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通之处探讨.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8009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通之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通之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通之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通之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通之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货殖列传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通之处探讨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历史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 2 - 摘要: 司马迁是第一个在历史著作中写经济问题的人。他在史记中为古代的工商业者,如范蠡、子贡等人专辟货殖列传 ,记叙他们从事商业的事迹,并介绍了当时各地的经济情况。我在这篇文章中,找出几处例子,用现代经济原理加以分析。以发掘古人之作对我们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生产流通、经济规律、通达性、官商勾结 - 3 - 史记中的货殖列传是关于一篇经济问题的文章。司马迁也是第一个在历史著作中写经济问题的人。他记叙了范蠡、子贡等人从事商业的

2、事迹,并介绍了当时各地的经济情况。浅读货殖列传,我认为它折射出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原理,有些甚至可以引起我们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思考 和启发。本篇文章,将对其中一些经济学原理,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薄看法。 一 贯通古今的“物质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础”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贯是将物质文明作为其它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的,正如马克思对经济活动所下的定义 “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马克思此言之意强调了物质生产活动的永恒性,即物质的第一性。而 货殖列传,对物质的第一性这一观点也有充分的体现。“ 太公望封於营

3、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 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 是说姜太公在营丘(此处为盐碱地,人口也很少)时鼓励人们发展纺织刺绣,并提高技巧;提倡将本地的鱼类、海盐贩到别处,于是别国的财务流于齐国,人口亦扩大。如若没有较强大的物质文明,也便不会有人口的聚集,更无法发展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齐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当时的强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被传送了千年的古训,强调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其基础和保障。而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说”(此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 现需求五类。其中 生理需要是推

4、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只有最基本的需要 呼吸、水、食物、生理平衡等 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 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 激励因素 )也是对太史公这一观点的反映与解释。 物质需要是第一的,精神需要是其次的,这一说法虽然很难被所有人接受,但是从太史公的这一巨著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出这一观点的影子 “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 ” 说的是人们能通过在听觉、视觉、味觉方面的物质追求使自己处于舒适的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才有通过各种劳动 去换取这些物质利益的动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4 - 下壤壤,皆为利往 ” “ 俯有拾,仰有取

5、 ” 说明的道理都是与之相呼应的,它们更直接地体现了当时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是在为物质利益所奔波劳碌的,也表现了人们心里所隐含的对物质第一性的认同。我们也不难从此看出,太史公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思想者。 二 商品流通理论 “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 说的是人们凭借自己的生产力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将多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售,来换取 其它生活所需,看似简单的市场经济流程却也能反映市场作为分工 -合作体系,“将专门化生产的各个独立部分通过商人及其商品流通协调,连接,整合成浑然天成的一体。” 而这一过程

6、的推动力在于“人们为求自身欲望满足而个尽其能,调节因素在于物价的贵贱波动” 。“ 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 则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商品价值的高低贵贱也形成一定标准,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形成渠道,商品经济得以维持和发展。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又何尝不是 如此的呢 越来越重视生产流通的的专业化,并且越来越重视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配合,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越多的集团下出现的日趋规范的供应商、制造商、分装商、物流商、经销商以及售后服务站,从产品的原料、生产一直到销售、售后都有专门部门

7、负责。而这些同样也是对太史公的商品流通理论的当代折射。 古时候的人们对 农、林、畜、牧和手工业进行 划分的思想在当时也只是一个雏形,并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但是太史公 “充分肯定了农、林、畜、牧和手工业在创造财富中起的不同作用” 还是表明了太史公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看到 了以上几个产业的轮廓,并且 粗浅地将商品流通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划分,将眼光着重放在商业之上,因为其深知商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手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正如今天我们国家利用宏观调空刺激消费,增加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活力,来达到从宏观上带动整个社会各个行业的健康运行的目的。 - 5 - 三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文章中,首先让我记住的是太史公说

