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303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迷宫、梦境、循环、死亡 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博尔赫斯其文尤以“迷宫”式结构著称。父亲的那个拥有“无数英文书”的书房是他文学的起点,而他 的作品灵感很多都是来源于书本,他的童年经历对他将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本文研究主要通过对他作品中最突出的“迷宫、梦境、循环、死亡”四个大方面来解读他的作品。同时,通过对其作品意象的分析,探究其作品内涵对后来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领域的影响,使博尔赫斯具有时代性。 关键词 迷宫;梦境;循环;死亡 Labyrinth、 Dreamscape、 Lo

2、op、 Dea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BorgesComposition Image Abstrace:Borgess compostion is famous for the labyrinth image.His literary beginning is his fathers kabineto that full of the myriad English books,and most of his inspiration comes from books.His childhoo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is creation.T

3、his study through the four highlight sides of his composition that are Labyrinth,Dreamscape,Loop,Death to interpret it. Furthermore,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composition image,tracing his composition connotations affect to others and other domain,to make Borges has temporal spirit. Key words

4、: Labyrinth;Dreamscape;Loop;Death 1 博尔赫斯的生命里,最诱人的不是肯定性、清晰度、不胜枚举或任何明白可见的定义、显而易见的答案,而是否定性、模糊度、吝啬少量和任何费解难猜和不可表达。他不是个接受现成世界的人,独立站在人群外观察、怀疑一切,明白一旦将自己的思想放入词句,一切就会走样,就如他说的:“有所作为的是另一个人,是博尔赫斯。我只是漫步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我将寄身于博尔赫斯而不是我自己(假如说我还是个人物的话)。因此我的命运 就是逃逸、丧失一切、一切都被忘却活着归于别人。” 【 1 】 “我”的存在使博尔赫斯进行创作,他的作品证实“我”的存在。博尔赫斯从

5、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要阅读、做梦和写作。他用他的淡泊打动了那么多人;用他的无言赢得全世界的振聋发聩;用他一生的大象无声创造了气象万千。用一系列的梦境、循环和死亡的迷宫,为我们析理宇宙的秘密。 “我们两个在相互寻找。但愿这是最后一天的等待。” 博尔赫斯迷宫(又一首) 与迪克卡维特的交谈中,博尔赫斯说 过:“迷宫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解释,即我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上,我被各种事物所困惑,各种事物都使我惊讶。”“迷宫”是博尔赫斯小说给予读者最大一个印象,但并非他选择“迷宫”作为他的载体,他只是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它成为他思想状态的正确象征,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通过它感受这个世界的迷惑并以适合的方式生存下去,

6、“它(迷宫)成了博尔赫斯最具个人特色的象征,代表着生活的荒唐与人类不解的窘境。” 【 2】 单这一点便足够吸引读者,他在空乏平庸的现实里创造着一座座迷宫,大家都迷失在其中却乐此不疲,在他的世界里真实、现实已无分别。但我 们可以看到,他建造的“迷宫”并非是为迷惑人们的视线,传统观念里“迷宫”只是代表一种有秩序的混乱,一种屈服人类智慧、具有自身法则的有意识的混乱,本质上说是象征一种艺术创造的奥秘。而这正是他一直要揭示的主题:世界是混乱的,然而人必须在混乱中建立秩序,虽然这秩序最终还是虚无。 【 5】 博尔赫斯的“迷宫”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成长在图书馆“迷宫” 博尔赫斯家族的双方就像一幅寓意画

7、,代表剑与笔的冲突。 【 2】 在他尚为一个孩子时,因不断受到家族历史影响,小时候的他崇拜祖先和男子汉气概。但由于家族遗传的眼疾,他明白自己永 远无法做到祖先那样,因此对此感到羞愧。但说到底,对家族影响最大最深是英国祖母,她掌握着通向英语世界、文化天地大门的钥匙。 【 2】 博尔赫斯的父亲 一位拥有英国血统的人 是一位律师、文人、那个广大无边的藏书室的主人,他很早就向博尔赫斯解释了诸如阿喀琉斯与乌龟、运动的不可能性、唯心主义的基本原理等各种哲学理论。而博尔赫斯的神秘个性也在这样神秘的环境中逐渐展开,并从书中发现了现实生活里缺少的东西。 由此,英语就成了博尔赫斯阅读的第一语言,并且对于当时年纪尚

