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316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把”字句历来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其研究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把”字句的本体研究中,存在着不同派别和不同的观点。而且,其研究成果还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不能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在综述前人对“把”字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把”字句的语用价值,重点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把”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现象,分析了一些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把”

2、字句;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母语负迁移 The error analysis of Ba-sentence in Teaching Foreigners Chinese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a”-sentence always is the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y in the teaching. So it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which the educational world waited for solvin

3、g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ere exist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schools in the study of “Ba”-sentence,however,its results are far from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teaching foreigners Chinese.,they cant solve any pratical problems.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thi

4、s paper gives an emphasis on its pragmatic value, mainly focuses on various kinds of errors on the“ba“sentence pattern while foreigners learning Chinese.,analysis the causes which lead to such errors,and gives some prososals. Key Words: Ba-sentenee,;TeachingForeignersChinese;error analysis;Negative

5、Transfer 1 零、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把”字句在汉语运用中的频率颇高,再加上许多留学生的母语中没有与“把”字句相对应的语法结构,因此,“把”字句历年来都是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者留学生的日常交际中,总会出现这样的偏误: 例 1.我把书读不懂。 例 2.同学们把故事听的很高兴。 例 3.我们把医院送去 他了。 这些句子在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很匪夷所思,但是它们在留学生“把”字句的学习过程中却确实存在,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他们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同时在中高级阶段也会出现这样的偏误,所以这个问题必然引起我们的思考

6、。 但是就目前“把”字句研究的水平和程度来说,一方面,关于“把”字句的本体研究水平还不够。“把”字句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语义关系,语法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此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把”字句这一问题上还没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习 者的学习规律不相吻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字句的难度分布是否恰当,重现率是否得当,对“把”字句的讲解顺序是否按照学生理解顺序进行,教师是否能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有效的讲解和训练,这些都是造成留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时必然会存在许多困惑,那么

7、出现“把”字句的偏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文对“把”字句的研究,主要是以偏误为依据,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在撰写之前首先对前人的“把”字句的研究进行梳理,在前人对“把”字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把” 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探讨了“把”字句的语用价值。本文就直接和间接搜集到的“把”字句的偏误类型进行总结概括,根据偏误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类,通过对每个类型进行详细的讲解,力求说明每个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自己对“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减少“把”字句偏误的一些看法。 一、“把”字句概述 有关对外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对于本体中的“把”字句研究,最

8、早可以追溯到 1924 年,至今历时八十余年之久,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历时最为悠久的课题之一。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 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所以从上世纪末开始,对于“把”字句的对外教学习得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狂潮。正是由于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得从不同的角度提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对于“把”字句的研究看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开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一面镜子。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状况 1、把字句宾语的句法性质 ( 1)宾语说 1924 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 1。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

9、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例如:“他把狗洗得很 干2 净。”“邮递员把信交给我。”黎锦熙先生的“提宾”说,对后来始于七十年代后,盛行于九十年代的“把”字句与其相关句式间互相转换等的动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力和吕叔湘也认为“把”字句的宾语是动词的宾语前置。 ( 2)主语说 桥本和李人鉴认为“把”的宾语是“把”后面小句的主语。例如“他把桔子剥了皮”。 ( 3)后结构主语说 沈阳和郭锐认为“把”的宾语是把字句后结构主语,也就是补语的主语。例如“他把碗打破了”。 但是这三种说法都是片面的,只能解释一部分语言事实,不能全面准确的概括“把”字句宾语的句法性质。“宾语说 ”只用于和主动宾具有变换关

10、系的“把”字句;“主语说”使用于“把”后成分是一个受事或者系事主语句的“把”字句;“后结构”适用于“把”的宾语与补语之间有表述关系的“把”字句。把字句后面的宾语究竟是一个什么成分,一直现在都还没有定论。 2、“把”字句的宾语的指称性问题 吕叔湘先生在 1924 年中国文法要略中,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等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把”字的用法,提出“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成为“把”字句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2。其中“宾语有定说”掀起了一场关于宾语有定无定的一场大讨论。 梁东汉认为“把”字句的宾语可以是无定的。王还认为“

