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 2)能读会写 “ 愠、殆、矣、诲、弘、凋、恕 ” 等字词; ( 3)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能朗读背诵、默写全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能对照成语、格言、警句,反省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 两课时 课前准 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 大成至圣 ”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 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 ,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
3、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1、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 学生自读课 文, 3、感知: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 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 齐读。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3、小组合作
4、解决语句并翻译。 4、 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 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 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四、自由讨论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3、从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 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 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合作探究 (1)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5、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4、归纳成语、格言 三、自由讨论 1、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谈谈感想。 2、 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怎样改进 ? 四、深化拓展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 “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