8、小的他而言,是英语带他进入那个仅受想象局限却远广阔于他所存 在的“真实”的世界。所以,博尔赫斯说,他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是父亲那个充满英文书籍的书房。这种神秘而让他产生敬畏的文字,构成了他最初的文学意趣,图书馆成了他接触最早最深最久的“迷宫”。 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图书馆更是与他密不可分。从日内瓦生活时的“法国流动图书馆”到后来那个充满了耻辱感的米格尔卡内图书馆的经历,再到最后庇隆政权倒台后成为国立图书馆的馆长。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图书馆的一生。而在米格尔卡内图书馆里的耻辱生活让他将该经历转换成了最出乎意料的文学素材,在那里生存下来的不仅是博尔赫斯,还有他的2 作品。其中最 著名的要数通天塔图书馆,几

9、乎就是那家图书馆噩梦般的形象描写,博尔赫斯也表示“当时很少有读者能看出他暗示的是一个残暴而又平常的现实”。 【 2】 小说中以一种独特的隐喻尖锐反应当时他在米格尔卡内图书馆的感受:对周围那些并不在意自己工作的人的无聊,对自己被陷入这样环境的绝望,对所进行的这项荒谬的工作的恐惧。他在该图书馆的生活“重现了灰姑娘的神话:下午在图书馆里艰苦、可厌、鄙陋的条件下工作,而晚上则回到了一个温暖、和睦、富足的世界”, 【 2】 那个温暖和睦富足的世界便是阅读和写作的世界。当时的阅读和写作很大程度上 是为了生存,巴比伦彩票、死亡与罗盘、圆形废墟等作品基本就是在那时完成的,这段经历是地狱但更多的是炼狱。因而当他

10、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一个书籍与机遇和谐统一起来的地方”。 【 2】 博尔赫斯很多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图书馆、书本。在印第安纳大学接受访谈时他曾说:“我的记忆主要是关于书籍的。事实上,我几乎记不清我自己的生活。我不记日子。” 【 1】就如爱默生曾经说过的:“让我们放心吧,生活本身也许会变成一段长长的引文。”他是最具颠覆性的叙述者,对传说或是见诸记载的人物、事件进行“重述” 是他驾轻就熟的手法,照他自己说就是“篡改和歪曲别人的故事”。他用这种方式演绎事物的诸多可能,以表现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多灾多难,于是,时空的多维、现实的多重构成迷宫式的画卷。但他的“颠覆”还有更多套路,那

11、些在让作品平添阅读趣味的同时更是把某些亘古不移的东西重新组列,说到底那是种批判意图。 二、生存环境在“迷宫” 博尔赫斯说过:“事实上,我的摇篮是铁矛栅栏之后的花园和意见拥有无数英文书籍的藏书室。” 【 2】 所以,他的生活包括父亲的图书室内和图书室外,即无数的英文书所堆砌的世界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真实存在。 首先 ,在各地的定居、旅行、度假中所经历的住所,后来成了他小说中的背景。从巴勒莫的花园到拉普拉塔河对岸的乌拉圭,从快乐旅馆( HotelLasdellcias)到潘帕斯草原。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那些静谧安逸的街道,没有行色匆匆的人群,他可以花很长时间从那个围墙里望向外面的世界,“布宜诺斯艾利斯

12、的街道,已经融入了我的心底”。但博尔赫斯记得最真切的却是一家人在拉普拉塔河对岸的乌拉圭度过的假日,那个河流丰沛的地方,并且他一直认为河对岸的城市 尤其是蒙得维的亚 比布宜诺斯艾利斯要更为传统,在后来收入面前的月亮这个集子里 的那首蒙得维的亚博尔赫斯表达了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他赞颂这座城市是“我们曾拥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错误的时间出口处,你的街道注视着最明亮的过去像诗一样的城市”而借助于此,博尔赫斯的童年又增添了另一神奇的地点 潘帕斯草原。潘帕斯草原上他终于可以解开在过往阅读中所遇到的想象,那些高卓人的形象,而“潘帕斯和高卓人,以及所有描写过他们的作家,都将成为他的几篇随笔的对象”。 【 2】

