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元化预设,促课堂和谐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等因素,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要想引导出色、帮助到位,和教师自身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也就是教学的“预设” ,出色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和谐的必经之路。 一、基于学生生活的预设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随程养护” ,也不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亲临式地一一找遍。但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增强他们“使用数学”的愿望,让数学在生活中“生存” ,在“整合”中提升。如在教表内除法整理复习时,先让学生猜测隔壁班级教室课桌排放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探索“36 人参加体操比
2、赛该如何设计队形” ,最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进行“36 平均分”的有序思考训练。设计中应蕴涵着本单元一些知识点:如乘除法的沟通。在“画图核实”环节,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有意识地渗透沟通,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两者的关系。平均除和包含除的理解。体现在对“183=6(张),186=3(组)”两个算式实际意义的理解上,突破知识训练本身,让算式体现实际价值。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意识的培养。最后环节“36 人可以怎样站的问题” ,2极富挑战性,且落实着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习惯。可见,在“包容性生活情境”的设计下,整合教学使学生“以小见大” ,竭力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
3、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学生思维的预设 新课程引领下的课堂,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就要求教师多给学生“思维的机会”: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决不“心存担忧” ,应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如年龄问题的教学:我先不出示课本问题,而是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于是学生很自然的提到了加法和减法问题,但我不满足于此,又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提出问题:“小明 8 岁的时候,爸爸多少岁呢?”“请你估计一下爷爷大概多少岁?” “请你估算一下,他们大约几岁?”最后在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时,我出示课
4、本问题:10 年后他们相差几岁?20 年后呢?问题很自然地解决了。因此我们要经常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彻底研究,预设其中的教学价值。关于思维的充分预设为和谐课堂埋下伏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生成”的起点,对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 当然,讲究关于生活的预设,定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奥苏贝尔在他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这3样表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 。这就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活动
5、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这里的已有知识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 三、基于学生体验的预设 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如果说更好的“预设”是为了“生成” ,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课堂和谐的教学艺术” 。面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如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我事先没有把量角器搬出来一一介绍,而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比较两个相近大小的角
6、” 。学生的研究结果超出我的想象:有先用尺子在两边取相等的距离再量边的长短的;有用直尺去摆的方法并在三角尺上做标记的;有用重叠法的;还有讲到了用手指去比划的方法,最后自然引出用量角器计量的方法。这样,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走过场” 。可见, “增强课堂体验”是实现“数学课堂和谐”的最强有力的催化剂,我们不仅要“赏花” ,还要看一路的“美景” 。 4四、基于学生评价的预设 和谐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应该受尊重。如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我让学生用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
7、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教师基于学生评价的预设,能有效提供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在课堂生活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多给学生鼓励和赞赏:“很美!” “答得妙!” “真令人陶醉!” “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令人感动!” “大家为你意想不到的发现感到激动!”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学习成就” ,增强数学的魅力。对一些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要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你的表现不错,老师很满意!” “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赏识是一种积极强化手段,民主型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让教师、学生以肯定的态度,欣赏自己的学生,鼓励自己的同伴,鼓励学生确认“我能行” , 不断为孩子不起眼的进步喝彩,使学生敢于求异求新,自动延伸提高,拓宽知识结构。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编 / 李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