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传承 以永康方言为例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1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传承 以永康方言为例 摘 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话推广是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传承方言文化也势在必行。本文以永康方言为例,阐释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好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传承的关系,既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也有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 普通话;方言;文化;传承 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and the transmission o
2、f cultural dialects YongKang dialect as an example Abstract: Dialects are the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also are one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is the need of modern society, while passing on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of dialects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Thi
3、s article takes YongKang dialect for an example, explaining to properly treat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and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of dialect. It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while will be favorable for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
4、l dialects. Key words: Putonghua; dialect; culture; transmission 2 一、永康与永康方言概况 (一)永康概况 永康,古称丽州 ,位于浙江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28 45,东经 119 53,面积1049 平方公里,人口 56.82 万,地理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浙东低山丘陵盆地,置县始于三国赤乌八年(公元 245 年),隶属于地级金华市。“永康”一名源于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 1。 永康历史悠久 ,有黄帝铸鼎的美丽传说,有春秋铸剑,汉造驽机,唐铸铜铳的传统技艺, 有山
5、青水秀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纯正的乡风民俗,是闻名海内外的 “ 五金之都 ” 和旅游胜地。 (二)方言和永康方言 关于“方言”的概 念,语言学上包括两类:一是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社团的不同是言语集团,同一言语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密切、交际频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平时我们说的“腔”,如“官腔”、“学生腔”等就是一种社会方言。二是地域方言,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即汉语中俗称的“话”,如“上海话”、“山东话”等等。 汉语七大方言中,除北方方言之外的吴、湘、赣、客、粤、闽(闽南、闽北)都是南方方言,其中最 古 老的 语种 是吴
6、语,形成于春秋 战国 时期,距今已有 3000 年 左右的 历史,是由当时南迁的贵族带来的语言融合、吸收周围的方言所形成,有早期汉语的痕迹 , 保留了 许多 古音因素。吴语语音和北方 语音 差别大,词汇和语法 独特,通常把苏州话作为吴语的代表。 永康,古为东南夷蛮 , 春秋时, 先属 吴,后属 越, 战国时属 楚地 。唐时曾号称望县,擢丽州。宋属婺州至今, 语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信息。从历史沿革看, 永康 方言属于早期先民语言,后又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传播的影响,融合了 “ 楚语 ” 、 “ 吴音 ” 及中原一带迁徙民的 “ 官话 ” ,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的婺州方言 。婺州方言隶属南部吴语。
7、永康话是吴语区唯一无入声单字 调的语言。 (三)永康语言现状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在 1956 年 2 月 6 日国务院就已正式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我国的推普政策从八十年代的“大力宣传、积极推广、逐步普及”慢慢发展成“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 2001年 1月 1 日实施 ,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推广普通话。 可见,我国对普通话推广的重视程度一直在提升。 永康市积极响应 国家号召,在 家庭、在社区、在社会大力推
8、广普通话,宣传普通话,增强推普宣传的责任意识 ,特别是近十年来,坚持以“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工作方针,将推普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构建和谐永康,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永康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很大差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推普工作的进行,那么推普工作做到哪种程度,同时,独具特色的永康方言的发展走向又如何呢?又该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呢? 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普通话与永康话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考 虑到,我国在 1986 年3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要调查对象
9、。因此,在调查问卷的选取对象框定在有一定文化知识层次的人群,并在职业、年龄、文化水平等结构上,作了适当地控制。 二、关于普通话与永康话使用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结果统计 发出问卷 180 份,收回问卷 180 份,回收率为 100%。将结果统计如下表格: 职业统计表: 职业 学生 教师 服务人员 公务员 广电系统人员 退休人员 人数 45 35 60 2 15 5 比例 25% 19.4% 33.3% 11.1% 8.3% 2.8% 年龄统计表: 年龄 30 岁以下 30-45 岁 46-55 岁 56 岁以上 人数 105 47 23 5 比例 58 3% 26.1% 12 8% 2.8%
10、文化程度统计表: 文化水平 本科以上 本专科 中专及高中 初中及以下 人数 2 106 46 26 比例 1.1% 58.9% 25.6% 14.4% 问卷调查数据: 调查内容 各项调查百分率( %) 你会的语言有 A. 永康方言 B.普通话 C. 以上都会 13.9% 8.3% 77.8% 工作时,一般使用的语言是 A. 普通话 B. 永康话 C.看情况而定 61.1% 13.9% 25% 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的语言是 A. 普通话 B. 永康话 C.看情况而定 11.1% 63.4% 25% 你知道“推普周”吗? A .不知道 B. 听说过 C. 知道大概 D.很清楚,知道准确的时间 33.
