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 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综 述2006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突出区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弘扬环境文化,加大环保投入,基础设施、环境法制、队伍建设等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全省经济增长 12.7%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好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与 2005 年基本持平,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颗粒物;6 条主要河流水环
2、境质量保持在上年水平,嘉陵江、汉江、丹江水质总体良好,无定河水质轻度污染,渭河和延河水质污染严重,但渭河水质的污染物浓度有所降低。全省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现象仍较严重;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环境状况一、大气环境 1、城市空气质量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10 个地级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 2.24,较 2005 年(2.37)下降 0.13,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上年比较略有下降,二氧化氮变化不大,二氧化硫略有上升,总悬浮颗粒物显著上升。空气质量日报显示,城市
3、空气以优良或良好为主,大部分城市优良或良好天数比上年略有上升。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2、主要污染因子二氧化硫 全省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 0.056 毫克/立方米,比上年(0.050 毫克/立方米)上升 0.006 毫克/立方米,年日均值范围在0.0190.117 毫克/立方米之间,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渭南市、耀州区、三原县、略阳县、韩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6 毫克/立方米) ,其他市、县符合二级标准。二氧化氮 全省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 0.032 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年日均值范围在 0.0130.054 毫克/ 立方米之间,全省平均水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4、0.04 毫克/立方米) ,所有城市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0.08 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 7 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 0.118 毫克/立方米,比上年(0.123 毫克/立方米)下降 0.005 毫克/ 立方米,年日均值在 0.0900.138 毫克/立方米之间,7 城市平均水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10 毫克/立方米) 。除汉中市外,其他城市均超标。总悬浮颗粒物 监测总悬浮颗粒物的 8 个市、县、区年日均值为 0.309 毫克/立方米,比上年(0.293 毫克 /立方米)上升 0.016 毫克/立方米,年日均值在 0.1700.489 毫克/立方米之间,8 个市、县、区平均水平超
5、过国家二级标准(0.20 毫克/立方米) 。其中商洛市、兴平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他城市均超标。降尘 全省城市空气平均降尘量为 15.98 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14.66 吨/平方公里月)上升 1.32 吨 /平方公里月,年月均值范围在 6.6832.62 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全省平均水平达到省控标准(18.0 吨/平方公里月) 。其中西安、延安、榆林超过省控标准,其他城市均未超标。3、酸雨2006 年我省整体酸雨发生率低。全省酸雨频率 4.9%,较 2005年(9.1% )下降 4.2 个百分点,全省降水 pH 年平均值为 6.07,较2005 年上升 0.37,酸度降低。降水年均 pH
6、 值低于 5.6 的城市由2005 年 2 个城市(渭南市和商洛市)减少为 2006 年的 1 个城市,即韩城市。出现酸雨的地区有渭南市、韩城市、西安市、略阳县、商洛市和榆林市,较 2005 年增加 2 个城市,即韩城市和榆林市。2006 年酸雨主要发生在冬季采暖期,而 2005 年酸雨主要出现在降雨量较多的季节。4、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为 5551.34 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79.68 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11.15 万吨;烟尘排放量34.09 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26.63 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 7.4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 30.96
7、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20.25 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 10.71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0.61 万吨。二、水环境1、水环境质量全省 6 大水系中,嘉陵江、汉江、丹江水质总体良好,渭河和延河水质污染严重,无定河水质轻度污染。11 条城市附近河流,除金陵河、榆溪河和黑河外,其它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在 6 条主要河流上的 40 个监测断面、1862 公里控制河段中,符合相应功能水质要求的有 25 个断面,其长度占实测河流长度的 70.36%。类、类、类、类、类和劣类水体分别占监控河段的5.9%、 49.0%、5.7%、 18.7%、2.2%和 18.4%。河流的主要污染物质是石油类、五日
8、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4.24%、14.93%、13.50%、12.44%和 12.20%。与上年相比,六条河流中渭河、延河二条河流综合污染指数下降,污染程度降低;汉江、嘉陵江基本持平;丹江、无定河综合污染指数略有上升,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主要河流水质渭河 水质污染依然严重,但污染程度有所降低。13 个监测断面中,1 个为类水质,1 个为类水质,2 个为类水质, 9 个属劣类水质。76.9%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氨氮、挥发酚、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延河 水质污染严重,5 个监测断面中, 3 个为类水质, 2个为类水质。60%断面
9、超过水域功能标准。主要污染物是五日生化需氧量。无定河 水质轻度污染,2 个监测断面均为类水质,符合水域功能标准。汉江 水质良好,9 个监测断面中,1 个为类水质,7 个为类水质,1 个为类水质。只有 1 个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丹江 水质良好,5 个监测断面中,1 个为类水质,3 个为类水质, 1 个为类水质。20%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嘉陵江 水质良好,6 个监测断面均为类水质,符合水域功能标准。3、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省废水排放量为 8.66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4.05 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 4.61 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
10、OD)为34.37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 13.44 万吨,生活废水中化学需氧量 20.93 万吨;氨氮排放量为 2.65 万吨;石油类、氰化物、镉、铅等有毒有害物比去年有所降低。三、声环境城市功能区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继续保持稳定。各类功能区昼间噪声平均值超标 18.230.0,夜间噪声平均值超标20.081.8。由于路况和交通管理措施的加强,在机动车总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下,道路交通噪声水平并未明显增高。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依然是市民投诉的热点。1、功能区噪声 14 类功能区昼间噪声超标城市数分别为 3 个、3 个、0 个和2 个;夜间超标城市数分别为 6 个、5 个、2
