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从唐太宗用侯君集看太宗用人政策 学 院: 学生姓名: 专 业: 历史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从唐太宗用侯君集看太宗用人政策 【摘 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凭借其才能在隋末唐初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但是当其品德问题在贞观盛世之时爆发出来,特别是严重危害国家的政局平稳的谋反事泄后,使得太宗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贞观盛世,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这样的局面离不开李世民高超的用人艺术 ,侯君集事迹恰巧反映出了李世民在用人上唯才唯德的选择。 【关键词】 唐朝 侯君集 李世民 用人艺术 唯才唯德 ABOUT THE EMPLOY
2、ING POLICY OF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FROM THE HOUJUNJIS EMPLOYED Abstract: As one of portraits at lingyan pavilion, Junji Hou was valued by Emperor Taizong for his talent during Sui end early Tang Dynasty。 while his moral problems especially a rebellion which had serious damage to the countrys stab
3、le political situation made Emperor Taizong suppressing his grief put Hou to execution“Governing the country loyally” was a period of flourishing and prosperity as never before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national power, which was relied on Emperor Taizongs means of officials selecting. This example of
4、 Hou JunJi appropriately reflected that talents and morality were both necessary in the officials selecting in Taizongs period. key words: Tang Dynasty, Junji Hou, Emperor Taizong, good use of talents, talents and morality apply only 2 所谓时势造英雄,泱泱华夏,每逢乱世,必定是一个英雄、奇才倍出之时。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出了位济世安民的伟大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李
5、世民当政之时,年号贞观,在这短短 23 年里,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国力强盛,涌现出了大量 的形形色色的杰出人才,史称贞观之治,而这些功绩是离不开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在李世民任用的众多人才之中,有位功臣的波折人生正好完美的阐释了李世民的用人艺术,他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陈国公侯君集。 乱世用才 每逢天下大乱,往往是人才辈出。对于人的任用,是君主们所需要深思熟虑的。但凡能在历史的潮流中获得胜利的成功者,都是敢于不拘一格,礼贤下士之辈。隋末唐初,群雄逐鹿天下,有道是英雄莫问出处。唐太宗李世民,当时的秦王因为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而被封为天策上将,允许在洛阳开府,建立了
6、历史上著名的天 策府。招募天下英才为其效命,这其中有“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这等谋士,也有李靖、李世绩这样的帅才,更有程知节、秦琼等武将。而侯君集也在这时成为天策府中的一员,凭借其才能跟随李世民四处征讨建立功勋。 虽然乱世之中只要是能创造出价值的人,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也是会被任用的。但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是十分重视人的出生门第、德行。像侯君集这样“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1却能在秦王李世民的幕府中获得重用,这离不开李世民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策略。而 侯君集也没有让李世民失望,凭借其才能为大唐王朝做了巨大的贡献。 侯君集
7、人生有三大军功,第一件就是著名的直接将李世民从一位皇子推向太子的玄武门事变。史料中记载玄武门之变,提到侯君集的一共两点:“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车骑将军三水 侯君集 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2“(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 侯君集 、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3从这两段史料可以看出侯君集在玄武门事变中到底扮演这怎样 的角色,分别是劝告秦王李世民先动手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促成李世民的最终决策;另外则是在事变当场参与到具体诛杀的行动中。 我们从事后的封赏也可以看出,侯君