11、把”字句的宾语可以是专指(有定),也可以是泛指(无定),泛指必须是在动词前就已经存在的人或事。但宋玉柱认为,由于结果宾语在动作前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将“把”的宾语是结果宾语且是泛指的“把”字句除外。王怀将把字句的宾语分为三个范畴:特指、有定、无定。之后又将把的宾语分为确指、专指和泛指三种。但是宋玉柱关于王怀划分的范围提出了质疑,认为太过于片面。 随着语法研究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有 定”和“无定 ” 与“定指”“不定指”并不在一个平面。邵敬敏认为“有定”“无定”是句法范畴的一对概念,而“确指”和“泛指”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它们属于不同层面,不可混为一谈。但是张伯江认为:“有定无定本是

12、针对语用现象是它们分别表示的是说话人意识中已知还是未知。把字句中的宾语一定是已知的,也就是说话人实现选定的一个事物。”张济卿对“把”字句的语义作了“ A 对 B 的处置”的界定,认为“ B 必须是实在的事物,即( 1)泛指性事物( 2)有照应性的事物 (以前已经提到或者已经获知过的信息 )( 3)已经存在的事物。” 刘培玉认为“有定无定是语用概念,如果从语用角度来观察把的宾语的指称性质,那么把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都是有定的。” 3、“把”字句的动词 关于“把”字句中动词的处置性,王力、赵元任、宋玉柱和吕叔湘都认为把字句的动词具有处置性,但他们认为的能构成把字句的动词的范围却不同。王力先生认为“如

13、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赵元任认为“除非用最广泛的意义来理解处置,否则是不能包括的”;宋玉柱认为有些不表示积极活动的动词(例如“说”等),在后面带有补语的情况下可以给受动成分以积极的影响,他把这种情况 称之为“把”字句的类化现象;吕叔湘认3 为“把”字句的动词也要有一种“作为”、一种“处置”。但他同时指出由于处置是一种意义标准,很难操作,因此个人对能进入“把”字句的动词的范围认识也就有所不同。 邵敬敏从形式的角度分析了能够进入“把”字句动词的范围。邵敬敏认为凡是可以带结果补语(包括带“得”的结果补语)或者结果宾语的动词都可构成把字句,但能进入把字句的动词并不都符合这个标准,如形式

14、动词等。王政红根据动词内部事件过程的特点来研究“把”字句的动词,认为“把”字句的动词具有 +完成 +持续 的语义特征,但王政红同时指出这种方法找出来的只是能进入“把”字句的动词的核心成员,并不全面。崔希亮认为把字句的动词都是动态动词,动态动词是有动力的动词。但张济卿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她把眼圈儿红了”这样的句子动态动词无法解释。杨素英根据(动力、时限、终结、结果)这种标准,把动词按其基本意义分为状态、动词、有时限动作、有结果指向、含结果实现五类,但实际上并没找出把字句动词的范围。范晓动词的配价与汉语的把字句,从配价的角度分析了进入“把”字句的动词,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进

15、入“把”字句,而且即使能进入“把”字句 的动词也并不都能进入“把”字句的任何句式。 4、“把”字句的语义特点 “把”字句到底表示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学者们讨论的一个大问题。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中提出“处置说”,开创了“把 ” 字句的语义研究先河 3。 所谓“处置”就是“把人怎样安排,怎么样支持怎么样对付;或者把食物怎样处理,或把事物怎样进行。” 王力把一些并非真的表示处置,只表示此事是受另一事影响而生的结果的把字句叫做继事式。对于这种解释,语法学家如吕叔湘、胡附和文炼、梁东汉等提出了异议,认为有些把字句不能 理解为处置。 宋玉柱认为应该宽泛地理解处置,把“致使

16、”的内容融入了处置之中。王还和饶长溶同意宋的观点,认为宋的解释可以概括更多的把字句,但是诸如“偏偏把凤丫头病了”这样的句子不表示处置意义。王红旗认为这类把字句也表示处置,它们表示的是说话人认为在概念世界里主体对客体行使了处置,但是他没有把“概念世界的处置”和“致使”区别清楚。 薛凤生将“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归结为“ A 把 B+VP”,认为把字句的语义是:由于 A 的关系 ,B 成了 VP 所描述的状态。但这只概括了 VP 与“把”的宾语构成表述的“把”字句。 崔希亮将把字句分为 结果和情态矢量两类。他的结果类把字句的描述只适用于补语的语义指向是“把”的宾语的把字句,而情态矢量把字句包括动词重叠

