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99119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八 上历史与社会 专题 复习 提纲 古代中国史复习专题 一、朝代更替 、主要事件等 1、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 王莽新朝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和北方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元 2、 朝代、人物及主要事件: 朝代 起止 时间 人物 都城 事件 或文明 夏 BC2070 -BC1600 禹 、启、 桀 二里头宫殿建筑 商 BC1600 -BC1046 汤 、纣 青铜文明、甲骨文 、牧野之战 西周 BC1046 -BC771 周武王 镐京 分封制、宗 法制、 礼乐制 (礼乐文明) 春秋 BC770 -BC476 周平王 洛邑 (洛阳) 春秋五霸 齐桓公称霸

2、管仲改革 百家争鸣 战国 BC475 -BC221 战国七雄 BC356年商鞅变法 秦 BC221 -BC207 秦始皇 咸阳 秦 统一措施 、 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刘邦起义 西汉 BC202 -9 年 汉高祖刘邦 长安 ( 西安 ) 休养生息政策 、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汉武帝大一统、开拓疆土、对外交流 ,佛教传入 东汉 25 -220 年 光武帝刘秀 洛阳 光武中兴 道教产生 三国 220 280年 220 年 魏 : 曹丕(洛阳) 221 年 蜀 : 刘备(成都) 222 年 吴 : 孙权(建业)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西晋 266-316年 晋武帝司马炎 长安 魏晋以来北方人民南迁、

3、五族内迁、江南地区开发 东晋 317-420年 司马睿 建康 士族制度 383 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 420-589年 刘裕 建康 5 世纪北魏孝文帝 改革 (平城 -洛阳) 隋朝 581-618年 隋文帝杨坚 长安 开皇之治(隋文帝)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 ) 唐朝 618-907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 贞观遗风(武则天) 开元 盛世(唐玄宗前期) 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 五代十国( 907-960 年 ) 北宋 960 1127 年 宋太祖 赵匡胤 东京 ( 开封 ) 杯酒释兵权(中央集权) , 王安石变法 , 与辽、西夏并立 ,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靖康耻,农牧文化交融

4、南宋 1127 1276年 宋高宗 赵构 临安 ( 杭州 ) 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宋金议和 农牧文化交融 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 元朝 1271 1368年 元世祖 忽必烈 大都 ( 北京 ) 行省制度 中外交流空前繁盛 宋元科技达古代高峰 (理一理:定都长安、洛阳、南京的 朝代) ( 1) 疆域记忆: (秦朝)东到 大海 、西抵 陇西 、南至 南海 、北达 长城 一带;(唐朝)东到 大海 ,西达 安西、葱岭 ,南及 南海 ,北抵 蒙古高原 。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行省比现在的省范围大,西藏和台湾是中国领土。 ( 2) 同时期的世界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 -希腊城邦国家; 西汉、东汉 -罗马帝国(

5、大秦) 、安息(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身毒(印度)、 朝鲜、日本; 唐朝 -阿拉伯帝国(大食)、 波斯、 天竺(印度半岛)、 日本 ; 宋元 -西欧中世纪 、意大利、阿拉伯 、波斯 。 ( 3) 时期特征: 夏商周 先秦时期,“三代” 西 周 封邦建国 春秋 战国 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秦 中央集权大一统 西汉 大一统、开拓疆土、对外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民族汇聚(融合) 隋唐 社会开放、制度革新 两宋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农牧文化交融、 经济繁荣、世俗生活 元朝 疆域辽阔,开放大气,中外交流频繁 ( 4) 四次大统一: 秦朝 ( BC221 年 ) 结束了战国七雄割据局面;

6、 西晋 ( 280 年 )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 隋朝 ( 589 年 ) 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 元朝 ( 1276 年 ) 灭南宋统一全国。 ( 5) 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影响 官渡 之战 200 年东汉末年 曹操和袁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 之战 208 年 东汉末年 曹操 孙刘联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淝水 之战 383 年东晋 东晋 前秦 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地环境 2 ( 6)诸侯争霸、战乱局面: 春秋五霸 : 一种说法为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另一说法还包括了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里都有的是 齐桓公、晋文公