11、3% 21.1% 14.4% 31.1% 4 您喜欢说普通话吗? A.不喜欢 B. 喜欢 56.6% 43.4% 您热爱永康话吗? A、不热爱 B. 一般 C. 热 爱 11.7% 17.2% 71.1% 您平时喜欢观看永康方言节目西津茶馆吗? A. 从不观看 B. 偶尔观看 C. 经常观看 36 1% 44.4% 19.4% 您了解永康省感戏和鼓词吗? A.不了解 B 知道一点 C.了解 60% 28.9% 11.1% 您觉得保护永康方言有必要吗? A没必要 B. 有必要 13.9% 86.1% 你觉得有必要练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吗? A.没必要 B.无所谓 C 有必要 14.4% 22.8%
12、 62.8% 您 觉得永康市整体普通话水平怎么样? A. 差 B 中 C 好 28.3% 56.1% 15.6%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结果一:被调查人群中有 61.1%选择了在工作时讲普通话,还有 13.9%的人习惯讲永康话,有 25%的人根据情况而定。并且, 56.6%的人表示喜欢讲普通话, 43.4%的人则表示不喜欢讲普通话。 结论一:这些调查数据显示,推普工作在永康市表现出了一定的成效,人们在公众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较之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反映出了大众对使用普通话一种柔性认同的态度。但是人们对讲普通话不同 偏好看出公众场合使用普通话,有种硬性的约束,故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13、。 结果二: 不知道“推普周”的占了 33.3%,清楚知道“推普周”的准确时间的只有 31.1%。其中,从职业分布看,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最好,知道“推普周”准确时间的占了 75%,公务员和服务人员情况则较差,大多数表示“不知道”或者“听说过”。从年龄结构来看, 30 岁以下的人对“推普周”的了解相对来说,更清楚一些。 结论二:尽管浙江省对“推普周”的重视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但从数据中不难发现,人们对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总体还了解得不够。但我国推普工作 的力度较之前更有力了,较好的5 落实了以学校为推普的重要阵地,较好的落实了“以学校为基础”,但是人们整体对推普的政策了解还是比较薄弱,特别是政府机关和服
14、务行业,还未落实好“以 党政机关为龙头 , 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推普工作的快速进展。 结果三: 被问及“是否有必要练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 62.8%的人选择了“有必要”,只有 14.4%的人选择“没必要”。但是,人们 对 永康市 普通话水平的评价普遍较低 ,有 28.3%的人认为永康市普通话水平处于差的阶段, 56.1%的人认为处于中等水平。 结论三: 普通话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有一定份量的,大众较普遍地意识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广大人民群众 都希望,能够 说 一口 标准的普通话 。 因此,永康市的 推普工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人们 对 永康市 普通
15、话水平的评价普遍较低 ,说明民众对普通话的目标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现实水平与民众心里要求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推普工作力度应该继续加大,不能因一点成绩而放慢了推普力度。 结果四:大众会讲的语言, 13.9%只会永康话, 8.3%只会说普通话, 77.8%会双语。从年龄结构看,只会说普通话的基本上都是近年来出生的一批“新一代”。在对 学生的调查中,今天的永康城里,不会说永康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小学生,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小学生存在一种现象:普通话成为许多孩子们平时交流的语言,他们已经不太会讲永康话,有的甚至不会讲永康话。结果是,“新一代” 对原汁原味的永康话越来越陌生,以至于父母乃至爷爷奶奶
16、这些人得努力学习 蹩脚的永康式 普通话才能与孙子辈交谈。 结论四:从整体上看,普通话和永康话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的。但从年龄结构看,各地都普遍的存在一种现象:在一些家庭中,老一代说方言,第二代在家里说方言,在外面说普通话,第三代说不好方言或者就不会说方言。值 得肯定的是我市推普工作做得很到位,但长此以往,随着回家永康话的老一代的离去,可能不利于永康方言的传承。 结果五:被问及“热爱永康方言吗”, 71.1%的人选择“热爱永康方言”。 有 86.1%的人认为,很有必要保护好永康方言。但是,对于在永康方言基础上繁荣的文化遗产 永康醒感戏,却了解甚少。有 60%的人表示“不了解”,只有 11.1%的人表
17、示“了解”。 结论五:这些结果显示,永康人民热爱方言,认为永康方言是永康人民的骄傲,都有保护方言的意识,但却有些力不从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主流文化逐渐呈现多样化、娱乐化, 传统文化逐渐吸引不了人们,当然,这也说明了相关文化保护单位对当地的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足,给民众的影响力微小。 调查中,有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说永康话受到老师指责,因为老师说在校园不能讲方言,必须使用普通话来交流,还建议孩子在家里最好也说普通话,老师往往是孩童最敬佩的人,从此小孩在家也不愿讲永康话了。可能在他心里觉得,讲永康话是不对的。”然而,语文老师不希望刚入学的孩子讲永康式普通话,这在以后教拼音的时候很难