8、的一句话 “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11我认为,市场经济 相比于封建经济和计划经济具有更自主、更法制、更灵活的特点, “因之,利道之,教悔之,整齐之”不仅是对于 古代统治者在治理商业方面的建议,它更是可以用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思路。这个也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倡导自由贸易的思路具有市异曲同工的味道 两者都是在一个压制商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发表的促进商业发展的论述。但是后者的说法却过于片面,其所倡导的完全抛开政府管理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并不被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实践所肯定;而太史公的主张同现代需要政府通过间接方式宏观调控的思想恰恰吻合。 市场经济要健

9、康发展,则必须遵守其潜在的规律,即“因之”; 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时代的发展相符合,在我国,即 法制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要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引导; 但是,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产生盲目竞争,也有更多的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的现象浮现,必须对这些现象加以制止,并纠正,即“教诲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就是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来统一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尽量克制其自发性和盲目性。 在货殖列传中,就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当时的较为先进的商品购销理论。太史公强调了“ 因之,利道之,教悔之,整齐之”,他还更说明了农、牧、工、商各自担负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 通过农民耕种

10、人们以取得粮食,通过工 匠制造人们以取得器具,通过商人商贸,人们得以交换物品 这些都不需要通过其他手段加以限制或者规定;商品价格高低决定商品流向; 还有就是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12(这一点在下文中另有叙述)。 太史公的自由购销理论 既肯定农业生产的首要地位,又强调商品经济应该自由分工,自由发展,不应横加干涉。 范蠡的“贮积之理” 根据天时变化和农业生产规律,强调对货物的储备、物资的积蓄,以便在人们需要时可以高价,甚至垄断出售(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 ,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 );根据市场供求关

11、系,判断商品价格涨落,低价时大量购进,高价时及时抛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 6 - 贱取如珠玉。 ” );政府用调节供求的办法来控制物价,使产销双方的利益都可以不受损害(“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等等(范蠡采用了计然之策) 13。到了近当代,出现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市场均衡论” “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影响市场价格机制 发挥作用的基本力量是供给和需求” 14对于这些理论,我认为这最早的雏形就来源于太史公时代的经营思想。 以上这些商品购销

12、理论或许在今天并不时髦,近代或者现代,在经济领域也有许多学者、专家们将这些理论进行系统地论述,以便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可是在春秋战国出现的模糊的经营思想,虽然没有被系统地加以论述,但是即使是在历史著作中,也不免让人感叹! 四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强大的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不光是被现代社会的发展所证实,在太史公笔下亦有所体现。 商人的个人品质、性格、对待事 业的态度是他们获利致富的关键因素。在太史公看来,“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 15不管做什么行业,只有有本领者才能够发家致富。很多从事低贱行业的商人,通过精打细算、勤劳节俭得

13、到了财富的积累,更通过出奇制胜的经营策略。 鸿沟以东,芒山、砀山以北的民俗宽厚庄重, 专心务农, 人们省吃俭用 以换得 财富的积蓄 ;而越楚地带西楚、东楚、南楚三地风俗各不相同。西楚地区人民彪悍易怒,再加上土地贫瘠,所以当地人民一般少有经商,积蓄较少;东楚地区虽然并未在文中说明其风俗究竟如何,但从“ 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齐 。浙江南则越。 ”以及“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 ” 16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和其习俗以及当地人的口才有关;至于南楚地区,“ 与闽中、干越杂俗,南楚好辞,巧说少信 ”以及“ 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 ” 1

14、7都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虽然太史公在此处没有点明不同的风俗习惯下经济发展的利弊作用,但是通过对发展经济所采用的方式的描述还是可以看出风俗习惯(涵盖于精神文明之内)对经营方式、经商技能(物质文明建设)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太史公用并不多的笔墨概括出他的结论 各 行各业的人会养成- 7 - 不同的生活习惯、精神品质、胆识谋略都是为了获取财富。这既证明了物质的第一性,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有利于他们对于财富的获取。而太史公所论述的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不仅包括官员、隐士、士兵、贵族、医生、商人,还有乡闾少年、郑国女子、猎人、渔夫、赌徒等等。这是从较为广泛的层面谈论的精