7、、楚庄王 。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齐桓公 。 战国七雄 : 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东 -齐,最西 -秦,最北 -燕,最南 -楚) 楚汉战争 : 刘邦项羽。刘邦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善于用人。 七国之乱 : 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力量强大。 安史之乱 : 唐玄宗统治后期 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 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 ( 7) 起义 与朝代灭亡原因 : A. 秦朝灭亡原因 :秦的暴政,即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统治严酷。 秦末农民起义 : 陈胜、吴广起义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精神:革命首创精神。 ) 项羽、刘邦起义 ( 秦末农民起义中影响最大, 刘邦“约法三章”攻入咸阳,结束秦朝)。

8、 B.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百姓徭役沉重。隋末 农民起义 。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 。 ( 8) 与成语 、 典故 、诗句 有关的: 钟鸣鼎食 :西周礼乐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以及“ 烽火戏诸侯 ” :西周分封制;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立木取信 :商鞅变法取信于民; 仁者爱人 、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的仁; 图穷匕见、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 :秦始皇; 指鹿为马 :秦二世; 揭竿而起、鸿鹄之志 : 陈胜吴广起义; 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霸王别姬 :项羽; 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胯下之辱 :楚汉战争与刘

9、邦; 学富五车 :秦汉竹木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挟天子以令 诸侯 : 曹操;三顾茅庐与隆中对 : 刘备与诸葛亮;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士族琅邪王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淝水之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重视君民关系; “ 以铜为镜 ” :唐太宗重用谏臣魏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隋唐科举制度;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贞观遗风; 忆昔开元全盛日 :杜甫描绘唐玄宗开元盛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诗圣描绘安史之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描绘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 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

10、品 :描绘宋代崇文抑武、科举制度发 展; 靖康耻、笑谈渴饮匈奴血 :北宋被女真族的金所灭;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南宋岳飞抗金;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迁都临安后的腐朽生活; 爆竹声中一岁除 :宋元传统节日春节。 ( 9) 其他: 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是中国第一个国王;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是 齐桓公 ; 秦始皇 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唐太宗 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秦朝 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汉唐 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 二、社会繁荣、 政策调整 、政治制度 、 用人制度、 重要改革 1、社会繁荣景象: 项目 时期(人物)

11、 文景 之治 西汉初年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中兴 东汉初年 汉光武帝 开皇之治 隋朝 隋文帝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遗风 武则天 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繁荣 原因 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改革, 重视人才; 重视农业生产, 重视君民关系的改善,轻徭薄赋, 提倡节俭 ;注重吏治,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等。 启示 重视农业,重视民生,减轻人民负担, 注意法纪 ,社会稳定 ,国富民强 。 2、统一措施、政策调整、中央集权加强 ( 1)秦朝统一 : 主要原因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朝统一措施: 政治上 , 自称 始皇帝 ,建立起一套

12、 中央集权 的官僚制度(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地方推行 郡县制 )。交通上 , 大修 驰道 、统一 车轨 。经济上 , 统一货币为秦国的 圆形方孔铜钱 ,统一 度量衡 。思想文化上 , 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为 小篆 。 边疆治理上 , 北击 匈奴 、修筑 长城 ,南征 越族 、开凿 灵渠 。 影响: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大帝国 。 ( 2)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 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恢复经济。 措施: (汉高祖)士兵复原从事生产,十五税一;(汉文帝)连续 12年 免除田税,废除肉刑;(汉景帝)三十税一,农耕是天下的根本。 结果:文景之

13、治。 ( 3)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 政治上:颁布“ 推恩令 ”,建立 刺史 制度 ,设立 司隶校尉 。 经济上:统一货币铸造为“ 五铢钱 ”, 盐铁 官营。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 ”的建议 , 独尊儒术 。文化上:在全国大力推行 儒学教育 ,长安设太学 ,地方设 官学 。边疆治理上:派 卫青、 霍去病 反击匈奴,基本解除北部边患;派 张骞 出使西域,沟通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重视对 南方 的经营、加强了 西南 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 结果:西汉大一统鼎盛局面出现。 3 ( 4) 曹操统一北方 : 事件 :官渡之战后; 条件(原因)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14、 占优势,广招人才,唯才是举;经济上,屯田制度,奖励农耕。 意义 :符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的愿望;有利于北方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与发展。 ( 5) 隋朝统一原因 : 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开皇之治;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 6) 唐太宗调整措施 : 措施调整:君民关系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臣关系上,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魏征 )。政治体制上,完善 三省六部制 。用人 上,完善 科举考试制度 。民族关系上,对各少数民族 一视同仁 ,被称为“ 天可汗 ”。 结果: 贞观之治。 ( 7) 唐玄宗措施 调整: 措施调整: 励精图

