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71636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儒家、孔子、论语、内圣外王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孔子“内圣外王”的生活之道以前我读过一些儒家的五圣书之类的书籍,草草看看也觉得受益匪浅,但终究没有细细想过儒家的纲领。如胡适言:儒家的生活之道是极端实际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话概括孔子才是适当的,因为孔子在论语中多数时间都在谈论如何做的问题,而非坐而论仁之玄妙如何,所以到的虽然有用,但没有纲领的零散的行为指导(孔子所为当然有所纲领,只是我不知道)容易让人不知所从。借课程的机会,又读了几本别的书籍,我所认为的儒家思想正如宋代以来所概括的儒家的思想一样,那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是理想的人生,又是实现理想人生的警言,对于我们的现在的生活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这篇文章主要想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阐

2、明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和理清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儒家大家、名著都很多,由于时间所限只能集中了解孔子,所以名之为:孔子“内圣外王”的生活之道。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明白一个人:孔子;两个词语,即:“内圣外王” ,生活之道。然后看这位中国三千年道统之所系的“大成至圣先师”如何过完他的一生,以及他的生活给我们平凡人的启示。孔子的生平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较为详细,其生平后世人大多以史记记载为准。在臧知飞所注解的论语作者做了一下概括,简述如下:一、动荡的时代:公元 770 到公元 476 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时代,由孔子编修鲁国史书春秋得名,此时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雄,天子威仪扫地。但同时,各国

3、争雄的时代也正是英雄辈出,人才备受看重的时期。孔子就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新旧交替、使人彷徨又催人奋进的时代。2、家世与出身:在先秦时代一个人的出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史记记载孔子为宋宗室之后,孔子的祖先因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鲁国,至孔子已经已历五世。按先秦惯例,孔子的家庭虽然失去在宋国的地位,但仍是享受士的待遇,其父战功卓著,所以孔子家境也算殷实。孔子在其父 65 岁时出生,孔子三岁丧父,其母与孔子在孔家多受欺凌,幸好其母也出身曲阜大族,所以孔子随母回到曲阜阙里。可见孔子的出身在贵族中并也算坎坷。三、 “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岁时已经学业有成,作为一个贵族他精通六艺,通晓典章制度,成为鲁国家喻户

4、晓的饱学之士,甚至官员有问题也会想孔子咨询。孔子曾语自己“少也贱” ,而且在自己第一次尝试参加季孙氏的宴会时,其家臣阳虎就将其拒之门外。孔子好学如此也与其门第较低长受屈辱有关。四、仕途艰难:孔子初期所生活的鲁国三家大夫掌握大权,国君被迫出走,孔子“乱邦不居”出走到当时比较强大的齐国,见到的齐桓公,但未受重用还险些丧命。三十七岁,孔子归鲁,由于“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出仕,开始专心讲学。在孔子五十岁的时候,阳虎兵败出逃,孔子出仕。孔子才能出众毋庸置疑,不到五年就由小官升任代理相国事务,但“堕三都”失败以后,孔子觉得在鲁国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五、周游列国:孔

5、子在仕途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一心为国,方法得当但时运不济,英雄奈何。在那个人均寿命只有 18 岁的年代(有很多人夭折) ,孔子五十五岁开始了他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几次险些丧命的游历,放弃自己唾手可得的地位荣华,足以可见孔子对于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决心。结果众所周知,以悲剧结束了。六、回归故里,整理文献:在孔子的弟子冉有的一再举荐之下,鲁国当政者终于备重礼将孔子迎回,孔子已然 68 岁。孔子一面继续教学修编书籍,另一面继续参政。但孔子所提很少被采纳,孔子日渐和当政者不和,甚至为官的弟子也有所不和。所以,孔子晚年在鲁国已编修书籍为主,但就这一项之成就也足以让人敬仰万世。七十三岁,孔子终,许多弟子服丧三

6、年而去。司马迁作孔子世家结束后,曾言:“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其中至圣二字恰当的描述了孔子的地位,孔子终其一生宣扬儒家思想,但处处碰壁、无权无势,但凭借他的学问、道德、人格修养受人爱戴累世不朽,实为古今第一人。从孔子的时代回到我们的话题,来讲讲“内圣外王”的古意: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 天下篇 。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 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内圣外王”很好的阐释了儒家的

7、思想,也是表明了一个儒者的最高追求,而且他对于我们追求人生之道多有启示,后面将娓娓道来。人生之道又谓之何?我觉得简单得很,绝大多数人的终极目的都是活着,然后快乐,人生之道,就是求生,求乐的方式。人不为苦而活,无论修道的、坐禅的、研究哲学的,还有像我等这般“芸芸众生” ,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活着,然后快乐。返本而求,人总归是动物,动物都是学习、捕猎(或者觅食) 、繁殖、死亡,人有何尝不是,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学习、捕猎(或者觅食) 、繁殖、死亡。我们上学学习,踏入社会学习;我们工作赚钱,务农求生;我们用爱筑建家庭,培养我们下一代;有的人超脱了,悟了生死,安静逝去,有人哭喊着也走了。我们是动物,大多

8、数的我们的生活也多有他们的影子,似乎我们也依然在追求他们所追求的一切,占有更多食物(财富,地位) ,占有更多的异性(或者吸引更多异性) ,因为这些让我们活着并且快乐。所以,排除一些特殊的人,我们的人生之道就是求生,求乐的方式。在不同的群体中,人们人生之道(也就是求生、求乐之道)不同的,简单以东西方对比为例,我们就可以明白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走向成功方式的不同。而中国人的文化几千年来无疑以儒家文化为主,这已经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虽经过历史之洗礼,但江上易改,本性难移,到现在还是中国人思想的中流砥柱,我想这无可否认。大多数人提到理想化的人生时便会想到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历代大儒无不受人

