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律通则解读 作者:叶子彤 2010 年是中国楹联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中国楹联学会是一个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的学术团体。学会成立以来,一贯注重、提倡并致力于中国对联学理论的研究。尤其是五代会以来,在包括对联学概论、对联发展史、对联修辞学,以及对联格律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集中联界专家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 ,形成了联律通则之试行稿、乃至修订稿。这是一项具有建设性、历史性意义的大事。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律通则已经在全国联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势必成为中国对联学理论及对联文化事业发展实践的重要支柱。诚如孟繁锦会长多次强调指出的,
2、联律通则是立会之本。 联律通则(修订稿)由引言、基本规则、传统对格、词性对从宽范围、其它或附则五个部分组成。 一、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楹联的定义、属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明确了楹联的独立文体地位,归纳了楹联文体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简要介绍了联律通则制定、试行、修订的过程,以及联律 通则颁发的机构与程序。引言中关于“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的论述,是最为提纲挈领的一句话,阐明了楹联格律中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乃是楹联的灵魂和精髓。从明代李开先的“拘声律,分门类”,到清代汪陞的“字义之死活、虚实,声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再到民国蔡东藩的“字谐平仄,句成对偶,即为形式上之模型”。历代联
3、家所归纳出的楹联格律要求,无一不落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引言中所提及的“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从对偶修辞而言,是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以来 1,500 馀年间的 诗文对偶理论;从声律规则而言,是指南朝沈约之后 1,500 馀年来关于中国古典诗文声律理论,特别是明代李开先之后 450 馀年来关于楹联平仄要求的论述。 二、基本规则(第一章)部分,主要是阐述了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
4、正意义上的楹联。众所周知,鉴于对联给人们最为直观的表象,是一对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 ,诸多楹联研究者便不约而同地从“对偶句”的定义出发,归纳、总结楹联文体的特点及其格律要求。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成为定格,产生广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谓之“对联”的概念,即“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亦习惯地简称为“六相”或“六要素”。虽然这种对楹联格律的表述方式,是从对偶句的层面而非楹联文体的层面所进行的简单化的总结,但,它毕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且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而被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正是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联律通
5、则对这六项基本要素予以 完善、充实,作为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 (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例如,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 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郭”,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城郭。“招提”,梵语,原意为四方,招提僧即为 四方之僧,后亦喻指寺院,此指寒山寺。“浒墅”,苏州西北之浒墅关。“名区”,苏州之枫桥。“渔
6、水”句,渔船上点点渔火映入江水中与月影交相辉映。“新结构”,重建后的寒山寺。“枫江”,寺前的大运河。“客船”句,化自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联由景生情,你看,渔火客船,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令人饶有情致。这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 18 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又如,马长泰题岳阳楼联: 两字重千斤,可担当,堪称大任; 一楼辉四海,因耸立,始见强邦。 联语采用五、三、四句式结构,令语气铿锵,可谓匠心独运。“两字”,忧与乐。读及起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千古名句仿佛回荡于耳际,作者则以“大任”誉之、仰之、勉之。
7、岳阳楼因岳阳楼记流传千古而名扬四海。“耸立”句,虚实相间,既指岳阳楼高耸入云,又喻岳阳楼所承载的“先忧后乐”之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正弘扬光大,此乃强邦之基也。这也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 11 字,对应字句相等。 (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所谓“品”,就 是类。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
8、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 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二者之一者,均可成对。 例如,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 世界半疮痍,城
9、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忧乐情思,工稳贴切。上下联语中,“世界 ”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 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比喻百姓之疾苦,唐杜甫雷诗有:“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诉”之句,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又如,扆军宣题鹳雀楼联: 凌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 联语短短七言,却气势磅礴,且巧
