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978988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队伍,但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率只有 4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 52%,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拥有世界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但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仍然不足, 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等依赖进口;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农业科技为成功解决 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相比,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亿万农民迫切的科技需求相比,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仍需闯关前行。

2、转化关 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最后一公里 ”仍待打通 “最后一公里”,是粮食增产增收的瓶颈。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 3000 余项,但转化率仅为 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 30。而在基层推广队伍中,人员老化、技术弱化、工作行政化等问题突出,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近 10 年没有进大学生,部分地区基层农技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超过 40%。 “我一年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只有不到 10%,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做镇政府的事务性工作,基本工资有保证,但下乡的工作经费却没保障。”谈起自己热爱的农技推广工作,四川省简阳市 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袁勇颇为苦恼。 即使全部精力都投在

3、推广上,袁勇和同事仍然觉得力不从心。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有3 个农技推广员,负责全镇 3.3 万亩耕地,平均每人负责 1.1 万亩。“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的,加上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推广难度比较大。” 像东溪镇一样,全国仍有 50%以上的农技推广机构由乡镇政府管理,农技人员在岗和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大多数推广机构人均每年工作经费只有 500 800 元,工作条件简陋,日常开展试验示范、检验检测、技术 培训的经费还没有落实。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

4、接近或超过 50 岁,“明天靠谁来种地”已成为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实用科技成果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在农村落地生根?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转化仍是政府主导,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体制不完善。本应作为转化主体的农业企业实力薄弱,大部分农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缺乏科技资源储备和集聚能力,关键技术设备主要靠引进。 投入关 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需要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 投入不足问 题依然困扰着科学家们。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方式不合理。就拿油菜育种来说,国外一个小企业投在油菜育种上的科研经费一年就有 2000 多万,超过了我国油菜育种方面一年的经费总和。

5、”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说。 据统计, 2009 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 GDP 的比例仅为 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2%以上的比例。无论是从社会总投入、还是从公共财政投入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水平也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尤其是那些农业生产资料、加工与机械、畜牧、水产等环节,长期投入不足。 即使在科技 投入增长较快的领域,也面临“有钱打仗,无钱带兵”的结构不合理难题,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现在的科研单位,一方面可以说有钱,账上天天催着花钱花不掉,只能添置设备、耗材之类;一方面则缺少人员经费,大大影响了科研效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 根据农业部对农业科学院、水产科

6、学院、热带农作物研究院的调查显示, 2009 年,这三所农业科研机构在职人员的人员经费财政拨款仅为经费实际支出的 36%;公用经费的财政拨款仅为实际支出的 14%。 最让科研人员犯愁的是稳定支持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多以竞争性投入为主, 而且项目周期较短,导致不少业务骨干整体忙着跑项目。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竞争性投入的比重仍然偏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自主性受到明显限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告诉记者,农业科研经费应建立起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特别要容许失败和较长时间出不了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稳定投入与竞争性经费之间的比例为 7 3 比较合

7、适,要在科学布局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对重点项目给予稳定的、能够自主安排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其创新活力和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评价关 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既要 防止“两张皮”,又要长短结合 “现在有不少科研成果,口口声声说填补了学术空白,可产业里的空白却越来越多,农业科学家忙着写文章、出成果,却忘记了实用性和为产业服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这位专家表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既有产学研脱节,也有成果泛化的原因。 “现行的评价体系不科学,评职称主要看论文、著作的数量和水平 ,逼得专家埋头写论文。农业科学不和三农结合、不和生产实际结合,活力从哪里来?”黑龙江 农科院院长韩贵清说。 科技与经济脱节

8、、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是当前农业科技界的普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多,转化应用少。“农业产业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科技同样需要农业产业的推动和引导。”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表示。 据了解, 我国农业 科研从立项、实施到评价都存在着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情况。科研立项多从科研人员的兴趣和偏好出发,而不是针对农业产业实际问题。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成功、重大”,主要标准是 SCI 的数量与影响因子、获奖等级,而不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指挥棒”模糊了科研为产业服务的目标。 黑龙江农科院近年来有 28 名专家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有的专家,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基层蹲点,指导农民科学种植马

9、铃薯,根本没时间写论文。但在他们的技术指导下,生产上去了、效益提升了。我们怎么 评价他们? 现行的评价机制还导致科研人员短期行为严重,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创新靠长期积累,不是靠一个课题组三五年就能解决的。”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才卓说,“植物新品种培育需要 10 年,动物新品种培育需要 20 年以上,但现在科研项目的周期一般为 5 年,一个课题往往搞 3 年就交账了。” 体制关 现有的多个国家级 农业科技计划 分属多个部门,这些计划之间缺乏长远规划与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国支撑 现代农业 的新成果仍然偏少。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品种自主供给不足。大型机械装备依赖进口, 70%以

10、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此外,绿色农业投入品严重短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防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 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 农业科技创新 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就在于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董英山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所长杨福合也深有同感:“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分布在各个部门,像一个个信息孤岛,重复研究多,联合攻关少,任何产 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方位突破。”以育种为例,我国的种质资源研究远远落后于育种研究,遗传基础狭窄成为育种提高效率的瓶颈。“以前做育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源不共享。玉米育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11、,不仅需要对每一份资源的性状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育种、栽培、生理、生化等多种学科的交叉配合。”扬州农科院副所长周如美表示。 “投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推广能力更差。”朱信凯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分属不同层级、多个部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自上而下各成体系,各自独立,相互割裂。政府部 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缺少合理分工和有效协作,农业科研低水平重复。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 20多个国家级的农业科技计划,分属多个部门,这些计划之间缺乏长远规划与有效衔接。 “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分散,国家、省、市科研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研发环节分割,创新难以联合,导致投入不能有效集成,研究合力难以形成,已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整体效率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根本依靠在加快 农业科技进步 。我国已进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