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 言20062010 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为阐明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编制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发展目标和任务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经验,客观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理
2、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任务、实现更快更好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一节 规划背景一、 “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抢抓发 展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加 2 强薄弱环节建设,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 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 1000 亿元,2004年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位居第 23 位,比 2003 年前移 5 位。 “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
3、均增长 13.6%,2005 年达到 165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23000 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 151 亿元,年均增长 24.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 3116 亿元,年均增长 20.7%,贷款余额 2428 亿元,年均增长 21.2%,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 达到 1436 亿元,比“九五”末净增 870 亿元,年均增长 20.5%。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次产业比重由 2000 年的5.7:49.2:45.1 调整为 4.4:52.9:42.7。2005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69.7 亿元,工 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705
4、.2 亿元,年均增长 12.7%,会展、物流、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特色养殖小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 39.5%。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607 亿元,年均增长 24.4%。建成了一批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建 设、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薄弱环节明显加强。新增高速公路 190 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 190.3 万千瓦,煤炭产量增加 4387 万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3.3千公顷、旱 涝保收田 16.7 千公顷、集雨灌溉水窖 4 万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10 万吨、供 热面积 230 万
5、平方米;建成区新增绿地 3310 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 31.8%。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强力推进郑东新区建设,加大老城区的改造和保护力度,新区“ 三年出形象”和中心城区“ 三年一大变” 的目标基本实现。卫星城市及重点镇建设速度加快,综合功能进一步提高。2005 年,城镇化 3 率达到 59.2%。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投资、交通、农村税费、粮食流通、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五年累计完成企业改制 422 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东引西进取得实质性进展。五年累计吸引外资 11.3 亿美元,新增外资企业 457家。2005 年 实际利用市外境
6、内资金 102 亿元。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 80.5%,普通高校及 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 41.7 万人和 27.6 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5%。五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 5932.3 万人,旅游总收入 595.1 亿元。全市医疗床位数达到 2.96 万张。享受城乡低保困难群众达 10.8 万人。巩义、新郑两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经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体育、广播电视、新 闻 出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6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达到 4774 元,年均分别增长 13.5%、10.4%。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 45.8 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3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下。五年累计解决西部山区 饮水困难 30 万人。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 发展,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专栏 1 “十五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计划完成指标名称 2005 年目标 年均增长(%)2005 年完成年均增长(% )1 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11801223 1011 1650 13.62 人均
8、生产总值(当年价,元) 17366 23000 以上 11.3 4 3 三次产业结构(%) 4.1:45.6 :50.3 4.4:52.9 :42.7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67.6 8 151 24.95 五 年 累 计 城 镇 新 增 就 业 再 就 业 人 员 (万人) 45.8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56 10 706.7 13.17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 50 53 8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00(累计) 14 2607(累计) 24.49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6251 10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360 11 发电装机总容量(万
9、千瓦) 345 17.312 中心城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9 100 13 中心城区城市气化率(%) 93 93 14 城市绿化覆盖率(%) 35 34.8 15 城镇化率(%) 45 59.2 16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180200 262 14.517 年末总人口(万人) 700716 1.5 716 1.518 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万人) 230250 348 3.719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以下 4.2 20 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610 30 21 市属及以下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1.85( 累 计7.83) 97.6( 累 计18.1) 43.822
10、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 11(累计) 1011.3(累计) 23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50 50 24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30 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以下 3.0 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720 8 10640 13.5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084 7 4774 10.4注:1、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2、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 5.58、4.03、3.8、4.19;3、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 2.118%、2.161%、2.723%、2.82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11、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当年价。二、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参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工,发展开放型经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 郑州” ,提高 郑州“ 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 ,要求郑州实现跨越式 发展。我市基础设施和产 5 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集聚辐射能力不断提升,科教和文化优势不断增强。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推进,我市具备了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条件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结构、区域
12、格局、利益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国内外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保持快速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协调社会利益等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第二节 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促进全市统筹协调发展, 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指 导原则和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市委建议,“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
13、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郑、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生态郑州、平安郑州、和谐郑州,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城市和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一五”时期,全市 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左右;保持较快的投资增幅,全社会固定
