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 专 科毕业论文 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姓 名: 丁建军 学 号: 037010199 指导老师: 王爱东 学 校:石嘴山分校 工作单位:建行石嘴山区支行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 2005年 3月 2 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局势稳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日趋复杂,各行各业市场竟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及投资项目的失败导致资金匮乏 ,倒闭或破产时有发生,国有商业银行投放在此类企业或项目中的信贷资产面临着白白流失的风险,获取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2、。这些多年积聚起来的不良贷款,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也就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所关心 问题 和不断寻找 的 答案,下面结合自身工作,对现有不良贷款盘活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现有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有行政干预、企业方面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等几方面的因素。有些政府部门急于上项目,往往在不承担具体经济责任的情况下,指示 银行贷款,使银行不得不给一些不具备贷款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严重影响了贷款的顺利收回。部分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产品难以适销对路,周转资金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资金、产品质量管理不严,使生产成本居高
3、不下。这些企业不注重挖掘内部潜力,而是一味地追求银行贷款,导致短期贷款长期化,信贷资金财政化,因而形成了不良贷款。银行自身在信贷资金投向上的决策失误,内部贷款审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也是造成信贷资产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一,大部分不良贷款是历史存量的转化或延伸。这部分贷款实际上一直是难以收回的贷款。贷款企业多是 老企业,贷款也多为计划体制时发放。近几年,企业因经营困难,无力偿还贷款。但企业为老企业,从稳定的角度,只能支持其维持生产,回收难度较大。二是因企业改制,银行为3 落实债权、完善手续、保全资产而对一些贷款办理了转贷,这部分贷款实际早已很难收回。在理论上,这部分不良贷款属于商业银行为整个经济
4、体制改革支付的现金成本,而以新还旧意味着成本在商业银行内部不断滚动,积重难返。 第二,宏观因素和信用观念使信贷风险居高不下,这同样没有改观。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其高风险性主要源于经济活动的风险性。既然市场经济活动是有风险的,那 么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并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非但不可能没有风险,而且必然是高风险行业。因此,要使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百分之百优良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和社会信用环境情况下,要使信贷资产的零风险更是不可能。 一是当前宏观 调控下 , 部分 企业经营效益 预期走低 , 即使发放的贷款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发放时也对照有关因素进行评估预测,但
5、经济不确定因素太多,市场变化难以把握,出现新增不良贷款应是 难以避免 的。 二是当前社会信用观念仍很淡薄,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不良贷款的新增。 第三,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是不良贷款不断发生的根源,这并无改观。 一 .社会资金过分集中于银行。近几年,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 10万亿元。无论从银行经营规模效益的角度看,还是从银行为缓解因巨额不良贷款带来的资金流动性因难,防止引发支付危机,以及银行需要通过信贷增量盘活不良贷款存量的角度看,都要求银行大力吸收社会资金。但是,也不得不看到,银行吸收社会资金,本身就承揽了社会投资的风险,银行在
6、吸收社会资金过程中的不规则作为,更增加了资金的风险。一是不少商业银行已经 出现资金用不出去的情况。躺着睡觉的资金是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要垫付成本费用。为充分利用资金,或迫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压力,一方面可能只能在4 经营效益普遍低下的企业中“矮子挑高”,出现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可能出现贷款“垒大户”现象,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形成企业对银行倒逼作用,收贷收息工作更加困难。二是商业银行为争存款、争客户,往往发生经营行为的扭曲,如对一些“黄金”客户放宽贷款标准;在明知为企业开设多个帐户对银行不利,一些银行却采取纵容的态度或故意这么做,等等,结果必然导致整个银行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三是商业银行 整天忙于
7、拉存款,根本没有时间、精力顾及市场调研、贷款营销,从而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形成不良贷款。 二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中国金融体系存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即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中介,缺乏必要的多种融资替代途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不仅使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而且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向银行体系转移,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 .化解现有不良贷款的难点: 政府行为一直是银行面对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在清收不良贷款的问题上更是如此。从 调查情况看,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仍然不是太好。地方政府为了当地利益,支持企业
8、实施“假破产、真逃债”,是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主要难点。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如在某企业改制中,将企业资产、债务进行人为划分,并且要求银行免除贷款利息,否则政府将不予协助银行的贷款追收工作。而按其划分的资产与银行的债权相差甚远。因此,在制止企业逃债,维护银行债权这方面 银行 还要作大量的工作。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相继出台一系列压缩不良贷款目标考核办法,对基层分支机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从职工绩效工资总额中扣出 一定数额与压缩不良贷款挂钩,完不成考核指标的将被扣发这部分工资。各基层行为实施这一政策逐步脱离了辖区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紧紧盯住压缩不良5 资产存量目标,其经营发展陷入误区。 1、基层行的