15、治,任用贤人。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虚心纳谏,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结果: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 ( 8) 宋太祖 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兵权) 杯酒释兵权 解除大将兵权,编制 禁军 ,轮流驻防京师。(行政权和财权)解除 节度使 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 财政 。(国家策略) 崇文抑武 ,重视文人。(其他)增设机构、大量养兵。 影响 : 加强了 中央集权 ,促进了 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削 弱了军队战斗力, 冗官、冗兵和冗费 ,导致北宋形成“ 积贫积弱 ”局面。 ( 9) 忽必烈 改革 措施 : 建立 行省制度 ,设置 宣政院 ,加强了对 西藏 的管辖。重视发展 农业 ,禁

16、止圈占农田作为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 。发展交通,开凿 新运河、开辟海运航线,便于南粮北运;建立比较完善的 驿站系统 。 3、政治制度 及地方行政制度 : 朝代 政治制度 及地方行政制度 夏朝 启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影响: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家天下) 西周 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内容)除王都周围外将土地和民众分封给自己兄弟和功臣。(义务)诸侯 服从国王命令,缴纳贡品,守卫疆土,保卫周王室。( 积极 作用)确立了周王权威,扩大了周朝疆域。 (消极作用)为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宗法制 :(含义)按照血缘关系亲疏来分封。(特点)嫡长子继承。(当时影响)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形成天子 -诸

17、侯 -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现今影响)讲究同姓、“胡氏祠堂”、胡锦涛祭祖等。 礼乐制 : (内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约束规定。(目的)有效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消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实质:都是维护秩序 、巩固统治的工具。 战国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秦朝 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皇帝制:秦始皇首创 三公制:在中央设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郡县制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划 36 郡,郡下设县 (分封制易造成诸侯势力强大,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西汉 颁布 推恩令 ,解除了王

18、国对中央的威胁; 刺史 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司隶校尉 监督朝廷等 隋唐 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 机构: 三省: 都是宰相,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令 。 六部:尚书省下辖六部 。 优 点:分工合作,互相牵制, 提高行政效率, 改善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 杯酒释兵权,将兵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 元 行省制度。 目的: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和管理。 内容:中央大都及周边地区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于元朝。 行政管理制度总结: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 秦朝、隋朝、元朝的相似

19、之处: 都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元:行省制度)。都开凿过运河。都迅速灭亡(秦: 14年,隋: 37年,元: 97 年)。 4、任用贤人和 选官 制度: ( 1)任用贤人: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 管仲 ,最先称霸;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 商鞅 变法,实力最强; 秦朝秦始皇采纳 李斯 建议,焚书坑儒; 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 诸葛亮 ; 唐太宗任用 房玄龄 和 杜如晦 做宰相,重用 魏征 。 4 ( 2)选官制度 : 夏朝 : 世袭制 西周 : 宗法制 。 战国时期的秦国 : 奖励军功

20、。 魏晋南北朝 : 九品中正制 。 按照 门第 做官,成为士族,士族以外叫庶族,东晋士族势 力很大,南朝后期庶族地位提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 : 科举考试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作用: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网络人才,扩大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基础,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 ,促进了唐朝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宋代 :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 每年金榜题名有一百多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人及其子弟也可以入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5、重要改革: ( 1) 管仲改革 :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21、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 旗号,使得齐桓公最先称霸。 ( 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商鞅 在秦国变法。 商鞅变法 : A.背景 :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形势。 B.目的 : “ 富国强兵 ” 。 时间: BC356 年 C.内容(措施)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 D.性质: 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 的改革。 E.变法特点 : 更 全面 、 彻底 。 F.意义 (影响、作用或者成功的理由): 通过变法,秦国从此 强盛 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 最强 的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 基础 。 G.启示: 改革必须 取信于民 , 重视农业生产

22、 , 符合人民的 根本利益; 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 改革开放 ; 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要实施 依法治国 方略; 改革必须要有 献身 精神、创新精神等。 ( 3)北魏孝文帝改革 : 内容见民族融合专题 ( 4) 王安石变法 : 背景: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目的:富国强兵。时间、人物: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成效: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结果:失败被废除。 启示 : 改革要 用人 得 当, 注意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 三 、 经济成就(生产工具、货币、农业手工业商业)、 经济重心 南移 、重大工程 1、 经济成就 时期 成