13、博尔赫斯一家一些其他夏日是在阿根廷一个小镇里度过的,即使说他们在那里租了房子,但他们却依旧住的是快乐旅馆( HotelLasdellcias)。这家旅馆的构造内设等通过博尔赫斯的记忆已变成了他一些作品中的场景。如那装有玻璃镜的长走廊、“热情洋溢的忍冬树”等。在死亡与罗盘中,这些已被博尔赫斯梦靥般的想象转换成了破败不祥又险恶的那些走廊、镜子、楼梯和玻璃窗;而在永生里描写的那可怖的“不朽之城”里“我”所看到的那个 9 扇门的地下室,那个能使房间数量成倍增加的地下室门是令人惊恐的迷宫。可以说,在很久以前,当童年时的他在那个旅馆无尽而对称的长廊上游荡,当那些平静的旅馆被他想象成了迷宫建筑的时候,这些虚

14、实转变就开始了。 3 其次,妹妹诺拉 可说是博尔赫斯内心迷宫的引导者,博尔赫斯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妹妹诺拉是他最重要的一个伙伴,“在大约 15 年时间里他们共享着一切”。 【 2】 在他的小说星屋中可以感觉到:作品里的阿斯特里恩让博尔赫斯模糊感到自己有点像他,而妹妹诺拉可以说是他的一个实在的化身。诺拉可以随时加入他的游戏与他共享他的梦幻和迷惑,“但他更重要的作用 替他抵御无情而又无形的敌人 也以象征的形式在人牛怪物的神话中表现出来。”【 2】 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引进了一个新角色 阿里阿德涅,提修斯的那句“你会相信吗,阿里阿德涅?人牛怪物几乎没有还击”是说 给阿里阿德涅这个无形却又必须存在的人说的。她

15、是米诺斯和帕西法厄的女儿,她帮助提修斯逃离迷宫,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她父亲的权威。她作为一个模棱两可的存在,这种两重性恰说明了她代表了诺拉,不管是阿里阿德涅还是诺拉,两人都成功将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救出了迷宫。因此,在博尔赫斯的内心世界诺拉是指引他走出心灵迷宫的阿里阿德涅。 最后,失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博尔赫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患有家族遗传的眼疾,多年来不断的阅读和写作并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眼疾越发严重,“失明好似把他永远地送回了母亲的子宫”。 【 2】 在与 迪克卡维特的交谈中,他说:“因为我发现我是在逐渐失明,它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盲人与黑暗无缘,我的四周是发着光的朦胧一片。”

16、 【 1】朦胧一片中,他依旧在迷宫里行走,甚至让他更贴近了迷宫。 三、时间是他最大的“迷宫” 在与威利斯巴恩斯通对话时,博尔赫斯直接指出“时间是一个根本之谜”。如收入杜撰集的一篇小说神秘的奇迹表现的是“客观时间、正常时序与主观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那篇著名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他表达了那个他在对时间的新驳斥中的观点,即“我否定一个唯一的时间的存在,其中一切事物都如 同被一条锁链链接在一起”。崔鹏的迷宫象征“时间”的无形迷宫,其中小径的分岔指的是时间而非空间,也就是众多可能性的并存致使不同的未知同时存在。在乌戈利诺的虚假问题中博尔赫斯提出“在真实时间里,在历史上,每当人们面对不同选择时,只取其一,

17、排除并且抛弃了其余的选择;艺术的模糊不清的时间却不同,它像是期待或者遗忘的时间。在那种时间里,哈姆雷特既理智又疯狂”。在此,博尔赫斯又再次阐述了他对时间的感触,抛弃了现实的桎梏和枷锁,时间更加放肆而自由,时间的本质更易体现。 对时间的感受在成为盲人后他的体会更深刻。他认为作 为盲人时,你和时间的从属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时间不再需要每时每刻都被填满,只要活下去就行,让时间依赖你”,【 1】 他将这样的体验称为一种“伟大的奖赏” 【 1 】 ,并且他认为对时间问题的讨论其实是对自我问题的讨论,若我们知道什么是时间,也就知道我们是什么。但如何给时间下定义又是一个大问题。对此,他很高兴这两个问题永无

