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社会建设的三大困境2011-05-16 14:23:00 来源:学习时报提要 从全国各地看,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建设工作都极为重视,人民群众也得到了不少实惠。即,由于组织不到位、统筹难实现,使得社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得到推进 1.缺乏统一的组织。从全国各地看,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建设工作都极为重视,人民群众也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应当承认,我们的社会建设成效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距离。现实生活中,不但出现了媒体热议、人民群众普遍反感的“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情况,而且住房、交通、物价上涨等新问题层出不穷。其原因当然十分复杂。笔者认为,应当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困难,并着
2、力加以解决,才能保证社会建设各项事业不断推进。一、普遍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现象。即,由于组织不到位、统筹难实现,使得社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得到推进相关新闻:栗战书:习近平同志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讲话 核心思想有两个 李鸿忠强调把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第一责任 农牧民后代成为甘南经济社会建设顶梁柱 省直部门支持鄂州“两型”社会建设 做和谐社会建设促进者 做社会文明进步实践者 1.缺乏统一的组织。社会建设工作内容广泛、牵涉面大。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但不限于民政、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人口、计划生育、信访、质检、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安监、公安、民政、司法、民族、环保等多个方面,而且还
3、涉及党委口的组织、宣传、政法、统战等多个方面。长期以来,上述各项事业和相关工作,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在做。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各自分别对当地政府或上级主管机关负责,很难形成合力。比如,对低收入群体的关心和保护,几乎纳入了各类党组织和政府工作的范畴。但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保护和帮助却几乎是个空白,形成了对不同群体关心爱护旱涝不均的情况。再如,为了加强基层建设,党政多个部门都将责任向城乡基层社区下压,但由于部门分割,谁都不愿意将人力、财力、物力相应下放,甚至各部门都搞本系统的达标、评比,基层的办公用房、人员安排、财务压力、工作责任全面增加,不堪重负。为此,为了统筹各项社
4、会建设事务、合并社会建设事项、减轻基层负担,应当考虑整合社会建设工作的资源,建立相应机构,从组织上落实社会建设战略任务。2007年,北京市建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和社会建设办公室,2009 年上海建立了相应机构,2010年成都等地也建立了相应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明显力不从心,原因就是“小马拉大车”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其功能定位受到很大限制,基本是分了一部分民政、司法等机构的职责,难以对整个社会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统筹协调。2.缺乏统一的规划。如前所述,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达到理想效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为此,统一的规划十分重要。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以五年为期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 ,虽然其中涉及社会发展的内容,但其中经济发展的内容仍占主要部分,而且整个规划的逻辑是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其中,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影响经济长远发展的社会性问题忽视了社会发展自有其本身逻辑。事实上,社会发展的逻辑甚至有可能在某些局部、阶段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民众自我治理、社会结构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等社会建设内容,却因为与整个规划的逻辑思路、谋篇布局不相吻合,而没有纳入规划,使得社会建设某些重要方面处于缺乏指导性文件的尴尬处境。3.缺乏良好的协调。虽然我们在正式文件中将各项相关事业和工作用社会建设这个“筐”装了起来,但这些事业和工作是彼此不搭界、无关联的。一是各部门、各
6、单位的政策自己出、标准自己定、执法自己管,工作缺乏统筹。二是社会建设需要的资源投入上,各自为战、各自筹集、分头配置,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三是缺乏统一的社会建设目标,许多干部都存在“社会建设到底要建什么”的困惑。这种统筹协调不足的状况,给社会建设实践带来了一定混乱。比如,为了减轻社区负担,应当将社区的政府职能转由相应政府部门承担。但政府各部门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却尽可能将关口前移到社区,不愿也不敢将职责上收。再比如,为了促进流动人口福利水平提升,有的部门在千方百计减轻其流动负担,但另外一些部门却通过征收流动人口管理费、出租屋管理费、计划生育费等方式弥补管理经费不足。目前一个更为突出的现象是,各管理
7、部门为了掌握基本信息、实现“数目字上的管理” ,都要求下面各级建立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信息不共享、内容不兼容,形成了极大的软硬件重复配置浪费和信息采集重复工作。二、普遍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即,虽然从概念上接受了“社会建设”这个新词,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没有改变,基本延续了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1.思路上,重权力扩张,轻社会发育。社会建设应当逐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强国家弱社会”的状况。为此,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促进社会发育,二是放手发动群众,三是适度加强管理。促进社会发育,就要从扩大公民权利、积极培育基层自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入手,让非政府、非市场的
8、力量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其中,扩大公民权利、特别是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是现阶段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社会建设中放手发动群众,要充分相信群众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相信群众组织起来后不会异化为反对党和国家的异己力量。为此,对于民间社会的力量,不管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家庭,不管是兴趣共同体,还是生活共同体,都应当“放开一大片,限制一小部分;减少干预强制,允许大胆试验” 。只要是法律没有限制的,都允许他们去试去做。从而极大地调动这些个体、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各类型的社会需求。适度加强管理,就是要在积极发展的导向下