18、纠正。 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认为,教育和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到普通话的学习情况,而永康话语音对 普通话的影响大,永康人要讲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儿时期又是学习语言的敏感时期,担心小孩长大后就很难纠正,所以从小就教孩子说普通话,自己平时也说普通话。但又觉得永康的孩子应当会讲永康话,因为,家乡话是家乡的最美的标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问:基于永康话发展、积淀下来的 历史传统 、 文化 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 在普通话这个载体上传承 下来? 6 在普通话被正式确立为我国官方语言,并且大力推广之后,使各地人民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各民族人们可以用共同语言来交流沟通。但是不知何时起,人们
19、把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保护相对立起来。方言该何去何从? 三、方言的走向 (一)、方言走向日渐式微 从某种程度来说,语言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自古以来,方言就一直处于兴亡与交融,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变迁的速度更快,比如上海。 最初,上海话和吴语代表苏州话 比较 接近。 自从 上海发展为经济重镇, 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上海注入新活力, 从浙江 各 地迁来的其他吴语区人改变上海话面貌。短时间内,上海话发生了迅速变化 ,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上海味,融入了各种语音,逐步丢失了上海话的本真 。 发展到 现在 , 上海 话大致 可分 为三 层:老派、中派、新派。 不仅仅是上海方言变化差异 大,许多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相似
20、的现象。 越文明、人口越集中的地方 , 有些 方言 逐渐 消失, 有些 方言 变化程度大,已经打破了语言缓慢演变的自然进程。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一些弱势语言被强势语言冲击乃至取代,方言日渐式微。 方言日渐衰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言受到一定的冲击。推广普通话是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新世纪推普工作的思路是:以城市为重点,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去全社会提高普及普通话。 因此,一些公共场合一定程度地强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而且讲普通话从小抓起,但不能矫枉过正,这会使方
21、言萎缩。凡事须有一个宽容的心态,使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谐和化。 二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普通话作为主流交际语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大批农民工离开老家,进城打工,为了谋生和竞争,他们潜在的放弃了方言,不得不讲起了带有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在永康,外来人口约占了全市总人口的 35%。在菜场,我们都可以看到老太太用蹩脚的普通话与人交流。 三是错误的认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现今有人认为,方言俚俗而不美,妨碍情感的美好表达,因而忽略了方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一味的对普通话抱有迎合态度,讲普通话为荣,讲方言为耻,造成了方言逐渐被冷漠。也有人认为,方言被普通话取代只不过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应该顺其自然发
22、展。或者认为,方言保护与己并无很大关联,方言的价值就让有兴趣的学者去研究、收藏。 四是网络语言的侵占。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大众媒体的渗透以及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加速了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的入侵,并且这些词汇更新速度快,流行一时的有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羡慕嫉妒恨”等等,许多青年 人越来越不熟悉本土方言,致使方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二)、方言节目兴盛的必然性 随着方言影响日趋下降,本世纪初以来,一些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喊出了“要保护好方言”的声音,各地电视台纷纷把方言剧和方言新闻推上荧屏,并且大受欢迎。方言节目作为保护方言的一种硬性措施,不仅丰富了电视节