23、就和影响 春秋 战国 成就: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 影响: 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其他方面变化,产生新兴地主,社会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 秦朝 成就: 统一货币为 秦国圆形方孔铜钱 ,统一度量衡 。 影响: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 。 西汉 统一货币铸造为 “ 五铢钱” ,盐铁官营。影响:极大增加了中央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国 魏国修建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吴国造船业发达 魏晋南北朝 表现: 农业,东晋南朝重要粮仓是太湖 、鄱阳湖、洞庭湖流域。南方水稻为主,也有小麦。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广泛应用。 手工业,养蚕丝织技术提升(包括棉布), 冶

24、铁技术灌钢法 , 制瓷业 青瓷 。 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隋朝 表现: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影响: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 推动了沿岸地区城镇发展 ; 贯通南北水路, 某些河段至今发挥水路运输作用; 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巩固统一 唐朝 表现:唐玄宗开元年间 农业上出现了犁耕工具 曲辕犁 、灌溉工具 筒车 ,粮食产量增加。 手工业上,丝织业发达,制瓷业发达( 唐三彩 )。 商业繁荣 ,出现百万人口大都会 长安 、洛阳等,城市格局 坊市格局 (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少数民族和各国商人(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云集, 扬州 成为全国货品集散地和国际商品转运

25、中心。 影响: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西夏 竖式风箱鼓风技术 ,兵器 “天下第一” 两宋 1、 南方经济发展表现: ( 1) 农业:农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经济作物茶树、甘蔗、柑橘和荔枝。 ( 2) 手工业:丝织业发展(蜀锦和江浙丝绸),海南岛的棉纺织业发展, 制瓷业辉煌( 瓷都:景德镇 , 江南地 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 ( 3) 商业: 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界限消除 ; 市场散布,商业街区形成;产生新事物“ 交子 ” ( 北宋成都地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商标(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等;城镇和商业城市繁荣(百万人口大都会:北宋都城 东京 、南宋都

26、城 临安 等)。 5 2、宋代 农业发展原因: 重视水利建设,精耕细作,引进新稻种越南占城稻 ,采用新技术 秧马 生产, 北方人南迁带来新作物,政府重视等。 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农业手工业繁荣的带动。 宋代坊市格局打破的原因: 宋代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 北宋画家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了北宋都城 东 京 及汴河两岸风光。 启示: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政府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效率;政府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经济重心南移 ( 1)南移过程 : 魏晋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南

27、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2) 南移范围 : 黄河流域到 长江流域 ; (苏湖熟、天下足: 太湖流域的苏州河湖州 成为重要粮仓) ( 3) 南移完成的原因(因素) :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然环境相对优 越;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 ;人口、技术: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他: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海外贸易繁荣,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等。 3、重大工程 ( 1)秦朝: 万里长城 :防止匈奴南下,将战国时期的长城连接修筑,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开凿灵渠 : 为征服南方越族,沟通了离水(

28、珠江)和湘水(长江) 阿房宫、骊山墓 (秦陵兵马俑) ( 2)西汉: 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 丝绸之路 奠定基础 ( 3)隋朝: 隋炀帝派人开凿大运河 目的 :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治 中心点 A 洛阳 ,北到 B涿郡 (北京), 南到 C余杭 (杭州) 四段,自北向南依次为: D 永济渠 , E 通济渠 , F 邗沟 , G 江南河 由北向南沟通 5 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水(河)、长江、钱塘江 正确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他滥用民力,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比较】 相同点 : 都促

29、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都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不同点: 丝绸之路陆路传播,沟通了东西方经济 、文化交流。京杭大运河水路传播,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宗教、社会生活 1、思想 解放: ( 春秋战国 时期的 百家争鸣 ) ( 1)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 文士 阶层;社会动荡和变革,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思想的 解放 。 ( 2) 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创始人 孔子 ) 孔子 : 仁 ,以德化民,以礼治国 ;教育 成就 : 广开私学 、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 ( 孔子“广开私学”、“有教无类”体现了当

30、代 教育平等 思想。 “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论语 ) 孟子 : 仁政 ,民贵、君轻思想 。 ( 富贵不能淫孟子 ) 道家:(创始人 老子 ) 老子 : 辩证思想 ,崇尚“自然”、主张“ 无为 ”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 庄子 : 顺其自然 。 墨家: 墨子 : “ 兼爱 ”、“ 非攻 ” 。 ( 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墨子 ) 法家:(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 韩非子 。) 韩非子 :“ 法与时移 ”,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法治。 兵家:(创始人 孙子 ) 孙子 (孙武):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 :孙膑兵法(“事备而后动”) ( 3) 法家和儒家