10、妙地化用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引发共鸣,成功地塑造了鹳雀楼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艺术形象,读来令人顿生不凡之胸襟抱负。上下联语中相应位置的“空”与“地”、“日”与“河”,均为名词相对;“凌”与“拔”,为动词相对;“白”与“黄”,颜色词相对;“三千”与“第一”,数词相对;而量词“丈”与名词“楼”,则均为实字而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之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 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
11、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关于“结构对应”这一基本规则,必须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杜甫八阵 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
12、平。”“细”字为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而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里希望海波变得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结构相同的。鉴于此,对“结构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惟此才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 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 例如,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联语遣词秀丽,感事怀人,山水旨趣表现得淋漓
13、尽致。上下联起句均为状谓宾结构,结句均为主谓宾结构;“林泉”与“花月”,均为并列结构;“解组”,解下印绶,喻指辞去官职,动宾结构,“飞觞”,传递酒杯,也是动宾结构。“胜景”与“良游”,均为偏正结构。“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 。“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为偏正结构。从结构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又如,廉宗颇题运城市市联: 唤南风,布卿云,业承尧舜传薪火; 舒健翼,增活力,志比鲲鹏举凤城。 山西运城被誉为“华夏之根”。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元声,它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然而,如此丰
14、富的历史人文沉淀,联语却以“业承尧舜”四字概括之,足见其立意之独到,惜墨于现实和未来,倾情于对运城率先崛起于黄河金三角战略发展的赞美和期待。“唤南风”,可谓出彩之句,含蓄得出奇 ,那是呼唤来自南方的和风啊,不禁令人重温 30 馀年前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的“春天故事”,呼唤改革开放的春风!也许,还有一语双关之意,令人忆起相传舜时歌颂运城盐池与人民生活关系、诠释世间万物迎承薰风之恩泽的南风歌,引发对“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呼唤。上下联起句均为动宾结构,结句均为主谓宾结构及兼语结构;“传薪火”与“举凤城”,均为动宾结构;“尧舜”与“鲲鹏”,均为并列结构等,可见上
15、下联句式结构和词语结构对应一致,尤为工稳。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 持一致。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 /三尺 /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 /三尺 /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 /声处 /听惊 /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 /无声处
16、 /听 /惊雷”,二者是 不一致的。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例如,严复题福建福州讲经堂联: 愿闻 /第一 /义; 为洗 /千劫 /非。 此联为释迦摩尼诞辰纪念而作。“第一义”,佛教指最上最深的妙理。唐李颀题神力师院诗曰:“每闻第一义,心净玻璃光。”“千劫”,佛教语,多指无数灾难。宋陆游送春诗曰:“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联语化用古诗句贴切自然,涵蕴劝戒之旨意。上下联均为二、二、一节奏。 又如,尹元贞题山西古县天下第一牡丹联: 花气 /醉人,可沁 /白蕊 /刘伶 /酒; 叶风 /写意,定着 /翠枝 /贾岛
17、 /诗。 相传古县牡丹为唐代牡丹,距今已有 1,300 馀年,尤以白牡丹为著,花瓣白色晶莹,香气逼人,远观如玉树临风,近赏似仙女起舞。联语切地、切景,采用比拟、夸张、用典等多种修饰手法,寓情于景。贾岛,唐诗人,有“牡丹,君子时会也”之名句传世,结句遂据此而勾勒出意境。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二、二、一节奏而对拍。 (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 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但,需要
18、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在楹联创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变格格式,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从总 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三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个别相反的例证,但从当代楹联创作
19、实践看,这已形成一种最基本的定则。 例如,严寅亮题四川江油匡山书院联: 望远特登楼,分明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 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 联语即景生情,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勉励学子求知须更上一层,切教育之宗旨。上下联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三个分句构成 ,各分句句内节奏点依循正格安排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相应节奏点平仄相反,即上联依循“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之格式,下联依循“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之格式;上下联分句句脚平仄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令节奏和谐,酣畅可诵。 又如,柴逸题三门峡中流砥柱联: 浩浩黄河,惊心
20、动魄泻三门,波澜壮阔飞巨瀑; 巍巍砥柱,立地顶天擎万世,气宇轩昂屹中流。 中流砥柱乃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如怒狮雄踞,立地顶天,气宇轩昂, 巍然屹立于浩浩黄河之中。这就是联语所表达的主题,读来令人感奋。“万世”与“三门”,时空相对,也见作者遣词功底不凡。“巨瀑”,当指三门峡水库泄流时所形成的壮丽景观。上下联由四言、七言、七言三个分句构成,前两句分别依循“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之格式,以及“平平仄仄仄平平”之格式安排平仄声律。末句,上下联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可视为变格,即按语意节奏,其节奏点为“波澜