9、敬仰,古代仁人志士多出自儒家,当今更有很多学者在国学热的潮流之下,致力于研究并恢复儒家优秀文化对于中国当今社会的统治地位。想知道中国人的人生之道当然在儒家,儒家之道以孔子最为重要,儒家文化又以“内圣外王”为概括。所以,中国人要想在当今社会生存、发展了解掌握儒家的生存之道以及其今天的演变当然极为重要。下面我将阐述我对于儒家特别是孔子对于我们普通人人生之道的启示“内圣外王” 。人要求生求乐,无非两个方向,中国人也不例外,即:向内“心” (自我)求和向“世界” (我以外的东西)求。这就是我想说的生活之道:内圣而外王,向内心求圣人之心;外王求圣人之作为。下面分开阐述:“内圣”古意:具有圣人的才德。圣人

10、之才德大矣,就孔子而言,不到五年从小官可升至代理国相,而且千年被人敬仰就可见一斑。所以对于今天的我们,内圣的含义就是自我完善,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内圣”之道,我想借鉴臧知非所编注论语 ,从下面分点阐述:一、 “仁” , 论语讲仁共五十八处,可见“仁”为孔子之根本思想。孔子因材施教,注重对于学生行为的指导,而且不同人问仁的方向的也不同,所以孔子对于仁的阐述不尽相同,如“孝悌仁之本” 、 “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 、 “仁者先难而后获” 、 “刚、毅、木、讷近仁”等等。参考各类书籍斗胆概括为两点:“仁者爱人”与恭、宽、信、敏、惠等等, “仁者爱人”是根本、是纲领;其余的恭、宽

11、、信、敏、惠、刚、毅、木、讷等等就是对人实现仁的具体指导。所以人生之道首先在于“爱人”和努力去做“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等等,至于原因我想已经明了:不爱人之人,人必弃之;己欲达者,必先达人;恭不受侮,宽则得众,信得人任,敏则有功,惠足以使人。二、 “乐” ,在求生求乐的路上,人应该是快乐的,这是好理解的。论语中开篇边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路问孔子该如何描述夫子,孔子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以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弟子描述孔子说:“子之燕尼申申如也夭夭然” ;孔子自己也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一生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12、出生凄惨,一生怀才不遇,五十五岁周游列国,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几次险些丧命,但孔子是乐的。好的人生当然是乐的,如果人生不乐,那一定出了什么问题,这和世界有关,但绝大部分的原因当归咎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是不乐的,那当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寻找些原因,或看不开、放不下,还是要求太多。三、 “非功利,知天命”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放于利而行,多怨”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点也好理解,淡泊心、平凡心该是每个人之所追求,追求某些东西的时候不可强求,尽人事而听天命。这不仅仅带给自己快乐,而且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赞赏,不仅仅是内修之道,也是外王之人所需有的精神。四、 “看自己,看当

13、下”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知己”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君子思不出其位”等等,都在劝诫弟子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自立自强的道理,当代有太多社会乱象,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在突出反应我们教育的问题之时,也表明了我们很多人缺乏看自己、看当下的精神,在生活中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让自己依附于某种东西而获取成就感。对于内修之道孔子所言不仅仅这些,其中韵味几千年不减,还有很多学者在研究,而且很多东西尚无定,上面的仅仅表示我的阅读与理解。人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当然极其重要的,下面我们来探讨“外王” 。 “

14、外王”古意:对外施行王道。在当代这当然已经过时了,王道早已被唾弃,但其实王道之中是否有其他的意思?我认为“行王道”只是儒家对于人生该有所作为的认识,古代社会“士农工商” ,要想有所作为只有“行王道”一条法子。但当代人人平等,成功之路多了许多,所以也可认为“行王道”在今天看来就是要有所成,做对社会有益之事。试想当一个人内心正确而且强大,在社会上又有所成就,那他一定是快乐的,也就是通过内圣外王的生活之道。如何外王之道孔子又有什么见解?其实我想内圣之道中已然包含很多,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就。上面所讲的“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就是孔子对我们最直接的教导了;

15、仁、看当下、看自己也都是在叫我们做事的方式,它们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这里不做赘述。除此之外,儒家思想精神,对于现代人为人处世的之道有太多人在研究,我才疏学浅只能举几例,权当抛砖引玉。一、 “贪利则败,欲速不达”:这句话是孔子送于子夏的,意在指导子夏为政。意思非常明了,让子夏戒急戒躁。现代人最大的变化也许就是求快,吃饭有快餐,送东西有快递,时间空间都在变短,我们总在追求同样的时间更多的产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现代人做事的方式,我们很容易急求所成,但有时候我们该明白“慢就是快,缓就是急” 。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意在要求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所以欲求立与人之

16、上,必先修身正气,这样才不致与虽令不行,反受其害。在当代,很多社会问题更多的集中地凸现在了官员的身上,也许有人们关注度的问题,但这种行为产生了民众对于国家社会的很大的不满,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两例都仅仅是论语的九牛一毛,如上所言,需要大家更多地详细的研究。综上所述,是我学习儒家知识所认识的“内圣外王”的孔子生活之道。细细想来论语所含虽然多数为行为指导,但我更加觉得在论语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豁达地入世态度和中和重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态度与思维方式贯穿于孔子的一生,而且滋养了一个民族几千年。我想我可以用这些来作为自己求生求乐的指导。文章中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甚至带有一些偏见,由于自己能力、时间所限只能不了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