18、解开之时,因为这样人类才能继续猜测。就如小径分岔的花园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谜语,谜底是时间,所以作品中不能出现“时间”这个词,“自始至终删掉一个词,采用笨拙的隐喻、明显的迂回,也许是挑明谜语的最好方 法”。而时间也如小径分岔的花园般,我们在虚实交错出的万象里任凭时间摆布,我们只是时间碰撞时偶然却必要的物质生成,时间给予的所有我们只能接受。甚至于在博尔赫斯的观念里,上帝并非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而只是时间意义上的虚无。当时间成为无穷,永恒成为摧毁一切的虚幻,迷宫中短暂的秩序也就重归于无时不在的现实混乱。 要明白并做到这一点就要摆脱自我。如何摆脱?这与佛教中的“无我相”、庄子的“至人无己”很相似。博尔赫

19、斯是很善于分离“我”和“自己”的。在那篇著名的博尔赫斯和我4 中他就说:“我希望自己永远是博尔赫斯而不是 我”他将自己扮作自己小说中的任何人,唯一的人物就是他自己。他说过:“实际上我不能创造人物。我写的总是身处各种不可能的状况下的我自己。我把自己设想在某段时间里或某种境况之中,我不曾创造过人物。” “酒渣色的云使天空显得粗俗;为我紧逼的眼帘带来黎明。” 博尔赫斯失眠 梦境是另一个特点。叔本华说过“睡梦与失眠是同一本书的书页,按顺序阅读便是生活,匆匆翻阅就是做梦” 【 2】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是博尔赫斯的 文章特伦中的结语,可见博尔赫斯对“糅合现实与梦幻的作品从而产生的玄学效果很感兴趣”。 【 2

20、】 对于梦境大致可从下面两方面来说: 一、关于神曲 博尔赫斯看到研究但丁的英国学者们着重指出一点:特征精确的多样化而恰如其分的创意。 【 3】 并指出他所说的精确性并不是一种修辞技巧,而是指神曲中的每一件事都经过认真充分的构思。在第四歌里高贵的城堡中他提出“开头时,明显是但丁的一个梦,而但丁本人只是梦的主体而已”,“梦”是罪孽深重的灵魂眩晕的比喻,但暗示做梦过程的不明确的开始。而后但丁遇到的一切和所知都只是梦中的 感受。在乌戈利诺的虚假问题中,博尔赫斯更是指出“乌戈利诺在他饥饿之塔的黑暗中既吞噬又没有吞噬亲人的尸体,那种刚摇摆不定的不明确性正是构成他的奇特的材料。因此,但丁梦见了两种可能的弥留

21、的痛苦,后代也将这样梦见”。在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中,博尔赫斯不止一次指出但丁的“梦”,可以说神曲是但丁的一个“梦”。而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感受,相信博尔赫斯也有相同的体验。就如阿莱夫中的“我”对死去的贝雅特丽齐维特波的怀念一般。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接受威利斯巴恩斯通的访问时,有听者让他谈谈对意大利文学和但丁 的感受时他说,神曲是“一切文学的峰巅之作”。 【 1】 的确,他读过神曲的不同版本十到十二遍,而他的那篇阿莱夫其实是模仿了神曲而来。博尔赫斯在这篇小说中描述了阿莱夫的具体形象,“阿莱夫可以被看作是但丁的世界观的缩影”。 【 2】 但很多读者都没看出这是一篇讽刺模仿文。博尔赫斯曾为西班牙文

22、本神曲所作的导言中他指出:“在逆境中,我们会梦见交好运,而我们内心却知道我们是得不到它的,这就足以使我们的梦想破灭,给它戴上悲伤的桎梏。但丁的情况正是如此。” 【 2】 看过这篇导言再看阿莱夫,会对小说的主题会有更好的 理解。 二、生在梦中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接受采访时曾说到:“说到梦,你知道梦中的一切都来自你自己,而说到醒时的经验,则许多与你有关的东西并非由你而产生,除非你相信唯我论。” 【 1】 他表示若人相信唯我论,那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都只是个做梦的人。但他也表示没有真正的唯我论者,所以,客观意义上醒时的经验与睡时或梦中的经验本质不同之处在于 梦中该所经验到的东西有你产生,由你创造,