21、 /壮阔 /飞 /巨瀑”、“气宇 /轩昂 /屹 /中流”,满足了句内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要求。 (六)、“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 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互相村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 例如,徐琪题浙江杭州西湖
22、三潭印月联: 孤屿春回,许与梅 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联语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化用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暗含一个“印”字,遂以秋月喻淡泊旨趣。“孤屿”与“寒潭”,切地切景,“春回”与“秋静”,穿越时空,而“梅花”与“月影”,一实一虚,营造出颇为惬意的清雅爽心之意境情调,耐人咏诵,从而共同完成了塑造三潭印月艺术形象的同一主题。 又如,于瑞亮题弥勒佛殿联: 恩泽济人,甘霖常霈菩提树; 慈悲度世,慧日永悬兜率天。 弥勒佛,乃佛教大乘菩萨,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 的一尊佛。据弥勒下生经记载,他从兜率天下凡,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
23、,常怀慈悲之心,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联语据此而引发构思,上下联分别从“恩泽济人”、“慈悲度世”入笔,赞颂弥勒佛的崇高精神境界。“甘霖”,久旱以后所下的雨。“菩提”,源于梵文,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慧日”,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兜率天”,佛教用语,谓天分许多层,第四层称兜率天。它的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所居之处。显然,上下联的内容互为补充、互为交融,一气呵成,统一在同一意境、主题里。 就楹联格律而言,“基本规则”只是 初级的、简化的表述形式,初学楹联创作者只要遵循上述六条基本规则,就可以创作出中规中矩的楹联作品来。换言之,在所有的情况下,只要遵循了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
24、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上乘之作;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未能遵循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世佳作。 三、传统对格(第二章)部分,主要是对于历史上传统诗文运用骈词俪句,逐步形成、不断优化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予以梳理,并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从而确立其在楹联格律学中的地位。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 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相对于基本规则而言,传统对格则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许多内容涉及楹联修辞学。在掌握了基本规则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作
25、、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 (一)、传统修辞对格。 1、叠语对。“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叠语对常用于古风题诗歌。由于楹联的对仗中严格禁止同字相对,故上下联之间只存在如“之”、“其”、“而 ”等虚字在极少数情况下的同位相对;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的情况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表达或呼应的效果,更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 例如,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26、 联语以议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之“清风”、“毅魄”的缅怀与仰慕,典切雅致。“有汉一人”,指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有宋一人”,指南宋著名军事家、 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关岳”,一语双关,既指关隘、山岳,亦喻指关羽和岳飞。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又如,杨振生题湖北省工会联: 与工同命,与党同心,京汉风雷犹在耳; 以会为家,以人为本,桥梁纽带总关情。 联语以叠语修辞手法起句,直奔主题,一目了然地揭示了工会组织的性质、宗旨。上联结句“京汉风雷犹在耳”为烁古之笔,
27、是对湖北工人阶级光荣革命传统的赞誉。 1923 年 2 月 7 日,在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 工中,湖北工人阶级所体现出的革命坚定性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下联“桥梁纽带总关情”乃切今之句,是对湖北省工会在社会全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赞许之情溢于言表。上联两个“与”字、两个“同”字;下联两个“以”字、两个“为”字,均为一叠,重复使用,令语意层层加深,其所表达的主题也随之灵动起来。 2、嵌字对。“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嵌字修辞
28、法的作用, 在于能把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或特别需要突出的字、词,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入联语中,从而引起读者的格外注意,增强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嵌字对是楹联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传统格式,源于诗钟,其格式繁多,如果连诗钟中的嵌字格也算上,有近千种格式。通常而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燕颔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二个字)、鸢肩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三个字)、蜂腰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中腰)、鹤膝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五个字)、凫胫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六个字)、雁足格(即分别 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上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
