尖锐、冷酷的,揭露鞭挞得毫不留情的,必至把一切假面子“撕得鲜血淋漓,臭架子打得粉碎”。 6 首先,鲁采用层层活剥的手法,从里到外,由表及里,将讽刺对象从外在形象到思想灵魂,各个层面都加以揭露、讽刺。如高老夫子中,鲁迅对于高 干亭 的讽刺先从其额上带5 有“尖劈形的瘢痕”,讽刺他形貌的丑陋和掩耳盗铃式的故作遮掩。再讽刺他学识浅薄,备不了课还要怨天尤人。最后高干亭出了洋相从学校回来,上了麻将桌,讽刺了他事实上是一个赌棍的真实面目。通过这样层层的盘剥,将人物的真实面目一览无遗地显露出来,尽情地讽刺, 尽情地鞭挞。 其次,鲁迅对敌人的讽刺是不遗余力的,往往在不同的作品中,对同一类型的反面人物进行反复的

19、讽刺。如阿 Q 正传中的赵太爷、离婚中的七大人、慰老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等,鲁迅就集中讽刺了这么一批地主老爷的贪婪、 世故 、 懦弱 、 胆小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各种不同的形态,概括成不同的特性,然后给以最无情的讽刺和讥笑,将这一类人的丑态尽情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在社会上受尽嘲讽,使他们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三、多样 讽刺艺术的骨架 鲁迅的讽刺艺术是成熟完美的,讽刺的手段也是多样化的。他善于根据不 同的主题不同的创作形式与讽刺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鲁迅的讽刺多寓于平常事中,大多来自生活,不管是曾有的或是会有的,都由表及里,深入内心;鲁迅不赞同轻松自在的幽默,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这种幽

20、默是不可取的,所以他常常将讽刺蕴含在这些比比皆是、俯拾即得的幽默之中,机智横生,暗藏锋芒;鲁迅还善于运用对比反衬,来揭示真善美与假丑恶;同时,鲁迅也很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这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强烈关注,使得他的小说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和人文情怀。正是这种讽刺手段的多样化,使得鲁迅的小说时而冷峻深刻,时而辛辣尖锐,时而沉郁幽愤,形式 多样、不拘一格而又庄谐交错。 (一)平常事内寓讽刺 鲁迅曾说过,“他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 ,也是常见的 ,平时是谁都不可以为奇的 ,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 ,可笑 ,可鄙 ,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 ,习惯了 ,虽在大庭广众之间 ,谁

21、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 ,就动人。” 7鲁迅从现实出发,将生活中的虚伪丑陋的事情揭露出来,加以无情的批判和讽刺,使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的虚伪本质。 鲁迅所写的平常事分为两种,一种是“曾有的事实”,就是通过对原来生活的细致描写,对现实生 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加以描摹讽刺。比如在祝福中鲁四老爷动不动要皱眉心;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改名字,和万瑶圃见面时的寒暄等。这些平常事,在平常人看来是毫不显眼的,可是经鲁迅稍加勾勒,虽然未加只言片语的指责,但其丑态恶行却已暴露无遗了。另一种是“会有的实情”,就是生活中虽然未曾发生,但是符合情理,将生活中的事情经过夸张变形来突出生活中平常事

22、的本质内涵。如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作者将后羿塑造成一个毫无用处的人,暗示鲁迅自己当时想救国救民,但是报国无门,在这样的悲哀和无奈中,也不放弃,依旧渴 望战斗。后羿即是鲁迅自我的缩影,鲁迅正是用这种手法表达了对现实中人、事的讽刺。 (二)幽默之中含讽刺 鲁迅说:“讽刺不过是喜剧的变简和支流。” 8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讽刺是属于喜剧的范畴,不同的是讽刺艺术比起喜剧艺术来,所揭露的事物本质更为深刻直接,也更为冷峻激烈。鲁迅很善于将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品赏到幽默的同时,体会到讽刺的尖锐,让人们笑得更加畅快淋漓,骂得更痛快肆意。比如在阿 Q 正传中: 6 “造反了!造反了!” “老 Q,