23、由你推演而来。 【 1】 并且,如果你在思考,你在创造,或你在做梦,那梦大概与幻想或睡眠相一致了,没有什么巨大区别。 这其实是一种探求自我的意 识。完全失明之前,博尔赫斯在观察和阅读中寻求自我,而完全失明之后却只好深入内心来思考问题 用他的话说就是“沉浸于梦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可以使我的生命在梦中流逝”。所以,在他无时无刻不希望着死去的同时,他又不得5 不继续生活,继续做梦,继续将梦变成话语,无论能否成功,尽量运用它们。 在博尔赫斯的意识中,只有感受、梦、写作是真实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人类的“醒”和“梦”只是大家为了方便而作的说明,两者并无差别,就像“浮生若梦”中的“生”和“梦”也只是

24、一个词的不同表述。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梦,写作这个动作正是在丰 沛这个梦,一个作家是一个不断做梦的人,“我喜欢做的就是 to dream away(让我把梦做下去)” 【 1】 。他从来不擅长抽象思维,的确,如果生命中的所有东西都要用理科的思路来解答,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对于文学,他指出那“只是几个隐喻比如我们有时间与河流、生活与梦、睡眠与死亡、眼睛与星辰,这些东西应该就够了”。 【 1】 但博尔赫斯的“梦”,更多的是他对“噩梦”的体会和经验。迷宫、写作和镜子是他的三个基本噩梦。噩梦是一种深层次的东西,生命、世界都是博尔赫斯以及全人类无法逃避的噩梦,除了继续做梦、写作,别无他 法。博尔赫斯认为“噩梦

25、会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恐惧感。它使我们产生的特殊的恐惧与我们醒来时所获得的任何感觉不同”, 【 1】 正如他在小说等待中描述的那个人一样“天亮时,他总是做一个背景相同,但细节各异的梦,他正这样恍恍惚惚时,枪声抹掉了他” 【 4】 ,或许,在很长的时间里,博尔赫斯也等待过或梦见他等的人将他带走或者杀害。“我倾向于以寓言和隐喻的方式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我不得不时而做一些笨拙的推论,但我更偏爱做梦。” 【 1】 在他看来,“噩梦”的另一种含义是:它是地狱存在的证明。在噩梦中我们感受到一 种十分特殊的恐惧,它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知的任何一种恐惧。 【 1】 他记得很多辉煌的噩梦 德昆西的、埃德加爱

26、伦坡的、卡夫卡的等,一定程度上,噩梦对文学相当有作用,甚至那是一种创造。既然噩梦是地狱存在的证明,那么地狱又是什么?博尔赫斯认为地狱并非一种真实存在的地点,那只是人们难逃困苦的一种状态。就如弥尔顿的一段诗中撒旦说的“我即是地狱”,那只是一种精神的状态。用博尔赫斯的话说即“与其说灵魂寻找通向地狱或天堂之路,不如说灵魂把自己变成地狱或天堂”。因此之于人类而言,某刻发现自己在幸福中,那便是天堂;有时感到心情 不顺,你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那种感觉为地狱。 “毕达哥拉斯艰苦的门徒知道:天体和世人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博尔赫斯循环的夜 循环,也是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总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无

27、限之意。卡夫卡是博尔赫斯喜欢的作家,有些作品中也有学习卡夫卡的痕迹。他着重评价了构成卡夫卡作品的两种思想,即从属与无限。并对评论家们对卡夫卡没能写完长篇感到遗憾的感情做了辩白,认为卡夫卡是有意不完成那些长篇,“因为他要表 现的是小说主人公不得不面对无数的障碍。那些障碍层出不穷,像地狱里一样。”【 2】 而且认为卡夫卡的短篇要胜于他的长篇,变形记则包含了“这位非凡的作家之全部思想”。博尔赫斯阅读卡夫卡时正是在米格尔卡内图书馆遭受痛苦之时,在阅读卡夫卡的同时,阿里奥斯托、但丁等作家也使他的图书馆生活不至于过分悲催。他们帮助博尔赫斯进入想象与梦幻的世界 爱情与冒险、超凡与涉猎玄学。关于循环这个特点可