29、辘轳格(分别嵌于上联第一个字和下联第二个字,称一二辘轳;若嵌于上联第二个字和下联第三个字,称二三辘轳;尚有三四、五六辘轳等,以此类推)、蝉联格(分别嵌于上联末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鼎峙格(此格限于七言联,一字嵌于上联第四个字,另两字分别嵌于下联第一个字和末一个字;反之亦然)、双钩格(两个双音词拆成四个字,分别嵌于上下联的首尾)、云泥格(分别嵌于上联第二个字和下联第六个字)、碎锦格(任意嵌于上下联内),等等。运用嵌字修辞法,若所嵌字之 词性不同,只要其组合句意切题,则视为成对,不必逐字凿然在律。 例如,王闿运题浙江杭州曲园联: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上下联分别出自唐常建题破
30、山寺后禅院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及晋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江陵夜行涂口诗中“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之句。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然只作整体名词视之,是也。 又如,张启序题汇源果汁集团联: 果海千村跨富路; 农家万户颂汇源。 万荣 县不仅是笑城、磁都,还是盛产金苹果的地方。尤其是万荣县政府以一副朴实的对联赢得汇源集团的青睐,最终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迈出了招商引资的坚实一步,一时传为佳话。汇源果汁生产基地的落户,无疑为万荣果业发展和果农致富注入了活力。联语为此而颂之,充满了喜悦之情。作者
31、采用嵌字修辞法,以押尾格嵌入“汇源”二字,且语意双关,既是对汇源果汁集团的赞美,也是对汇聚财源之道的欣颂。此处不必纠缠于“富路”与“汇源”词性结构有异,惟其组合语意切题,可视为成对之。 3、衔字对。“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 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中所记述的:“无锡锡山山无锡之句,久无属对,朱兰坡先生(清代学者)以平湖湖水水平湖对之。”此为一例。衔字修辞法,是把两个分句紧密地缩合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两字当成叠音词连读。这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处,即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如“喜茫茫空阔无边
32、”。 例如,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四照阁位于西湖西泠印社。“心心相映”,不藉 言语,以心相印证,亦喻意气相投。联语平实质朴,切景、切情,通俗而淡雅。上联之“山”与下联之“地”为衔字相接,与此同时,采用反复修辞手法,遣“水”、“人”、“抱”、“传”等字在同一联句中再次使用,而音、义均无改变,尤见其结构匠心。 又如,张大魁题贺新绛县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联: 济济一堂,丽日中天天作美; 芸芸千众,扬眉吐气气如虹。 联语清新明快,运用衔字修辞法,上联“天”与“天”、下联“气”与“气”相接,令语意递进,主题深化。上联表述了当今联界的形势正如“丽
33、日中天”,而这一切依赖于“天作美”,即天时地利人和 ,“盛世兴联”的感慨呼之欲出;下联表达了广大联友“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且正以“如虹”的士气开创未来。 4、借音对。“借音”,是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这在辞格上称为“借对”。从语音修辞角度来说,亦称“借音”。 例如,唐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语中诗人以“珠”、“玉”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由此抒发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之情。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 又如,肖大志(达之)题佛教联: 不生不灭 ,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
34、无尽,茫茫宇宙本空虚。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始无明”、“无常无尽”出自大乘入楞伽经。联语遣词工致,阐述、衍化佛法,诚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下联“茫茫”二字,借用与“忙忙”二字同音,而与上联之“碌碌”相对,尤显工稳。 显然,善于运用借对修饰法,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除“借音对”外,还有“借义对”,即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 但借助该词语的其它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 例如,鲁迅赠画师诗中之首联: 风生白下千林暗; 雾塞苍天百卉殚。 此联句的创作背景正值
35、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白下”,乃南京之别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喻示南京国民党当局,并借用“白”为颜色词而与下联“苍”相对;以及借用“下”与“地”同义而与下联“天”相对。颜色对颜色、地理对天文,工稳至极,令人叹服不已。 5、谐音对。“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 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的作用,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例如,明陈洽儿时与父同行,只见两舟一快一慢地驶于江中,父出句、子遂对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
36、笛清难比箫和。 联语表面之意,似乎是眼前景色的描绘: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修辞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以“橹速”谐音喻指东吴都督鲁肃,以“帆快”谐音喻指西汉大将樊哙;以“笛清”谐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音指 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论历史人物。上联谓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文不如武;下联则谓北宋的狄青难比汉代的萧何,武难比文,起到了寓情于景的特殊效果。 又如,明文学家程敏政与其岳父李贤属对之联: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需梅。 此联采用谐音修辞法,令语意妙趣横生。“荷”谐音“何”,“藕”谐音“偶”;“杏”谐音“幸”,“梅”谐音
37、“媒”。李贤赏识程敏政之才华,欲招为婿,遂借案上之物即兴出句,以试其才智。“因荷而得藕”,一语双关,既切景而写实,荷乃藕之花,藕乃荷之实,又寓意“因何得偶”之问,且荷、藕二字为同偏旁字。而程敏政 以“有杏不需梅”之对句作答,不仅切景而巧合天然,且杏、梅二字也为同偏旁字,更是借谐音而示意“有幸不需媒”,即有幸蒙大人厚爱,以女相许,小生愿为婿,无须托媒说亲。上下联珠联璧合,别有情趣,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6、联绵对。“联绵”,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割。此为修辞中的一格。其主要特点,一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概念,如“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不能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