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 扬州大学 多学科、强学科和跨学科的资源 优势 ,以推动教师教育创新为基本理念,以打造为 基础教育服务的 卓越教师为具体目标,以提升教师职前教育质量为 根本 宗旨 。通过 制定 小学教育 卓越教师专业标准 , 实现教师素质标准化和教育能力指标化, 以及 素质标准课程化 、课程结构模块化 和能力指标课堂化,将卓越教师专业标准落到实处。 在提升传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在创新培养模式上, 实现由 封闭培养系统向开放培养系 统 转变 , 形成一个兼具开放性和结构性特点
2、、 既有师范独立性又有专业开放性的 小学 教师教育系统。 二、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卓越教师 应具有积极 、明确的专业情感和态度并能自觉、有效地融于 小学 教育教 学过程中,具备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及多元文化的全球视野,掌握小学多学 科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方法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的普遍知识和技能, 能 胜任 小学多学科 教学 并在某一学科 (语文、数学)方向 上有所专长, 能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环境而实施个性化教学,具 有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专业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不断 创新的能力。 三 、专业 培养 标准 及 实现途径 根据小学教育 卓越教师 的培养
3、目标,特制订小学教育 专业 卓越教师的 培养标准 ,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 中 。 详见下表。 小学教育 专业卓越教师专业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实现途径 课程 实践 评价 1专业精神 1.1 职业道德 1.1.1 爱国守法 ,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 、 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 、 权利 思想品德、教育概论、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中外教育史 等 专业教育 教育见习、实习 学生工作部门 组织的相应活动 活动表现 心得体会 民主测评 1.1.2 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1.1.3 关心爱护学生, 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权益 ,保护学生安全 1.1.4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
4、素质教育 ,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5 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1.1.6 崇尚科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2 专业情感 1.2.1 积极的专业认同感与使命感 心理教育类课程 形势政策教育 心理教育活动 专业教育 班主任工作 1.2.2 不断提升自身教育品质的专业追求 1.2.3 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 1.2.4 对通过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变化充满信心 1.2.5 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保有热情 1.3 个性品质 1.3.1 友爱、诚实、公
5、正、公平、谦虚 心理教育类课程 心理教育活动 1.3.2 有创造力、有抱负、主动进取、喜欢挑战 1.3.3 热情、好奇、豁达开朗、耐心平和、合作 、有感召力 2、知识体系 2.1 普通知识 2.1.1 关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的基础知识; 通识类课程 校级公共选修课程 院级公共选修课程 博雅课程 读书节活动 观看百家讲坛 学校与院组织的知识讲座 书面考试 口头考试 实际操作 课程学习小结 2.1.2 普通的科学知识 2.1.3 关于人类不同文化传统的知识 2.2 学科知识 2.2.1 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基础课程 ( 文学、汉语、高等数学、小学数学研究、小学语文课程论与教
6、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 专业选修课程(中文、数学方向类课程) 学科书籍的课外阅读 学科知识的学术讲座 2.2.2 学科教学法知识 2.2.3 学科的特点和价值的知识 2.2.4 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的知识 2.3 专业知识 2.3.1 全面认识并相信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巨大价值 , 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课程教学观 专业主干课程(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 专业书籍的课外阅读 专业知识的学术讲2.3.2 形成以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的学生观, 正视学生的差异 , 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 2.3.3 有关学习者的知识 论等) 专业选修课程(中文、数学方向类课程) 座 2.3.4
7、教育场景知识 小组或课堂运作、学区的治理与财政、社群和文化等的知识 2.3.5 有关教育教学的目的、目标、价值的知识 2.3.6 课程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实施的知识 2.3.7 应对课堂情境和实际困境所需要的知识 2.3.8 教学设计 与组织 的知识 3、能力结构 3.1 小学学科教学 能力 3.1.1 学科 课程与教 学的设计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课、CAI 课件制作、心理与教育统计等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模拟课堂(微格教学) 分散与集中性教育见习与实习 课程学习考核 课外阅读交流 论文写作 模拟教学活动 见习实习 各种专业性竞赛 成果
8、汇报展示 3.1.2 学科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1.3 语言表达 能力 3.1.4 与学生沟通 和 交往能力 3.1.5 利用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辅助教学的能力 3.1.6 组织和监控教学的能力 3.1.7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 3.1.8 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3.1.9 正确 评价学业水平和学科教学效果的能力 3.1.10 与其他教育者合作的能力 3.2.11 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能力 3.2.12 国际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3.2 小学教育反思能力 3.2.1 教育环境的反思能力 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量、 教育见习与实习 3.2.2
9、 教学过程 、方法的反思能力 3.2.3 教学管理、评价的反思能力 3.2.4 具体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反思能力 3.2.5 自身能力和品性的反思能力 3.2.6 学生个体发展和师生关系的反思能力 3.3 小学 班主任工作能力 3.3.1 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学校心理教育原理、学校管理学 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相应活动 班级班会活动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与讲座 见习与实习 3.3.2 组织教育环境的能力 3.3.3 班级管理工 作的规划与设计能力 3.3.4 班级常规管理与班级活动的组织能力 3.3.5 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 3.3.6 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的能力 3.
