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李鸿章.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981609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读李鸿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读李鸿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读李鸿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作业之阅读研究 : (黑体小三) 题目 : (黑体小三) 阅读相关近代史资料, 从下列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宋体四号) 光绪、 李鸿章、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 要求 : (黑体小三) 1、结合史实,客观全面,有论有据。 2、字数不少于一千字。 重读李鸿章 姓名:苗玉鑫 班级: 11 级房屋建筑工程三班 学号: 20110708312 对 1949 年之后的国人来说,对李鸿章最客气的评价大概也是失败的改革者。然而,如果我们抛弃预设的立场,客观地考察自 1865 年到 1895 年自强运动的整幅图景,就 会发现那种认为清朝无可避免地走向积贫积弱,与强大的、工

2、业化的欧洲以及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观点,是非常无稽的臆断。事实正好相反,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在 1895 年以前,洋务改革的绝大部分努力是围绕着民生、富国的工业建设而进行的,这和经济军国化的日本明治维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异常讽刺的是,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倒被本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如果说在 1909 年这种强权即公理的认知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 100 多年后的现 在,继续保持这样的认知未免显得有些太不与时俱进了。 一、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 身处晚清大变革时代,李鸿章选择了一条与他的老师曾国藩

3、行程迥异的道路,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 李鸿章主张针对时弊,全面改革。其改革的范围很广,包括整顿军备,建立海军;发展各种民用企业;废除科举,改革育才用人制度等。 1.变易兵制,整顿军备,加强国防力量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使李鸿章比较早地看到了八旗、绿营旧军的腐败,意识到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尤其是李鸿章在和侵略者联合绞杀太平天 国革命的过程中,深感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方面远逊于洋人。因此,他已认识到要与外国的强兵利器相抗衡,重要的是要练兵制器。 2.大力发展工商业,增加饷源 随着对西方认识的深化和军事工业的开办和经营,原料、经费等困

4、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有完整的近代工交体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推广机器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提出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和生产方式,注重商务。为此,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航运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矿务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条铁路。从 “ 自强 ” 到 “ 求 富 ” ,从仿造枪炮轮船到仿行铁路、电报、开矿、纺织,这就在向 “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 的道路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为 “ 求富 ” 而 “ 争利 ” 、 “ 保权 ”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或限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这就在最重要的方面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有益的而不是有害

5、的作用。 3.改革教育、大量培养和选拔人才。 李鸿章通过考察中西教育制度,对西方的教育制度表示钦佩,对中国八股取士制度深恶痛绝 。 为了培育有用人才,李鸿章认为最根本的办法是改革科举考试的科目,把洋务、西学也作为进取的一格。 于是 设立 “ 洋学局 ” , “ 分为格致、测算、舆图 、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数门 ” 。显而易见,李鸿章要求对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作某些改革,把培养人才作为中国自强自立的根本,作为改革的核心,这一主张不能不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为了办理外交和洋务,李鸿章最感迫切的是外语人才的培养 。 1863 年,他奏请仿照京师同文馆成例,在上海、广东等地区增设外国语言文

6、字学馆。 二、洋务运动的兴办者 李鸿章的身后,人们常以他所主导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作比较,有说制度不如人的,也有说社会结构、思想意识不如人的,然而,大众在看到甲午战争结局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日本人的“维新”是将本国人民压榨到如何的地步才赢得豪赌,更没有看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于今天你我生活变化的开创之功。 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 “ 求富 ” 和 “ 求强 ” 的运动。它以创办机器大工业工厂为主要内容,是 19 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洋务运动陆续兴办了 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 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 1894 年为止,这批 洋务企业的资本达 2634

7、43 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工人总数 34110 40810 人,占当时近代企业全部工人数的 37.3341.62%。然而,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据统计, 1913 年以前, 中国工厂总数 698 家,产业工人 27017 人,仅占 4 亿总人口的 0.1%;新式产业的产值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 4%,其中 96%以上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产值。尽管看上去不是很好,可就这样的工业产值就已经超过同时期的日本了。 三、 掣肘重重的觉醒者 1.英美警惕 英美由于李鸿章等人在中国发起的洋务 运动颇有成效,中国国力有所恢复 ,考虑到以中国的领土面积以及实力,一旦中国进

8、入近代化国家行列,一个强大的远东帝国无疑会严重影响英美列强在华的利益,甚至整个东南亚的殖民地都会在恢复了实力的中国面前瑟瑟发抖,这是英美列强所不能接受的。因此给日本松绑,利用日本牵制中国也就顺理成章了。可以说英美之所以答应日本换约的要求并不是日本明治维新做的有多好,而是李鸿章主导的中国近代化速度引起了英美列强的警惕。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崛起并不能撼动英美在亚洲的领导地位,而一个庞大古老帝国的崛起则绝对是任何殖民主义者不愿意看到的。 2.统治者制衡 洋务运动的兴办从一个方面使洋务派官僚不仅巩固了已有的地位,而且在清廷的默许下攫取了可观的军事、内政和外交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清廷,极大地加重了清朝

9、早已形成的内轻外重的政治局势。对于洋务派官僚日益膨胀的权势,清朝当权者当然不是熟视无睹,听任其发展,而是采取各种手法,千方百计遏制他们的势力的发展。 四、结语 李鸿章的失败,不在于洋务运动的方向,而在于洋务运动的速度,特别是在日本这个参照国的对比下,这种罪恶被无限放大,这是一种历史认识的悲剧。李鸿章何尝不知道问题所在,但他的痛苦就在于知道问题所在 但又无力更改,历史的定数如此,李鸿章即使挺身而出也未必就能扭转乾坤。所幸的是,李鸿章能够持续的主导并推进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当时的时代而言,李鸿章已经是难能可贵,后人又何必过于苛责 。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端尽力呼吁改革、实行改革,与整个洋务运动相始终。而他的后继者也跟随着他的脚步,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实行着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化。这种兴利除弊,继往开来的无憾人生还有什么好可惜、好悲哀的? 至于后世滔滔,又与他何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