8、集在玄武门事变中的功绩 ,太宗即位,侯君集便很快升为左卫将军,又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食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仅次于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而在其他诸将之上,比如李靖当时食邑只有五百户。 4 第二件事,是发生在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因为吐谷浑 (鲜卑慕容一支,控制青海、甘肃等地) 寇掠凉州,唐太宗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兵部尚书侯君集 和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为副将,分别担任积石道和鄯州道总管征讨吐谷浑。并且在追击吐谷浑军队时,提出关键性意见:“不然。向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鄯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伺候亦绝,君臣携离,父
9、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 5侯君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确定了追击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最终李靖也是因为采纳了侯君集的建议,获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3 第三件事,是在贞观十二年(公元 639 年),西域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国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 西域各国通过高昌境界向大唐入贡,并且联合西突厥攻击已经依附大唐的伊吾(今新疆哈密),甚至攻陷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境)所属五城,掠其男女,焚其庐舍。 6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任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全权负责征讨高昌国的行动。 侯君集率兵进至柳谷(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时,斥候回报高昌国在下葬麴文泰,部下武将
10、就建议侯君集,乘机偷袭高昌城。而侯君集却说:“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 7面对有大好机会能一举击败高昌国,侯君集却说,天子是因为高昌国傲慢,才让我们率军来惩罚的,不能在他们进行 葬礼的时候乘机攻击。这句话在刘昫编撰的旧唐书和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都有,但笔者觉得这句话有十分大的问题,这话不像是一个行伍出生,极少读书的武将说的,更像是一个讲究仁义道德的儒生所言,如果侯君集是这样一个讲究仁义的将军,又如何是在隋末唐初那种乱世之中存活下来,并且受到重用的。 无论这句话的真伪,侯君集最终率领着这样的一只“仁义之师”,擂鼓进军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在这
11、场攻城战中,唐军准备充分,太宗特地从山东征召善于使用攻城器械者,并且携带了大量工程器械,面对大唐强悍的攻势,很快高昌城就难 以坚持。而与高昌国约定相互支援的西突厥,听说大唐军到,其可汗的反应是“惧而西走千馀里” 8。最终高昌新国王智盛只能出城投降。 从以上三件事中,不难看出侯君集在军事上的才华,眼光十分独到,能很好的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善于利用环境,做事果决,能征善战。也正是这些才华,使得被李世民所看重,并多次提拔信任。而且侯君集在朝廷中担任官职时,不像大部分武夫一样被文臣诟病,史料记载侯君集在担任吏部尚书时能做到“典选举,定考课,出入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9这句话的评价十分之高,可以
12、说侯君集具有所谓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才能 。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卷二审官第四中写到:“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这段话可以说完美的阐述了该如何任用各式各样的人,对于不同的人利用他的优点,避开他的缺点。 而李世民也正是做到了这段话中的方法,使得他手下的人才都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施展他的抱负。侯君集在外能平定吐谷浑,击败高昌国,彰显大唐君威,使得西域的丝绸贸易之路的通顺得到保障。在内先后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朝
13、政管理得当,受到其他文官的肯定。 侯君集最后也获得了为人臣子的最高荣誉,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代诗人诗鬼李贺曾经称赞到:“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可见能位列凌烟阁,是多么让人向往,何等光宗耀祖之事。 自古以来,国家用人应该首重德行还是应该首重才能,一直是当权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阅历的政治家,他懂得天下大乱,戎马倥偬,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善加利用。如此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李世民前期转战南北,有才能者,哪怕是 敌对阵营的人物也是收用的,更何况其道德4 上的事情就更不需要考虑了。比如封徳彝,史臣曰;“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党化及而数炀帝,
14、或有赧颜;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 10这一评价可以说十分差了,但是他的前后封赏赐以万计,李世民也一直当其为心腹之人,时常问策于他。 初期李世民在用人强调唯才是举,选人标准往往,不拘地域,不论亲疏,不重资历,不记恩仇,不限出身。资治通鉴中见载“(太宗)以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固辞曰;臣忝预外戚,恐天下谓陛下为私。上不许 ,曰: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徵等是也。今日所举,非私亲也。” 魏晋以来,用人唯讲阀阅,隋唐脱胎于门阀社会,崇尚门第的风气扔非常浓郁。唐高宗李渊本身出身显贵,所用者