10、3.7 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及班级人际协调能力 3.3.8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4 小 3.4.1 教育教学实践的 反思能力 教育科学 毕业论文 四、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 21 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教育卓越教师,我们立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新的文化背景下, 采取“大综合、小方向、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构课程体系和实践系统,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学生专业品质。 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五模块、三层次、一主线”的新课程体系 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五个模块:文化通识课、教育专业课、学科专业课、专
11、题研究课、实践技能课。三个层次即以文化通识 课为塔基,以教育专业课与学科专业课为塔身,以专题研究课为塔尖。一条主线即实践技能课贯穿四年学程始终。 ( 1)整体规划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效力 精减课程门类,设置主干课程;适当设置综合课程与交叉课程;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开设系列专题研究与实践训练课。 ( 2)精选教材,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加强基础,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内容的时代性与应用性,适度整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优化教学内容。 ( 3)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积极推行多样化教学方式,如参与式、活动式 、讨论式、对话式,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12、如课本剧、体验教学、问题教学、叙事教学 。 鼓励教师彰显个性、特色,初步形成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个性 鲜明 的课堂教学 新格局。 2、 建构“课堂 课外 校外”立体交叉的技能训练体系 学教育科研能力 3.4.2 对教 育教学问题进行 科研选题的能力 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量、心理与教育统计等 研究性学习指导 社会调查与实践 各类征文比赛活动 学术讲座 3.4.3 根据研究问题进行 文献检索与处理的能力 3.4.4 问卷设计、数据处理及软件运用的能力 3.4.5 提升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学 术论文的能力 3.5 自我发展能力 3.5.1 正确认识自我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心理教育类课程 专业教
13、育类课程 入学教育 生涯规划指导 班主任工作 课外学习指导 3.5.2 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3.5.3 对自身专业充满一贯的求知欲和探究的能力 3.5.4 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1)课堂教育技能训练体系 分解、细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制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实施方案。将相关技能落实到课程教学训练中,或通过明确专人开小课、开展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训练。 ( 2)课外活动训练体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课外阅读、论文写作、小制作活动。 举 办星期日义务学校。以义务免费的方式向社会招收学生,在学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活动每周举办一次,老师负责指导,
14、学生组织实施。 ( 3)校外实践训练体系 校外实践训练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科研相互衔接、彼此促进的四个方面。其中,不同层次的教育科研贯穿四年始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相互融合、螺旋上升的训练体系。 增加实习的课时总数, 树立在实践中培养卓越教师理念,通过实习培养积极的专业情感,了解小学 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和对自身知识和品性的反思能力,为成为卓越教师做好准备。 3、 专业 素质拓展 立足 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 的 背景,提出“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面向、多维评价”的素质拓展模式。 一个目标是指 以素质拓展为目标;两个结合是指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和师范学院教育
15、研究优势相结合及课内课外相结合;三个面向是指面向 小学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 小学教师素质的要求、面向基础教育师资素质要求综合化的现实;多维评价是指改变以往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定量评价方式, 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记录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发展的状况。 4、 国际视野拓展 在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平台的支持下,通过各种国际交流途径,充分借鉴其他专业卓越计划的成功经验和国际 小学教育 卓越教师的培养经验,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价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的 小学 教师。每年遴选 本专业 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同时对实施 小学教育 卓越
16、教师 培养 的教师 ,通过国际互访和交流,提高卓越计划承担者的国际视野 和执行能力 。 5、 评价 课程考核是检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和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考核要充分发挥 其 导向和激励功能,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 严格考试制度,规范考核程序,建立 内容丰富的试题库 ,通过考核 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目的。 对学生的 教育 实践 和技能 考核建立相应的 制度 ,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 对 见习、 实习效果的评价 。 通过教师教育机构与小学的合作, 对实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品性方面的发展和表现作出全面、客观的 评价。 此外,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根据教师的入职状况,发现职前培养中的问题,不 断 总结经验,完善 小学教育 卓越教师的培养指标体系,提升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