17、形式、动词前加“一”、动量补语等三种。金立鑫在崔希亮的基础上将把字句分为三种:结果、情态和动量。刘培玉认为二人的观点都不能很好的描写把字句的语义特征。 叶向阳和郭锐都认为把字句的语义可以是致使,“把”的宾语是被使事件的主体论元。刘培玉认为因为把字句“把”的宾语不是不予的主体论元,所以这不能包括所有的把字句。 (二)“把”字句的教学研究 关于把字句的教学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把”字用法 的指导和误用的纠正,发展到七八十年代时,对把字句的教学研究成为主角,主要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其中以对外的教学研究更为突出。 1、对内语文教学中的“把”字句教学 国内关于对“把”字句教学的讨论的文章较

18、早见于吕叔湘先生的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4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文章,例如:程相文、周翠琳“把”字句课堂教学等。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学 吕文华在把字句语义类型一文中,提出“解决把字句的教学根本途径在于揭示“把”字句的语义类型,使学生掌握在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把”字 句,此外还要指出使用“把”字句的语境,使学生理解掌握何时用“把”字句” 4。吕文华将“把”字句分为六大语义类型,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把”字句。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些类型所对应的句式特点,此外,还有一些句式没有包含在内。 熊文新留学生“把

19、”字结构的表现分析用统计的方法,对母语背景、等级水平、性别、性格等可能影响留学生“把”字句习得的不同因素进行考察,发现水平等级对“把”字句的习得有较大影响,母语类型只对习得的早晚有所影响,而性别性格等因素没 有显著的影响 5。 姜德梧从 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根据 HSK(基础)对“把”字句实体测试的有关数据,分析了考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出现的一些偏误,并且更深层次的探讨了形成这些偏误的可能因素,此外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偏误研究最早见于鲁健骥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讲学中的一篇题为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的报告, 1984 年他又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

20、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引起了一些列关于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报告 6。二十世纪末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对“把”字句 的偏误分析研究,例如黄月圆、杨素英汉语最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李宝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研究,程乐乐日本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与探析。 二、“把”字句的偏误类型 鲁健骥把偏误定义为:“是以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 所谓偏误分析,是指一种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研究,进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方法。偏误分析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搜集语料,鉴别偏误,对偏误进行分

21、类,探求产生 偏误的原因以及对偏误进行评价。偏误类型主要有语言形式的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语言交际方面的整体性和局部性偏误;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理解偏误与表达偏误。本文通过对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把”字句的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出对外汉语教学“把”字句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该用把字句的时候没有用 例 4.他一脚踢球进了球门。 例 5.我们应该送信给收信人 例 6.他做菜又好吃又好看。 病句都是要教师施事者对某人某物如何处置或如何处置了,该用“把”字句来表达。句中受处置的对象应该用介词“把”来引 进,组成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被处置后所在处所应该放在动

22、词之后。而“到”“去”“进”等补语应该用在动词和处所词语之间。5 表示处置结果的给予对象要用在动词之后,“给”用在动词与给予对象之间。表示情态的词语用在动词之后,动词与表情态的词语之间要用结构助词“得”。 (二)状语的位置 把字句中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有些要放在“把”前,有些要放在后面,而有些前后皆可。留学生在使用时因为不是很了解这个规则,所以会引起偏误。 1、错把状语放在“把”字之后而造成的偏误 例 7.我把相机明天还给你吧。 因为留学生不了解表 时间的词语要放在“把”字之前,又是也可放在句首的规则,而引起了偏误。 例 8.我今天把作业才做完。 表示关联的副词“才”要放在“把”字之前,此外相