15、也多是关陇贵族,齐梁勋戚。 11太宗李世民则大不相同,他认为为官择人,只要是有益于国家和百姓,而不论血统、门第、资历、品德这些,应该从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吸纳优秀的人才。 正是因此,像侯君集这样的,跟随李世民四处征伐,才能以军功先任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后能在玄武门事变之中,立下功劳,在李 世民登基后升为左卫将军,又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食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 虽然,“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担任吏部尚书),方始读书。” 12但是却“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这样的文武全才,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下能得到不断的提拔。 征讨吐谷浑出谋划策,指挥讨伐高昌国的军队,更是
16、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此才华横溢之人,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自然而然的是受到太宗的信任,得以重用。 治世尚德 不过李世民登基之后,从创业开始向守成转变,其用人思想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贞观政要择官载: “ 贞观三年(公元 629),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量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13 从这次的君臣对
17、话中,我们能看出,李世民对于吏部择人“惟取言词刀笔” ,不能考虑到一个人的品行十分担心,如果品行恶劣之人担任官吏,为 恶多端之后才受到刑法,他已经对百姓、朝廷做出了危害。在此时李世民考虑得用人优先以及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了。 越是到了太宗当政的后期,他用人思想偏重德行也越加明显。贞观十八年(公元 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陈大臣的长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便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启齿;事朕三十载,遂无一言论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
18、甚任事,缓急不可得力。岑文5 本性道 敦厚,文章是其所长;而持论常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言多利益;然其意上然诺于朋友,能自补阙,亦何以尚。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14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评价一个大臣的好坏,用词多为“临难既不改节”、“性行纯善”、“性道敦厚”、“性最坚贞”、“性甚贞正”这些道德词汇,甚至对于褚遂良“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而对他大加喜爱。可见此时李世民在用人上,更加关注的是品德。虽有才能 ,但品德败坏,就十分厌恶;虽才能不显,但品德
19、优良,就大加赞赏。 魏征也曾在与太宗李世民的对话中也提到:“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15到了治世,对于人的任用更值得靠 但人无完人,有优点就有缺点,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人也是有其缺陷所在的。诸如三国时期的 华歆 ,清廉公正、做事效率,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就是成语“割席断交”中的反面教材,并且十分贪恋权力,为人臣子 收伏皇后玺绶,并鸠杀二皇子 ;再如明朝的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明朝税制,整顿边防,但好色纵欲,就连抗倭名将戚继光也重金购买美女 作为礼品奉进。 侯君集虽有出入将相之才,但十分贪财,本来贪财对于泱泱华夏的众多官员来说那是“共性”,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
20、的事情,偏偏侯君集是一位带兵的大将,他还指望手下的士兵为他卖命。 16结果他在攻占高昌国的时候贪财了,“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又私取珍宝、妇女” 17,没向朝廷上奏就将没有罪的人私自关押,从而夺取他的财物,甚至抢夺妇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当主将的这样做,下面的军官和士兵们就有样学样了,史料记载侯君集这样做的后果是“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 18全军上下可谓宣起了一股抢夺财物的狂潮,破 坏了高昌国,有损于大唐军队在外的形象。 回到长安后,侯君集就被告密,作为首犯打入大牢。幸好这时,中书郎岑文本,上疏为他求情。而李世民因为侯君集的才能和顾念旧情,顺水推舟,以功过相抵为由,无罪释
21、放了。这时唐太宗虽然不满侯君集领军在外做出有损国体的事情,但还是十分看重侯君集的才能,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纠正品德上的缺陷。 作为帝王,臣子有些许小毛病,其实不是算是太大的问题。历史上有许多功高盖主都为了自保而自污的人。如王翦在灭楚国时向秦王索要田地,钱财;萧何让仆人私占财物等。侯君集在高昌国夺取财物,在太宗李世民眼里还 是瑕不掩瑜的。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侯君集的才华得到李世民的肯定的,做出这样不守军规,对大唐影响极坏的事情,依然能无罪开释。但是侯君集,却自认为灭高昌国有功于朝廷,没有封赏反而被下狱,此外还自认为比房玄龄、李靖等功高,却位居他们之下,导致他不仅没有改过自新端正品德,反而渐渐对仕途心
