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论墨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影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陶渊明对儒学、道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继承,但是他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却又有和道家、儒家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他身体力行 的地方更多是另一种先进思想的影响。而这种思想,笔者认为属于先秦以来的墨家学派。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节俭、劳动观等方面对陶渊明思想的洗礼和浸润一直被人们忽略,本文将着重从墨家思想的体现、成因及陶渊明与墨家思想结合的人生观的意义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 陶渊明;墨家思想;兼爱;田园诗;劳动;节俭 Theory of Tao yu
2、anming mohism prose influence Abstract: Confucianism, Taoism, tao yuanming to have its own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but in his own real life but again has and Taoist, Confucian completely different places, in his place more teachings.if is another kind of advanced thought influence. And
3、 this though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belong to the pre-qin the mohist school since. The love, the mohism attack, frugal and labor view, etc the baptism of tao yuanming thought or infiltrate has been neglected,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from the embodiment of mohism tao yuanming, causes and combined w
4、ith mohism outlook on life in the meaning of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tao yuanming; Mohism; Idyllic poems; Love; Labor; thrift - 1 - 兼爱、非攻、节俭、劳动等是墨家之道的核心价值。我们可以说是自力更生、平等互助、劳逸有秩、节俭自资。因此我们常说墨子为小生产者、中下层阶级的人民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而“ 兼爱 “又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主要思想如非攻、节用
5、、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而墨家思想的这几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诗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兼爱、非攻 “兼爱”思想在墨子的学说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墨子认为的兼爱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爱,他的兼爱是一种包容万物的爱,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的爱,尤其是下层人民、小生产者之间的相亲相爱。同时,墨子也强调所谓的“非攻”是其“兼爱”思 想的延续和深化,因倡导“兼爱”才提出“非攻”,而只有“非攻”才有“兼爱”的实质性基础。他指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
6、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的这种爱可以这么阐释:爱别人如同爱自己,爱别人的父母如同爱自己的父母;爱别人的家如同爱自己的家;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那么 天下就不会有战乱烽火,没有贫贱富贵之别,没有尔虞我诈之事,那么世间的人们就能平等互助、和谐共处。墨子的“攻”不是指侠义的战争,其中也包括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敖贱,诈欺愚。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墨子“兼爱”的影子。在赏析陶渊明诗文的过程中,我发现,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平等互助、没有阶级、和谐
7、共处的“自然”社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这里把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体现的淋漓尽致,“兼爱”已成风尚。这里的人们能爱他人,他人也爱他;施利于他人,也能受利于他人。与此同时爱他人并不排除爱自己,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人类的一分子,爱所有的人桃花源中,自然爱也就加于自
8、身了,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因此兼爱主张就有了现实社会的可行基础,这种爱既善又美,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同时也可以看到有诗人本身对桃花 源的爱,桃花源人民的爱。桃花源可于世外仙境媲美,可是在这里生活的都是普通大众,他们更多保留了世人所已丢弃的纯真天性,“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对于外人没有戒心,可以把自己的爱分享给外人。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这令诗人赞美羡慕。 在“桃花源”的社会中,人人平等,真诚相处,没有阶级,甚至无君无臣。还有桃花源诗中劳动人民的“乐土”。在那里: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 垂馀荫
9、, 菽稷 随时艺。 春蚕 收丝长,秋熟靡王 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 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自馀乐,于何劳智慧。 - 2 - “桃花源”这种社会存在的基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兼爱”。而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则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诗文中看出,陶渊明是生活在一个战乱连续发生的时代,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自孝武帝起司马元显父子独霸朝政,统治阶级内部风生水起。淝水大捷的大好形势也只存在了一小段时间,随后战乱大量发生,越演越烈。先是王恭、殷仲堪起兵,然后恒玄叛变,随后刘裕以讨伐 桓玄起兵,又步入桓玄后尘代