15、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所起的作用。 太史公也举出了具体的例子,来证实人们的智慧、眼光会对致富带来好处。 白圭根据市场行情及年景丰润来调整货物收售,任氏在秦败亡时靠储存粮食而发财,还有无盐氏千金放贷于 反叛的列侯封君而大获其利也都是对这一理论的印证。他们或者掌握了“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的道理,或者具备超常的商业眼光,并且对经济规律也有足够了解,也作了很好的运用。这些也是“市场预测”这一概念也在太史公的笔下现出的雏形。 市场预测在现代经济学中是指: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市场预测理论最早的

16、雏形,可以追溯到勾践灭吴复国之后范蠡的经商事业,而这则是被太史公记录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 在货殖列传中,太史 公首先提出的将时与用两者相对比进行思考的就是计然。范蠡则是对计然之策的第一个执行者。其关键就在于“ 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 18。因为在不同的年岁,会有不同的自然状况 “ 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 19因此,不同的年岁也会有不同的市场需求,而这就需要从商者根据年岁来调整货物的收购和出售了。虽然计然对不同年岁的自然状况的估计缺乏足够依据,但是其出发点则是对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 在太史公笔下,对市场预测运用的最为充分的应该就是白圭了。他主要依靠的是对市场行情和

17、年景丰歉的变化来制定自己的经营策略。 他对年景丰歉的变化与计然相似 “ 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 ” 20。但白圭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则使自己的经营更为灵活,也更具有科学性。虽然太史公笔下的商人所运用的市场预测理论只是一个雏形,并不系统、明晰,但是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经营中所获得的效益,足够证明理论知识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反作用。 五 古今通用的经济规律 - 8 - 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进行都是由价值规律所支配的。即使是在司马迁的时代,也并不是光依靠技巧和眼光以及勤劳、善言就可以达到致富目的,价值规律在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

18、,当然也导致贫富分化的负面效应。“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虽然没有提出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但它也说明了商品价格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从商者必须认识这一规律。 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此处要提出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规律主体性的体现。换做当代,人们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于是争相将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抽出向利润高的部门投入,结果便是各部门利润的平均 化。 21太史公所说的“庶民农工商贾,率亦万息二千”意思是告诉人们不管从事什么行业,至少要 20%的利润率。(“

19、在封建社会,资本转移并不容易,不可能形成平均利润率。” 22故此处“万息二千”指的是最少的利润率。)再如太史公所记载的,鲁地 曹邴氏 “ 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 。”意指 曹邴家父兄子孙都遵守 这样一条家规 不管做什么,都要以获得利益为目标,要做到一举一动都有利益回报 。 以及当时人们从事一切行业都是为了获取财富,都是对“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的印证。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十分重视经济效益的取得,特别 是在二十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不管是从官方追求 GDP 增长的口号、文件、举措还是从人们以赚钱多少来衡量职业的好差、以收入的多少来衡量个人能力的高低等都能体现经济利益的重

20、要程度。 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有一定条件的,从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技巧及商业眼光,要懂得“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的道理;要认识自然状况、社会状况变化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要对市场规律有一定的见地,对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等等。太史公从其时代的经济运行片段以及不同的商业人物的经营中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白圭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理论 利用 季节的差异和不同年份的农产品丰歉情况选择不同的时候收购或者出售不同的物品,以达到低价收购、高价售出的目的(“ 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就是对自然规律和农业生产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后得出的经营理论。白圭的经营方式亦是对供求规律的合

21、理利用。 任氏在秦败亡时靠储存粮食而发财 在秦败亡之际, 豪杰全都争夺金银珠宝,而- 9 - 独 有任氏储藏粮食 。后来,楚汉两军 战 于荥阳, 农业生产无法维持 ,米价 高涨 ,任氏 依靠 卖谷发了财。 这也能充分体现供求规律所发挥的作用。 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商事迹的描 述,都是对经济规律的反映。对比现代的市场经济规律,不难看出除了以上所举的供求规律的例子之外,还有贯通全文的价值规律 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规律,是其他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 六 “区域经济”理论 众所周知,地域与交通历来对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于是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引入了“区域经济”一说。 区