23、目类型,使观众看得更具有趣味性,而且有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发展。 7 2004 年元旦开始,杭州电视 台 新出现了一档新闻栏目 阿六说新闻 以杭州方言为播报语言,采用非新闻播音员为主播,内容贴近民生 。 在杭州反响热烈,收视率节节攀升。 此 后,各地 电视方言节目 也逐渐火 爆浙江各地。 主持人 操着 当地 方言, 还采用当地的俗语、歇后语来原汁原味地和观众讲新闻,聊家常,独具地方特色,也使观众倍感亲切。 据调查,永康的方言新闻节目西津茶馆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青年人则表示偶尔看看或者不看。西津茶馆讲的是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市井新闻,讲述老百姓最关注的衣食住行的市井新闻和奇闻趣事,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24、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于青年人来说,基本上,从小都是接受普通话教育的,较多的情况是他们对方言的讲述不地道,甚至听不懂老一辈的某些方言语音,因为青年人的方言掺杂了许 多普通话语音和词汇。越来越小的方言地域性差异,直接打击了永康话的继承和发展。西津茶馆的出现,对青年一代起纠正方言的作用。 对于中年人来说,一般受到过教育,听得懂普通话,但说不好普通话,日常生活中大多用永康话交流。由于永康话与普通话语音相差过大,导致普通话说不好,有很大一部分的方言成分存在于普通话语音中,经常说出“永康式普通话”。 对老年人来说,大多识字不多,一直以来接触的都是永康话,即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彩电,但是电视节目里基
25、本上讲的都是普通话,老人们也很难理解其内容。但获取外界信息是每一个人都需 要的,那些老年人获得信息渠道往往是通过身边的朋友传达。西津茶馆的出现,方便了老年人对信息的获取。 综上所述,方言日渐式微的状况决定了方言节目存在的必要性。方言节目作为传承方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值得肯定的,是传递当地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方言节目的兴盛,超高的节目收视率,表现出人们对地方的风土人情的热爱,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同时,方言节目的盛行也要引起大众的深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少地方电视台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不免在内容上有低俗化的倾向。许多方言节目以娱乐大众为主,没有文化内涵 ,这或许会有短期
26、效益。然后,从方言节目的长远发展来看,只有提高节目的内涵,充实节目的内容,才能使方言节目走得更高更远,更有利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四、推普和方言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 近年来 ,伴随着推普行动 ,保护方言活动在全国各地也纷纷上演。 许多 有识之士对方言节目的兴起大热颇感欣慰,因为这正是保护方言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扩大方言传播、促进方言传承的同时,被寄望 “ 保卫方言 ” 重任的方言节目, 受到了相关政策的限制。 在 2007 年,我 省就出台实施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 “ 黄金时间 ” 即 19 时到 21 时,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类节目,在其他时段播出的方言类节目中,
27、必须加上汉字字幕。 2010 年 7月 25 日,在中国广州举行“保卫粤语”的游行,上万人为了保护方言的地位进行了和平示威,也引起了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2。 尽管国家一再禁止或限制在公众媒体使用或播放方言节目 , 但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 , 方言的存亡不以 法律法规的意志为转移 。 方言剧、方言新闻等节目本身具有 “ 草根性 ” ,贴近群众生活,运用 诙谐、风趣、幽默的方言俗语、谚语 , 更能表现娱乐的特点 , 它强调 了 本土性 和 传统性 , 因而具有了 广泛的群众基础。 8 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长王新敏表示,在教育、宣传、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
28、话,这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方言可以作为普通话的补充,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亲情乡情,在艺术领域中繁荣民俗文化 3。 不容置疑,普及和推广普通话是大势所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的进步,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普通话。 方言的使用是民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 俗话说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方乡音一方情。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强烈地触动了 一个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方言往往是第一母语,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那份牵挂,在方言的表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方言区的人来说,既要会普通话,也要会方言,普通话和方言生存空