10、晋自立。在这样的一个战乱不断的社会里,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战争,使社会陷入黑暗。这就是违背兼爱互利原则的。违反这个原则的后果必然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最后天下大乱。陶渊明目睹了频繁的战乱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战争造成人员的大量死伤,战争是野心家的实现私利的手段,不会给天下百姓带来利益,是最不仁义的事。于是便有了桃花源诗并记,而桃花源会如此和谐正是因为兼爱、非攻。陶渊明的反对战争也可以说是非攻,与墨子的非攻相同。非攻从广义上讲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战 乱杀戮,凡是违背其仁义的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攻。兼爱、非攻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伦理中,更多的是体现在
11、人与人的相处之中 :在乞食:“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体现的是民对民之爱;命子:“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是父对子之爱;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是朋友之爱;归去来兮辞并序:“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写的是君臣对民之爱。 在其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桃花源已无数次涌现在陶渊明的内 心,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对整个世界的否定、对幻想的理想追求。在这里,陶渊明创造的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无君无臣的社会。桃花源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说的是桃源人过着共同劳动的生活。“相命“指人
12、们见到彼此都会嘘寒问暖。“肆”是尽力,就是不偷懒。“从”是任凭。早晨大家互相招呼着一起去耕作,日落时就各自回家休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习以为常。“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两句话触及到人类社会产品分配的大问题。春天收丝、秋熟打谷都完全属于自己,不用缴纳王税,可见这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而 这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前面重点描述的共同劳动生活。这显然是诗人对美好社会的憧憬,闪烁着理想的光辉。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明只有共同劳动、人人平等,才能做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看来整个桃源社会的
13、确是一个平等互爱、幸福安乐的理想国,实现了“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两篇文章,就在于要描写一个与现实相对立的社会,做为诗人自己高尚的精神寄托。这个社会的根本特点有两个,一是它的社会成 员人人参加劳动,一是它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诗人写出这样的作品,我想离不开这三个因素。首先是人们生活在混乱杀夺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是很自然的。其次,陶渊明长期躬耕在农村,他对劳动、对农村环境和穷困的生活都有较深的感受。他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所以他描绘的桃园图画是那样淳朴浑厚、真实动人。他饱尝了生活穷困的滋味,因此向往着上古时代太平怡乐的情景。最后是桃源故事
14、融入,特别是东晋以来在战乱环境里产生的人们畏惧战争,更是向往。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非攻是兼 爱思想的发证和延伸。兼爱非攻是墨子提出的,而陶渊明用诗文对这两点作出了很好诠释,但他们的思想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因为这种兼爱非攻理论是脱离现实而存在的抽象的,因此这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 3 - 二、陶渊明的劳动观 墨子出身于普通的手工业劳动者家庭,从小对于中下层手工劳动者的生活有切身的体验,对于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最阴暗角落的劳苦大众的疾苦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萌生了要改变“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救世之心。非乐(上)指出: 今人固
15、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 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 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 纴 ,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这里指出,人与动物是不同的,动物有自己天生的条件来生存,而人也有自己的天赋,那就是劳动。墨子认为在改造世界时,重视发展人的能动作用,强调“非命”、“尚力”。而其中的“力”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从而来达到生存的目的。并且他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力”在陶渊明看来也是生活的最主要部分,从他的诗文 中就有突出的表现。如劝农: 悠悠上古,厥初生
16、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 播植 。 舜既 躬耕 ,禹亦 稼穑 ,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 , 农夫野宿 。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 犹勤陇亩 ,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 勤 , 勤 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 4 -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第一层写的是上古先民们朴实勤勉的劳作生活;第二