31、思想的影响: 法家思想 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 严刑重罚的法治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秦国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的统治就是受法家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 对后世影响最大: 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 4) 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作用(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 思想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 重要源泉 。 2、思想专制: 6 朝代 思想 专制 表现 秦朝 ( 1)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弊端: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 2)统一文字为 小篆 , 统一的文字 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西汉 ( 1) 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

32、的“罢黜百家 ” 的建议 ,独尊儒术 。 ( 目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积极作用:保证皇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的需要。消极影响:禁锢了人们头脑,不利于学术发展。 ) ( 2)西汉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 儒学 教育,长安设 太学 ,地方设 官学 。 ( 影响: 儒家思想 逐渐成为朝廷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 总结: 秦始皇 排斥儒家学说, 汉武帝 尊崇儒家学说 , 对待儒家学说态度截然相反, 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2、 科技 文化 : 朝代 文化科技 夏 朝 二里头遗址 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商朝 司母戊大方鼎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33、甲骨文 ,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 商朝 开始的。 战国 司南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秦汉 秦汉数学著作: 周髀算经 , 勾股定理,比西方早 500年。 九章算术 , 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 计算 为中心的特点。 汉朝以前的文字书写材料: 竹木简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前期甘肃天水 出土的纸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 东汉蔡伦 改进了造纸术。人们开始普遍使用纸张。( 优点: 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量提高 ,便于推广 。影响: 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 提倡“再生纸”意义: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 医学著作:西汉的 黄帝内经

34、,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东汉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东汉医学家: 张仲景(医圣) ,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叙述了从 黄帝 到 汉武帝 时期的历史 , 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张衡地动仪。 三国 两晋 1、成就表现: 科学家: 南朝祖 冲之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一千年。 ( 1 年相差 50 秒;千里船;水碓磨;缀术) 南 北 朝 北朝 贾思勰 :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书法家: 东晋王羲之“书圣”, “

3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 画家: 东晋顾恺之 。“三绝”,“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建筑: 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体现印度佛教艺术和西域人特征)、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 (体现中原文化风采)。 2、特征: 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 隋唐 隋唐中国在世 界上最早发明 雕版印刷术 , 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唐朝 是我国古代 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宋元 1、文化 宋词元曲( 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窦娥冤 ) 。 2、科技: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高峰 。 ( 1)表现 :

36、 宋元时期 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突火枪、火箭、火炮、震天雷、火铳等)。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比欧洲早 400多年 ( 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 ; 元代王帧发明转轮排字盘 。 北宋制成指南 针 ,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改装成罗盘针 ,广泛运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 棉布 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元代黄道婆 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棉纺织技术,使得 松江 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 2)影响: 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作出巨大贡献。活字印刷术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

37、南针的广泛应用,开辟了人类航海的新纪元,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使得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衣料,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物质生活。 ( 3) 中国四大发明向西传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阿拉伯人 。 科技文化繁荣原因: ( 1)共性: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上,经济发展(繁荣),科技进步;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对外交往上,对外交往频繁,社会开放。继承前代的基础。 7 ( 2) 文化繁荣的 特殊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 : 动荡使得士人觉醒思想解放,士大夫崇尚清谈 。 唐朝 :印刷术发展,科举制度完善 。 宋元 :宋代崇文抑武国策,印刷术发展,科举

38、制度完善 。 3、 宗教 : 佛教 : 公元 1 世纪(西汉末年)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东汉时期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 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兴盛,主要表现为 石窟艺术 。 道教 :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 兴起于 东汉 时期,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道德经)。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 元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伊斯兰教 和 基督教 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4、社会生活: 朝代 社会生活状况 唐朝 1、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 唐朝流行 吃胡饼、穿胡服 、男装、戎装。唐朝流行打波斯传入的 马球 。 中亚、西亚 移民和西域地

39、区受中原唐朝文化影响。 2、特点: 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 3、原因: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 宋元 1、 宋代统治阶级:皇室、官僚和地主,被统治阶级:农民(佃农和自耕农)等。商人及其子弟可参加科举考试。 2、 唐宋之际 ,人们日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城市居民活动不受时空限制;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火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居。) 3、传统节日在 宋元时期 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 主要是中秋节和元宵节) 。 4、 宋元 时期,有大型文娱场所“ 瓦子 ”,观看 杂剧 ,民众听“小说”、“讲史”。 五、 民族关系 与 民族融合、边疆 管理 、