29、间不相同。普通话推广是必须的,同时方言的文化价值也需要被尊重。 随着 社会现代化 的发展,不少青年人在说方言时会 掺 加很多的普通话,甚至发音不准以及其它问题。这对于方言本身而言,是一种 历史传统 文化的流失。 我们的时代在不断 进步,我们却丢失了很多 传统的 东西,这是一种不应该。而重拾方言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是地方特色的表现。 方言文化失传后就很难恢 复。因此,要坚持推普与方言保护并举的方针,随着推普工作的进行,方言保护也要同步进行。 五、方言传承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语言就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 年 5 月发布的 “ 全球濒危语言图册 ” 显示,
30、全球现存的 6700 种语言中,约有 2500 种濒临灭绝,其中更是有 199 种语言 “ 严重告急 ” ,使用者已不足 10 人 4。 这警醒我们应该重视现代化和传统的和谐关系,市场经济和文化保护的和谐关系。我们提倡在可以使用方言的场合尽量使用方言,尽可能地保持方言的生命力。 千百年来,经历史沉淀下来的 中国语言,其文化底蕴深厚,就汉语体系中的方言而言,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分散,七大方言之下,还有无数丰富多彩的次方言,其具有的“十里不同音”的特征,也就反映出各地区因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导致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传
31、统手工艺技能)的一个类别。在文化传承中,语言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是活着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是谚语、山歌、民间故事等地方艺术的载体,是多姿多彩的地方戏曲和曲艺文化的根基,是整个地域文化的构架,反映着特定 文化下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传说、号子、歌谣、戏曲等都牵涉到语言文字。据资料统计,现有过现有戏曲剧种有 317 种。而流传至今的曲艺品种有 400 个左右 5。戏曲和曲艺的形成及艺术特点与当地的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中有不少就是用当地方言来演唱的,与地方方言词句的声调相协调,抑扬顿挫,这才产生了戏曲曲艺独具特
32、色的韵律美。方言日渐式微,那么,植根在方言之上的戏剧、曲艺、山歌等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保护好方言,才能使传统的戏曲曲艺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9 永 康 方言 刚中带柔 ,以 永康 方言为语种的 “ 永康省感戏 ” 繁荣了永康的戏曲艺术。一种文化的繁荣总是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密切相关。下面从方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和方言的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阐述保护永康方言的重要性。 (一)方言本身的文化特性 1、永康词汇 下面一些很有趣味的永康词汇(见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永康方言蕴含的文化源远流长,通过世代口耳相传的乡音,已逐步成为了永康方言文化的标识。 永康话 普通话 伯嚭 (音: bi p,百匹
33、) 指吹牛之人。 伯噽, 伯氏,名噽, 春秋晚期人, 楚太宰 伯州 犁之孙。前 514 年由楚逃亡至吴,任大夫。次年,吴师破越,越王勾践走保会稽,使 大夫 文种乞和。他贪受重贿,力劝吴王夫差 许越媾和。后屡进谗言, 向夫差吹嘘吴国的强盛,夫差的英勇善战,越国的不堪一击,让吴王夫差同意求和之事使吴国在吴越争霸中拥有绝 对优势的情况下,丧失了一举歼灭越国的时机, 败坏 国事 ,陷害子胥致死 ,最终导致越国反败为胜 , 吴亡,他自己 被杀。 貔貅 ( 音: p xi ,皮休 ) 指 调皮 、活泼的小孩子。 古书上说 貔貅是 一种凶猛的 瑞兽 , 是以财为食的, 纳食四方之财。中国传统是有 “ 貔貅
34、” 的习俗,和 龙狮 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 6。 永康先民用“貔貅”来指代活泼、调皮的小孩子,蕴含着调皮的小孩子可以带来欢乐、活跃气氛等意思。 孵日头 (音: b ni du,捕聂头) 指冷天晒太阳取暖。 据说,高后死后,吕氏家族被抄灭,大乱之时,其中有一脉流落到吴越之地。在永康、 嵊县等地众多吕姓就是 高后吕雉的后 代 。 这些流亡者, 虽已落难,却丢不了凌人之气。一个冬日,吕氏两妇人在墙角晒太阳取暖,见对门一 小孩 坐在门口读书,久久不起。其中 一个 妇人竟唱道:一只 “ 小街狗 ” 看牢门口 ,接着大笑 。不想那 小孩 抬头一笑,随口应道:两只老母鸡孵暖日头。 说完 , 那小孩 指了指一旁篱笆下正甩开翅膀又徐徐地略收拢翅膀, 像 孵蛋似的蹲下来晒太阳的两只老母鸡 ,然后朝两妇人 做了个鬼脸,还装出一副懒洋洋有气无力之相。 那两妇人看了,长了个关公脸,憋着不说话 7。 “孵日头”把冬日晒太阳取暖的姿态形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