28、从下面两点来说明: 一、循环与无限 那些现实世界里看似有前后之差的时间其实只是人类自设的念想,却从未想过在那一秒一秒之间的间隙又存 在着多少可能,这便是无限。循环从一定程度上即是无限。万物都可细分,如著名的乌龟赛跑的故事,只要时间无限细分,乌龟永远跑在前面。时间的分岔,只要6 人存有无限幻想,时间便能无限永存。因果因果,有因有果,有果有因,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博尔赫斯指出“并没有最初的因,每一个因都是另一个因的果。每一个事物都指向无限”。【 1】 龚丽萍在解读博纳科夫和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无穷极限中指出“此外,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永远也不会达到目的,永远也逃不脱人世间林林总总的无穷极限的樊笼。”

29、 【 6】 这与约翰威廉邓恩的体验时间中 所说的一样:如果你知道某事,你就知道你知道它,你就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就知道你知道你知道知道它。于是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无限的自我。但这却无法证实。就像你照镜子的时候,你在镜中的自己的眼里看到自己,而那个自己的眼里又有一个自己的影像,如此无限下去。 又不得不提到梦。梦不断创造形象并且还有其他隐喻,表达循环的倒退、时间的倒退以至无限。历史始终在重复自己,“从前你曾经就是我” 【 1】 就如永生里说的那样:“接近尾声时,记忆中的形象已经消失;只剩下了语句。毫不奇怪,漫长的时间混淆了我一度听到的话和象征那个陪 伴了我许多世纪的人的命运的话。我曾是荷马;不久

30、之后,我就像尤利西斯一样,谁也不是;不就是后,我将是众生:因为我将死去。”叔本华所言的“我即他人,人皆众生”,或许也有这个道理吧。 二、环形意识与表现 神的文字中有一段:“石牢很深。几乎是完美的半球形” 【 4 】 “宇宙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在博尔赫斯眼中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回环往复的无限偶然。“现在我只要引用经典论断就能说明问题:图书馆是个球体,它精确的中心是任何六角形,他的圆周是遥不可及的。”圆形其实是周而复始的,一个开头到最后成了终点,而后在又一 场重新开始的绕行中又成了始点。这告诉我们,虽然是同一个圆形,但每一次的开始都是新的。 环形意识和环形表现是博尔赫斯作品种作为阐述他循

31、环意识的一种具体物质。这是博尔赫斯脑中无限偶然的具体表现,环形其实是揭示了作者的一种重复意识,可以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由无法预测的过去催生。唐蓉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一文,指出“多样的时间形式无不带有深刻的“圆形”痕迹,这是博尔赫斯世间轮回和存在虚无理念的一个体现。简单的圆形之间发生的两两或多个关系的无限可能性正是博尔赫斯对文本,历史和时空的无限可能的图解。而博尔赫 斯的这种相对时空观念与他所在的时代的屋里时空观不谋而合” 【 7】 。博尔赫斯的环形世界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叙事中,准确而言是渗透在小说的各个角落。比如巴比伦彩票的开头作为巴比伦人,他至高无尚过,受屈被凌过。而这一切与他

32、身上的那个贝思符号有很大关系。“在月圆的夜晚,这个字母赋予我支配那些刺有吉梅尔记号的人,但我得听从有阿莱夫记号的人,而他们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则听从有吉梅尔几号的人支配”。于是,就构成了一个环形:阿莱夫吉梅尔贝思。再以小 径分岔的花园为例。那里的圆形意象反复出现:阿尔伯特书房 里的圆形座钟,留声机上的旋转唱片死而后生的崔鹏小说里的主人公等等。在他的思想中时间可循环,迷宫可复得,一切都能在如序前进。 “别人将是(而且正是)你在人世的永生。” 博尔赫斯适用于任何人的墓志铭 如果说在这四点特点中博尔赫斯最敬重的哪个,应该是死亡意识,在他并不多的短篇小说中几乎都涉及到了死亡这个观点。如果说迷宫是博尔赫斯必