9、,通过方法创新、制度建设等方式,对极少数非法政治团体和活动、影响社会安定的组织和行为进行限制、约束乃至打击;而对于大量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组织和活动,则要简化登记方式、减轻其各类负担、促进其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在促进公民福利增加领域,还是促进民间社会发育领域,政府的权力仍在不断地扩张,而且正通过制度化的方式限制着民间社会的发育。比如,国家财政增长幅度大大快于居民收入增长;某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资源成为官员和富人的独享品;许多打着提高百姓幸福感的大广场、大绿地、大工程不断上马,但普通百姓却很难享受得到、享受得起。2.做法上,重管理、管控,轻服务、培育。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和近、现代史上的威
10、权体制、战争法则,使得我们的社会体制中,管理、管控的成分很强,各级干部也非常习惯于用管理、管控的传统方式实现社会治理。比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安等部门,都以加强管理为由,要求管理相对人取得各项行政许可、申请行政审批、报送信息变化情况。某些地方的重病医疗报销,要经历三级不同的管理部门审批(这些部门还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三级部门里又各有两到三级的内部审查和审批,这些制度全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来设计,根本没有考虑相对人的成本和困难。另外,在社会治安状况压力下,各地大上监控探头和监控设备,有的地方甚至还要求基层民警每个月里要走访所管辖区居民家庭 3次以上。而某些管理部门办事拖沓、对群众横眉
11、冷对甚至激化干群矛盾,都说明我们传统的管理、管控思维仍在作祟,服务意识和培育社会思想远未建立。3.处理与群众关系上,重物质、福利给予,轻精神、文化培养。当前,中央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各地在实践中都采取大量措施,从就业、消除贫富差距、健全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等多个方面,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让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更多改善。但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反而成为满意度比较低的时期,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但没有让群众感恩戴德,反而因相对剥夺感提高而怨言颇多。为什么?除了因为福利特征就是“给的越多越不满足”外,还应当承认,我们的社会建设太偏重物质、福利的给予,而大大忽视了民众精神层面
12、的满足和文化气质的培养。三、普遍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即,社会建设似乎只是党和政府一厢情愿的事情,群众对此表现淡然,参与积极性不高1.党政部门社会建设的改革方案和举行的活动多,普通百姓参与的热情低。各级各类党政部门,都想了许多办法,开办了许多惠民项目,举行了不少活动。但群众多为被动接受,甚至“用脚投票”废了主管机关的项目。以卫生部门改革为例,管理部门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大量工作,却难以摆平医院、药厂、患者间的关系,使得卫生改革迟迟不能向前,群众意见很大。还以卫生行业为例,为了配置好医疗资源,管理部门建议和要求患者小病先到社区医院、大病再转到中心医院或大医院,但大量患者却是小病也直接到大医
13、院排长队等候治疗。再比如,为应对“后单位制”时期的社会管理难题,各地普遍注意到需要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建设,但多数社区居民并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也谢绝社区管理人员进户。部分居民对于垃圾分类、规范宠物饲养持反对或拒绝态度。2.公共服务项目多,群众评价满意度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围绕着这一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税部门、教科文卫体等部门都设计了花样繁多的公共服务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却没有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理解。这当然与由于这些项目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易于成为群众直接反对目标有关,也与管理部门制度设计不合理、程序不科学、
14、服务不到位有关。3.政府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多,但群众的幸福感受低。根据报道,我国目前财政的 2/3用于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但从效果看, “蛋糕”的做大、政府辛苦努力的分配,并没有得到群众的认可。反而是,多数群众将住房、医疗、教育称之“新三座大山”,而社会保障、养老等方面,群众也颇多不满情绪。四、走出困境的政策建议1.搞好组织建设至关重要。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急需整合各类社会建设工作资源,协调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把这件大事办好。一种作法是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高层定期议事的方式,用党委力量,推动社会建设工
15、作。另一种方式,是成立类似于发展改革委一样的社会建设委员会,像发展改革委在政府领导下专责经济为主的发展改革事务一样,明确由社会建设委员会在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和监督各相关社会建设职能部门的工作。2.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必须先行。社会建设规划有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关联的内容,也有其难以包含的内容,尤其是社会发展的逻辑从根本上有别于经济发展的逻辑,因此有必要单独编制规划。通过编制规划,统一目标、方向、 “大盘子” ,能够促进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形成“合力” ,推动社会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各级党组织牵头,将编制社会建设规划、明确社会建设总体思路,作为密切群众
16、关系、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要工作。在条件成熟时,推动地方人大通过决议方式将规划上升为法律,并加强对规划的执行监督。3.转变社会建设思路十分关键。要警惕和控制借社会建设之机无限制地扩张管理机关权力,要通过扶持社会发展、放手发动群众、适当加强管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强国家弱社会”的情况。要改变重管理、管控的习惯性作法,加强对社会的服务、培育。在处理与群众关系上,要由重物质、福利给予,向与重精神、文化培养并重。4.创新社会建设举措亟待加强。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判断我们事业成败的重要标准。社会建设设计的项目、举行的活动、提供的办法,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说到底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存在问题。为此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建设举措,通过更贴近群众实际的工作方法设计、工作流程改造、活动项目完善,更好地配置公共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建设。来源:学习时报 新闻热搜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