17、层写即使是达官贵族,古代的明君贤臣也会亲自躬耕的;第三层写通过不断的农耕生产,农业已有了欣欣向荣气象,人民安居乐业;第四层提出即使是贤达之人也辛勤耕作,作为普通大众更是不能游手好闲 ,而应该更加发奋农耕生产;第五层警示着人们不可停止劳作,安享果实,不可懒惰散漫;第六层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是孔夫子这样的专心于道德修行的人,那么便可以不参加劳动,同时也批评那些既不修德也不劳动的人。该诗全诗都是在写农业劳动,既追溯到了上古,也写到了现在的真实现象;不仅表达出诗人的农本思想,更劝勉了人们应该积极参加劳动。这与墨子的“非命”、“尚力”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了,同时该诗也很好的解释了陶渊明崇尚劳动的原因。
18、 桃源明于三十八岁起便亲自从事农耕,在其以后的二十余年的农耕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描写农耕劳动的诗 歌。如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中的“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 。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里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农民,诗人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农耕生活津津有味的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到劳动是如此的令人愉快,田园生活是这般的和谐、宁静、亲切,诗人用自己的亲身躬耕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同时也表达要远离浑浊不堪的官宦社会的决心,这也是其热爱劳动,热爱田园的原因之一 . 陶渊明的劳动观在其诗作归田园居五首也有较好的体现,如其一:“开荒南野际,守
19、拙归田园。方宅 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其二中的“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归田园居中,使我们了解到陶渊明长期隐居田园,对劳动有了切身的体验,对劳动人民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认为只有投入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而且这样的财富是最珍贵的,不同于运用其他途径得到的财富,只有劳动才能保证自身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更具价值。在戊申岁六 月中遇火中有这么一句“仰想东户时,馀粮宿田中。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陶渊
20、明自认无力兼济天下,那么必须独善其身,愿意放弃荣华富贵过清贫的农耕生活,在他看来能够自己劳动生产,创造财富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因此便也能“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正是在辛勤的劳作中,诗人明白了庚戌岁九月中雨西田获早稻中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道理。诗人并不只为劳动而劳动,他在劳动中找到了无限乐趣。如移居其二:“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衣食当须纪录,力耕不吾欺”。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劳动人民都忙于农务,有了闲暇 之时便聚在一起,其乐无穷。诗人领悟到人生只有以劳动生产、自营衣食为基础,才能活的更真实幸福。生活在这如梦如幻的田园中,同时又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对待,展现人性中最真最纯
21、的一面,这正是劳动的价值所在,人生的真谛所在。在其读 十三首其一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句把陶渊明因劳动而获得自给自足的悠然情态描写地生动有趣。 在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可以看出诗人对已经快要荒芜的田园已有了紧迫感,“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这 两句让我们看到陶渊明已融入了这和平互助、劳逸有序的农耕生活,- 5 - 在他的劳动观中,只有亲自参加劳动生产,才能积极进取,而不是依靠上天的恩赐,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劳动,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墨子也是以积极自立
22、的精神来鼓励人们,特别是小生产者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命运的。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常常感慨时光飞逝,人生变化万千。对死亡高度关切,他认识到既然死亡人人都无法逃避,他又不相信外力的救援,于是只有面对死亡,重新对待生命。同时,在当时官 场黑暗腐败,因此消除了要为官救世的理想,于是便辞官隐居,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官场生活的阴暗与田园生活的恬静幽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劳动中,他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的劳动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多的时候劳动慰藉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他认为留给 子孙多少钱财不是解决他们生活来源的根本,再多的钱财也会有花完的一天 , 要让他们生存下去必
23、须要 教会他们谋生做人之道。 他们只有靠自己的双手会劳动 ,才能不挨饿,他们只有懂得人生的道理,做一个正直 踏实 的人,才不会因穷困潦倒而丧失尊严和节操。 在劳动中,诗人是充实并且快乐 的。在官场生活中,陶渊明可谓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他洒脱浪漫的性情并不适合在官场中穿行。在仕途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陶渊明陷入到了极度的苦闷中,怀才不遇或许是最好的解释。陶渊明对生命的思考,最终归结到通过劳动回到自然,服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同时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最后达到与自然相融为一。唯有劳动才能使他达到这一理想。 三、 陶渊明的节用观 节用是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张之一 ,墨子认为节用是富国强国的途径之一。墨
24、子从利国利民的角度,提出了针对统治集团、贵族阶级骄奢淫逸、腐朽享乐的节用原则。节用就是倡导大家都要勤 俭节约,墨子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都提倡节俭。如节用(中):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 阯 ,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 胾 不重,饭于土 塯 ,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 之衣,轻且暖;夏服 绤 之衣,轻且 凊 ,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