33、须面对和接受的,那么死亡是7 迷宫的唯一出路。可以说博尔赫斯笔下的迷宫、梦境意象都是人类生存处境的寓言,死亡 才是本质。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死亡具备重大价值,人类的生存实质就是一次次死亡体验。博尔赫斯认为一个人总在死亡,而他 博尔赫斯 始终在受着各种经验。这些经验会变成诗、短篇小说、寓言,与其说它们属于生命,不如说它们属于死亡。而人们之所以有不同的感受是因为太多人认为不朽是一种幸福,若人们意识到没完没了地活着是件可怕的事,那他们就不会觉得一直活着有多了不起。他认为死亡是伟大的拯救,是希望,一种将自己完全抹掉、完全湮没的希望,死亡将证实是一种幸福。就如星屋想表达的一样,要想摆脱迷宫,“除了通过死

34、亡,别无他法” 【 2】 。如博尔赫斯的死亡与罗盘中其实想寻求的答案就是死亡。肉体是低俗的东西,灵魂的升华要通过死亡实现,灵魂、神性之类的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外现而永远存在。说到底人类的存在是灵魂在世间的不同表现形式。 灵魂的升华是要通过死亡实现的,即便是人死了,肉体销毁了,但它并不会致使灵魂、神性、理性的灭亡,只是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外现了而已。如遭遇中的那场决斗。“格斗的是刀子而不是人”,那时刀子是另两个活生生的灵魂,被乌里亚特和敦坎给唤醒了,“两件武器并排沉睡在玻璃柜子里,知道被人触动唤醒,它们醒来时也许十分激动”。而 那晚格斗的其实不是乌里亚特和敦坎,而是胡安阿尔曼萨和胡安阿尔马达,它们互相寻

35、找了多年终于找到了对方。而他们想要互相寻仇的夙愿沉睡在他们的刀刃里,窥伺时机,即使人死去了,他们的愿望还是留存于他们的武器中,经久不衰,“物件比人的寿命长。谁知道故事是不是到此结束,谁知道那些物件会不会再次相遇”,只要那个愿望、两个灵魂不死不灭,就有重来的可能。 同样,在胡安穆拉尼亚一文中,“我”的姨父胡安穆拉尼亚死去了,但姨妈并不这么认为,她肯定地说是胡安救了她们,甚至当“我”去找她的时候,姨妈竟问我要不要见见,“她拉 开床头柜的抽屉,取出一把匕首”。是的,在她的眼里,胡安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比如身边的这把匕首。“我从她的故事里似乎看到一个象征或者许多象征”,“他尝过死亡的滋味,后来成了一

36、把匕首,现在是匕首的回忆,明天将是遗忘,普普通通的遗忘”。 再如环形废墟中,魔法师的庙宇又发生了火焚,若魔法师是一个实在的世俗人,他怎么可能拥有不染世俗之气的历史?若他只是一个幻影,那他又如何进行艺术创造?可见他自己同他要创造的那个人具有相同的气质,或者说他是要通过发明使自己本质得到证实。火灾一次又一次相似的情形之下被认识,要进行创 造,必须得认识火。火是什么?是死亡,更是重生。它“不是虎和马的难以形容的杂种,而兼有那两种动物的性质,同时又是一头公牛、一朵玫瑰、一场暴风雨”。同时,只有他和“火”知道他的孩子只是一个幻影。在他成功地完成了创造初级阶段之后,又开始注入灵性,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又充满

37、着矛盾。真理的不断重复和循环使他又怀疑起自己的创造。这种矛盾感以及真理的往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博尔赫斯创作的环形意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死亡是人类不可逃避的问题。世界是混沌的,人生是虚无的。魔法师与他所创造的孩子一样,既然“火”代表死亡,而他和他 的孩子都有了能在火上行走的权利,所以就得永远受折磨。而作为幻影的人将永远为自身的幻影而痛苦。 但死亡意识与博尔赫斯一直存在的自杀念头也有一定关系。他“当时有许多杰出的朋友,但他的生活却极为孤独,他一直被自杀的念头所困扰” 【 2 】 ,而“从玄学角度考虑死亡转向实施这一想法 简而言之,从不懂转为行动 这就是自杀的收获” 【 2】 。博尔赫斯对死亡充