23、类似的词还有“就”、“再”等,留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这一规则而引起了偏误现象。 例 9.小明说一定把数学要学好。 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没有掌握能愿动词以及助动词要用在“把”之前的规则。 例 10.他把头害羞地低了下来。 描写主语动作情态的状语或者说明主语的状态的状语要放在“把”之前。 2、错把状语放在“把”前引起的偏误 例 11.同学一摞一摞地把书叠起来。 表示方 位、数量、状态、方式等修饰“把”字句谓语动词的成分要放在“把”字之后,“一摞一摞”是修饰动词“叠”的附加成分,要放在“叠”前面。 (三)否定副词的位置 除了状语位置问题造成很多的偏误,因否定词的位置而造成的偏误也很多。归其原

24、因,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最常遇到的是“否定词 +动词”的用法,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把这一用法生硬地套用到把字句中。 例 12.把事情不解决,不休息。 例 13.我把书没给她。 否定副词“不”、“没”、“没有”、“非”等在一般情况下要用在“把”字前,原因在于谓语动词描述的是某种特定的行为,使得“把” 的宾语成为某种特定的状态,因此我们只能对宾语的状态做明确的说明,而不能只是空泛的说它不处于某一状态。 (四)“把”字宾语的偏误 “把字句的宾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把字句,一般来说,把字句的宾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某一或某些专指的人或事物。 某一或某些在动作以前已经存在的人或事物,专指泛指都可以。 ”

25、1、“把”字句宾语的无定引起的偏误 例 14.她把一支笔给我。 例 15.我把一件衣服洗了。 6 一般来说,把字句的宾语应该是有定的,也就是说必须是说话双方都知道或者前面对话中有提到的事物。所谓的无定就是指所表 示的人和事物是不确定的。比如说,“把那本书给我”“拿一本书给我”,前面的“那本书”是有定的,而后面的“一本书”是无定的。当然,在把字句中也有宾语是无定的情况,比如“他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中,“谁”是无定的。王还说“实际上,当把字句叙述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时,宾语多是特指的,而当把字句说明一种习惯行为、论述一个道理、或表达尚未发生的事时,其宾语则可以是非定指。”所以总的来说,把字句的宾语应该

26、是有定的。 2、把字句宾语的其他偏误 例 16.我把学校送去他了。 例 17.她把医院寄去了那封感谢信。 句中的处所词不是受处置 的对象,因为它不会受句中的谓语动词的影响,不能用“把”字引进,而应该把收处置的对象“他”和“那封信”放在“把”后面作宾语。 (五)把字句谓语动词的偏误 把字句的宾语要受到谓语动词的作用和影响,这是把字句成立的条件之一。把字句的谓语大多由复杂化了的动词性短语来充当,由于把字句动词的选择而造成的偏误也比较多。 1、因光杆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 例 18.请你把这封信寄。 例 19.我把钱用。 例 20.我们把教师打扫。 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是留学生没有掌握“把”字句的谓语

27、不能由光杆动词来充当。把字句的语义含义在于表示某 个确定的事物,因某种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所以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只是一个动词,动词后面还要有其他表示变化、影响、结果等的词语。因此,光杆动词不能用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2、关系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 例 21.我把书有。 例 22.大家都把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关系动词如“有”、“是”、“成”、“成为”等,它们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主要是练习主语和宾语的作用。关系动词不表示行为动作,无处置意义,因此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 3、趋向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 例 23.他把寝室回了。 例 24.我把教室去了。 例中的 “回”“去”都是趋向动词,趋

28、向宋词虽然表示动作,但是没有处置意义,不能充当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4、认知、意愿、感受动词作谓语造成的偏误 例 25.大家都把那件事知道的很清楚。 例 26.我把那番话听进去了。 例句中的“知道”“听进去”都是属于知觉、感觉、视觉、听觉的感受动词。感受动词与意愿动词、认知动词一样都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相同的这类动词还有赞成、同意、7 相信、要求等。 5、动宾格作谓语造成的偏误 例 27.你把我的姐妹们见面了吗? “见面”是“动词 +名词”的结构,也就构成了“把 +名词 1+动词 +名词 2”的结 构。但是这种结构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一般说来,把字句的宾语(名词 1)是谓语的受事对象,