9、经营发展思路产生扭曲。为完成上级行的考核指标,各基层行只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清收不良资产工作上,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增量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表现为一方面竭力收贷,一方面惜贷惧贷,一些行逐步放弃了“以信贷促发展、实现银企双赢”的经营思路,代之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力清收不良贷款,谁也不愿顾及支持企业恢复发展问题,演变成纯粹的收 贷机构,而未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扩大经营和提高 企业 效益上来,没有真正树立从发展中解决历史包袱的意识,形成了“越盘越死、越清越穷”的境况。 2、基层行收贷以借新还旧作为主要方式。为规范借新还旧贷款行为,人民银行明确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列为正常贷款的四个条件,但各基层行在不
10、良贷款考核压力大、任务重的单向约束情况下,急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账面数字变通,无法严格执行这些新标准,造成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以借新还旧方式转为正常贷款。 3、基层行收贷将抵债资产长期挂账处理。各基层行收回抵债资产后,由 于缺少有效的处置途径、处置变现费用过高、抵债资产处置价格与账面价值背离太大等原因,基层行负责人不愿承担处置中资产损失责任,心理上倾向于长期挂账形式,造成绝大部分抵债资产无法处置。 三 .盘活现有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要防止不良贷款的形成,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银行自身先要调整信贷管理结构,建立一套管理与经营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审贷分离
11、,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风险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层层负责,相互制约的办法,把信贷管理业绩与信贷人员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资、奖金等切身利益真正挂钩,落实奖惩制度 。作为企业可通过内引外联,实行股份制、兼并、破产、组建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盘活资产、改善经营、开拓市场、增加效益,消化已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债务包袱,走出困6 境,同时,银行还要预防企业在兼并破产过程中悬空贷款、逃债废债。 在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时,金融部门要主动协调好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采取以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并举的措施治理银行已形成的不良贷款;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对已形成的“一逾两呆”贷款,按其成因归类解决。银行
12、自身还应加大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严格信贷管理,确保新增贷款的质 量,避免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加强内控从治本入手,从贷款发放源头遏制新增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要实行分类管理,要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四条借新还旧标准,规范对不良贷款的盘活工作。 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不仅要制定年度控制目标和措施,还要有中期和长期的阶段性控制目标和措施。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形成降低不良贷款工作的合力。要及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向地方政府报告,加强沟通,争取支持。要深入重点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座谈交流情况,共同研究对策。 一、加强降低不良贷款的政策和方法 的研究。要深入研究化解呆滞贷款的
13、对策,对能够向正常贷款转化的促其转化;对借款企业已停止经营多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呆滞贷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允许其按规定程序转入呆账贷款。 1.尽快处置不良贷款存量 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消化不良贷款存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防止不良贷款新增。首先要摸清底数,集中经营。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分帐核算、专业化经营”。其次要因户施策,分类清收。对于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钉子户”、“赖债户”,可通过变卖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清偿责任等7 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于办理了资产抵押的贷款,企
14、业已无法 起死 回生的,采取以物抵债的办法,挽回部分贷款损失;对有一定的有效资产或保 证人具有担保能力的,采取改变抵押或变换借款主体、追索保证人等办法,降低贷款风险;对能正常生产经营、能正常付息、发展前景较好的,但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成为铺底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重组,采取收回再贷、借新还旧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债权公开拍卖或向社会公开竞标清收不良贷款,使一些难以收回的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变现。 2. 强化信贷管理,防止不良贷款前清后增 首先要严把新增贷款发放关,认真执行“三查”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和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资格、资信、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等,最大限 度地控
15、制不良贷款的增量。其次要按“过错责任”的原则,确定“谁决策、谁保全”,对内部各部门的业务岗位按决策时所处地位及权限,采取比例系数量化各部门、个人所要承担的保全责任,改变过去集体审批,集体不负责的状况。 第三要 建立职能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内部保全机制。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贷款管理稽核,及时认定 不良 贷款,并对 不良贷款实行重点监控,跟踪监测。对大额贷款可对借款人实行专人跟踪调查,实施客户经理制。 3. 净化信用环境,形成全社会范围内防化不良贷款合力 一是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减少正 常收贷的阻力。银行应主动与地方党政部门联系,争取他们对银行工作的支持,以此减少政府