22、怀不满。正好印证对于人性深刻描写的那句谚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夏王李道宗曾对唐太宗说:“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唐太宗问道:“何以知之?”李道宗回答:“见其恃有微功,深怀矜伐,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 书,未满其志,非毁时贤,常有不平之语。”唐太宗说:“不可亿度,浪生猜贰。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 19从这段对话中,李道宗对于侯君集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看出侯君集是个自恃功劳,看不起别人的人,将来很有可能6 谋反危害大唐。而侯君集后来的所在作为,正好如李道宗所言。 贞观十七年(公元 643 年),太子李承乾因为越来越不得李世民的喜
23、爱,生怕被废,于是勾结侯君集,“令数引君集入东宫,问以自安之术” 20。侯君集图谋成为太子李承乾登基的功臣,史料记载“君集以太子暗劣,欲乘衅图之,因劝之反,举手谓 太子曰: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 21看来这时侯君集对于唐太宗已经十分不满了,意图通过支持太子李承乾造反,推翻唐太宗来获得更大的利益。用心可以说已经十分险恶了,当时刚刚经历乱世,人民急需要休养生息,恢复正常的生活,但侯君集意图用兵祸来攫取自身的利益,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个人私利而危害广大人民群众。 此外侯君集还意图联合另一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张亮一同谋反。当时张亮由太子詹事调到洛州任都督,侯君集以为张亮也是受到排挤的。于是,他对张亮
24、说:“何为见排?”张亮回答说:“是公见排,更欲谁冤!”侯君集又说:“我平一 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而挽起袖子说道:“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22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侯君集气量狭小,对于太宗李世民的宽容不自我反省,反而思忖这是皇帝所作所为对不起他的功绩。如此“功勋才用 ,无所不堪”的人,不仅贪财,面对皇帝教诲,不思进改,反而意图谋反,直接危害当时已经欣欣向荣的贞观盛世,妄图有兵祸来获取权力、财物。 但,最终,李承乾的谋反行动被纥干承基告发了,一干人等包括侯君集都被下狱。此时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也亲自到了皇宫面见太宗告发侯君集谋反的事。唐太宗面对一个跟随自己东征西讨的 战友
25、,终究因为其品德上的败坏,在他破坏做出贞观盛世的举动前,让侯君集烟消云散,被斩于市。 余 论 郑学檬教授在他的李世民评传认为德行之人和智术之人在国家行政运作上的利弊在于: 德行淳谨之士,虽曰道德清白,克己廉平,但拘泥于道德之束缚,在应变宏通上可能会有所欠缺,难免有拘执不通世务之讥。而智术之士长于应变,富于智略,较少道德约束,如控御得法,则见事敏速,立功强干是其所长,但如控御不得其法,则易尾大不掉,上胁君下蠹民。在多事之秋,重用道德之士会有缓不济急之虞;在承平之时,重用智术之人则有害国蠹民之忧。 23 李世民的用人,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创业时期,重在用才,只要对他能取得天下平定叛乱,抵御外族上
26、确有可用之处,都是大加利用,封官授爵,对于他们的道德标准并未作特别的要求。但进入到贞观盛世,国家需要重建政治秩序,维护的安定,用人的标准也发生了从唯才是举到品德高尚的变化,但凡品德问题暴露出来影响国家安定,都没好下场。 虽然,李世民在用人政策上表现出其高超的技巧,但是也从侧面反应出太宗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 育才。侯君集和太宗一起艰苦奋斗多年,应该是十分了解侯君集这个人。魏征,曾夸奖侯君集“国家安不忘危, 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24推荐侯君集为仆射(尚书省的长官,类似丞相)。但太宗看出了侯君集是个喜好自我夸耀,品德有所缺失的人,终究没有任用他为仆射。 既然,太宗看出了侯君集
27、的身上存在的问题却为什么没用当面提点指出他的缺陷,让他改正,反而一再纵容他。高昌国私纵手下劫掠一事,太宗虽然让侯君集功过相抵,给他改7 过自新的机会,但没有耳提面授,亲自指明让侯君集好好改正,从而再此获得任用。所以不仅仅没有让侯君集品德上有所进步,反而变本加厉,为了个人私利,而破坏国家的稳定。 唐太宗育才能力的缺乏,在他教育子孙后代 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李世民自己的是依靠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他的孩子也是有样学样,太子李承乾同样想预谋造反。而太子要造反的原因,却是李世民偏爱他的另一个孩子魏王李泰。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长安,但李泰因为太宗偏爱,不用去自己的封地。又因为李泰喜爱文学,
28、太宗允许在他的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太宗李世民对于李泰的喜爱,让李承乾有危险感,被逼不得不图谋造反来保证自己的太子之位。 作为父亲,李世民没有教育好他的儿子,导致父子、兄弟相残;作为皇帝,李世民没有管教好他的臣子,对于臣子犯的错误不 能指出,导致君臣相隔,图谋造反。虽然他有英明的用人政策,但是却没有良好的育才之策。 李世民过度的依靠他的用人艺术,哪怕是对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教育成完美的人,发挥优点弥补缺点。对于魏王李泰,因为李泰文采不凡,喜好文学,让他编撰书籍,但是李泰如侯君集一样品德欠佳,为人傲慢对待群臣不能以礼相待,和纨绔子弟交好,迷信术士,图谋太子之位,残害自己的哥哥。最终,