25、衣 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 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 在墨子看来,饮食只要能果腹就好,衣服只要可以遮体御寒就可以,住房只要能遮风避雨就行,交通工具只要能为生活带来方便就好,同样丧葬也是能节俭就要最大程度的节俭。墨子提出这些观点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在这些方面的穷奢极欲,在墨子看来他们收刮民财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对于个人生活极度浪费。墨子本身小生产者性质使他对这样的行为存在反感,因此他倡导的节用是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向统治阶级提出的。 陶渊明对节用也有他自己的理解与追求, 他的衣食住行在他的许多诗文中都有体现。如劝农:“相彼贤达,犹勤垄亩,矧伊众庶,曳裾拱
26、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杂诗十二首其八 :“ 御冬足大布。 ” 其三 :“ 弊襟不掩肘 ”。可见陶渊明的衣着是十分简单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他认为衣服只- 6 - 要能遮体保暖即可,并不需要华丽的服饰来装饰自己。在陶渊明看来,一个美丽的人并不是靠华美的服饰来装饰的,博学多才、品德高尚、内涵丰富才是评判的最主要因素。陶渊明在辞官隐居后便终日务农,简单舒服的衣服是最适合劳动的。再看他的饮 食,如 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其一:“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酌”。 十二首其八:“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 岂期过满腹。但
27、愿饱粳粮 ”。 有会而作 :“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 时运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 。 陶渊明对他的饮食要求也是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主,饮食清淡简单。众所周知,陶渊明非常喜欢酒,在他的诗文中写酒的篇章很多,他对酒有一种特别情结。而他喝的酒不是什么佳酿清酒,而是靠他自己劳动获得的粮食酿的浊酒,他对自己酿的酒十分 满意甚至喝得津津有味。在他眼里,他自己酿的酒是最香醇无比,别有一番滋味。 再看他的居住环境,如 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 朝为灌园,夕偃蓬庐 ” 。 五首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
28、往”。移居其一:“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从中看出,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什么深宅大院,而只是几间小小的茅草屋。而这几间茅草屋在陶渊明看来却是别有品味。最后从归 田园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游斜川:“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和刘柴桑:“挈杖还西庐”。从这些地方反映出陶渊明的出行交通工具都很简单,远的地方用的是小船,马车用的也很少,基本是步行为主,包括游玩还有去山间劳作。 尽管陶渊明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乘坐的是旧马车小帆船,有着贫寒的家室,在乡间躬耕劳
29、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之余看书写字,探亲访友。我们看到的陶渊明过的不是贫苦的生活,而是恬静充实的田园生活,他把这种节俭 的农间生活描绘得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和欢欣的情调。陶渊明躬耕自资并没有使物质生活变的非常充裕,但是他希望以自己的精神生命来补充自己肉体生命的空白。 陶渊明倡导节俭的原因,从他的家学传承可以略知一二。原因之一是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为官但在其幼年便去世,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而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在陶氏家族中尝尝被晚辈引以为荣的。陶侃出生贫苦,为人淳朴,崇山节俭。
30、在他做 荆州刺史时,曾下令造船官员把锯末儿 收集起来,最初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直到冬天来临,才知道陶侃要用它们垫路防滑。大概是由于当时的金属比较昂贵,所以他的另一个勤俭秘方是用竹根替代造船用的钉子。有一回砍伐竹子制作竹篙时,一名官员连竹根一起挖出,目的是用锋利的根部替代竹篙的铁脚。陶侃知道后非常高兴,一下子把这位官员连升两级。还有一次,陶侃出去游玩见到一人玩田里的稻穗,问清原有后,知道这个人是浪费粮食便“执而鞭之”。陶侃的这种节俭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原因之二是陶渊明出生之时已家道中落,在其辞官隐居后,生活来源就没了,生活到了极度拮据的程度,贫苦生活 使他有了节俭的好习惯。其三是陶渊明崇尚劳动
31、,他认为只有亲自参加生产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辛勤劳作的成果,他是不可能肆意浪费的。最后陶渊明崇尚自然,一切农事劳作都是在自然中进行的,劳动创造成果,对成果的节俭,对物欲的节制,就是对自然的爱惜和崇敬。陶渊明可以通过仕途这个途径来获取财富,他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有更远大的理想,他把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另一个值得追求和实现的人生境界。陶渊明通过他的作- 7 - 品完成了他文学上的高度,但是因节俭而增添了更多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劳动观、节用观被 陶渊明吸收继承,通过他精湛的笔法渗透进他的诗文中, 墨家的思想在陶渊明这里被改造得更与人亲近,他把墨家的思想融入他的诗文中,使墨家思想有了更强大的文本载体,同时陶渊明对墨家思想的领会和把握也使他“任自然以适情”的思想有了现实的寄托。兼爱、非攻、节用、劳动是 陶渊明对生命的思考最后的总结,人是个体,是离不开群体的个体,人与人平等互助,一起农耕劳作,尽管过的是节俭贫苦的生活,但是可以洁身自好,顺从自己顶心意生活,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农的原因。最后,我认为陶渊明与墨家最大的共同之处便是对劳动的肯定,使 精神追求有了一个磐 石般的物质基础 ,从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