29、后面就不需要有宾语(名词 2)了,如果出现了名词 2 的话,那就表示它(名词 2)与名词 1 之间有某种限制性的语义关系。 6、缺少谓语动词造成的偏误 例 28.我把杯子坏了。 例 29.同学们把文章懂了 。 把字句中一定要出现一个行为动词,原因在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表示某个确定的事物,因为某个行为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而在例句中“坏”“懂”虽然是结果补语,但是例中中没有谓语动词,所以不成立。应改为“我把杯子打破了”、“同 学们把文章看懂了”。 (六)把字句中补语的问题 把字句中因补语出现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不是很多,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可能补语造成的问题 例 30.我把盘子拿不

30、起。 例 31.我把这篇文章看得懂。 例句中的两句话在结构上都满足了把字句的要求,但是从语义角度来看它们都属于病句。原因在于“拿不起”“看得懂”都是可能补语,表示一种可能性,而把字句表示的是通过动作的进行对把字句的宾语的某种确定的结果和变化。两者相互矛盾。 2、 指向主语的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造成的偏误 例 32.同学们把故事听开心了。 例 33.他把作业做得 很认真。 例句 32 和 33 中动词后面分别带了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结果补语顾名思义是指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在把字句中有少量的结果补语语义是指向主语的,例 32 中“开心了”只是指向主语“同学们”,宾语“故事”是“开心了”的主语。同样,在

31、状态补语例 33 中,“很认真”的语义指向是主语“他”,而非宾语“作业”。 3、表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造成的偏误 例 34.我们把歌儿唱起来。 例 35.大家把手掌拍起来。 一般来说,趋向补语可以作把字句的补语,但是“起来”带有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延续的,一种状态的意义,没有方向上的意义 ,所以不能用把字句。 (七)语序错误 例 36.我把洗完了碗。 例 37.同学们应该把扫扫教室。 表示处置和影响的“把”字句包括三个部分:主语(处置的施行者、影响的致使者),8 “把”字结构(介词“把”加受处置、影响的对象),“把”字结构后面的部分(表示对“把”的宾语如何处置、影响或者处置影响的结果)。

32、病句中“碗”、“教室”都是受处置的对象,应该紧跟在“把”字之后作宾语,组成把字结构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八)把字句的回避问题 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把字句的偏误没有书面上的 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普遍的采用回避现象。比如说: 例 38.我把这本书看懂了。 我看懂这本书。 例 39.我把行李搬到宿舍。 我搬行李到宿舍。 这四句话都符合汉语语法规则,都是正确的。留学生在日常使用过程或者碰到没有一定要使用“把”字句的时候都会选择第二种情况,这就是留学生的回避现象。留学生采取回避策略的原因有很多,文章第三章会对此进行探讨。 三把字句偏误的原因 我们对

33、外国学生使用的汉语进行偏误分析,就是中介语研究的内容之一 。吕必松先生曾指出:“开展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哪些主观条件和哪些 客观条件对汉语习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及在哪一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决定作用。”一般来说,偏误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生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教材等的误导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语际原因 语际原因主要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这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相似规则是母语对目的语产生负迁移的主要原因,相似度越小,甚至于没有相似度,这样的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的影响最小。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在于其母语在某些方面和汉语有

34、一定的交叉点,而母语和汉语有明显差别的地方往往不 是学习的难点。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如果第一语言和目的语的差别很大,虽然学习者掌握的过程要长一些,但干扰很少;如果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表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掌握起来要快一点,但准确度不大。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因此常常借助母语知识学习,尤其是在这两种语言具有某种相近的语言规则时,他们常用母语的语言规律代替目的语相应的规律,因此学习者的母语不同,产生的偏误也就不同。 例如母语为日语、韩语的学习者,他们的母语日语、韩语都是属于 SOV 型的语言,而汉语则是 SVO 型语言,尽管两者在语序上有差别 ,但是日语韩语的“主语 宾语 动词”和汉语的“主语 把 宾语 动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日韩留学生在“把”字句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偏误:“我把寝室回”、“我把自行车骑”、“同学们把书看”此外,日语、韩语和汉语三者在语言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所以引发了日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出现过度泛化的现象。例如,日韩学习者在补语方面会出现这样的偏误: 例 40.同学们把书看得很努力 例 41.美珠把字写得很认真。 例 42.他把作业做的仔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