23、”赵太爷怯怯的低声的叫。 阿 Q 觉得革命不错,便以为自己已经革命了,于是 一路唱曲,经过赵府。赵老爷叫了一声“老 Q”,而且是“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这样一个称呼的改变,使得文章趣味盎然,充满了幽默味,同时也讽刺了赵太爷是个见风使舵的好手,处事小心谨慎,为人老练狡猾。这一声“老 Q”不仅使阿 Q 愕然,也让读者嗤笑不已,于是一个威严老成的赵太爷形象一扫而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唯唯诺诺,懦弱而胆小的灵魂。就这样鲁迅巧妙地将幽默的意会性、含蓄性和讽刺的辛辣性、冷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幽默的笑声中体会到讽刺的峻烈、冷锐。 (三)对比反衬显讽刺 通过对比反衬将原本人们习以为常,一无所 觉

24、的丑恶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人物心理,与外在事物的美好加以反衬对比,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展示出来,使大众能有所发现,有所醒悟,有所改变。 这种对比反衬的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悲与喜的对比反衬。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祥林嫂身上。祥林嫂为了逃避再嫁而躲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此对主人感恩戴德,而“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这种坐稳了奴隶的悲与祥林嫂“满足”的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讽刺了祥林嫂的愚昧和无知。 第二种是理想与现实构成的对比。幸福的家庭中主人公理想中的家庭生活富足、和谐、友爱,与现实生活中主人公家庭的贫穷困顿 、斤斤计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兄弟中,张沛君兄弟在外人眼里和张沛君自己内心的现实关系形成了强烈

25、的反差和对比。 第三种是人物前后行为形成对比反衬。阿 Q 正传中阿 Q 因为王胡“又癞又胡”,又输了捉虱子比赛,于是向王胡发起了挑战。输了以后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赵太爷不许阿 Q姓赵,打他的巴掌,让他不能在未庄生存,在以为阿 Q 革命以后,就睡不着觉,后悔自己以前对阿 Q 的行为,又对其进行试探,将阿 Q 称为“老 Q”,了解情况以后,又不许阿 Q 革命。这种前后的反差使得人物内心的价值观、人生观被无限放大,使得被讽刺者越显浅薄。 (四)心理剖析露讽刺 鲁迅非常重视对人物内心的发掘,指出其中的错误,然后以冷峻的讽刺警醒世人。如小说肥皂以“肥皂”为线索,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主人公一系列下意识

26、行为的描写,经由四铭太太、女儿秀儿和同类何道统对四铭阴暗心理的层层揭露,将四铭伪善的道学家面目加以毫不留情的揭破,对其内心充满邪恶的色情欲望进行最无情的讽刺。小说无一贬词,仅通过细节、内心白描,却情伪毕露,人物内心的丑陋暴露无遗。小说端午节中,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方玄绰一系列语言行动的刻画,揭示出小知识分子在当时困难窘迫的状态下艰难挣扎却又自视清 高、自我安慰的矛盾心理。对方玄绰这种表面进步,骨子里却因循守旧的落后的旧知识分子进行了无情、辛辣的讽刺。同样对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阿 Q 正传中的阿 Q 等人物作者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剖析。鲁迅将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性虚伪的外表扒开来,将

27、他们奸诈、阴暗的内心暴露在阳光下,受到阳光炽烈的灼烤,然后再加以最无情,最刻骨,最辛辣的讽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真实的,有情的,他不是单单以个人的喜好进行讽刺,而是从历史的厚度,时代的高度来进行讽刺艺术的创作,而且这种创 作的手7 段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讽刺艺术在思想上,技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鲁迅所创作的阿 Q正传、狂人日记等名篇,堪称讽刺艺术的经典之作。他在讽刺艺术上独特的风格和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 1鲁迅 论讽刺鲁迅全集: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1 287 247鲁迅 什么是讽刺鲁迅全集:卷六

28、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1 340,341,340 3鲁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1 526 5鲁迅 呐喊自序鲁迅全集: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1 438 6鲁迅 我还不能“带住”鲁迅全集: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1 259 8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卷三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1 203 参考文献: 1鲁迅 鲁迅全集:卷一至卷六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2 2钱理群 鲁迅作品十五讲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3孔庆东 正说鲁迅 M 重庆:重庆出版 社,

29、 2009 12 4李欧梵 铁屋中的呐喊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9 5孙建校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特征 M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 3) 6王国昌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M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7林易华 浅谈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M 乐山师专学报 1986 ( 2) 8靳庆华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M 学园 2011( 2) 9曹斌 喜剧手法与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M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0林爱周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M 文学教育(下) 2009 ( 5) 11张正武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特色 M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 3) 12王嘉良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M 齐鲁学刊 1981( 5) 13刘渝霞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形成及特点 M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14章罗生 儒林外史与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M 许昌师专学报 1986 (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