40、对外交流 1、 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政权: 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所灭;西晋被匈奴人所灭; 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地区 ;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所灭 ; 南宋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所灭;元朝建立者是蒙古族。 2、 民族 关系与民族 融合 : ( 1) 春秋战国时期 :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捍卫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同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 2) 秦朝 : 北击 匈奴 ,修筑 长城 ;南征 越族 ,开凿灵渠 。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大帝国 。 ( 3) 汉朝 : A.汉与匈奴: 汉高祖: 白登山之围与和亲政策 汉武帝:派 卫青、霍去病 反击匈奴, 影响:

41、 汉朝北部边患基本解除 。 汉元帝: 昭君出塞 (背景:匈奴击败后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东汉: 匈奴势力逐渐消失,汉匈文化交流 西汉与匈奴之间关系的过程: 战和交替 汉初和亲与汉武帝之后昭君出塞和亲的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国力较弱的情况下我方被迫和亲;而汉武帝时期开始,国力强盛,是匈奴主动提出和亲,带来的不是战争,而是友好、融合与和平。 评价昭君出塞和亲政策: 使北部边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 汉朝友好相处、胡汉交融。 汉代北方少数民族受中原农耕文明影响,中原的农耕、储藏粮食等技术已传播至匈奴地区,匈奴的牛马也输入中原,呈现农牧文化交融现象。 B.汉与西域: 西汉张骞出使

42、西域 西域:甘肃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即 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 时间: BC138 年, BC119年 (加强同西域联系) 影响: 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西域: 葡萄、核桃、石榴 、胡瓜、胡萝卜、胡琴、良马、地毯等;汉族: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 , 加强了汉朝和中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 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也为西域归属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 C.西汉与南方和西南地区关系: 西汉重视南方越族人地区的经营,加强了与西南地区民族联系(汉武帝在云南设郡县) 。 (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43、: 五族内迁 : 匈奴、鲜卑、羯、氐、 羌 , 少数民族的 胡床 、 方凳 、 圆凳 等传入中原,汉族人由席地而坐到高坐椅凳,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方人民南迁 :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北魏孝文帝改革 : A.时间人物: 5 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B.背景: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 域,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C.目的 :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D. 汉化政策 内容: 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婚,采汉制、律令,学汉族礼法等。 E.影响(作用):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汉文化得到进

44、一步发展。 胡服特点: 窄衣小袖 ,汉服特点: 宽袍大袖 北魏服装的变化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向往、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也说明孝文帝改革后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8 ( 5)唐朝: 唐朝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 被称为“ 天可汗 ”。 与吐蕃 :唐太宗 把文成公主嫁给 松赞干布 ,后来唐朝将 金城公主 嫁到吐蕃。吐蕃和唐“和同为一家”。 其他 : 在新疆设置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 在东北设置都督府等。 唐太宗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的区别: 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收服民心为主 ( 6)两宋时期:农牧文化交融 交融的主体 :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金灭辽, 1127 年灭北宋(

45、靖康耻) 西夏和金 被蒙古所灭 南宋 1276年被元所灭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南宋 赵构 辽 契丹 阿保机 西夏 党项 元昊 金 女真 阿骨打 交融途径 :战与和 北宋与辽 : 澶州之战 (宋真宗和寇准), 澶渊之盟 : 加重了北宋百姓负担,但是带来了宋辽间百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南宋与金 :岳飞抗金( 郾城大捷 ) 宋金议和 :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从此,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 交融表现: 少数民族 汉化 汉族 胡化 辽 :设北面官和南面官;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建立孔庙,开设科举,创制文字等。 西夏 :重视儒学,开设科举,铸造钱币,创制文字。 金 :农耕经济,

46、迁都燕京,仿效官制,与汉通婚,生活习俗皆习汉风。 契丹 乳酪和契丹 服装。 女真的羊裘狼帽,葫芦笛、番鼓,地炕,鱼即横置、头在尊位。 少数民族必“必行汉法”,才“可以长久”? 少数民族还是属于落后的奴隶制经济,汉族的是先进的封建经济。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 ( 7)元朝: 铁木真(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国,建立了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元世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 行省制度 。 元朝民族融合达高潮: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原因:元的统一,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 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民族战争是内部矛盾,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 与非正义之分 。 民族融合的作用: 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融合的启示: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的交融中更加多姿多彩;各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 3、边疆 管理 : 新疆 西汉政府在 BC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西藏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事务,标 志着西藏正式归属元朝行政区。 台湾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