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0627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出师表【基础积累】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 2、重点实词。、翻译重点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 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 远贤

2、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 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7)先

3、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阅读探究】理解性背诵:(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4、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

5、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或: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 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

6、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汉所以倾颓也。 (2002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 伤先帝之明。(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另一种说法: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 汉所以 倾颓也。4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妄。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 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 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9、简述“ 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8、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迁移运用】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 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中国历史上 还有许多像 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 空城计等 例: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

9、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文天祥“ 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 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5【基础积累】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

10、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 苏因为屡次劝谏 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 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 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 仅能免于 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 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

11、计事。 几天后, (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6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阅读探究】【迁移运用】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

12、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分析: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2第一段分几层,用| 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 服役后(谋划起义) 举大计后(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3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 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4、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 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

13、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7作者选择了“ 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 陈涉年少时的个性。5、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 “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分析课文第二段 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 (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 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 (置书鱼腹;黄火狐

14、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 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 样的?有何作用?

15、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 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8众” 。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 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分析课文第三段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吴广素 爱人 吴广为都尉” )起义开始时 的情形。第二层(“攻大 泽乡号 为张楚” )起义初期的迅猛 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当此 时杀之以 应陈涉” )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 并杀两尉, 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 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

16、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 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这三个场面, “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 “广故数言欲亡”“故 ”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 “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 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 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 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

17、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 百”“千”“万” ,形象地展 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 陈胜的“鸿鹊之志 ”变成了现实 。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 义势 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9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 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唐雎

18、不辱使命-战国策【基础积累】一、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 (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 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 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 见, (这)不是小看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 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5

19、、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10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 (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阅读探究】【迁移运用】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 贪得无厌、奸诈 狡猾、外强中干3、唐雎

20、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 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 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 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 寻死路。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 请雎“ 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 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罢休的。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 态度坚决。8.唐雎的 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