11、个和 9 个。昼间声环境明显好于夜间。2、道路交通噪声 交通噪声平均值为 67.4 分贝,比上年度下降 1.2 分贝,交通噪声质量略有改善。榆林市 84.7%的监测路段超标,交通噪声污染比较严重。四、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4797.30 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 7.9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 1835.93 万吨,综合利用率为38.18%;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682.89 万吨,处理量 2259.74 万吨,排放量 42.91 万吨。为加强对危险废物的控制,在礼泉建设的省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汉中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和渭南医疗废物项目也进入项目实施阶段。五、生态环境全省
12、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新增造林面积 21.33 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 37.26%,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及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新建和升级自然保护区 8 个,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 51 个,其中国家级 8 个,地方级 43 个,总面积约 104.6万公顷,占我省国土面积的 5.2%,其中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占到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的 84.3%;全省在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 20 个,其中杨凌示范区、宝塔区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启动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建设示范村、点 23 个。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完善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提出了未来 25 年秦
13、岭保护的目标;组织编制了陕西秦岭北麓生态保护规划 ,将对秦岭北麓的产业发展给以全面规范;加强夏秋两季的秸秆禁烧工作,制定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点建设标准;启动了土壤现状调查工作。六、辐射环境省政府对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在省环保局增设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处,加挂陕西省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局牌子,省级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得到了明显加强。开展了辐射安全大检查和放射源普查,加强了对涉源单位的管理和放射源的建档登记工作,我省现有辐射工作单位 327 家,重点放射源应用单位 40家,密封放射源 3142 枚,在用放射源 2859 枚,闲置放射源 283 枚。核发辐射安全许
14、可证46 家。全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与上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其监测值在正常辐射环境范围内波动,全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达标。污染源辐射环境状况在可控范围内。措施与行动1、确立规划,明确责任2006 年环保工作迎来良好开局。省政府批准实施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召开了 2006 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全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省长袁纯清、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省人大副主任陈再生、副省长洪峰同志到会并做重要讲话。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的实施意见 ,省政府领导与各市政府领导签订了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和“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省环保局代表
15、省政府与五大电力企业签定了二氧化硫削减任务书。各地通过建设燃煤电厂脱硫设施,推广固硫剂、调整电厂燃煤、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关闭重点排放行业产能过剩和严重超标排放企业,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大运营监管等措施,实现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度削减目标。2、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围绕重点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了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实施渭河流域治理工程。组织编制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完成了渭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造纸行业排放标准2 个地方环境标准。针对造纸企业污染问题,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渭河流域造纸行业管理的意见 ,关闭了 56 家造纸企业;在渭河流域开展的排污许可
16、试点,发放排污许可证 256 户;咸阳东郊污水处理厂、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25 万吨/日。在陕北开展了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和石油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关闭了 171 家违法污染企业、责令 294 家兰炭企业进行停产整改;清理整顿了石油开采环境污染问题,延安市建设清洁文明井场 11087 个,榆林市对污染防治设施不全的违法企业进行了重处重罚。积极落实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配合省发改委编制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并实施,开展了皂素行业污染整治,关闭了 30 家违法皂素企业。皂素生产污染防治示范项目进入生产性中试。继续开展铜川水泥企业污染治理。重点抓了
17、 210 国道沿线和药王山周围水泥企业粉尘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关小上大” 、 “拆立改旋”等措施,铜川市的水泥产量由原来的 400 万吨提高到 1000 万吨,但粉尘排放量从 13 万吨下降至 6.3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2000余吨,区域大气质量明显改善。3、确保饮水安全重点抓了省政府批准的 51 个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了水质安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排查向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放废水的各类污染源和建设项目,取缔一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污水排放口,清除区内所有垃圾堆放场、畜禽养殖场,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重点检查了西安黑河、宝鸡冯家山、渭南沋河、铜
18、川桃曲坡、延安王瑶水库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编制完成了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要求有关单位尽快制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 4、环境监测榆林、安康、商洛 3 市 8 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全部建成,西安市站新增 2 个空气环境自动站进入试运行。至此,全省 11 个市(区)全部实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站点数达到 35 个,全省主要区域空气环境监控骨干网络基本形成。投资 2 千多万元基本建成了渭河干流 4 个市界断面和支流 6 个入渭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圆满完成各项指令性监测任务和数据传输的同时,配合全省专项治理行动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开展污染源监督监测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应急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 年省、市两级监测站共完成了 30 余次应急监测任务,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