14、 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7%;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5%;资源利用效率显著 6 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 20%以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过“ 十一五”或更长时间的努力,综合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序中位次不断前移,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专栏 2 “十一五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名称 2005 年完成 2010
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 %) 指标属性1 生产总值(2005 年价格,亿元) 1650 3040 13 预期性2 人均生产总值(2005 年价格,元) 23000 以上 39000 11.3 预期性3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51 300 15 预期性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20(累计 2607) 1800(累计6730) 17 预期性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06.7 1300 13 预期性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4 103 预期性7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万人) 60 预期性8 五年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50 预期性9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16、0 4.5 预期性10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4.4:52.9:42.7 3.5:52 :44.5 预期性11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 31:32:37 22:36 :42 预期性12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 53 68 预期性13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 值 ( 亿 元 ) 569.7 1200 16 预期性14 高 技 术 产 业 增 加 值 占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 值 比 重( %) 4 8 预期性15 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 39.5 50 预期性16 城镇化率(%) 59.2 65 预期性17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0
17、.9 1.7 预期性18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0 55 预期性19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98.6 102.8 约束性20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78.6 78.8 约束性21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47 60 约束性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覆盖率(%) 25 100 约束性23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262 350 6 预期性 7 24 年末总人口(万人) 716 783 1.8 约束性25 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万人) 348 420 3.8 约束性26 人口自然增长率() 4.2 6 约束性27 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均绿地
18、面积(平方米) 8.2 10 约束性28 中心城区建成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 12.5 13 约束性29 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 9 10 约束性30 中心城区城市热化率(%) 25 50 预期性31 中心城区城市气化率(%) 93 93 预期性32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401 1.12 五 年 下 降 20% 约束性3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 约束性34 中心城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65 80 预期性35 中心城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预期性3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4.6 65 预期性37 二氧化硫和
1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10 约束性38 全年空气好于 II 级以上天数所占比例(% ) 82.2 83 约束性39 森林覆盖率(%) 25 35 约束性40 市属及以下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1 28 预期性41 市属及以下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7.6 18 20 预期性42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3.4 8.5(累计 30) 20 预期性4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 年价格,元) 10640 15630 8 预期性4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 年价格,元) 4774 7010 8 预期性注:规划指标的属性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战略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
20、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第三节 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 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发展,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保持国民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 实现更快更好跨越式发展。加快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二、三产业竞争力,提高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 8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强力推进郑东新区建设,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卫 星城建设,
21、促进小城镇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更好地服务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解决“三农” 问题,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新农村规划和试点工作,实现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家园的目标。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科教兴郑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和规范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改善自主创新环境,提高原始创新、集成 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
22、制机制,再造发展内在活力和优势。加快开放步伐,构筑对外开放和东引西进平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 全市人民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施一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骨干工程,建成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加强生态、环 保、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建设,
23、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9 第二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到 2010 年,工业增加值达到 1400 亿元,年均递增 13%。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一、电子信息产业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快开发生产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及其他电子专用设备和家用视听设备,形成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软件产业园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
2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河南科技市场等,加快信息产业化项目建设,培育一批 IT 行业骨干企业。二、新材料产业在优势明显的超硬材料和功能材料领域,加快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发新产品,发 展新型材料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 专业化、集群化”特色。重点开发生产多品种、系列化的高档金 刚石制品,进一步完善超硬材料、制品、原辅材料、 专用生产设备 和检测仪器组成的产业链条,形成一批特色名牌产品。三、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以医药、工业和农业三大生物技术为重点,培育郑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为重点,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一批新药产品,
25、形成生物技术部分领域的研发优势与规模效益。 10 专栏 3 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 电子信息产品。重点发展数字视听产品、 电子仪器仪表、第三代移 动通信设备、信息安全、税控机、计算机整机等产品。加快集成 电路、 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软件建设。 新材料。大力发展高档陶瓷、耐火、有机高分子、精细化工、超细粉体等材料,加快纳米、铝合金预拉伸板、铝基板复合、精密冷 轧带钢 等新材料产品的技术研发与应用。 生物医药。促进生物基因、生物血液、 现代中药 等现代医药制品的发展,加强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轻工业、 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发新型生物化工产品。积极推动新型检测、诊断试剂和智能化诊断系统的技术
26、开发和产业化。 新兴领域。积极支持光机电、 环保装置、 节能产 品等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加速产业化,培育科技产业新的增长点。第二节 优势产业一、汽车工业依托龙头企业,推动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突出整车发展优势,带动零部件升级。重点支持整车企业开发高中档客车、环保低板、阔 体公交车及高档客车底盘。发挥高中档皮卡、多功能运动车(SUV)的生 产优势,大力开发生产厢式客(货 )车、新型无氟冷藏 车、高速公路清扫车等改装和专用车,加快发展汽车电子、门锁、座椅、轮胎等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到 2010 年,全市汽车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440 亿元,年均 递增 30%。二、装备制造业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力度,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推进机械工业的集群化和信息化,实现传统机械工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大力开发新产品,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构建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到 2010 年,力争实现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 1200 亿元,年均递增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