22、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 经济发展 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 技术经 济 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地域以及地域的通达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探求如何 利用地域优势或者探求如何减少地域劣势可以大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实早在秦汉,人们就已经形成了这一观念 商业是一个需要不同地区间进行流通,进行互动的一门学问。或许在我们看来,在交通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似乎一个地区若是地处偏远、地形险要、通达性差,是基本没有发展商业的条件的,更不可能致富。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个问题。他首先举了范蠡的例子 范蠡 认为陶邑居于

23、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 ,于是 利用勾践灭吴的策略,在到达陶邑后 开始他的经商事业 , 利用其独到的经商策略,很快便富足起来。还提到了 秦文公、德公、穆公 都曾作为都城的 雍邑 , 秦献公 时的 栎邑 ,长安等些城市,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捷的交通,成为当时人流、货物交流的要道,因此形成商业繁茂的局面。与之相反的例子是四周闭塞的 巴蜀地区 以及地势险要的 天水、陇西、北地和上郡 ,这些地区虽据有丰富的物产,但却不能与外界通商。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局限于本地区。而河东、河内、河南这三个城市是帝王更迭建都的地方,土地资源少,因此人口较为密集,也是各国诸侯经常集会、

24、交流的地区,不言而喻这些地区的商品经济自然发达。杨与平阳两地西通秦和戎狄,北通种、代 ,所以杨与平阳的人民通常在这些地区进行商业活动。温、轵地区 向西可至上党,向北可至赵、中山一带,因此这两个地区的商人多游走与上党、中山这些地区。 地理位置、交通通达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货殖列传中的大致体现在以上这几个例子中。 由于承载经济活动的地理差异,尤其在古代生产力不甚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地理自然- 10 - 条件依赖性较大,因此一定区域内的地理环境状况往往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生活,这就形成了地域经济分工。 23地域条件的不同自然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而并非所有通达性欠佳的地区都如巴蜀、天水

25、等这样据有物产却 发展不了经济。更多的也是借助其他条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太史公花了大量笔墨来表述不同地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民俗风情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类型或者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种、代由于经常受到匈奴掠夺,因而形成了扶弱抑强的风气,不愿意从事商业活动;中山地区地薄而人多,又有纣王留下的殷人后代脾气较为急躁,因此当地的商业活动也多表现出民风不正和投机取巧 如抢劫、盗墓、私铸钱币、制作赝品、出卖才艺色相等等;卫君曾从帝丘迁至野王,受野王地区民俗影响,卫国也表现出崇尚气节、注重节操、扶弱抑强的风气, 燕国故都蓟 ,东北面与胡人交界,屡次受到胡人侵扰,因此当地百姓迅捷凶悍

26、,不爱思考问题,太史公虽未明确指出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如何,但对比前面对种、代地区的描述,可以推断这些地区的人民也少有经商之人;齐地外围为山海,土地肥沃,当地鱼盐、桑麻、布帛、丝绸具备,但 由于乡土观念很重,人们不愿外出,因此 这里 经济发展较为封闭、独立,皆有 士、农、工、商、贾五民 ; 邹、鲁两地 人民喜好儒术,讲究礼仪,小心谨慎,所以多经营桑麻产业,而到了衰败之时,人们开始热衷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鸿沟以东,芒山、砀山以北,直到巨野 ,这些地区留有先王的 遗风,宽厚庄重,人们喜好农事,并靠省吃俭用以求得财富的积累。还有三楚、 颍川、南阳 、宛等地区,太史公在描述当地物产状况、地理状况的同时

27、都说明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不同的民俗风情会促使当地的经济朝向人们价值观所共同认同的方向发展。根据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中的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人们的思想和习惯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物产状况、先人遗风 这些就是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特色的关键性因素。 读过太史公的货殖列传便不难发现,他表述的各地物产的分布是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来划分区域的。 货殖列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叙述即为“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 24太史公通过对不同地区主要物产的罗列,即是对经济区域进行较为粗线条的划分。 根据太史公的叙述,我们可以对当时进行这样的区域划分 经济核心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