16、对银行贷款的干预。二是加强金融系统内的协作,共同依法制止各种逃废债权的行为。 4.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应以防范增量为重 点 。银行在制定计划清收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必须重视防范不良贷款增量风险,从制度上设计推出有效措施以堵刹风险源头。一方面,各银行要继续强化内部控制和信贷风险8 管理,建立责任约束机制和贷款激励机制相结合的信贷管理体制,在促进信贷投放的同时,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积极拓展 民营经济贷款和消费贷款,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新的优质贷款客户群体,提高增量贷款质量。 5. 以实质性清收盘活作为考核的首要目标。银行通过借新还旧、以资抵债等形式清收
17、不良贷款,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也没有从本质上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在制定考核目标时,不应以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数作为考核目标,而应以“收回现金”等实质性清收盘活数额作为考核的首要目标,其他方式可作为考核参考目标,确保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6. 树立从发展中化解不良贷款意识。一是对一些有市场、有前景而资金短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企 业,及时发放贷款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并实现赢利。二是贷款的正常发放将提升企业的借款信心,部分企业在银行“ 归还再贷”的承诺下,自然会从维护企业信誉的角度出发,主动归还部分老贷款本息,从而降低银行的清收难度。三是银行要通过市场细分和贷款营销,积极寻求优质
18、客户群,多渠道增加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以大量优质高效的贷款增量来稀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最终达到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目标。 7. 多管齐下抓清收 第一、抓主动 追收。积极捕捉信息,利用一切适宜的方法,及时回收不良贷款。 第二、抓关键 促收。针对 过去由行政干预所形成的不良贷款还款难的问题, 应 坚持主动向 地方 政府汇报情况,争取 地方 政府对收贷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 .抓要害 强收。 在对所有不良客户的资产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对查实确有有效资产的企业,进行依法提起诉讼,利用法9 律手续强硬收贷,坚决维护自身权益。有效地降低了资产风险,防止了债务人逃债。 二、积极主动抓
19、核销 近年来国家核销呆账贷款政策力度较大, 应 抓住时机,全面强化呆账核销工作。核呆准备工作 应 突出一个“早”字,即对呆账贷款按财政部核销政策早作认定,对符合诉讼条件的贷款尽早诉讼,争取早结 案,对有关申报程序及早进行,为最后审批作好充分准备;核销申报材料 应 注重一个“细”字,充分准备好各种材料报表及必要的法律文书;对申报工 作应 强调一个“勤”字,即向上级行勤联系、勤汇报,与有关部门勤协调、勤配合,力争早签字、早送批。 三、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抓好压缩不良资产、降比增效工作,是银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自身管理、化解企业风险的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但银行作为企业,是靠经营特殊商品
20、 货币为社会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作为建设银行的地方支行,更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服务,组织 更多的资金,向优质客户提供急需的贷款。这是银行的功能和职责,也是银行发展、占领信贷市场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来,我行全力以赴抓发展,在信贷结构调整中他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策略,着力实施了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固优工程”。完善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尽量支持其合理的贷款需求,以巩固优质老客户。 二是实施“退出计划”。即对经营业绩一般的客户和国家产业政策不支持的行业,逐步压缩贷款程度,有计划地退出这些区域。三是实施“拓优战略”。即对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金回报厚的企业
21、、行业,逐步增强适度的信 贷介入,加快其良性发展的速度,以此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优质客户群,同时促进自身信贷结构优化调整。 (二)注重对传统保全手段的创新,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处置盘活10 不良资产 第一,要加大催讨力度,明确工作方向。一是通过发送催收通知书、中断诉讼时效,及时补充完善各类法律文书和档案资料,切实加强贷款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二是收贷收息要锲而不舍、千方百计,要学会培养“感情”收贷,巧妙灌输信用 观念 ,激发“信用良知”。三是通过定期上门催收,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把握企业最新的经营和财产变化情况,了解企业资产重组动向,较早 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力争在资产保全工作中赢得主动。
22、第二,加强抵债资产的管理,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突出在抵债资产的营销机制上有所创新。一要认真审查拟接收抵债资产的有效性、足值性和可变现性,加强抵债后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认真研究处置方法,科学确定处置变现价格等。二要积极探索抵债资产营销管理新模式,建立以拍卖、网上销售、协议销售为主,金融租赁和商品信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抵债资产处置渠道。三要密切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建立分类科学、贴近市场的抵债资产信息平台,免费提供查询,不断提高处置的透明度,努力实现快处置、早收 益、少损失。 第三,积极参与企业资产重组,落实债权并有效盘活不良资产,严防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一要早介入,密切关注改制企业动态,积极参与改制方案的设计和讨论;二要紧紧围绕有效资产、有效生产能力讨论、确定债权落实事宜,完善有关的法律手续;三要敢于据理力争,在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和兄弟商业银行的沟通和配合的同时,要排除各种干预,充分行使债权、抵押权等合法权益,有效打击逃废债。 第四,作为日常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呆帐核销项目的申报、审查和审批工作,尽可能消化历史包袱。呆帐核销工作要在简化手续、突出关键,合理 转授权、优化审批流程,强化内控、做好核销后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借鉴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方式,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