29、李世民为了大唐江山,不得不贬斥,封于均州之郧乡县。最终登上帝位的,却是著名的有德无才,凭借孝慈,而击败两位哥哥的,晋王李治。 虽然,李世民在育才方面表现的不能尽如 人意,但是依然凭借他在用人政策的正确选择,使得贞观王朝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农民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不断强盛。 而侯君集这样一位被唐太宗极为宠幸、信任的有功之臣,更是和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本可以封妻荫子,在史册之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但最后却是落得家破人亡,性命不保的下场,实在发人深省。太宗的用人政策,也
30、同样虽经千年,但依然值得现今人学习借鉴。 注释: 1刘 昫 .旧唐书 列传第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942 3刘 昫 .旧唐书 本纪第二 太宗上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4金卯刀 .中国历史疑案之迷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8.109 5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北京:中华书局 .2009.8074 6周玮,马龙 .鄯善人物志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 .2008.21 7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列传第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31、.1975 8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北京:中华书局 .2009.8128 9刘 昫 .旧唐书 列传第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0刘 昫 .旧唐书 列传第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1郑学檬等著 .李世民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36 12刘 昫 .旧唐书 列传第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3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8 14刘 昫 .旧唐书 列传第十五 .北京:中华书 局 .1975 15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6郭灿金,许晖 .
32、大唐盛世 最有争议的 30 个人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82 17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列传第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8刘 昫 .旧唐书 列传第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9刘 昫 .旧唐书 列传第十 宗室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0刘 昫 .旧唐书本纪第三 太宗下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1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 .北京:中华书局 .2009.8176 22刘 昫 .旧唐书 列 传第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3郑学檬等著 .李世民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22 24
33、司马光编撰,沈志华、张宏儒主编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二 .北京:中华书局 .2009.8178 参考文献 刘 昫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 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 吴兢:贞观政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 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 柴春鹏,李旭峰,李会平:历史的机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董诰等: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姜霞:新编中国上下五千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黄纯艳:细说唐太宗 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帝王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郑学檬等著李世民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 惜秋:隋唐风云人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杜玉文:贞观长歌 大唐崛起风云录(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7 年) 周玮,马龙:鄯善人物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王清淮:唐太宗(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金卯刀 :中国历史疑案之迷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8 年 ) 华业: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文治武功毁于家奴的李氏家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