38、满了期待,不希望每天醒来发现自己依旧得做“博尔赫斯”而无任何创新,因为“我还活着,8 还是同一个愚蠢而又古老的游戏没完没了。我不得不做某个人,我不得不做得惟妙惟肖” 因为看到 了渺小的自我,所以舍得抛开渺小的自我。因而他把死亡作为自己的拯救者,“我把死亡当作一种希望,一种把自己完全抹掉,完全湮没的希望” 【 1】 。 博尔赫斯作品中的这几个特点看似分离实则相吸,在时间分岔交织的迷宫里,你不断地梦见、被梦见,一梦套一梦,无穷无尽,要走的路没完没了,各种结尾各种开始,各种因果各种循环,若你此刻醒着,只能说你回到了前一个梦,而死亡是所有的结尾和唯一的救赎,当你真正清醒时便是你死之时,你终将在自己的本

39、质里团圆,那种回环的折磨也将结束。 博尔赫斯说过他写的故事“旨在给人以消遣和感动,不在醒世劝 化”。而作为一个大家来说,多是为探讨人类命运这一永恒主题。“对空间(作为时间的属性)的否定、对时间的真实性的质疑、对人类感知现实的能力的怀疑 这些才是他真正要讨论的主题。” 【 2】 博尔赫斯的好友比奥伊曾在幻想文学作品选的序言的第二部分的结尾处描述了博尔赫斯正在发明的一种玄学小说:“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既是随笔,又是小说;它运用无穷的智慧与幸运的想象力它的对象是对哲学感兴趣、几乎是文学专家的知识性读者” 【 2】 而作为各种宗教、各类哲学的学徒,他似乎天生就有这样奇异的特质,阅读此类书籍根本上是天性使

40、 然 好奇和兴趣,而后才明了这些宗教、哲学的文学和哲思的目的,而各种宗教、各类哲学的相互碰撞和糅合,才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思想观,就如申洁玲在博尔赫斯与神秘宗教中指出的那样:“他的迷宫之恋、他对时间的否定、他的轮回观念、他对现实和梦幻的同一态度、他的怀疑精神等等 , 并非出自哪一种哲学或宗教而是各种宗教、哲学互相融合的结果。” 【 8】 “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博尔赫斯环形废墟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 但由于家庭原因,欧洲文化在他的血液里的浓度要高于拉美文化,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说,他是独立于拉美文化存在的个体。拉美,只是给了他一个美好的故乡情结和记忆。季进先生在作家们的作家 博尔赫

41、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中提出“虽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称他为拉丁美洲作家,可从本质上来说博尔赫斯是他自称的欧洲作家” 9,这个“欧洲作家”用博尔赫斯自己的话概括即“在欧洲,那里的作家是法国、意大利、芬兰、德国、英国作家,但是他们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欧洲作家。我们却相反,我们有我们的一大群幽灵,我们是唯一可以认为欧洲是一个新单位的 作家,我们是仅有的真正的欧洲作家。”“我是一个西方作家,西方诗人。我是这个没落的文明世界 西方的代表” 911。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被放逐的欧洲作家” 9。 他的天堂是一个图书馆,那首关于天赐的诗里他说:“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回答费索伦蒂诺的“如果

42、非得让您明确表示,在您的一生中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时,他说:“我知道我的命运是从事文学我总觉得被图书重重包围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想法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接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 ” 12而文学于他而言与政治是分开的,文学就是文学,只是文学家的文学。那些意象在他笔下被颠来倒去,存在又消失,确定又怀疑。他是一个时代的不屑一顾却是另一个世界的独特不凡。 博尔赫斯是“作家们的作家”,他“是书,是文学,博尔赫斯也是时间,空间,博尔赫斯更是知识,是智慧,是无止境的智力活动” 910。时间、历史、现实、空间都是他笔下凌空盛放的华景,厚实的知识、绝妙的想象和独特的思辨相互融合,形成了强烈的博尔赫斯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